分享

序 二

 文化龙乡 2015-02-19
序    二

    80年代初,河南省濮阳县柳屯镇杨什八郎村西夏遗民唐兀氏后裔杨姓族人继将祖上元代《唐兀公碑)公诸于世后,又献出了杨姓族人珍藏六百年的祖遗藏书《述善集>传抄本。文集中也收录
唐兀公碑铭。与此同时。由原族长保管的<杨氏宗谱>也公开面世,使现今居住在濮阳县柳屯镇杨什八郎村为中心的西夏遗民唐兀氏杨姓一族的历史渊源与生存变迁更加清晰起来。《述善集>面世以来,已有专家学者撰文介绍,1997年4月24日和1999年4月24日。濮阳县委和县政府曾先后两次举行地方和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就《述善集》和《杨氏宗谱>的内容、学术价值进行了专题讨论。1999年的学术讨论会上,与会成员就编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和出版《述善集研究》(校注本)达成共识。会上推举濮阳县宣传部焦进文和著名西北古代文史学者杨富学二人担负文集的校注研究工作。时经寒暑二载。稿成即将付梓之时,命我作序。我深知此项工作的繁琐与辛苦,拜读一遍自觉无可置喙,容留方家的评论。借此机会谈点与此相关的题外话。以引起同好的关注。

    我从事西夏文史研究工作多年,近年来因关注西夏遗民的研究。因而也注意到元代以后西夏后裔的宗谱。以我在《元代唐兀氏与西夏遗民>一文中提到的有安徽余姓宗谱2种,四川余姓宗谱3种,云南余姓宗谱12种,以及河南濮阳杨姓宗谱与西安新发现之<西夏皇族世谱>10种。近据2000年第4期《宁夏社会科学》发表的《西夏宰相斡道冲及其子孙的足迹>,作者根据《朵氏宗谱》介绍西夏崇宗、仁宗时期的著名学者、宰相斡道冲及其后世子孙斡扎箦、朵儿赤、朵仁通、朵伦(斡玉伦图)等后裔繁衍至今已24代,主要散居在云南昆明、昭通等地的朵氏家族。

    关于濮阳《杨氏宗谱》,据罗矛昆、许生根《河南省濮阳地区西夏遗民调查》介绍,今保存在濮阳杨什八郎村原族长杨兴雷家中的《杨氏宗谱》总谱,书于布帛之上,长4.18米,宽1.95米。有明嘉靖十四年(1535)和隆庆元年(1567)的序录。据悉元代原有刻版,今已不存。今杨氏家族保存的是清代重修的线装分谱。因我未对濮阳杨氏宗谱作过调查,据濮阳县提供给我的一份复印资料中有清乾隆三年(1738)的《杨氏家谱序》,道光二十年(1840)《杨氏重修家谱序》、《杨氏重修家谱文》、《杨氏重修思本堂记》;民国九年(1920)的《唐兀杨氏重序家谱文》、《续修杨氏族谱序》、《唐兀杨氏续修家乘序》、《读述善集诗十首》等诗文。

    以上我谈到的宗谱,基本上是近十余年来新发现的,绝大部分尚未著录。如据我查考,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由国家档案局、南开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部门,自1980年开始共同调查收录,1997年9凡出版。收录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各大学和公共图书馆,以及台、港、澳和日本、美国等地的家谱目录。共14719条。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
次家谱调查与收录,也是迄今收集家谱数量最多的一部大型谱牒文献。但是。我以上列举的西夏遗民唐无世谱则因各方面的原因基本上没有收入,可见中国私家谱谍蕴藏之富,有待大力发掘。另一方面,我试对《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余姓宗谱的分布统计,计有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台湾以及不明地区者共101种。现今所见的《余氏宗谱》其先祖都可追到元代余阚(1305~1358年)。据《元史·余阙传》:“余阙,字廷心,一字天心,,唐兀氏,世家河西武威。父沙刺藏卜,官庐州,遂为庐州人。”所以安徽多余氏后裔,元、明时又分迁各地。安徽合肥《余氏家谱》、《洪涛山余氐宗谱》可以查到余阏后人迁往河北、河南、陕西、江苏、江西等省的线索。清代光绪十一年(1885)《续修庐州府志》、宣统三年。(1911)重修《山东通志》都有余阅后人在山东做官落籍的记载。又《目录》记载四川合江县焦滩乡老泸村柿子林余氏后人保存的《余氏族谱》,应当和我在文中列举的同县同乡门角村余锡龄所藏《余氏族谱》同宗。椐此可以推断.《目录》中已收录的百种余氏族谱至少有半数是余阙后人之支脉宗谱。如此说成立,《目录》所提供我们寻找西夏唐兀氏后裔的线索是极其丰富的。

    这里顺便谈及《西夏李氏世谱》问题。90年代中,“西夏皇族家谱面世”的消息报道引起西夏史学者的广泛关注。其后,谱主李培业先生发表《西夏皇族后裔考》(刊《西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一文,拜读后,我和同仁就西夏末帝是否存在嫡裔问题提出质疑。1998年8月,经李培业先生整理其父李鸿仪先生编纂的《西夏李氏世谱》,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2000年冬,蒙李培业先生寄赠一部,书中读到了他对我质疑的驳正,同时也可看到他对昔日发衣过的文章的修正,如原文称西夏末帝李观子李赏哥曾入元为“元歧王府官”,这里改为“元祁王府官”;并称末帝李观子“赏哥非观所亲生,而为其侄者,大有可能”。如此一改则又另当他论。《世谱》洋洋80万言,内容丰富,资料珍贵,认真拜读与消化当容时日。我赞赏李培业先生对学问的执著追求精神,如他所希望:“在《西夏里李氏世谱》出版后,更多的西夏史学者,不抱任何偏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共同进行研究。”西夏是一个曹经被历史遗忘的王朝,西夏之亡,西夏境内各族人民就像断了线的风筝飘向四方,逐渐融入汉民族和其它少数民族的洪流之中。我们有幸借助于保存下来的家族史书“宗谱”。能在纷繁的民族与家族播迁中理.出头绪来。现在我国正处于“盛世修史”的历史机遇中,优良的“谱牒”传统文化。正摆脱主观的神秘性与客观上的极“左”思潮,成为全民族的文化遗产。“谱牒学”已被国家列入“国学”研究的学科之一。“宗谱”的发掘与整理、研究既具有学术与文化价值。又发挥其当前“寻根”热的作用。

    白  滨

2000年3月25日

北京劲松之吸墨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