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甲戏:丑行表演最突出

 远近轻重 2012-05-20

高甲戏:丑行表演最突出

 

  又名“弋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

  源自闽南乡间的“宋江仔”

  高甲戏脱胎于曾流行于闽南乡间的“宋江仔”,明末清初,泉州各地农村,每遇迎神赛会或喜庆节日,村民们便会自发装扮成梁山好汉,集结成队伍游行于村里,就地表演。以宋江故事为主,又以武打为盛,配以南锣鼓和民间的“红甲吹”、“十音”之类曲调,只有道白,少有唱腔。有时还摆出“蝴蝶阵”、“田螺阵”等。这种形式的出现,很受村民喜爱。以后逐渐发展为由儿童组成的业余戏,后来又有由成年人扮演的专业戏班出现,艺术上有了发展提高,唱、做、念、打俱全。节目内容也较丰富。

  “宋江仔”只限于扮演梁山好汉,难以满足群众的要求。在明清时期,受到诸腔的影响,吸收了各种表演形态,形成了大班、演武戏、执戈、多两角(北、杂)的戏曲形态。在清后期,在南安岭兜村兴起了一个“合兴班”,演出半文半武戏,如《困河东》、《斩黄袍》,以后又发展演出绣房戏如《孟姜女》、《杏元思钗》等,大受欢迎。

  高甲戏丑角最突出

  高甲戏以武戏见长,丑戏尤佳,公案戏最受欢迎,特别是丑行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前曾经有“四大名丑”,分别被称为“罗溪师”、“仰川师”、“远送师”、“四福师”。

  丑行表演艺术丰富多彩,艺人们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创造设计了公子丑、破衫丑、傀儡丑等表演类型,以对不同人物典型行为的拟示或以对木偶戏和动物动作的模仿作为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段,轻松幽默,妙趣横生,夸张而不失实,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高甲戏的武打中吸收了提线木偶和民间舞狮的技艺,形成“冷煎盘”、“大碰场”、“凤摆尾”等动作,别具特色。

  高甲戏的音乐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调”和民间小调,以南曲为主,使用“北鼓”,也兼打“南鼓”。新编的优秀剧目有《连升三级》、《大闹花府》、《凤冠梦》、《玉珠串》、《金溪星》等。代表剧目有《桃花搭渡》、《扫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