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古来农具的演变*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1 - 一、最早的农具(公元前17世纪以前)
人类最早的工具显然都是依据用力的方式设计制造出来的。向前用力就是“刺”,这一类的工具有木棒、鹿角、石刀、石铲等等。先将工具高高举起,然后向下用力就是“斫”,或者说“劈”、“砍”,像石斧、石锛之类就是这样设计出来的。石刀和蚌刀也可以归到这一类里。有时需要先向前伸出再向后拉,这就是“割”,石镰、蚌镰等就是这种工具。人类在知道了种植谷物以前,已经制作出来这些工具,用于采集食物和同野兽搏斗,后来开始从事种植时,一上来也是使用这些东西。那个时期的农事操作,只有播种和收割这两项,已有的那几件工具也满够用了。以后农业活动逐渐,需要更多样和更合用的工具,于是陆续制作了各种真正的农具出来,而这些特为农业生产设计的器械也还是从原有的那些工具演变出来的。 古代传说最先出现的农具是耒耜。这耒耜究竟是一物还是二物,关于这个问题,历来一直是其说不一,而各家的说法又都是在方面有根有据。看来只靠引经据典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不过无论如何,耒耜总归是刺土、掘土的工具,在这一点上没有异议。而这样一种农具显然是从木棒、掘棒和石刀之类的东西演变出来的。也许就是像有的学者所解释的,“耒”是曲柄,“耜”是柄下端附加的刺土的刃,正如《王祯农书》上所说的耒耜二物而一事,犹杵臼也。”最早的耒耜大约全部是木质的。因为是取材于大自然,其形制不会是有固定的规格,有的就是一根直棒,也有的是歧头,那就是树枝的分杈。用来制成耒耜的木棒上,要是有个位置合格的旁枝能把脚踏在上面,可以协助手力,刺土得以较深,这就会启发人们有意识地在耒柄的适当位置上缚上一根短而牢的横木,这就提高了农具的效率。此外在耒柄的下端缚上一个打磨过的石质的或蚌壳磨制的尖端,那就能更加提高了刺土的效果。可以设想,最原始的耒耜是曾经过这样的不断改进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稿撰于1973年,1974年夏修订。
用木棒之类的工具刺土,要利用前推(或下推)的劲儿。入土自然不会很深,遇到土质比较坚硬或者过于干燥,那就要太费气力。于是人们想到制作一种类似斧子的工具,先高举起来,再反转方向向下斫,这样力量就会更大。可能最初就曾使用过斧头来进行开地的工作,后来把斧头的穿柄枘孔改变一下位置,使斧柄和斧刃成为垂直,这就是“钁”了。不久前出土的有商代的铜斧,有人说是钁,钁的样子确实是像斧,区别就在于枘孔的位置。商代是否已经有了钁,这还要今后考古方面提出新的证据。现在只能说,单从农业发展的情况来推测,那时的劳动人民已经制作出来这种农具,这应该说是可能的。 不久以前,还有商代的铜铲出土。这种工具未必是专用于农业生产。不过应当指出,远古时期的器具大多不是专用的,当初制作出来铲这样的工具,也许原是用来掘土、运土的。但考虑到黄河流域这样的自然环境,杂草的滋生是比较厉害的,种庄稼的人显然很早就发觉了杂草对庄稼的危害,因而也就比较早地考虑到了除草的问题。用铲来除草也还算是有效的,因此可以把它看做较早的农具之一。 这里顺便提出来一个问题:古代曾否普遍地使用过铜制或青铜制农具?应该提出,曾否有过铜制农具是一个问题,铜制农具曾否被广泛地使用过,是另一个问题。对农业史的研究来说,后者才是有意义的。不能根据出土了个别的铜铲、铜钁之类的商代遗物,就可以断言那个时期已普遍地使用铜制农具了。依理推断当时铜或青铜制农具的使用范围似乎极为有限。这不仅仅是由于铜和青铜还不很多,首先显然是用来铸造更被重视的祭器和兵器以及贵族们的日常用具之类。更重要的缘故是,统治阶段断然不肯或者更确切地说,不敢把这些可以当作武器用的东西普遍地大量地交与广大奴隶之手。前面曾经提到过,原始时期的器具多半不是专用的,大致说来,时代越是往前,人类用具的种类也越少,换言之,一种器具更是往往有多种用途。斧的形状像钁,戈的形状像镰,可以用于耕种的,也可以用于战斗。铜的,尤其是青铜的工具,比起石质的和木质的来,要锋利得多,如果被奴隶们掌握了,这对统治阶段来说当然是十分危险的。只是到了后来一切都有了发展,兵器和农具的用途都各趋于专一,与此同时,兵器的杀伤效果大大超过了农具,只是到了这个时候,金属农具才得推广。在上,那是进入铁器时代以后的事。在铜器和青铜器时代,不用说那全部为金属的农具不会是普遍的,就连那些仅仅前端装有金属套刃的也好像都是例外。 有人说,那个时期可能已经出现了犁,甚至于肯定已经开始了“牛耕”。据说最初是在耒的近前端处拴上一根绳,一人刺耒入土,另一人面对面曳绳向后倒行。二人合力,开地的效率会提高很多,这就是由耒向犁过渡,或犁的最早形式。后来改为曳绳者转身与推耒者面对同一方向,用肩负了绳向前进,这样可以减少疲劳。最后又用牛代替了前面拖绳的人,这就成了“牛耕”。这种说法,虽然还有人提出证据,说清代贵州少数民族那里还有这样的耕法,但好像还不无问题。首先是像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农业生产是否就已经需要犁,这还是需要研究的。不久以前,内蒙古昭乌达盟阿鲁科尔沁旗德博勒庙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犁,使人不无怀疑。诚然,西拉木伦河流域的自然条件,确是宜于发展种植业的。但也很难设想,在那样远古的时代就已经有了必须使用犁的种植业。浙江杭州水田畈遗址发现的石犁虽然比较可信,但考虑到大约一千年之后,到了西汉时代,那一带还是“火耕水如耨”的状态,它的可信程度还应该说是有限的。再说耒和犁都是耕具,从未耕演变而为犁耕,其间总还应该是有一个过程的。 刘仙洲先生说,由使用耒耜的间歇动作发展而为连续运动就是犁耕的开始,而这是耕作方法上的一个极大的进展。这话是很对的。可是耒耜的前端刺土部分与地表是接近于垂直的,要说这样的耒耜一次刺人土地之后,由另一力量用绳拖着向前,就能不间歇地向前耕开土地,这是不可思议的。由耒耜发展而为犁耕,问题主要不是在于前后两个劳动者是面对面还是共朝同一个方向,而是在于破土的器具的尖端与地表基本上是垂直的还是平行的。只有二者成为接近于平行的状态,才能做到不问歇地或持续地本土破土前进。清朝阮福的《耒耜考》记述贵州苗族农民用绳拖耒耕地,明说是“一人在后推耒首”,那显然是耕者大弯着腰,把持着耒的接近尖端部分,那正是为了使尖端刺土接近于与地表平行。此外阮文并没有说这样就可以不问歇地前进。实际上恐怕还是不免要间歇,不过那是由于使劳动者每前进一小段,就能缓一口气才行。无论如何,要说后面一人直着身子秉耒,前面有个人用绳拖了耒柄(即便是绳子缚在耒柄的下端),这样就能产生“犁”的效果,那是必无之理,是不可想像的。刘仙洲先生讲到一人扶耒,另一人在前面拖的耕法,就指出,“后面的一人把耜刃稍稍放平,稳定地扶持着耒柄”。讲到犁耕时又说,“为了使原来耒耜刃部便于向前插入土壤,不能不改变方向把它平装在一个便于人扶的犁柄,……”。所说的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向犁耕过渡中,在耕具的使用上最重要的一点是刺土的尖端必须改为与地面平行或接近于平行。1958年农业部编的《农具图谱》(第一卷)中的“都匀犁”,可以视为最简单而又最基本的犁的构造形式。或者说,由“耒”变而为“犁”,在耕具的构造上主要是由原来的尖端刺土部分与柄二者大体上的一条直线变而为两条相交的直线,而主要的是“犁底”或刺土尖端与地面平行或接近于平行。这可以说是耕具制作上的一次质的变化。至于前面的牵引力是出自人还是出自牲畜,那只是在耕法上才是重要的。刘书引载 R.P.HOMMEL《CHINA at WORK》一书的山东的《人犁图》,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很清楚。扶犁的人也还是大弯着腰。 当然应当想到,远古时代的耕不过是开出一条很浅很细的沟,然后在沟里撒播种子,这实在说起来只是播,而算不上是耕。特别是,如果是松软的沙性土或熟土,一人扶耒,前头有个力量拖着走,这也还是可以的。意大利POHTEDI SAN ROCCO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石刻,就有用马拖了掘棒耕地的形象。日本人译为“牵引作条棒”,所谓“作条”,就是耕开的沟成行,恐怕那个时候还谈不上什么“行播”。那好像只是因为牲畜比较容易得到。畜力想来不会怎样发挥出来,仍只是把土地的表皮稍稍松动一下而已。因为不是真正的“耕”,所以不能说它是“犁”。 一提到这样的耕法,常常是联想到后来的那种所谓镪犁(或抢犁)。应该指出,像不久以前山西东南部还常见使用的那种耕具,虽其名称是“犁”,其实只是一种变相的耒耜,因为它的破土运动仍然是间歇的。此外还必须想到,使用镪犁的两个力量,都是直接用到刺土反土上面,反之,犁之破土前进,则是专靠前面的那个牵引力,而后面扶犁的人只是管扶持和调节入土的深浅。顺便一提:镪犁的前面是一根木质的拖杆,这比绳索更为合用。假如最早设计出来的犁是由人来拖引的,那么用来把这拖引的力量传达到犁身上的,更可能是一根木质的拖杆,而未必是绳索。 用人来拖犁,就是所谓“人耕”。这种耕法,从古至今一直是有的,不过都像是出于不得已,正规的办法还是“牛耕”。牛之被驯化,显然是在犁出现之前。有人说,商代已有牛耕,看来商代是否已有牛耕,判断这个问题的依据不在于当时已否实现了“服牛”,而是在于是否存在必须用犁的客观条件。如果耕种还处于原始“穴播”的阶段,耒耜可以完全胜任,犁是不需要的。实行犁耕说明耕法上的一次重要的改变,那就是整块土地普遍破开翻动,而不再是仅仅松动单一的用来播种的穴。可以相信,商代,至少是商代后期,已经是越过了这个阶段,因此,犁在商代已然出现也不是完全不可能。这还有待今后考古研究方面提出确证。不过最早的犁好像主要还是用于开垦,因此设想,它之显示功用主要还是在那个时代以后。如果是先已有了钁,那么犁的出现也许还要晚些,因为钁就可以担负起开垦的任务来的。还有,犁是破土工具,功用和耒耜一样,也可以说它是耒耜的直接发展。可是用犁是向前进,用耒耜开地,人却要逐步向后退,就这一点来说,犁和钁又是相同。这样看来,犁也可以说是耒耜和钁二者的复合。因此可以假定,先有的钁,然后才设计出来犁。 前面说过,那个时代的农业劳动,主要是播种和收获两项。以上都讲的是开地的工具,至于收获,好像一直是使用的石镰和蚌镰,没有什么变化。收获之后,自然还有个整治加工的过程,大约很早就制作出来杵臼。简陋杵臼已有出土。这种器具在长时期内也没有什么改变,原因显然是在这方面没有什么新的要求提出来。 二、适于旱地农作的农具之初步发展(公元前10至前4世纪)
随着周族的统治的建立,在农业方面出现了新的情况。首先是农耕区显著地扩展了,而这一扩大了的农耕区基本上是在比较干旱的黄河中下游各地。在这一地带,发展起来的耕种方式是一种旱地农作,而农具方面的演变自然是与之相配合的。 耒耜仍然是主要的农具。《诗经》里面只提到“耜”而不见“耒”,却不能据以证明其时耒已绝迹,可以认为,诗人只是“耜”字来代表这个农具而已。更重要的是这种工具的形制显然有了改变,而且像是在不断变化之中。徐中舒氏指出,耒的演变是由木制而金制,由歧头而平刃,由平首而空首。所谓“金制”就是入土的前端部分改为金属的。所谓“平首”是工具的端部那块金属刃片,上边中间突出,为的是缚在木柄上面,后来这个突出部分由平片变成一个空槽,这在古书中称为“銎”,把木柄头插进里面,就比缚扎牢固得多了,这样的空槽就叫做“空首”。所谓由木制改为金制,从发展的过程来推想,未必一上来就是前端刺土部分由原来的木质直接改为全部金属,而大约是由于金属材料还不够多,只把一个金属的套刃装在木质尖端的上面。后来犁的演变就是有这样一个过渡阶段,那种套刃称为“犁錧”或“犁冠”,已有不少出土,可资参证。不过有人把1950年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时代的“V”字形铁器认作“耜冠”,却未必是。那件东西的前端两侧线几乎是成直角,说它是“犁錧”比较更为可信些。由一个人之力运用的耒耜,其尖端应该是个锐角,这是需要顺便一提的。总之,经过这样加装套刃,工具的效用就提高了许多。以后随着铁这种原料的增多,大约这种加装套刃的办法也就逐渐消失。与此同时,耕具的柄也朝着弯度越来越合理的方向改进,就像《考工记》里所说的那个样子,刺土翻土时,人的身子不必过于弯屈,因而可以减小疲劳。 讲过耒耜,再来谈犁。如果说,商代是否已经开始用犁,现在还不能完全肯定,那么在周族建立起统治之后,在农业生产上使用这一工具好像就有了条件。这样说的根据是,像《考工记》里面的耒耜,柄是弯曲的,除了可以减少人的疲劳之外,也是为了使前端入土部分更向与地表平行的方向转变,这样发展下去,就会演变出犁这样一种新型的耕具来。当年周族从关中根据地向外发展,是采用的武装开拓的方式,所凭借的的力量就是开发新的征服区,推广农耕事业。扩展农耕区,不能没有有效的开垦工具,即使不是那个时候才制作出来的,至少也是得到了一个积极推广的机会。最早的犁可能主要是一根稍粗而坚实的木棒,前端斫得像尖刃的样子,或者再装上经过打磨的石的、蚌壳的或其他锋利的犁头,另外再加上一根拖杆作为犁辕,这就大致有了个犁的形式。这样构造极为简单的犁由牛来牵引,用于开垦荒地,在那个时代应该说是很有效率的它和钁一起,在扩大耕地面积的事业中,发挥过不小的作用。大约到了春秋时期,犁的使用就逐渐普遍起来。 耒耜这样的耕具,从正面看,很像后来的直柄的铁锹。前面讲到的铲,形制也有些类似。《诗经》里面有一种名叫“钱”的另一种农具,过去对它有两种解释,有人说是铲,有的又说是“锸”,在其他古籍中也作“铫”、或“*[庣+刂]”,或“疀”,(“*[庣+刂]”或误为“*[庣+斗]”,“*[庣+斗]”是量具)也就是后世所谓的“锹”。铲和锹的样子是有些仿佛,但功用不同,后者可以深掘入土,前者则宜于平推,考虑到今天的锹,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挖锹”,同“锸”一样,一类称为“平锹”或“撮锹”,用时平推,与铲相似,这就难怪对“钱”有那样不同的解释了。看来《诗经》时代的“钱”,可能是样子既像铲,又像锸,而兼有锸和铲的功用,也许是比较更接近于锸。顺便一提,从前几年湖北古矿冶遗址和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木臿来看,那时的臿的刺土部分是空而长的,显然是为了易于人土。现在有的地方有这样的铁锹,江苏的所谓“江北铲”就是一例。从另一个角度来思索,在各民族的历史上,几乎都有一个把主要农具当作货币使用的时期,通称货币为“钱”,也许就是导源于此。杨宽氏以为,周代中原的“布币”,无论其为“空首布”、“方足布”、“圆足布”、“尖足布”,大体都作铲形。其实如果说都作锸形,也许更恰当些,因为锸或锹作为农具当时功用比铲要大,“钱”那种农具大概是比较更像锸。后来元代王祯作《农器图谱》,把“钱”列入《钱鎛门》归到“薅器”之列。其实这种农具早已不见了,王祯只是揣度它“似锹非锹”,又说“钱特铲之别名”,而所绘的“钱”的图样,与“臿”(锸)也并没有本质上的出入。其所以如此,也可以这样来理解。似乎可以这样设想,在《诗经》时代,“钱”已成为主要农具,并且逐渐向锸转化,表现出要取代耒耜的趋势。而与此同时,另外一种叫“鎛”的农具主要担负起除草的任务。 《诗经》里面讲到了“鎛”,历来多认为是除草的工具,也就是锄一类的东西。河南洛阳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汉墓出土的小铁锄,刘仙洲氏以为似即古代的“鎛”。究竟鎛与锄二者之问是什么关系?要说明这个问题,还得牵连上和钁。前面讲过,钁这种工具主要是用来开土的。近来已有战国时代的铁钁出土,就其形制而言,用它来除草也还是可以的。在秦汉时代的各种字书里面,有“鐯”、“定”、“欘(钃)”等几个词,都像是钁一类的斫器。例如《尔雅》上说:“斫谓之鐯”,“斪斸谓之定”。“斪”、“斸”二字同“斫”一样,都是从“斤”可以证明。后人对那几个词作解释时,却把钁和后来专用于除草的锄(鉏)纠缠到了一起。还有《孟子》里面提到过“鎡鎰”这样一种农具,后世作注解的同样有的说它是锄,又有人说它是钁。而《说文》里面更把钁字解释为“大鉏”。其所以如此,也许是由于各地的名称不同,但也许可以认为,这种混乱情况多少透露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古代确实有过一种农具,它兼有钁和锄二者的功用。从斧演变出来的钁,它的柄和刃大体上是垂直的,而这种兼有二用的新的工具,柄和刃则是形成较大的锐角。这样一种工具既可以斫,又比钁更便于向后曳,高举起来往下斫,就像钁一样能够刨地,向后曳就能够有除草的作用。像这样的工具近似直到如今还在陕北等地匀用的“老钁”。对于得不单不到充分的工具配备的农民来说,这样的家什是很中用的。新疆维吾尔族农民使用的“坎头曼”也是这一类,19世纪中,法国画家MILEF的一幅画上的农具可供。因为它兼有二用,所以作字书的人给予不同的解释。解放后不久,河北省兴隆县出土的战国铁锄范,从装柄的枘孔的形式来看,就很有“老钁”的样子。《诗经》里面的鎛,可能就是与此类似的一种农具,或者是这样一种新的工具的前身。它的形制在各地大约多少都有些出入,或者说一直在不断变化之中,名称也自然不会一致,在齐鲁一带就叫做“鎡其”了。此外战国时代人的著作中,常常见到“耨(槈)”这个字,也是除草用的。王祯《农器图谱》里面,“耨”的图形就有点像今天的老钁。虽然那也只是根据作者的想像绘出的,未足为凭,但可以相信,战国时代的耨如果不就是鎛或者鎡其,那它显然也是沿了这一条线演变出来的。它成为专用于除草的工具,到后来就发展成为锄,或者说,就以“锄”的名称基本上定型了。《农器图谱》里的鎛也是画成了后世的锄的样式。锄作为除草工具,其显著不同于铲和钱的特点是,同时向后曳,而后者则都是向前推。这应该说是一个重大的改进,因为这就更便于使用者对它的控制。在田里除草,常常不免要损伤禾苗,加强对农具的控制,这是极有意义的,更不用说工作效率了。看来鎛或鎡其以及耨,显然是由直柄的钱向曲项的锄演变中的过渡形式,而由鎡基又直接发展为后世的老钁。汉代字书《方言》里面的“鲁斫”好像就是老钁。后来字书《玉篇》里的“钁”字下面的注是“锄钁”,顾名思义应该是兼有二用,大约也是这种东西了。 说到除草,还有一个“莜”的问题。《论语》里面记载着孔子出游“遇丈人以杖荷莜(或作蓧)”的故事,说到那个老人“植其杖而芸”。他芸田所用的工具应该就是那个莜了。这莜又是什么样子?有人说,除草还要拄着根杖,显然是在水里田里,果然如此,莜就是一种专用于稻田除草的工具了。又有人指出,“今南昌人耘田用一具,形如提梁,旁加索,纳于足下,手吃持一杖,以足踏草入泥中,名日‘脚歰’”,作为证明。此一说也只可供参考。那个时代种稻,并不全与后世相同,这一点也不容忽视。看来这一问题还有待研究。 《论语》里面还提到了碎土的工具,名称是“耰”,它的开始使用自然是在春秋末年以前,并且可能是以前很久。这样猜测的理由是黄河流域的气候干旱,耕开的土容易结成坚块,必须紧跟着使之破碎才好种植。显然农民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需要一种专用于碎土的器具。耰是木榔头,头和柄都是木质的,在先秦文献中也叫做“椎”。 《诗经》以及先秦著作里还提到“銍”,这是镰的较早的名称。不久前浙江嵊县又出现了铜镰,据说是属于春秋时期。金属镰的更广泛的使用应该是在普遍用铁以后。镰头基本上是直的,或者略带弧形,像河北兴隆县出土的战国铁镰范所表示的那个样子。镰柄一般说来是短的,适于割穗。《说文》里“銍”字的注解是“获禾短镰”,显然指的是短柄镰。 还必须提到的是,至少到了春秋时期,就已出现了简单的提水工具桔槔。在干旱的黄河流域,取水一直是一个重大问题,这种根据杠杆原理设计的、很容易设置起来的提水机械,同传统的小农经济是搭配得很合适的,所以始终没有被废弃。 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农民所使用的农具大约就是以上所讲的这些。这一个时期的情况,现在能够了解的虽然比起前一个时期来要多,但无论考古方面提供的出土实物还是文献资料,都还不够充分,所以对许多问题的说明,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推测。大致说来,比前一个时期多出来用于除草的钱和鎛以及专用于碎土的耰,这都是适应黄河中下游的特定的自然条件开始形成的干旱农法而必然较早地制作出来的几种农具。钱,尤其是臿,可视为耒耜的补充。犁则是从耒耜直接发展出来的,只是受了钁的启示,改变了前进的方向。从另一条线上演变出来的钁,和跟着出现的犁,这两种农具在一个积极扩大耕地面积的时代中得到推广,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总之,在黄河中下游这一地区发展农业的基调是适应干旱的自然环境,农具的发展也必然服从这一规定。
三、干旱农法奠定时期的农具(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2世纪)
的铁器时代始于何时,这不能说得很确定,无论如何可以说,到了春秋末期,铁制的工具就已经开始多了起来,进入战国之后,这种趋势更是大大加速。为了增产粮食支持对外作战,各国都致力于农业,首先是扩大耕地面积。那是一个广泛地开荒造田的时代,因此下面就从在这方面起过重大作用的犁谈起。 解放以后,接连有古代的铁犁出土,其中有属于战国时期的,而且还有铁犁范。那个时期的犁,除了犁头全部为铁铸的之外,还有在犁头的前端镶上铁口,或者说加上套刃的。这种称为“犁冠”或“犁錧”的东西,也有不少出土。从犁头的形状可以想像出来,那时的犁虽然已经有了金属的犁鑱或套刃,但整个构造显然还是比较简单,除了正中间稍稍隆起,借以分开犁起的土壤的犁头之外,大约只有犁床、犁梢和犁辕这几个部分,甚至犁床和犁梢还往往就是同一根曲木。例如1959年江苏睢宁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上有《耕牛图》,犁鑱很大,但无犁床。这样的犁,运用起来,主要靠着人手的操纵技巧。有人说,那样的犁类似后来的劐子,从构造比较简单这一点来说确实如此,不过镬子的头很小,如果联系起开荒来考虑,犁撬就是得大些。最近秦始皇陵近旁出土的铁铧,长宽都是25厘米。犁头这样大,这种犁就得用畜力来曳引,通常就是用牛。从此牛和犁旧上结成了不锯之缘。《说文》里用“耕”来解释犂(犁)字,段玉裁为之作注说,“犁”和“耕”二字互训,“盖其始人耕者谓之‘耕’,牛耕者谓之‘犁’”,他这话可以说是有其一定的道理。用犁来开荒,显然是用牛来拖的。 在这里还要解释一下,为什么讲到犁就先联系到开荒。《管子·轻重·乙篇》说,“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鎒、一推、一銍”。同书《海王篇》说,“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都没有提到犁,如果认为这两篇是作于战国时期,这说明当时一般田问操作还不大用它。有人说,“犁”与“耒”是一声之转,或者说,“耒”“耜”二字连续读就成了“犁”音,这就是说,名称为“耒”或“耒耜”,其实就是“犁”。这是一种解释。这个问题单单从文字学或者音韵学上恐怕还不能解决。《吕氏春秋》里面有几篇是专谈农业生产的,特别是比较深入地讲到了耕作,而且也提到了农具,可是也没有犁这个字,这多少反映出来,战国时期用于大田作业的农具当中,犁至少不是主要的。那也许是因为农民畜牛的还不够普遍,但更主要和更可信的原因似乎是,对于开始向所谓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的耕作制度来说,那样还不能翻地而只能开地、而且又入地还很不够深的犁,是不甚合用的,只有用之于开垦荒地还可以发挥作用。这也就是说,要使犁这一后出的耕具真正结合到精耕细作上面去,那还要经过一番在构造上改进提高的过程。 战国时期既然犁还是主要用于开荒,是不是一般大田耕作仍然用耒耜?上面提到的《管子》和《吕氏春秋》里面确是讲到了耒耜,可是同以前的比起来,好像实质不全相同了。战国时期的农业已然有了显著的进步,当时各家学者的著作里面讲到农业生产,都是强调深耕。像《考工记》里所说的那种曲柄的耒,是不容易满足这个要求的。农民在实践中体验出来,“钱”的一个变种,本来可能主要是作为掘土工具的“锸(臿)”倒是很合用。从那时起,这种直柄的掘土工具逐渐成为农具当中最主要的一种。它的铁质的头部不但坚固而锋利,而且用脚踏着也很方便,比起耒耜上格外缚根横木来要有效得多。用锸不但能进行深耕,而且又能翻土,这是当时的犁所做不到的。何况又加上它的用途广,像挖沟、打埂、平土、碎土、施肥等等,以及房舍建筑上面,它也都是合用的。不难想到,这样一种工具是当时开始向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的小农很相适应的。铁的广泛使用和农业经营技术的发展,使耒耜不得不让位于锸。在后世的著述里面,虽然还常常见到“耒耜”这样的字眼,所说的实际上都是锸,那不过是出于一般文人喜好用个古雅的字眼的习惯而已。即使不能绝对地说耒耜已是名存实亡,基本上确实是如此。锸这种新的农具逐渐推广到了几乎所有经营种植业的地方,它的形制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名称也因地因时而不尽相同,像“梩”、“铫”、“*[庣+刂]”、“鍏”、“疀”、“喿”、“*[崇+刂]”、“杴”等等,不一而足,到后来比较最普通的要算是“锹”。在中国传统的农业上面,它和犁二者在农具当中同样居于首要地位,而它的功用更广。在小农经济的种植业的经营中,它比起犁来更是不可缺少的。西汉时人通常说到农民种地,就说“蹠耒而耕”,其实应理解为“蹠锸而耕”。那时的锸的样式,虽然目前还没有出土的实物,但可以想像和现在的锹大约相似。最近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墓坑填土中,发现了完整的木臿,臿口镶有凹字形铁口,可供。后来郑玄注《考工记》,说古代的耜只有一个尖刃,而他那时候的耜确是两个尖刃。从他这话可以知道,在东汉的末期,至少是郑玄的家乡,即今山东武梁祠画像上面,神农、大禹等人都是手里拿着一种歧头的农具,可以与此互相印证,因为那位画家也是出在山东地方。此外《说文》里面有个“*[艹+木]”字,注释说是“两刃臿,从木*[艹+丨]象形”。又有个“*[亠+两个目+木]”字,注曰,“*[艹+木]臿也,从木入象形”。这两个字像是指的同一件工具。“*[艹+木]”字的注还说,“宋魏曰*[艹+木]也”。宋魏和齐鲁是相邻的地区,这可能就是郑玄所说的那种歧头双刃的耜。联想到武梁祠石室画像上的那种农具,和古代的“方足布”很相仿佛,这就可以设想,那也许是在特定条件(首先是土壤条件)之下保存下来的古代的掘土工具。但也未尝不可以说它是锸的一个变种。 把耒耜和锸的关系交代过,再回来研究犁的演变。前面说过,原来主要用于开荒的犁,形体是比较大的。《说文》里面有“钤*[钅+隋]”这个词,原注是“大犁”,这就使人推想,那时显然还有比较小的犁,可能是一般大田作业所用的犁,形体比较要小些,前端的角度也许是更小一些,大致就像甘肃古浪陈家河台出土的汉代铁犁铧的样子。当然,这仍然是简单的犁头,应该说,犁在本质上的变化还是在于增添了“犁壁”(“犁耳”或“犁镜”)。有了犁壁,就可以在开沟的同时翻转耕开的土壤,这标志着耕地这一作业上面的一大进步。前面说过,原来犁头只是一个犁鑱,中间稍稍隆起,可以称之为“脊”,犁鑱有这个脊,开起来的土可以稍稍分落两旁,形成一个浅沟,这样的犁是不能真正做到深耕的。深耕是不单是使松动的土层更深,而且要把耕开的土翻了过来,这就需要在犁鑱上增添一个能够翻土的什件。犁壁就是具有这一作用。讲到犁壁始于何时,刘仙洲先生曾引据了宋代林希逸对古代耒耜的解释。林希逸的《考工记解》里面有一幅耒耜图,耒是木柄,耜是刺土的那个部件,在这耜的上面是一个下窄上宽的平板,标名为“耨”,旁边有注说“耨亦名庇”。《考工记》原文是有“坚地欲直庇,柔地亦句庛,直庛则利推,句庇则利发,倨句磬折谓之中地”这样几句话。刘先生指出,耕坚硬土壤的犁,其犁壁较平,耕柔软土壤的犁,其犁壁较弯,较平者因阻力小,宜于前推,较弯者阻力大,利于碎土和翻土,“中地”是半硬半软的土壤,犁壁的弯度要介于二者之间。因此他认为,假如林的解释不误,犁壁之出现就应在《考工记》成书以前。刘先生的这个论断是以林希逸的解释不误为前提的,可是问题正是在于林氏在耜的上面装上了一个“耨”,以及“耨亦名庇”的注文,他可是却都没有说出根据来,这就不免使人觉得,他是不是仅仅根据他那个时代通用的带有犁壁的犁设想出来的。《考工记》里的“直庛”、“句庛”本来是指古代耒耜的刺土尖端部分的不同形状说的。因为文词简略,引起了后来解释上的分歧,就连专讲农器的王祯也没有说得清楚。不过应该注意到,王祯他也并没有接受林希逸的说法。《考工记》原文说,“车人为耒,庛长尺有一寸,……”。如果耜是入土尖端部分,不先提它,却一上来就讲它上面的附着部件,这是不合逻辑的。可见庇就是刺土尖端本身,而不是什么名为“耨”的东西。戴震和程瑶田所绘的图就都是把入土的尖端的部分标名为“庛”。从耕作方法的发展的角度来考虑,《考工记》成书时代的耕具,入土还不是很深,也未必已经实行条播,似乎不会需要类似犁壁那样一个附件。因此可以说林希逸的说法是不可信的。 中国博物馆陈列的有山东安邱出土的汉代铁犁壁。不久以前,陕西又出土了汉代的铁铧和“鐴土”。这“鐴土”也正是犁壁。《说文》里面没有“鐴”字,但南北朝后期(6世纪初)人编的字书《玉篇》里面有此字,注解是“犁耳”。“鐴”这个字大约是从“擗”字假借来的,“擗”是分开的意思,犁壁的作用正是把耕起来的土分拨开。古籍中原有“擗土”的说法。《说文》未收此字,也许是传写脱漏了,但汉代已有此物,则确有实物可稽。如果要追问,汉代又是何时创始的,那倒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知道,汉武帝时,赵过曾创为“代田”,从《汉书》上的记载来看,那显然是实行条播,实行条播就不能只满足于把土松动,而是还要把耕开的土翻个个。史文明说,“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在耕种方法上进行“代田”这样重要的改革,必然是有一套新式的农具与之配合,因此可以设想,犁的形制在赵过手里极可能经过一番改良,而这改良好像主要就是增添了犁壁这一部件。后来《汜胜之书》里面讲到耕田,说“……辄平摩其块以生草,草生,复耕之,天有小雨复耕之,勿令有块。……”。等待长出杂草来再耕一遍,有些学者都理解为把草翻进土里,而这里只有装上犁壁才能做到。从“复耕和之”的“和”字上面,也可以想像出犁壁的作用来。这就是说,犁之有壁,很可能是始于赵过。近年来发现了不少汉代的图画,其中一些是表现农耕的,可是犁上都不见犁壁。应该想到,像这样仅仅是一个较小的部件,当时的做画者未必特意把它表现得清楚。更可能是这种新的耕法也只是逐渐普及到全国各地的。在指出西汉中期,亦即公元前约一个世纪,我国已经有了犁壁的同时,也要想到,带有犁壁的犁仍只是一步步推广的。 赵过时代的犁,犁辕是否还是直的,不得而知。后来的《说文》里面有个“楎”字,它的一个注解是“犁上曲木犁辕”,看来至少到东汉时已经有了曲辕犁。犁辕之由直变曲,也是犁在构造上面的一次改进。不过也要指出,上面提到的那些汉代图画上面,还都是直辕犁。那也许是由于画像在前,此外曲辕犁的普遍推广,显然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问。 上面是设想,犁壁是赵过时设计出来的,可是一提起赵过的新耕法,很容易想到《汉书·食货志》上所记载的“耦犁”。这耦犁又是什么样的一个构造?有人说是大体上就像黑龙江省还能见到的“对犁”。像这样把两副犁杖并列到一起的,也就是有两条犁辕和两个犁头的犁杖,世界上有的民族也有用过的,不过这样的犁没有疑问是耕地的犁。而关于赵过创用新犁,东汉末年崔寔的《政论》里面也有记载,虽然文字上同《汉书》有出入,但所记的很像是同一回事。照崔寔的说法,那种新型的犁只是播种用的,也就应该是后世所说的“耧”或者“耧犁”,所以下接了一句“日种一顷”。《汉书·食货志》这段文字有些乱,很像是有讹误之处,所以显得叙述不大清楚。崔寔说的“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从字面上讲是一头牛拖三副犁仗,由一人扶犁。《汉书》上说的“用耦犁,二牛三人”可以理解为两头牛共拉一副双辕犁,二人各控一牛,后面一个扶犁。一个人扶三副犁杖,是很难设想的,问题出在那个犁字上面。刘仙洲先生说,“所说的‘三犁’实际上是三个开沟器,决不能理解为三个耕田的犁”。这话是极有道理的。前些年山西平陆出土的汉墓壁画上明明有农夫驱牛牵挽一个具有三条腿而下端尖锐的农具的形象,虽然画面有欠清晰,但可证明那时确已有这样一种新的农具。再考虑到“代田”是“一亩三甽”,而这种为行代田法而设计出来的“便巧”的播种器,极可能是有三个开沟的小犁头,走一趟就开出平行的三个“甽”来,同时“播种于甽中”,这里显然就是《齐民要术》中所说的“三脚耧”了。《汉书》上和崔寔所记的使用的方式不一样,那也许是由于根据了不同的材料写下的缘故。此外一种新的农具推广之后,各地农民又因地制宜地加以修改以及调整使用方法,也是可能的。就这种播种器来说,由几个牲口牵引以及用不用人来拉牲口并不是重要的。只因为这种新出的农具像是从“犁”变化出来的,操作起来也是一人在后面扶持,前面由牲畜牵引,确是像个“犁”的样子,所以就袭用了“犁”的名称,也许《汉书》的“用耦犁”那个“耦”字是“耧”的误文(此二字形近,极宜互讹)。这就是说,这件新的农具一上来就定名为“耧犁”了。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而事实上汉代的几部字书词书如《方言》、《说文》、《释名》等,里面都没有“耧”这个字。此字实始见于崔寔的《政论》,后来《三国志·魏志·皇甫隆传》里面才又提到“耧犁”。也许是这个播种器设计出来之后,各地农民又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和要求分别制作出来各种不同的样式,就像后人所记述的“双脚耧”、“单脚耧”等等,在构造上越来越同犁有差别,这才有了“耧”这一专名。顺便一提前面讲到的《说文》里面那个“楎”字,还有一个注解是“六叉犁”。那个“叉”字本应作“*[丶+叉]”,也就是古文“爪”字,所以后来的字书如《广韵》、《集韵》里面,“楎”字的注释都作“六爪犁”。这“六爪犁”其实不会是耕具,而应该是六条腿的“耧”,恰当的名称应该是“六脚耧”。那可能是把两个三脚耧拼合起来的一个大型播种器。它也许有其特殊的用途,可是显然不大适合于较小的农户使用,所以后来未见推广。通常用的还是独脚的和两脚的,连三脚的好像也比较不多见。 上一节里曾讲到耰。在先秦古籍中,有的是说“熟耰”(如《庄子》“深其耕而熟耰之”),有的又说“疾耰”(如《国语·齐语》“深耕而疾耰之”)。前者是说把土块打得粉碎,后者是说耕过之后紧跟着把土块击碎,不使变成干硬,这二者都是说的碎土,也就是耰这种工具的本来的作用。可是《孟子》上又说“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却是把耰说成是覆种(动词)。如果《孟子》原文没有问题,那就是当时的人又于播种之后用耰来覆土了。用来覆种的土,里面如果是还有土块,最好是先打碎了。可是前面说过,原来的耰是个木榔头的样子,用来覆种是不合用的,这就有可能把木榔头改造了一下,使它变成带有木柄的一块厚木板,既能推土,又保留了碎土的功能。《汉书·贡禹传》有形容农民在田问操作如何困苦的几句话,说是“摔草杷土”,据颜师古解释,是“用手掊土”,这个说法好像不对。农民即使缺乏合用的农具,用根木棒也是比用手强。这杷土好像应该理解为“碎土”、“平土”,也就是整地。“杷”在这里是动词,同时也是工具的名称,这同“耰”字是一样的。《急就篇》里有一句是“捃获秉把臿拔把”,颜师古注本末后三个字作“插捌杷”,有个“杷”字。如果说,这本西汉时代的字书早已散失,后世辗转征引,不免多有讹误,尤其是原文每七字一句,是叶韵的,而“杷”字失韵,肯定有误,因而不足为凭,那么还可以举《方言》为证。《方言》里面有“杷”字,别名是“渠絮”或“渠疏”,传本有注曰,“无齿为朳”,玄应《一切经音义》引此注文是“有齿曰杷,无齿曰朳”,“朳”字也有作“捌”的,这大约与《急就篇》那一句的差误有关。不过无论如何,这已可证明,西汉时代确是已经有了这一种显然是用于整地的工具。稍后的《说文》里面有“*[钅+罷]”字,注文是“桘属”。“桘”就是“耜”字,说“*[钅+罷]”是耜一类的东西,那就该是一种耕具了,那时已然是普遍使用犁和番,为什么还需要耜一类的耕具?看来那个注文是可疑的。联想到后世那个字的用法,说不定它就是有齿耙的别名,而这齿是金属(铁)的。可以设想,原来功用为碎土的耰,随了田间操作越来越细,后来扩大了使用范围,同时改变了形制,先是变成并可用于覆土的一种长柄推板,然后又推演出了“杷”来。从“有齿”、“无齿”的注释来推断,好像这“杷”先是无齿的,也就是长柄推板,后来又添上了铁齿,也写作“钯”或“耙”,或者也写成“*[钅+罷]”,那就成了《齐民要术》里面所说的“铁齿*[钅+屚]楱”了。而这铁齿*[钅+屚]楱,据王祯说就是人字耙。似乎可以这样说,农具是农民根据具体需要创作出来的,往往也依着口语给它一个名称。在这里,所有“杷”、“钯”、“耙”、“扒”、“*[钅+罷]”等几个字,发音都相似,却又都是不大通晓农事的读书人所写定的或加以注释的,这就难免出现混乱。就像“杷”这个字,在《说文》里面的原注是“收麦器”,其实那指明是另外一种工具,与整地无关,下面还有说明。顺便要说的是,玄应《一切经音义》中“四衢”条有注曰,“《释名》云,齐鲁谓四齿杷为攫,攫扒地即有四处,此道似之,因为名焉”。这几句话,传本《释名》里没有,可能是传写时脱落了。如果玄应不是误引,那就是至迟在东汉时即有了四齿杷。从“攫”字也可联想到“渠絮”或“渠疏”,因为读音很接近。这也是汉代农民已经设计出来耙这种整地工具的一个证明。 这里面还有一个“劳”的问题。照后来一般的耕法,是把耕翻过的地先用带齿的“耙”(名词)耙(动词)过,使地里较大的土块破碎,清除了土内的杂草,地表大体上弄得平整,然后再用“劳”摩过,使土壤团粒靠紧,增高保墒的作用。这“劳”是用柳条编制的,也叫做“盖”,在像黄河流域这样的干旱地带,为了保证墒情,它是很需要的,所以应该是很早就制作了出来。《盐铁论·论勇篇》说,“鉏、耰、棘、橿、以破冲隆”,这个“棘”也应该是一种农具。《汜胜之书》里面讲到耕田,说过“冬,雨雪止,辄以(物)蔺之,掩地雪,勿使从风飞去”。原文显然脱落了“(物)”字。这“物”大约就是树枝棘条之类。这样看来,这不单像是后世的“挞”,而且可以设想,“劳”就是从这条线上演变出来的。汉代中没有当某种农具讲的“劳”字。不过《说文》里面的“耰”字,原注是“摩田器”而不是碎土器。联想到《氾胜之书》里面说的“春,地气通,……辄平摩其块以生草”,同书讲到枲又说“覆种平摩之”,那说明当时已有摩田这一工序。《释名》里有个“檀”字与“鎌”、“犁”、“锄”等字并列,也应当是一种农具,它的解释是“坦也,摩之使坦然平也”,这“檀”和“*[耰去耒加木]”都像是“劳”的较早期的名称。*[耰去耒加木]也就是耰,也许是“劳”这个摩田器刚一制作出来,还没有定名,暂且借用原来用以碎土的“耰”以名之。总而言之,西汉时,或者说公元前一个世纪左右,专为整地的耙已经创作出来,跟着又出现了摩田的器具,后来逐渐演变为后世的“劳”。整地是我国传统的干旱农法的和精耕细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耙和劳是其主要工具,汉代制出了这种工具,说明那个时期精耕细作的农法正在奠定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