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古代农具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铁血老枪 2019-09-03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农业的发达与否又与农具有着直接的关系,先进的生产工具能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千百年的生产实践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种类繁多的农具,并不断改进完善,使之成为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杠杆之一。从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时期到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从春秋战国铁制农具与牛耕的普遍才用到隋唐曲辕犁、筒车的发明。无不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下面我们分四大阶段,略述主要农具的产生和发展。
  一、西周以前的石制农具
  原始农业始于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从此,人类摆脱了长期靠采集和狩猎取食为生的局面,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那时,我们的祖先使用的农具是石料磨制的(也有一些骨器和木器)。石器作为我国的主要农具一直使用到春秋前后,长达四五千年之久。
  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我国有两处重要的原始人生活遗址,即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这两处都出土了为数不少的原始农具,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木耒、骨耜等,这是我国最早的农具。其中耒、耜是用来翻土、挖沟、打洞的工具。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男子取代妇女成为生产劳动的主要力量。这一时期农具的一个重要进展是出现了三角形石犁。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叔均之时,正值父系氏族公社末。但这一记载未必可信,当时的耕犁很可能是用人力牵引的。犁耕的采用是农业史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另外,这一时期在江南出现了用于捻河泥的水田农具竹竿。其他农具也有所改进,如,出现了石锄、蚌锄等,它们对于开垦干硬的旱地和作物田间管理都有着重要作用。最能说明这一时期农具改进程度的,是近年在安徽潜山薛家岗出土的一把石刀,刀背侧竟整齐地钻有13个细孔。石刀比以前的更锋利,长度也加大了,只要装上木柄就是一把极好的镰刀。
  商代是发达的青铜时代。我国各地出土的青铜器数量之多、形体之大、品质之精、造型之美,举世称道。但需要指出的是,从我国大江南北出土的大量青铜器来看,主要还是用于宗教祭祀和装饰而不是农业生产。所以,直到春秋战国以前,我国的农具仍以石器为主。当然这并不排除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间或使用一些青铜器。近年来在河南、湖北、江苏等地就出土了一些青铜攫、青铜铲、青铜镰之类。青铜农具的推广虽然受到造价、产量等限制,但金属农具毕竟代表着我国农具的未来。
  青铜时代,我国农具的种类较以前变化不大,耒耜仍然是使用最广泛的翻土农具。但是,牛耕在商代的出现不能不说是中国农业史上的一件大事。江西大洋洲商墓(一说是祀坑)出土的青铜犁头,为我国牛耕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可以佐证甲骨文中有关犁耕的记载。
  二、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采用
  进入春秋战国以后,铁制农具已经普遍使用。以铁器作农具,有价格低廉、刃口坚硬锐利、锻打成型方便等优点。铁制农具是我国农具演进过程中的一次重大飞跃。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耕地面积扩大了,产量增加了,耕地方式也发生了转变。这一切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中国社会慢慢由奴隶社会步入封建社会。
  春秋时期,除种类繁多的铁制农具外,值得一提的是桔槔被用作灌溉工具。它将一根长长的木头拴在木桩上,一头系上石头之类的重物,一头挂上水桶,利用杠杆原理,让重物和水桶上下移动。用这种方法提水极为省力轻便。《庄子・天地篇》有孔子的大弟子子贡赞桔槔的话:“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
  铁制农具到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中期各国变法之后,更以空前的规模推广。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北起辽宁、南至广东、东起苏鲁、西至川陕的广大地区,都有战国铁器的出土。如,、锄、铲、锸、镰、犁,应有尽有。
  三、汉代耧车、翻车、扇车和犁壁的发明
  汉代是发明和改造成果最多的朝代,许多机械农具都产生于汉代。耧车是世界上最早的播种机。它是由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发明的。耧车用牛牵引,将开沟、下种、盖土三道工序一次完成,这一大胆和富有想象的设计令人叫绝。耧车有耧架、耧斗、耧腿和耧铲等构成,有一腿的、二腿的、三腿的,以后有多至七腿的。一腿可播种一行。赵过发明的是三腿耧,即能同时播种三行。用耧车播种,一人一天可下种百亩,且埋种的深度和种子的株距行距保持一致,从而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和质量。
  翻车,又叫龙骨水车,是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灌溉工具。翻车系东汉时毕岚首创,三国时魏国的机械制造专家马钧又加以改进。作为一种灌溉工具,它在我国已使用了1800多年。翻车利用齿轮原理,用脚踩带动长长的木链(即龙骨),木链等距离地拴满了竖着的刮板,外面套着水槽。刮板随木链绕时,将水刮入水槽,刮板将水槽拦成一格一格,相当于一个个移动的水箱,随着木链的绕转,水源源不断地流进田里。后来还有牛拉磨盘和风力驱动的翻车,更加省力省工。
  扇车,又叫扬扇、风车,是一种扬场净粒的器械,西汉时发明,一直使用至今。扇车由车架、外壳、风扇、入斗及调节门等构成。工作时,将未淘净的粮食倒进木斗,然后一只手摇转风扇,另一只手缓缓地打开调节门,入斗的谷物下落,落下的谷物遇风后,轻轻地,瘪谷和其他杂物从车尾排出,饱满的谷粒从车腋下滑进箩筐里。用它可以把刚从打谷场脱粒或经碾谷后需分糠的粮食淘净。
  作为农耕最重要的工具――犁,在汉代也有重大改进,这就是犁壁的发明。春秋战国时期的犁只有一个犁铧。那时犁铧成“V”形,开口过宽,不易深耕,犁铧破土后,很难将大土块翻往一侧折碎,而仅能起破土开沟的作用。这样,牛畜吃力,操犁者也不轻松,耕作效率不高。为了克服这些弱点,西汉时发明了犁壁。它是一块斜卷的铁板,装靠在犁铧的后面,耕地时,能将犁铧铲起的土块翻转撂向一边,松土的效果好,还可以为田地起垅。汉代的耕犁形式很多,除一人一牛的单耕犁外,还有二牛三人的犁,二牛一人的合犁和一牛的双辕的套犁等。其中,一人牵牛,两人各扶一犁的劳作方式曾大力推广。东汉时,还出现了一种轻巧的短辕犁。我国的农具发展到汉代,已基本齐全。
  四、隋唐筒车和曲辕犁的出现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数百年间,我国农具的发展是一个相对的间歇期。随着隋唐的勃兴,中国封建社会进入繁荣鼎盛时期,国家的长期统一稳定、经济的发展,促使了农具的改进,筒车和曲辕犁的出现,代表着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成就。
  筒车是一种完全利用水能的灌溉工具,在蒸汽机发明之前,这应该是最先进的科学“自动”装置了。筒车靠流动的河水、渠水冲动水轮提水,水轮外侧周身斜绑着许多竹制或木制水筒,水轮被水力冲击,不停地旋转,水筒随水轮先是入水盛满,再出水翻土,待上筒转过最高处后,筒中的水自然倒出,流入接水槽,最后流到田里。筒车装好后,不需要人员照管,极为省事。
  曲辕犁,唐朝诗人陆龟蒙在《耒耜经》中有详细记载。隋唐以前,犁架都是直辕,大而笨重,难于灵活调节犁地的深浅。改直辕为曲辕后,使得犁架变小,使用灵活。这一木之弯使得耕田者在耕作过程中能够自由调节犁地的深浅,从而改变了过去二牛抬杠式的牵引方式,只用一牛即可轻松地挽拉一具耕犁。这一改进,再次提高了耕地的效率。我国的耕地至此基本定型。今天我国农村使用的耕犁仍是这种形式。
  我国农具的发展到隋唐时代就基本歇脚了。宋元和明清以后近千年基本都是沿用古人发明的农具。
  (作者单位:江西都昌县苏山中学
  江西教育电视台)
论文来源:《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3年2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7/view-5631219.ht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