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典论坛 漢字当真原本都是单音节的吗?

 看见就非常 2012-05-20
漢字当真原本都是单音节的吗?

从上小学开始,学到的所有漢字的拼音都是单音节的,几乎所有的老师也都说是一字一音,所以也没有想太多。几年前由于工作的需要,学了点日文,发现里面有许多的漢字训读成多音节,并说有些是唐音,有些是吴音。当时也没深入思考,以为是年代久远了,日本人搞错了读音,或者是日本人没有学好读音,每个字应该是读成单音节的,并且没有变音的。同时也以为日语是粘着语,漢语是孤立语,日本人读不出孤立语的读音,并对日语中的促音变感觉很不舒服。不过有时觉得日语中的有点读音有似曾相识的亲切感。

比如日语中把贰读成 ngee 把百读成 hiaku 可以促音变成 piaku, biaku 等。这与我家鄕的方言读音有点相似(湘音),不过找不到“ku”的读音了。对于“百”只是很土的土话才说 bia-(拖一拍) ,一般说成了 bei,“白”、“伯”还经常说成 bia-,尤其是“伯”,有说“biabia”的,有说“biaba”的,有说“biabu”的,感觉有点像“伯伯”的读音。

最近在看《美人心计》,经常听到下级接受命令时说声“诺!”(nuo4),而家乡的方言中至今也是这样表达的,晚辈应答长辈时用 “enn-nor! ”,或者用“yio-d'nor!”(有人写成“要得咯”,但味道不一样的),是两个音节的发音。

刚才也看了《为何中文是单音节》一贴,里面说到了“猫”,在家乡方言中说成是“mia4-wu-gen”,或者是“ma4-wu-g”,(也有说成是“mo”的,不过不是土话的说法)显然是多音节的。

刚才也看了《屌、肏、屄》一贴,里面说的“鸟”,家乡方言说“diouu4-tzi”是多音节的,与屌不同音,肏屄说“niar4-bie3”,与“操”和“逼”不同音。

“雪”和“血”分别说成是“sier”和“xie”,说“雪”时一定要说得比“血”长半拍到一拍,并把舌尖抵住上齿龈发音,否则像不会说话的小孩,会被老人说成“关风不拢”。

细想来,没有道理一个字只有一个音节的。玛雅人也使用方块字,好像就是一个字能读出一句话来的。还有一个就是道人的符咒,每道符中好像一个字,应该能发音的。

汉字当真是单音节的吗?
作者: SimonSoo    时间: 2010-3-21 19:30

你说的拖一拍或者短半拍,其实就是入音
至于“猫”方言中说成是“mia4-wu-gen”,或者是“ma4-wu-g”
这些音表达的不一定是“猫”单个字,转写成汉字应该是多个汉字的
作者: 天地有仁    时间: 2010-3-21 21:54

当然不可能开始的时候都是单音节的。
汉语成为单音节那是跟汉字有很密切的关系的
作者: 攸固    时间: 2010-3-21 22:55

若一音能表意,為何要以二音表一意?
除非有其它意在內,否則是多餘.
作者: 天地有仁    时间: 2010-3-22 10:44

多音节能减少同音,更容易分辨。比如:用英语唱歌就比较容易听懂歌词,而用汉语往往就听不出来,所以我们总是要找歌词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0-3-22 10:54

刚好相反。英文歌词是很难听懂的。
作者: 天地有仁    时间: 2010-3-22 10:55

本帖最后由 天地有仁 于 2010-3-22 10:57 编辑

那是你的心理问题
谁都知道我们不找歌词一般不可能知道演员在唱什么
我虽然英语水平较差,但是我的同学中英语水平很棒的不少,他们会告诉我感受的。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0-3-22 11:00

结论是你必然没认真听过几首英文歌曲,想当然地认为而已。

言归正传,双音节词比单音节词听起来好懂,这是毫无疑义的。
作者: 天地有仁    时间: 2010-3-22 11:03

哦,对了,黄健翔在最近结束的东亚四强赛上也表达了跟我相近的意思,不知道是跟日本队那场,还是跟韩国队那场,忘了。如果是跟韩国队那场就是32年首胜的那场呗。
黄健翔就说他发现中国人的啦啦队唱或者喊什么不像人家老外那样容易听明白,这是由于汉语……。大概意思吧,当时注意看球呢,是新浪视频转播,黄健翔讲解。
作者: 天地有仁    时间: 2010-3-22 11:05

结论是你必然没认真听过几首英文歌曲,想当然地认为而已。

言归正传,双音节词比单音节词听起来好懂,这是 ...
白水 发表于 2010-3-22 11:00



    错误,这不是我的结论
而是我做了调查的结论,我个人听英文歌词和中文歌词的感觉是一样的
因为我的英文很差,但即便很差,也没有感觉中文歌词更容易听懂
作者: 天地有仁    时间: 2010-3-22 11:09

其实只要稍加分析就能得出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汉语因为同音字词多,区分字词很大程度上要靠声调,否则无法区分,而拉丁语言是没有声调的区分的
唱歌的时候这种声调区分就严重破坏了,因为唱歌不可能按照说话的声调来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0-3-22 11:11

回复 9# 天地有仁

黄健翔的话你就听听算了。英文歌曲难听懂当然不是难在它的多音节词上,而是嘁哩喀喳轻读的音太多,歌曲只听见重音,没有连猜带蒙的极高本事,甭想听懂稍微不熟悉一点的歌词。相反咱们中文一个字一个音节,歌曲当中字字必须清晰地蹦出来,相对清晰多了。
作者: 天地有仁    时间: 2010-3-22 11:13

本帖最后由 天地有仁 于 2010-3-22 13:00 编辑

不仅仅是黄健翔的话,我不是告诉你我有好几个同学英语很好吗?有的还留学英国呢
举例黄健翔,只不过是告诉你这是很多人的看法,而我相信黄健翔要超过你,对于你的话我倒是觉得听听算了
你之所以这样想,那是因为你的民粹思想在作怪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0-3-22 11:17

回复 13# 天地有仁

老大,别想当然了,甭说你的同学,你的英文老师也没我的英文水平好的。我绝不“民粹”,我跟你一样,也非常地喜欢美国。
作者: 天地有仁    时间: 2010-3-22 11:19

本帖最后由 天地有仁 于 2010-3-22 11:21 编辑

你的英语水平好,不能证明啥
有句话叫作:屁股决定脑袋
有民粹思想的人,英语再好也会说瞎话
你是不是有民粹思想,这个不由你说了算。呵呵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0-3-22 11:22


作者: 天地有仁    时间: 2010-3-22 11:24

你喜欢美国应该是喜欢他的制度,而不是文化。对于文化你肯定是民粹的
而我并不喜欢美国,想移民的话也是想着加拿大。我喜欢只是喜欢他生活水平高,钱多,至于说文化什么的,我从来不会带着很多民族感情去看他。
作者: zhigangxie    时间: 2010-3-22 13:26

抛掉任何感情色彩,以“天地不仁”的眼光来看待万物时,可能会更加接近真相。我对音韵并不太了解,最近才对古音古韵感觉好奇,并由此而产生了对汉字单音节的质疑。天地有仁的观点和我的比较一致。我认为应该能够从方言中找到一些可能是多音节汉字的佐证。这些佐证常会被人们认为是多个汉字的组合,但未尚不会是一个汉字原本的多音节读音,而后人使用多个汉字来“训”它的读音呢?

再举湘式土话中的一例(我比较熟悉的一种方言): “ban-d-kng-nga-li”,意思是“跌倒在一个角落里”,对译成汉字可能是“绊-角-里”,但缺少过去式的意义的表达。下面来分析一下这句话的发音。

(1) "ban-d",类似于日语中的过去分词表达方式,“绊”读"pan", "ban",它的声母本无所谓。"-d"表示过去发生的动作,“绊”在这时为了说得流利,方言中发出了"ban"而不是"pan"。现在的长沙人可能会对应写出“-得”字与“-d”相对应,其实不过是一种“训”法而已。“-得”的多个发音都不能与之相配,因为“-d”根本就算不上一个音节,只不过是一种附加的语气而已(这样说来很像是粘着语,而不是孤立语)。

(2) "kng-nga",两个音节(也可以发音成“go-nga”,意思一样,不会被人听错),好象没有一个汉字/词组可以与之对译。但家乡的方言属于汉语,汉字是汉语的载体,创字的人一定不会漏掉某种表达的。我推测“角”可以与这两个音节对译。首先从发音上:“角”的普通话读音有“jiao”,粤语和客家话都读成“gok|luk”,这几个音节中的辅音十分相似。如果把"kng-nga"(或者go-nga)生硬地读成一个音节,即取第一个辅音和最后一个韵,就成了“ka”或者“ga”,很像是上海话对“角”的发音。再从意义上:“kng-nga”指平地上错层的地方,或者路道、沟渠捌角的地方,与“角落”相近。


本初的汉字应该本无所谓的单音节与多音节之分,汉字应该是从表意开始的,后来才约定出表音的部分。至于为什么后来发展到了汉字每字一音的结果,这中间的过程一定十分有趣。可能通过研究《诗经》可以发现其中的秘密。而后来从《切韵》开始可能开了一个规范正规汉字读音的先例,即把一个字的多个音节简化成了一个音节,只取了第一个辅音和最后一个韵音(如上例的把“角”标记成“古岳切”)。从此以后,就“切”掉了中间的音节,每个汉字的规范读音只保留了头和尾,很有可能这就是为什么写成“切”而不是“连”的原因吧?

以上不过是我不专业的大胆推测而已。进一步推测:把一个汉字的多音节切成一个音节的方法被推行之后,人们为了能够表达语音中的多个音节,就只好用多个汉字来训出原本的读音,这以后句子就自然变长了,出现了多音字、叠音词,字和词一下子就膨胀起来了。也就是推测从《切韵》时期开始,汉语就一步步地失去了上古时的简洁干练了。
作者: 天地有仁    时间: 2010-3-22 13:31

本帖最后由 天地有仁 于 2010-3-22 13:34 编辑

邱崇丙:论汉字的同音现象(2009-11-05 00:17:20)[编辑][删除]
标签:杂谈  


(一)
同音字词的存在,并不是汉语所特有的现象,但是汉语中的同音字比较多,这的确是事实。现代国际上使用比较普遍的英语,也存在着一些词汇同音的现象。如:eye-I,for-fore-four,hear-here,
in-inn,know-no,meet-meat,or-oar-ore,right-rite-write-wright,son-sun,等等。但它们在整个英语词汇中的份量,是微不足道的。汉语则不然。汉语共有四百多个音节,如果把声调的区别也作为不同的音节来看待,也只有一千三百多个,而汉字的总数在五万个以上。当然,这五万多个汉字,其中有四万多个在现代实际上已停止使用,可以不去考虑它们。如果以一般字典所收的八千字为计算对象,那么,平均每个音节也有六个同音字。而同音字的分布又是不平衡的,有一部分音节的同音字远远超出了这个平均数。虽说字并不等于词,但常用的多数汉字都是构成现代汉语多音节词的词根,而且可以独立当词使用的汉字数量仍然是相当大的。要研究汉语的特点,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西方语言学者曾经认为汉语是“孤立语”,是一种发展程度很低的语言;他们又认为英语是“屈折语”,是一种发展程度很高的语言。事实上,现代英语出现了某些接近汉语的现象,如;复合句中连接词that的省略,动词不定式前面to的省略等等。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曾指出,欧洲语言,特别是英语,都有向汉语特点发展的倾向,因而他认为汉语是一种高度进化的语言。【1】
如果以汉语和日语来比较,那么,它们也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语言,而日语中的同音字词也比较多。其原因当然也并不是由于日语是“粘着语”
。那么,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语言为什么都存在着同音字较多的情况呢?那是因为汉语和日语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使用汉字。因此,可以认为,同音字较多这种情况与语言的发展水平无关,而与汉字的使用有关。
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语言的书写符号。但文字的系统一经形成,它又会给予语言以影响。王力说:“语音的演变,对文字产生一定的影响,反过来说,文字的形成对语音的变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汉字的读音是由汉语所决定的,但汉字的特点显然对汉语语音也发生了某些影响,同音现象就是这种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
汉语的同音字词较多,也不是固有的现象,而是历史的产物。
根据一部分学者对汉语的研究,我们得知汉语在上古时期音节中的辅音较多,因而可能构成较多的不同的音节。而那时的词汇总数又较现代为少,这样,同音字并不是很多的。高本汉认为古代汉字读音是有辅音群的。【3】王力说:“上古汉语的语音是很复杂的:声母、韵腹、韵尾,都比现代普通话丰富得多,和中古相比,也显得复杂些。”【4】
古代汉字的读音,塞音声母有四套t,t‘,d,d‘,即既有清浊之分,又有送气不送气之分。还有一些复辅音声母。如gl-,kl-,bl-,pl-。辅音韵尾有:-m,-n,-ng,-p,-t,-k,-b,-d,-g,但是声调并没有形成。《诗经》和《楚辞》中有韵脚,但并无可以构成平仄对仗的痕迹。
到了中古时期,复辅者声母分化为单辅音声母,浊辅音塞音声母开始消失,-b,-d,-g,这些浊辅音韵尾也逐渐失落,而声调却发展起来了。有了平上去入四声。入声字均以-p,-t,-k,这些清输音为韵尾。
在现代北京话中,除了m-,n-,l-,r-,这几个声母外,浊辅音声母都消失了。辅音韵尾徐了-n,-ng之外,全部失去了。入声不存在了,平声则分为阴阳两个声调。
汉字读音的这种变化,总的倾向是音节中辅音逐渐减少,并引起音节的合并简化。增多了汉字同音的现象。这种变化,我们从同音字的现状中,也可以找到痕迹。
现代汉语中,同音字比较集中的音节,有三种类型:
一、j-,q-,x-,这一声母系统的某些音节。
二、-an,-en,-in,这一韵母系统的某些音节。
三、某些单元音音节,如:bo,fu,li,ge,zhi,yi,等等。
j-,q-,x-,系声母系统中的同音字,在古代和某些方言区,有的字读成z-,c-,s-,开头,也就是有所谓尖团音的区别。如:响,读xiang,想,读siang。现在s-合并于x-。-n系韵母系统中的同音字,在古代和南方某些方言区,有的字读成-m收尾。如:难,读nan,南,读nam。现在,-m合并于-n
。某些单元音音节中的同音字,在古代和某些方言区,有的字读成入声。如:衣,读平声,一,读入声;浮,读平声,福,读入声。现在衣一同音,浮福同音。
这些情况表明,由于辅音的合并和失落,使原来不同音的字变为同音字。显然,这是历史演变的结果。
(三)
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
汉字是表义文字,它不能精确的表达汉语字词的读音,用北京土话来说,只是“大概齐”而已。这在古代就已如此。楚国有一位大臣的名字,《战国策》作“棼冒勃苏” ,《史记》作“申包胥” 这两个名字韵母相同,声母中很可能有复辅音。古代的形声字,其音符有的取声同,有的取韵同,只是近似的读音。古代的假借字,其读音并不完全相同,用训诂家的话说,就是所谓“一音之转”。古代还有许多联绵字,同一字而有种种不同的写法,其读音也往往不一致。但是实际上却是同一个词。如:委佗,委蛇,萎移,逶迤,倚施,倭迟,郁夷,瓯臾,污邪,虚邪。这些都是汉字不能精确的反映口语读音的表现。为了使这些近似的读音不致相差太远,就必须保持某种
“公约数”,例如保持同一个辅音或元音,其结果就可能发生掐头去尾的变化。西方语言中也有类似的变化,可见这一现象带有普遍性。英语中以kn-,wr-,开头的词,k,w,不发音,以h-开头的词,也有一些词不发音,以-e结尾的开音节,几乎所有的-e都不发音。法语中这种现象更显著,甚至表示名词复数词尾的-s都不发音,单复数读音相同。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汉字自从隶变以后,从汉代开始,它就四四方方,不管笔画怎样繁简,在纸面上所占的面积,个个相等,整整齐齐,独立而不相连。读起来一字一停顿,便自然需要在时间上也个个相等。这么一来,就可能发生截长补短的变化。复辅音声母读起来不符合这一要求,一是发音时口形变化较大,二是读起来时间稍长,就慢慢的向单辅音转化。由于同一原因,跟元音结合得不紧的辅音尾就可能失去。并且入声读起来显得急促,需要延缓读音时间,也起了变化。这样,在多数情况下,音节就只由一个辅音和元音相拼,顶多再带上-n,-ng之类与元音结合得紧的鼻辅音尾。有时甚至没有辅音,全由元音构成。这就是罗常培所说的“修短揆均,字必单音” 。【5】
我们这里并不是说汉字由一种读音变成另一种迥然不同的读音,而只是说,由于汉字读者可能产生掐头去尾、截长补短的变化,使汉语音节的音素结构改变了。也就是说,使汉语的音节趋向于单辅音结构(指多数音节中只有一个辅音)。这种简化音素结构的倾向,必然使汉语的音节总数减少,而使许多原来不同音的字可能变为同音字。为了区别新产生的同音字,于是又出现了这种情况:“飞禽即须安鸟,水族便应著鱼,虫属要作虫旁,草类皆从两草”
。【6】这些便是看起来明白,听起来难辨的同音字。
多辅音结构(指音节中有辅音群,或元音前后都有辅音的情况,亦即有两个以上的辅音)的消失和单辅音结构的形成,是和汉字形体的整齐划一相联系的。字形上的整齐划一,引起语音结构的整齐划一。日语汉字训读没有遵守一字一音的原则。那是因为汉字与假名连用,不存在整齐划一的要求。不过,汉字读音这种单辅音结构,不仅使同音现象增多,而且读起来也显得单调。赵元任曾用63个同音shi字,写了一个《施氏食狮史》的故事,但这63个shi字,声调是不同的。【7】可以认为,汉语音节的单调,必然要在其它方面求得补偿和发展。王力说:
“汉语语音简单化,并不意味着汉语的损失,它在别的方面得到了补偿。”【8】这一补偿,就是声调逐步形成起来。
声调的起源,最初可能只是辅音或元音的分类区别。因为有了客观需要,才逐步发展起来。这样说有下列几点根据:
一、阴调和阳调的区别,是由清辅音和浊辅音演变而来。王力说:“声调的阴阳和声母的清油是有对应关系的,清音平声字发展到阴平,浊音平声字发展为阳平。”【9】这就是说,辅音的清浊,转化为阴调和阳调。
二、大部分去声字,是由失落了-b,-d,-g,浊辅音韵尾的字变成的。【10】
三、入声就其实质来说,不是语音的调值问题。王力说:“上古声调以元音长短为其特征。”又说:“严格地说,促是音质的问题,不是音高的问题,不应该认为声调的一种。”【11】《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所谓长言之即读长元音,短言之即读短元音。也就是说,入声与其它声调的区别,不在调值,而在于元音的长短。入声的元音读得短促,后面有辅音尾-p,-t,-k,形成了一个闭音节。这正如英语中i:和i,u:和u,的区别一样。同样,日语中的促音,也相当于汉字的入声。日语在音读汉字时,只区别入声,不区别具它声调,也可以说明这—点。
四、黄季刚曾考定“古无上去,惟有平入”
。【12】联系《公羊传》上的一段话,可以作这样的解释:上古字音可以分为两大类,而以元音长短为其标志。长元音归入平声类,短元音归入入声类。名为平入,实际上并不是声调的区别。
五、从平上去入,到阴阳上去,看起来是增加了一个声调,又减少了一个声调,实际上是汉字声调最终形成的标志。入声的消失,并不意味着汉字失去一个声调,恰恰相反,它说明了汉字的读音,由元音长短来分类的原始形式,最终让位于声调。
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声调是在不同的元音和辅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多辅音结构的消失,与声调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这样说,声调是多辅音结构消失过程中的一种转化和补偿,也是汉语音韵上的一种独特的创造。它使得汉语音韵变得富有音乐性,并使汉字同音字情况有所缓和。
(四)
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字,都是人类创造和使用的。因此,语言文字中的变化,并不是自行发生的,而是与人类的历史,社会的发展相联系的。汉语音节趋向单辅音结构不仅与汉字的特点有关,还与使用汉字的社会条件,历史条件有关。而且正是历史发展通过汉字发生作用的结果。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带有典型性的历史阶段。人民在封建社会中,几乎被剥夺了掌握汉字的权利,而人民的口语,又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这样,汉字的读音就有可能不受口语的严格约束,而发生如前所述那种掐头去尾、截长补短的变化,形成一种与口语对立的文言。反过来,文言又通过政治、教育的途径,把这种变化带给口语。吕叔湘认为汉字是文言的物质基础。【13】这一性质,不可忽视。
不过,这种影响也是不平衡的。前面谈到的语音演变,是指北京话而言,而在南方的某些方言中,古代读音,如浊音,辅音韵尾,入声等却还保留着一些。南方方言区使用的也是汉字,为什么南北不同呢?也就是说,为什么北方变化大,而南方变化小呢?这可以认为:在北方,汉字对语音的影响较大,而在南方,口语对汉字还保持着较大的约束力。
这样说,有以下几点理由:
一,北京从元代开始,就已形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汉字有可能凭借政治力量,对北京话的语音施加影响。而元代以前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通常也在北方。北方方言,被称为
“官话”,说明了它与政治的密切关系。
二,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少数民族掌握政权的局面,特别是北方。他们的统治,有的长达好几个世纪。他们在掌握政权,取得统治地位以后,接受了中原文化,逐渐与汉族融合。而这种融合过程,主要的是通过汉字记载下来的文化典籍进行的。他们之中,甚至出现过有影响的作家。如萨都拉,蒲松龄,纳兰性德,文康,老舍等。一个取得统治地位的少数民族,通过汉字来接受汉族文化,必然会对汉字读音带来影响。这种影响,常常是合并音节。这,我们可以从日语汉字音读上得到一个旁证。那就是很多原来不是同音字的汉字,在日语中却音读为同音字。日语汉字读音不超过250个音节。这种情况,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汉语音节会发生合并简化的现象。
三,北方是好些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的地方,这又恰恰跟我们对汉语发展的时代划分相适应。在上古音到中古音时期,发生过五胡十六国。在中古音到近代音时期,有辽、金、元的政权。在近代音到现代音时期,又有清朝的统治。可以认为,这些历史变迁,给汉字读音的变化准备了条件,并通过汉字而影响北方方言的语音结构。
四,南方方言区,是汉族开拓移居的去处,那里又离政治文化中心较远。封建时代的官员,常常因为贬谪才到那里去。可以想见,汉字对口语的影响要小些。那些地方现在仍存在着口语音和读书音的区别,正是口语与汉字处于分歧状况的一种反映。方言语音的差异,汉字影响不平衡是其原因之一。
当然,南方方言区除了保留一部分古代读音外,它也有声调,并且还不止四个。不过,前面已经指出,入声的消失,是声调形成的最终标志。就这一点而论,南方方言声调尽管更复杂,却还保留着语音分类的痕迹,不能认为它已经超过北京话声调的发展阶段。
上述种种情况,使北京话的同音字现象,较之南方方言区要更多一些。
(五)
根据前面分析,结论可表述如下: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特别是少数民族通过汉字来接受汉族文化,对汉字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引起汉语音节的简化,出现了汉字同音现象。
汉字同音现象,带来了相混的缺点,使文言只能看懂,而不容易听清楚。以致现在询问姓氏时,也要问弓长张,还是立早章?不过,在现代汉语中,语言交流似乎并没有发生严重的隔阂,它本身显然存在着一种制约机制。这一机制,包含下列情况:
一,现代汉语出现了大量的多音节词。而且许多单音节词,也可以用双音节词表达。
二,汉语中逐渐发展并形成了丰富而完备的数量词系统,类似英语中冠词的作用,有利于区别名词动词。如:一只鸡,一张机(鸡机),一只鸭,一颗牙(鸭牙),画一张,划一道(画划),等等。
三,绝大多数成语取得了固定的四字结构形式,有限定的作用。如:生龙活虎,振聋发聩(龙聋),杯弓蛇影,易守难攻,群龙无首(弓攻,守首)。
四,对偶,复叠的句式,在修辞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也有某些限定的作用。
这些情况为汉语所特有,在西方语言中是少见的。这些语法修辞的功能之一,是起限定作用,使得同音字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相混。当然,这些还需要作专门研究。
~~~~~
附注
【1】Bernhard Karlgren:Sound and Symbol in Chinese
【2】王力:《汉语史稿》上册
【3】Bernhard Karlgren:Philology and Ancient China
【4】王力:《汉语史稿》中册,另见《汉语音韵学》
【5】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
【6】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
【7】赵元任:《语言问题》第十讲
【8】王力:《汉语史稿》上册
【9】王力:《汉语史稿》上册
【10】李荣:《北京口语语法》
【11】王力:《汉语史稿》上册
【12】黄季刚《音略》
【13】吕叔湘《开明文言读本》
作者: unbored    时间: 2010-3-22 19:27

如果要说日语里的促音和“百”的读音问题,那是因为入声发不好。北方方言大多数消失了入声,所以你未必清楚。
作者: unbored    时间: 2010-3-22 19:28

回复 11# 天地有仁

其实我想说粤语歌的旋律基本还是按声调来的,念歌词跟唱歌相差不太大,但是我并不觉得粤语歌词就容易听懂了。
作者: 太极螳螂    时间: 2010-3-23 21:56

字形、字音、语音是不同的概念。
汉字现在来看一字一音(也是很短时间),上古就不好说了
作者: 谈谈而已    时间: 2010-3-28 23:54

建议论坛,关于这样的无聊的辩论立马给删了,浪费我们的视力
作者: zhoubapi    时间: 2010-3-30 21:21

据说古代吴语就是2个音的。
汉语是单音,主要是汉字的同化能力太强了。
古代的时候,汉语、汉字是标准、通用语言,任何其他语言文字都是胡语,都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时间长了,大家自然要向汉语靠拢
作者: camel39    时间: 2010-4-5 18:56

若一音能表意,為何要以二音表一意?
除非有其它意在內,否則是多餘.
攸固 发表于 2010-3-21 22:55


干脆!

不排除早的时候一个字会多音节,估计地区差别也是因素,但随时间推移人们会自觉地一一对应或增补方言中拖泥带水的部分。

英语是符号,即便是唱歌者也未必完全知道自己在唱啥,机械的背单词罢了——缺乏思维纽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