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审美视差的意义

 聽雨軒sjh 2012-05-20

审美视差的意义

    内容摘要:审美视差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历史的、个体的差异。审美视差的意义在于它使艺术在纵向的艺术史和横向的审美个体两个层面上获得了对比与争鸣、吸收和反叛的活性局面,是艺术变异创新的动因。审美视差与艺术活动的相对趋势审美认同相互转化,并渗透在创作、作品和接受等艺术活动系统中。

  关 键 词:审美视差 意义 审美活动 艺术史 审美个体
  
  本文中,用“审美视差”用来指称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存在的历史的、个体的差异。审美主体总是具体的、历史的个体,总是在不同社会、文化、时代、民族、宗教、地域等背景下的个体,有不同的心理、生理条件。因而“审美视差”在审美活动的相对独立中既有了广泛的存在基础,也是客观的、普遍的和必然的。
  无论人们承认与否,审美视差始终渗透于审美活动中,在艺术史或视觉史上发生作用。18世纪法国画家普吕东说:“我不能够,也不愿意用别人的眼睛来看事物;他们的眼睛对我不合适……难道因为高乃依和拉辛写过许多不朽之作,别人就只能用亚历山大体来写诗了吗?”[1]在普吕东那里,“眼睛”不仅是感官,也包含与感官活动相关的诸如“感受力”“感知判断”等其他内容;“看”也不仅是感官活动,还涉及参与感官活动的其他心理活动与理性内容,不仅是单层面的、个体的活动,也是多维度的、集体的、历史的过程。
  审美视差的意义在于它使艺术在纵向的艺术史和横向的审美个体两个层面上获得了对比与争鸣、吸收和反叛的活性局面,有了变异创新的动力资源。
  贡布里希在讨论希腊艺术从埃及艺术中汲取营养进行革新时谈到:“希腊艺术家……是以一种不同的心理定向探讨它,因而又以不同的眼光看待它的。”在《艺术与错觉》一书的导论中,他称之为“艺术视觉变异性”(variability of artistic vision)。[2]不论是“传统的延续性和概念性图像的持久性作用”,还是“矫正”或“再现”,希腊艺术家连同他们背后的受众,都是以迥异于埃及人的方式对待埃及艺术的。罗马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及其后的艺术虽然都是从希腊艺术这一传统中衍化出,但审美视差的存在使它们均成为各自所属时代颈上佩挂的花环,而不是成为希腊艺术或前一时代艺术的尾巴或附庸物。审美视差的变化,使我们不能完全洞悉希腊艺术家创作之初的心愿,理解他们的审美背景,面对多次“乔装打扮”的希腊艺术,写下当今人们心中的希腊艺术史。而审美活动的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西方艺术的
发展中,也存在于东方艺术的发展和东西方艺术的交融中。
  审美视差是绝对的,审美活动的相对趋势表现为审美认同。马奈的《奥林匹亚》与乔尔乔内的《沉睡的维纳斯》及提香的《厄比诺的维纳斯》有图像上的渊源,接受者的“按语”体现了不同的认同方式:“为艺术而艺术”的力作、向没有
现代性的肖像或古典传统的挑战、价值和道德层面的批判意义、对女权与性别制度的关注等等。但无疑,《奥林匹亚》女性形象的创作是在对古典维纳斯认同之后的消解与拓新。研究者对此画的解读,则又构成了审美视差存在的新背景,成为后代艺术家创作的平台。视觉图像向我们昭示了在它身上发生过的审美视差的多次转换和变迁。而审美活动本质的趋势,就是审美视差将冲破审美认同带来的被同化的危险,给艺术创造以新的视角、手段和形式,从而完成艺术从一种表现形式向另一种表现形式的变异或发展。
    在横向层面上,审美视差的情形更为复杂。在以作品为载体的
艺术活动微观系统内,审美视差对艺术创作、艺术接受发生着影响。艺术作品是一扇窗户,创作者有“看”和话语表达实现的窗户,接受者也有一扇属于“看”和解释实现的窗户。在这一动态的过程中,审美活动在每件艺术作品、每个艺术家和接受者那里都由于审美视差的作用而出现了多层次、多维度的表现形式。
  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和客观现实之间的审美视差矛盾已经在作品中被不同程度地解决,作品与接受者之间的审美视差矛盾有了初步预设,艺术作品是包括审美视差在内的审美元素物化的结果。作品完成后,审美视差的解决对艺术家来说存在几种情况:作品的呈现与他原先的设想吻合,或超出他的期待,或仍将审美视差问题悬而未决抑或处于未自觉状态。在接受者那里,艺术作品中预设的审美视差与接受者相逢,艺术家的审美与接受者的审美通过作品对接。进一步说,通过作品,创作者以审美视差的存在这一客观性调动和激活接受者的主动性。这样,如何通过作品平衡艺术活动系统内的审美视差就成为艺术家不可回避的课题。作品中的审美视差太大与过激,或将其削弱到太低的界度而忽视其意义,都会使审美活动失效。
  艺术创作中的审美视差不仅存在于艺术家与客观现实之间,也存在于和前代艺术家之间,同代艺术家和潜在的接受者,以及将要实现的作品之间。艺术创作总是在一定基点上展开,每个艺术家对这一基点的确立,表明了他对以往艺术遗产的理解和艺术
发展的个人构想。在对以往艺术的领悟和辨析中,对传统技艺的吸收和拓展中,在对自身创作资源、方向、价值等的体认中,艺术家确立了同样属于我们解读艺术品、认识艺术家、了解创作活动的一扇扇无形的窗户。艺术家要经过长期的思考和实验,来获得平衡审美视差的能力,或形成平衡审美视差的预备机制,创作中的窗户才会逐渐清晰、有效。
  艺术接受中的审美视差可以描述为:接受者总是处于特定群体的、个人的审美
历史背景中,个人艺术素养、感受力与艺术家、其他接受者有客观上的落差。这时,接受者的这些审美活动前提亦构置了一扇窗户。从作品的艺术形式开始,进而是内容和艺术手段,接受者逐步与艺术作品、作品背后的艺术家、艺术创作之间的审美视差发生对接。审美活动的结果趋向于审美认同,亦即与艺术家的审美需求得到一致或沟通,从而消解审美视差。接受者审美活动的结果,一方面反馈到艺术家那里并影响他的创作,一方面促成新的审美视差。
  审美视差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艺术作品的接受和认同,影响艺术的传播,并深刻地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认识到它的客观性和它在艺术系统内的作用,既有助于艺术家孜孜以求的创新和探索,也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以往艺术家的创作和作品,对艺术活动和艺术现象获得深入体悟。
  
  
参考文献
  [1]杨身源、张弘昕 西方画论辑要[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
  [2]E.H.Combrich .Art and Illusion.New York: Phaidon Press,2002.page 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