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代书法大师》精彩摘要及介绍

 鸟语花香香 2012-05-21
盘点历史  纵论古今

        —— 二十集电视系列讲座《中国历代书法大师——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郑晓华教授主讲

 

自殷商始,中国书法历史,绵绵五千年。开宗立派,传承创新,有多少书法大师,挥毫落纸,留下千古传扬之翰墨精品……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郑晓华教授主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二十集电视系列讲座《中国历代书法大师——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为您讲述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

                             图为讲座光盘封面

绪论一:为什么汉字书写能够成为一门纯艺术

 

大家知道,在世界各国的艺术体系当中,不光我们中国有“书法艺术”。在英语当中,有Calligraphy一词,英文字典里的解释,是“漂亮的手写体”,中文也翻译为“书法”。在阿拉伯语当中,也有“书法”这个词,因为我没有学过阿拉伯语,所以我不知道它怎么说。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图片,说明在伊斯兰文化体系里,书法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那我们中国书法和西文书法、阿拉伯文的书法有什么区别呢?通过这些图片,我们可以看到,拉丁文书法、阿拉伯文书法,它们都是表音文字,所以呢,它们的表现非常地有限。因为是字母重复地使用,横向排列,所以它们在表现上,显示出比较单一。这是表音文字的局限。

 

我们中国的书法艺术呢?因为我们中国书法是以中国的汉字为载体;而中国的汉字,是每个字的形体都不一样,字形千变万化,加上我们中国的毛笔是锥形的,它可以八面出锋,在书写的时候,通过速度、轻重、枯湿的变化,可以创造非常丰富的笔墨形象。这就使汉字的书法艺术,在表现上大大地超过了表音文字。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原因,在世界艺术体系当中,拉丁文书法也好,阿拉伯文书法也好,它们都没有像中国书法这样,成为这个民族的一种独立的纯艺术。

 

在中国历史上,书法是主流艺术。中国文人艺术,诗、书、画、印,书法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和音乐、舞蹈、绘画、诗歌、雕塑并列,是一种纯艺术。这样的一种艺术的地位,在西方国家我们是看不到的,Calligraphy在西方各国,只是作为一种字体装饰艺术,在印刷工艺学科里,或艺术设计的学科里存在,它是一个很小的分支。是它完全不能和音乐,和绘画,和雕塑并列,成为一种大艺术的。所以和欧美艺术界同行谈书法,说书法家是艺术家,书法家写字,是艺术创作,他们很难理解。而在我们中国,书法家和画家和音乐家一样,都是中国的艺术行业里面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中国的书法是构成中国造型艺术的基础。

 

因为中国画,也是以点线作为基本的语言基础。中国书法线条所追求的笔墨神韵,构成中国画表现的基础性的语言要素。所以,学国画的人,都要练书法,书法成为国画的基础学科。所以有人这样说,在西方艺术当中,雕塑是奠基性学科。古希腊、古罗马时代,非常繁荣的雕塑艺术,奠定了西方造型艺术的基础。而我们中国的书法呢,可以说是相当于西方艺术中的雕塑,它奠定了中国艺术的基础。中国的整个美术可以说是以毛笔、以线条为它的基本的造型元件,构筑起它在表现上的丰富的艺术形式。

 

所以在中国艺术史上,书法艺术的影响非常地广泛。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色。

为什么中国的汉字书写,能够超越实用装饰艺术,成为一种纯艺术呢?我觉得这里面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中国的汉字具有天然的艺术的素质。因为中国的汉字是表意、表音,同时又是图形文字,它的基础是象形。最初就是看到什么东西,日月星辰,把它画下来。然后逐渐变抽象,成为抽象的文字符号。在它变化的过程中,原始的象形意味逐渐消退,抽象字符变得越来越抽象,形成一个符号。但是这个符号本身,各自还具有独特的形象。比如说“日”有“日”的形象,“月”有“月”的形象,虽然都是抽象的字符,跟我们看到的客观的事物原形态,已经好像是没有联系了。但实际上呢,由于它每个字的字源不一样,所以它每个字的形象都不一样。所以外国有的艺术史家说,中国的汉字本身它都具有非常丰富的图形美,每一个汉字就像一个抽象的雕塑,它具有天然的艺术的素质。

 

第二个原因就是,中国的书写工具毛笔,它具有一种特殊的构造,它跟西画当中的油画笔,油画刷子不一样,油画笔是平的。但中国的毛笔它是一个锥形的形体,中间的笔毫最长的,是最挺拔的,最挺健的叫中柱,然后旁边两侧一层一层加上去呢,叫副披。中柱和副披构成一个圆锥体,那么它的弹力也不一样,不同的方向的运笔,墨的下注的方式,所展现出来的线条的力度都不一样。虽然英语里面的毛笔brush和油画里的brush是一样的,但是它实际上它的表现力是非常不一样的。这样的一种特殊的工具,就使我们原先所具有的汉字的书法的这样的一个艺术造型的潜在可能性,就有了工具的支撑。有了工具的支持,就有了一个非常大的表现的这样的一个空间。

 

第三个原因,我觉得就是我们在中国的历史上,我们的先民,我们的整个知识阶层,使用毛笔的这些文人、书法家、画家,他们在书写的时候,不仅仅是把汉字的书写当做一种生活的记录(当然在历史的早期,最初是出于记录的目的而书写)。在书写的过程中,他们发现汉字有这么多的图形美,然后毛笔的点线又有这么丰富的表现功能。所以他们就有了这样的意识,就是有意识地把生活的文字书写,加以艺术化的拓展。比如说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传说:书法家、学者们在观察自然的时候,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样的美,就尝试把它通过点线来表现了。如说传说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曾写一篇《笔阵图》,里面说:“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阵云”那意思就是说,写一个点的时候,发现它具有一种独特的形状美,那么怎么样让它变得更美、更有表现力呢?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寻找灵感。看到高山上滚下来的石头,那个石头处于动态的时候,它是最有感染力的。所以,她就说我们在写点的时候,大家都要注意参照,注意借鉴“高峰坠石”的这样的一种形态,让它富有动态美,而不要变成像拼音文字里面的几何形状,那样单一死板,形如“布算”。你写横画的时候,看夏天那坦荡的高原,上面的那个非常宽阔的云层。我们夏天的时候,即使在北京也能看到,夏天有的时候要下雨了,那么西山上面就会飘浮着非常延绵漫长的这样的一块浓浓的黑云。卫夫人她看到了这样的自然现象,在书写的过程中,从自然获得了启发,从自然汲取了“形式营养”。正是因为我们的先民,在书法史的早期,进行了不同的探索。他们主观上积极的努力,通过观察自然,观察生活,从自然生活汲取了形式造型的灵感,把它们融到了汉字的书写当中。他们的创造智慧,就使汉字的方块字形自身具有的造型可能性,在毛笔工具所赋有的表现力支持下,三者结合一起,使中国的汉字书写,从实用的层面,走向了艺术表现的层面。可以说,这是我们中国文化,中国艺术一个和西方文字书写,和其他的民族的表音文字的文字书写,非常不同的地方。

 

关于书法能不能成为艺术,在我们近代,也曾经有人提出过质疑。因为近代以来,我们是参照西方的文化体系,来整理“国故”。那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发现,在西洋的艺术体系里,没有“文字书写”这样一种独立的艺术。在他们的艺术院校里面,没有把书法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来教。所以有人就提出质疑,说中国的书法,是不是应该作为一种艺术呢?据说这个讨论延续了很长时间,一直到我们建国以后,还有学者、专家提出这样的质疑,说是不是应该把书法列为一种艺术。大家知道我们中国的文化艺术界,各个行业都有全国性的行业协会。中国作协这是一个独立的协会,然后是中国文联是一个独立的协会。中国文联下属有美术,戏剧,音乐,舞蹈,但是很长的时间都没有书法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我印象里是好像是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成立的。为什么?就是因为在历史上,曾经有这样的一个曲折,有人认为中国的文字书写,不就是写写字吗,怎么能成为一种艺术呢?外国的艺术体系里面,也没有这样的一种艺术呀,所以他们就对中国的书法的艺术性质,提出了质疑,那其实这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因为中国的文化,自己有自己的文化体系。中国的文字书写,作为一种艺术已经发展了几千年。而且,中国书法艺术,在中国整个艺术体系当中,所起的作用呢,它跟西方的字母,仅仅作为字体装饰,完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所以希望通过我们这样的一个艺术之旅,我们能够对于我们本民族的文化,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对于我们本民族的艺术呢,大家有一个更深刻的认知。同时我也希望通过我们这样的一个电视讲座,大家能够对于我们自己本民族的艺术,更增加一份情感。我们共同把我们民族的艺术,继承、发扬、光大。

 

绪论二、评判书法的标准是什么?

 

这次我准备给大家推荐20位在中国书法史上最有影响的书法家。那我的推荐理由是什么?是以什么标准来推荐的呢?这里我想接着谈一谈,就是我们怎么看历史?书法的标准是什么?应该来怎么评判书法的价值好坏?

 

说到艺术的标准,那一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欣赏的阅历,不同的审美积累。这跟每个人的所受到的教育,以及他跟艺术的各个门类的接触多少有关系。所以,应该这样说,就是在艺术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完全是非常正常的,也是无可非议的。每一个人都有权力给我们自己欣赏的艺术,给一个更高的评价。我们不能说必须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不能把艺术的标准定为一尊:只有这个是好的,那个就是不好。

 

但是,我们说艺术的欣赏,都是非常个性化的。艺术的欣赏的“心理响应”,以每个人的审美基础、心理体验以及过去已有的心理体验为基础。这是艺术的欣赏的规律。我们要尊重这样的规律,不要强求一律。这都对——但这并不等于说,艺术就毫无标准,大家怎么说都行;你有你的标准,我有我的标准,咱们就是各说各的。其实,还不是这样。历史上长期以来,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对于艺术的认知,还是形成了一些共同性,甚至是广泛的共同性。为什么有的人在历史上,他具有很高的地位,为什么有的人他居于的地位就比较中等,那为什么有一些人在历史上就居于下等,还有很多人呢,在历史上就被淘汰了,为什么?那就是说在不同的人,在艺术审美上,有不同的个性评价。在这样的前提下,因为我们都是同样的一个文化群体,我们都是具有同样的理性思维基本准则的人,我们都生活在同样的一个文化空间,所以,对于我们的文化艺术,既然是我们是同样的群体,是一个民族,那么对于我们本民族的艺术,还是有我们在长期历史上,积累下来的认知的基本的共同点。那这个基本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我觉得评判艺术,不仅仅是书法,那书法当然也是不例外,有几个要素,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

 

第一个要素,是技术标准。这个书法是不是很精致,是不是很精美?看起来技术难度很高?技术标准,我觉得可以是作为判断一个书法家、一个书法作品的第一标准。其实我们看别的也一样——看雕塑、绘画、音乐、舞蹈都可以。你在欣赏艺术的时候,首先看它的技术难度怎么样。如果技术难度很低,那说明这个东西,恐怕水平是不会很高的。为什么?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技术决定艺术;没有高超的技术,不可能成为高水平的艺术品。所以技术的标准,可以说是判断一个艺术家,他的水准高低的第一要素。

 

那第二个标准呢?如果说这个艺术品,这张画,这个书法作品,这个雕塑,这个音乐,它的技术难度很高,它非常地复杂,很精致,很精美等等。但是如果说它的技术,它的这些艺术表现的手法全是已有的技术,都是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都是前人创造的,他只是一个熟练的掌握者、重复者。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觉得这个艺术家,他的艺术水准是不是一流,就值得探讨。一流的艺术家,应该是开拓性的。这里面就涉及他的技术,他的形式语言的独特性。如果只是重复过去已有的技术,那我觉得最多就是一个二流的艺术家,因为他所创造的,他所创作的作品,所显示出来的,没有什么超越前人的创造,他都是重复过去已有的东西,它很精美,但是过去都有了,你只不过是把人家的东西做得很熟练而已。如果这样的话,那这样的艺术家,我觉得放在历史上看的话,他就不能成为一流的艺术家,这样的艺术作品,就不能成为一流的作品。一流的作品必须是具有非常强烈的个性、独创性,具有很强的在艺术表现上的、富有想象力的的拓展,也就是说,他和前人必须拉开距离。这个问题,我觉得对于艺术评判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就说如果说有很高的技术,没有想象力,也没有创造力,那么这个艺术品的话,它在艺术史上,就不应该,就不会有很高的地位。

 

那么是不是有了很精的技术,有了很独特的个性,它的形式和前人拉开了很大的距离,是不是就是一流的艺术家呢?那还不一定,因为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我们当代的艺术领域,我们也会看到,有一些也是技术难度很高的,也很独特的,但是有的艺术家,他的思维过于偏狭,可能创作出来的作品,“独特”到别人完全无法欣赏,如果这样的话,那他这个艺术是不是一流,也值得探讨。

 

我们说一流的艺术品,它应该具有人类审美的共同性,符合人类历史上由长期的审美实践而积累下来的审美的共同原则。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要素。如果说没有这个共同性,他的艺术就没有沟通的基础,它也不能实现“艺术必须进入社会发生作用的”质的规定性。因此,我们判断一个艺术好坏,要很强调个性,和大家拉开距离,但同时呢,个性里面又必须隐藏很强的共性。这个时候矛盾对立统一,艺术家的创造既拥有很强的个性——艺术家个人创造的独特样式——由此而获得“现实的合法性”,又拥有共性——隐藏的历史规律——由此而获得“历史的合法性”。这样的艺术,才是充满个性而能为历史延续所接纳的好艺术。只有个性而没有共性,不符合规律,那很可能是很糟糕的艺术。以书法为例,我们要创造个性,有技术难度,应该说这个都不难做到。幼儿园的小朋友拿毛笔初学汉字书法,他随便写的时候,也会很有个性,写出来的字形很独特。但是呢,他对于汉字书法造型、运笔等等,这些共同的规律所知甚少。在没有规律支撑的,没有审美的原则共同性支撑下的那种随意书写所展示出来的个性,它所包含的艺术特质就比较少,因此,我们谁也不会把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初学写字的涂鸦,当作艺术经典。

 

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说:在人类长期的审美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都认同了这样的几个标准:一个是技术标准,就是技术难度要高。技术难度低那的不行。第二个就是要有个性。个性要很强,语言要非常独特。第三呢,就是独特语言背后,要隐藏着人类审美的共同性,要和这门艺术的规律相吻合,非常地吻合。有这样的几个要素结合在一起,一般的人是很难达到的。因此,这样的艺术作品,就成为这个时代艺术的代表,成为创作典范,在历史上就被奉为经典。而这样的书法家呢,在历史上,他就成为大家所共同景仰、共同顶礼膜拜的艺术大师。

 

因为我们整个讲座的时间和篇幅有限,我们选择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最有影响力的20位书家,其中有两位是书法理论家,还有一位是书法家兼政治家。他们,可以说都是对中国书法发展最有影响的历史人物。

 

1、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秦代大书法家李斯

 

作为秦始皇战略谋士的李斯,他的人生获得极大成功。政治上的登峰造极,使他文化上获得英雄造时势的机遇。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李斯成为中国文字全国统一工程的总设计师。在李斯主持下,中国文字拥有了一种新的统一形式——小篆。从商代甲骨文以来,在“六书”(六种造字法)引导下各诸侯国创造的“同字异形”文字,从此退出历史舞台,春秋战国以来“文字异形”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中国文字的 “构字法”(笔画构成)基本定型,中国书法的“造字时代”结束。接下来,中国书法进入“造形”时代。李斯因为其在小篆创造和推广方面的功绩,历史给予他极高荣誉,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称其书法为:“画若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


                                       李斯-泰山刻石 

   2、让学界为之癫狂——东汉大书法家张芝

东汉是中国书法从实用艺术向实用兼抒情表现“两栖”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秦汉之交开始的中国书法笔法革命——“隶变”,解放了文人手中的毛笔,也解放了知识阶层心灵。敦煌张芝,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后人称他为“草圣”。文献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他是当时知识界的一个让人忌妒的偶像。东汉文献《非草书》记载了当时他的草书风靡知识界的盛况:“余郡士有梁孔达、姜孟颖者,皆当世之彦哲也,然慕张生(张芝)之草书过于希(稀、珍视)孔(子)、颜(回)焉。孔达写书以示孟颖,皆口诵其文,手楷其篇,无怠倦焉。于是后学之徒竞慕二贤,守令作篇,人撰一卷,以为秘玩。”这些学生痴迷书法近于癫狂,以至于一位很“道学”的学者赵壹愤怒难忍,专门写了一篇《非草书》大加伐挞:读书人都痴迷草书不务正业,国将不国了!——书法就是这样以美丽的故事,登上了中国纯艺术的舞台。

           

                              张芝知汝殊愁帖    

3、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几乎就是中国书法的代名词。如果说要推选中国书法第一人,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民间,大家都会不约而同推荐王羲之。因为他对中国书法,影响无人可及。王羲之对中国书法的意义绝非仅仅在创造一种新的汉字书写视觉样式,或在技术上集时代之大成,创造了形式妍美风格典雅的正书、行书和草书,开一代之新风。更重要的是在人格、价值观、行为品格上,他以万人景仰的超级贵族佳子弟的身份而超越俗流,在艺术形式与和文人精神品格之间,创造了一个超然独立的幻影般理想人格,诠释了儒道思想大师在的著作中阐述的中国文人名士理想。故而,他被中国历代文人尊为“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被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4、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唐代杰出书法家兼理论家孙过庭

孙过庭是一个悲剧性大书法家,少有大才,但一生不得志,做一个八、九品小官,且不幸中年夭亡,给历史留下巨大遗憾。他的草书传“二王”笔法,而另开蹊径,自成一家。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他在理论上造诣极高,达到同时代的最高水平,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上也少有匹俦者。传世名作《书谱》,既为草书名帖,亦为中国书法史上最杰出的书法理论著作之一,全文洋洋洒洒三千七百余言,珠流玉溅,处处闪耀智慧光芒。其文述书体源流、析书道妙谛,鞭辟入理,读来常令人有不尽慨。清人王文治论及孙过庭,曾作诗曰:“墨池笔冢任纷纷,参透书禅未易论;细取孙公书谱读,方知渠是过来人。”此诗可以说道出了后代许多书家的共同心声。

                                     孙过庭   书谱

5文功武略英名盖世——帝王书家李世民

唐代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峰,也是书法艺术名家辈出的时代。“唐人尚法”,中国历史上广泛流行的“楷书五体”——欧体、褚体、颜体、柳体、赵体,前四家均产生于唐代。而唐人的浪漫情怀,也在其草书的最高形式——“狂草”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唐代书法理论,也达到一个历史的高峰。有理由认为,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历史成就最高、发展最辉煌的时代。而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唐王朝的开国者之一、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李世民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在理政之余,点染翰墨;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书法事业发展,对唐代书法高峰的出现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唐太宗 温泉铭

6、深识书者唯观神采——唐代杰出的书法家兼理论家张怀瓘

张怀瓘也是中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书法理论家之一。和孙过庭一样,他也是唐代书法理论的集大成者,中国书法理论的奠基性人物。

张怀瓘在更广阔的艺术理论视野背景下对书法艺术进行了探讨和阐释。他认为,书法和文学一样,是可以“化育天下”的“不朽盛事”。与文学相比,“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定已见其心”(《文字论》)。”书法的图形语言表达,比文学更直接简约。他提出:一流的书法家应该“直师自然”,“探文墨之妙有,索万物之元精”(《文字论》)”, “囊括万殊,裁成一相”,从大千世界汲取各种生命和运动形式之美,化为变化无穷的笔墨语言,“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书议》)。真正的书法鉴赏应该是超功利的--“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只在精神层面交流…….等等。以“自然本体论”为中心,张怀瓘从艺术哲学高度对书法艺术的本源、人生价值、社会意义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同时从技术、审美标准、历史评价标准等多维度,提出了相应的理论,编织了气势恢宏的理论自成体系,极富思辨性。在整个中国书法理论史上,可以说超越前人。因此学书法的人,不读张怀瓘书论,就不能说已经理解了中国文人的书法理想是什么。

 

7、喜怒窘穷一寓于书——唐代狂草大家张旭

草书发展到唐代,在东晋“今草”基础上又有飞跃发展。草书的字形进一步被打开,草书中汉字的实用信息传递功能进一步被消减,书法的抒情性得到进一步加强。一种与音乐相类似的通过汉字书写表现情感的纯艺术——“狂草”由此诞生。推动草书艺术走峰巅的,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奇人——大书法家张旭。

唐代大文豪韩愈曾描述曰:“往日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伕、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

唐人好以书饰壁,相传张旭经常是狂饮大醉,然后举笔“呼叫狂走,乃下笔”。甚至疯狂地“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因此他在历史上得了一个外号“张颠”。

张旭的草书纵横奔放,气势凌厉,一如李白的诗,弥漫着一股盛唐时代特有的浪漫气息。这里凝聚着他一生的悲欢,也融铸着他一生的愤懑忧郁。时人以李白之诗、裴旻之剑、长史之草书为盛唐“三绝”。

                                   张旭  古诗四帖

8、鲁公变法出新意——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

由于唐太宗的提倡,在唐前期的书坛,率以“二王”妍美书风为宗。至盛唐时代颜真卿出,“鲁公变法出新意”,书坛风气一变。

颜真卿早年从张旭学书,得笔法。他善于向民间书法学习,变法出新,自成一家。他的楷书,点画浑劲,体势宽博,被称为“颜体”。这里不但凝聚了有史以来书法笔法的各种体式美(如篆之圆、隶之方),而且融入了士大夫积极入世的理性精神;在传统理想人格与艺术形式之间,找到了一种和谐的形式。他的行书线条浑朴自然,字势奇逸,在书法史上也自成一家。

颜真卿为悼念其在安禄山叛乱中牺牲的侄子季明而写的文稿《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     祭侄文稿

9、我书意造本无法——北宋大书法家苏轼

苏轼是宋代大文豪,兼文学家、文艺理论家、书画家于一身。他早年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一生忠君爱国,但屡遭小人陷害,遭贬斥流放。胸中块磊,发而为翰墨,溢而为文章,为历代文人敬仰。

苏轼的书法自成一家。他的楷书出于颜体,丰满宽博,骨丰肉匀,如“绵里裹铁”,个性特征明显,历史上称“苏字”。他的行书上承晋唐诸贤,而变化出新,率情而运,笔势跳宕,天真烂漫。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大家”。

苏轼在书法理论上也很有建树。他认为:“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又称:“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黄庭坚称赞他:“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他被贬黄州时所写的《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   黄州寒食帖

10、满川风雨独凭栏——北宋大书法家黄庭坚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宋代文坛著名的“江西诗派”的领袖,“苏门四学士”之一。在历史上与苏轼齐名,称“苏黄”。

和苏轼一样,黄庭坚也是诗、文、书法都冠绝一时,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才华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以行书和草书称。行书出于南朝名刻《瘗鹤铭》,用笔骨力内藏,笔意跌宕,一波三折,体势雄健。他的草书出怀素而自出机杼,纵横开合,擒纵有度,潇洒流落,气势磅礴,开中国草书新境界。

黄庭坚在创作上一生都在摸索、创造。回忆及自己书法的悟道过程,他曾说:早年学书,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墨迹,乃窥笔法之妙。又称:元祐间书,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晚年被贬入僰,舟中见长年荡桨、群丁拨棹,乃悟笔法。稍能用笔,但仍不能尽意。至元符二、三年,五十五、六岁时方彻悟,作书始摆落俗气。在书法史上卓然独立成家。

                               黄庭坚   花气熏人帖

11、风樯阵马放笔一戏——北宋大书法家米芾

在“宋四家”中,米芾可以说是一个比较纯粹学者艺术家。在学术研究、书画创作、书画鉴定、收藏等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学术方面,他有《书史》、《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等著作传世,是书法研究的专业必读书。在鉴赏方面,历史上有不少名帖,都经他鉴定题跋。他的画,在历史上有著名的“米点”、“米家山水”,是中国山水画法的一种样式。至于他的行书、草书都是出于“二王”,而变化生姿。他用笔非常灵活多变,自称“刷字”,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八面出锋,用笔沉着痛快,气势超迈飘逸,笔势跳跃,点线俊美,神气完足,把“二王”行草书写出了一种新境界,是书法史上受到追多追捧、粉丝最多的书法家。米芾在书法上的成就,得力于对他长期对经典的忠实研究。他曾说:自己是“壮年未能成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他对自己书法相当自负。《宋史》载:“米元章初见徽宗,命书《周官》篇于御屏。书毕,掷笔于地,大言曰: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古。”

       

                         米芾  竹前槐后诗帖

12、一枝仙桂香生玉——元代大书法家赵孟

赵孟钤谥泄榉ㄊ飞鲜且晃槐甘苷榈氖榉摇?槲宕笫樘逯弧罢蕴濉保褪撬拇丛臁K翘埔院笪┮坏囊晃豢椤俺铺濉钡氖榧遥杉涑删秃陀跋臁5蛭撬位适液笠幔鹚魏螅朐⑷沃啊R虼死飞衔怂覆。衔私诓儆锌鳎浪榉ā拔薰恰啊ⅰ比砻摹薄

其实赵孟畹氖榉ㄔ谠案垂胖饕濉彼汲庇跋煜禄毓椤岸王”,在精心研究“二王”正统经典的基础上变化出新,在楷书、草书、行书各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楷书、行书、草书都是在继承“二王”的基础上,把“二王”所代表的东晋士人贵族风范加以通俗化,使经典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美找到了一种适合大众传播和欣赏的形式。所以他在中国书法史上,可以说是惟一一个能在纯粹的传统语言样式中崛起、能和历史上那些开宗立派大师遥相呼应的大书法家。

  

                               赵孟 道德经

13、八法散圣字林侠客——明代大书法家徐渭

徐渭是明中后期以倡导个性而著称于世的全才艺术家,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文人艺术家之一,在文学、绘画、书法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诗、文、戏剧,在明代文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他的大写意花鸟,开写意花鸟新风。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对他推崇备至,曾刻“青藤门下走狗”一印,足见其崇仰之情。近代国画巨匠吴昌硕、齐白石对他也十分倾仰。如齐白石曾在诗稿中说:“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或求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

 

                               徐渭-行书-春国七言词轴

14、丰采仙姿出尘俗——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

董其昌在中国艺术史上也是非常有影响的人物。他长期在朝廷身居要职,在中晚明党争斗惨烈的政治环境下,作为官员,他见风使舵,玲珑八面,显得十分世故,不是一个值得称道的知识精英。但他有效利用了政治影响,推广自己的艺术理念。在书画理论和创作上,倡导追求“淡”、“雅”、“荒寒”的境界,满足当时知识群体的特殊精神需求,有独到建树。对晚明乃至整个中国以后的书画艺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董其昌 行草书前后赤壁赋

15、身在江湖亦奈何——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

说起张瑞图,不熟悉书法史的人可能感觉这个名字比较陌生。因为有很长一段时间,他在书法史上遭受“冷处理”。原因是,在历史上,他有一段不太光彩的经历,就是和晚明大宦官魏忠贤有牵连。崇祯皇帝清算“阉党”,他也被“钦定逆案”罢官削爵归里。中国书法历来“书”、“德”并重。有了这样的人格斑瑕,人们自然要对他“另眼相看”。诚然,作为一个知识精英,任何时候不能放弃责任、道义。“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这是先贤的胸怀和教诲,也是千万年来作为中国历史“脊梁”的知识精英的精神追求。然而生命的踬跌,吸取教训固然重要,我们也大可不必固此而讳言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无论如何,他用他独特的笔墨和心智,凿开了书法形式、语言的一片新天地……

                                 张瑞图论书卷

16、风云入怀天借力——明末清初大书法家王铎

晚明的社会政治黑暗腐败,民生凋敝,社会矛盾尖锐,内忧外患丛结。恰恰是在这时,书坛英雄辈起。如果生活在汉唐盛世时代也许他们一生风平浪静,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在历史上足以光焰万丈。然而时势不然。李自成、张献忠揭竿而起,清兵大军压境。吴三桂、陈圆圆、剃发令、屠城令……瞬间天崩地裂,使文弱的书生也许一夜间立即必须做出一生选择。有的人慷慨赴节,成为万世讴歌忠义烈士;有的人不忍丢弃身家和荣华富贵,于是无可避免地历史又出现了一批灰头土脸的人。明末清初大书法家王铎,不幸赶上了这一时轮。他在明朝廷任要职,后降清。在《清史列传》里,就列入了缙绅引以为耻的《贰臣传》。这使他承古开新、大气磅礴、本已在历史的制高点超然独步的书法,因此而遭受历史蒙尘…… 

 

                               王铎  拟山园帖

17、脱得俗情便入圣域——明末清初大书法家傅山

十七世纪的中国书坛,傅山是人们最津津乐道的人物之一。彼时正值明清两代之交,天下大乱,王朝嬗替的风风雨雨,酿造出万千人生的悲欢离合,也凸显温文人性的无穷变相。傅山生当其时,历经战乱的凄风苦雨和惊涛骇浪,细数起来,他算得上是一个顶得起、立得住、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男子汉。无论是他的团团锦绣、气势雄放的书法,还是他那颇引争议的“四宁”、“四毋”理论,抑或是他狱中绝食、晚年坚拒朝廷征辟的豪侠故事,信手拈来,都是足令史章盎然生色的美谈……

 

                          傅山 草书临王献之江州帖轴

18、罗纨不御何伤国色——清代大书法家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是中国美术史上写意花鸟巨匠,他的风格卓异的水墨出于孤傲积懑,具有惊世骇俗的孤寒之美,在历史上几乎是破空而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同时代画家所瞠目。同样出于其内在胶着着亡国之痛的伤痛心灵,他的书法卸尽铅华,听任一根质朴无华而风骨内含的劲线,倔强地延伸悠游盘旋在黑白交织的翰墨生命高空,展示出深沉的生命伤痛和无可慰藉的无奈孤独。书法的点线,汉字的形体造型,在这里又一次接受艺术就性灵的洗礼和锤炼,其不平凡意义再一次得到升华。在中国书法史通向彼岸的狭窄道路上,又一块历史丰碑被竖起,上面刻着:八大山人 

           

                       朱耷行书题画诗(故宫)彩

19、布衣从此傲王侯——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

邓石如是清代碑学的先驱,中晚清碑学运动的奠基人。他也是中国书法史上为数不多的以布衣身份、全凭自己艺术傲立书坛的大书法家。邓石如在艺术上全面,篆、隶、真、行、草诸体皆精,尤其隶书、真书、行书、篆书、篆刻,在广泛学习民间书法的基础上,变化出新,形成了鲜明的个性。拓展了书法的笔法。而作为职业书法家、篆刻家,他的成功也突破了历史上艺术对政治的依附——非达官显宦其书不贵的非学术痼习,为艺术、学术的良性发展点燃了引航灯。 

 

                            邓石如隶书七言诗(故宫)彩

20、自我作古空群雄——近代大书法家昌硕

吴昌硕是中国近代书画大师,诗、书、画、印四绝。他的写意花鸟在近代画坛拥有很高地位,为海派重镇。他的篆刻在大胆吸收秦汉民间刻石资料的基础上,天机独造,印风浑厚雄放,将清中期以来的篆刻艺术世俗化倾向推向一个新高峰。他的书法,不蹈前人轨辙,出古而开新,任情率意,笔墨烂漫老成,尤其是以斜势、破峰作石鼓大篆,气势浑莽,开篆书新气象,有发韧启源之功。其行书用笔率情,笔势翻飞,波澜天成,气势凌厉,亦于二王、唐宋畦町之外,更开法门。

 

                                          吴昌硕 篆书轴

结语:五点历史启示

 

通过前面对二十位大师的艺术生涯的回顾,我们可以总结这么几点:

 

第一,艺术它有社会的标准,有历史的标准。社会的标准就是我们时人、当事人、现在的人对于艺术家的评价;历史的标准,就是经过几百年,经过历史淘汰,历史到底会给它多高的地位。我们纵观艺术的发展,有的人在当代的时候,可能名声很大,但是你把他放在历史的长河里,拿历史的尺度一量,这个人就只是昙花一现,根本不行。这就说明历史标准和社会标准有时候是会错位的。其实在当代也是这样:有的时候你可能接触一书家,名声震天,影响非常大,但是如果你把他的作品放到书法史上排一排看一看,他继承了哪些东西,他开创了哪些东西,他的技术达到什么高度,他个性化的语言是不是形成一个体系,他的语言体系在学界是不是获得认可。这一比你就会发现,这个人原来并不怎么行,他几乎没有什么创造,应该说也许就是一个二三流书家。所以无论是历史还是当代,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就是社会标准和历史标准的错位。因此我们说书法史的标准,“历史标准”是铁铸的,它千年不变,是唯一的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就是要有真才实学。所谓的“真才实学”,就是对书法艺术本质的理解,对书法艺术规律的掌握,对书法艺术研究的深度、开拓的广度,形成独特语言的系统性,以及它所达到的艺术语言的难度和高度。我觉得这是构成书法家能不能在历史上成为一位大师的一个基本条件。这个标准是铁铸的。社会标准,即我们当下时人的评判、好恶,这个标准是草做的,经不起风吹浪打,时代一久远,它可能就会瓦解。所以学书法,要向铁铸的历史标准靠近,这样才能够避免浪费生命。我们现在列举的20位书法家,都是真才实学的,他们当中有高官,有平民,有英雄,也有懦夫。英雄面临国家危难,大义凛然,英勇就义;懦夫,贰臣,在“生也我所欲”、“义也我所欲”冲突的时候,舍义求生,投降了。平民和高官,英雄和懦夫,由于他们在艺术上有一个共同的“真才实学”这样一个基础,所以他们在历史上就有机会站到了一起:平民和高官站到了一起,英雄和懦夫站到了一起。为什么?因为历史只肯定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因此,我觉得总结我们这二十位大师他们在历史上的影响,他们一生的艺术,我们要确立这样一个信念,就是我们应该向有真才实学的大师靠近。这是历史给我们的第一个启示。

 

第二,我觉得艺术有高低,人品有高下。艺术的高低、艺术水平的高低,是一把尺度;人品的高下,又是另外一把尺度。这两把尺度是不会互相替代的。历史不会用人品的尺度来代替艺术的尺度,比如说这个人是个大好人,是个大英雄,他是一个大德君子,因此就说他是“书圣”,他的书法就是高水平。同理,历史也不会用艺术的尺度来代替道德人品尺度。比如说这个人水平很高,所以他阴险毒辣干什么都可以,这是不行的。其实这两个尺度两边各管各的,泾渭分明。历史老人会把账分得很清楚,你哪边都得算清楚。

我们在讲到董其昌的时候,“为贤者讳”,没有提董其昌人格上的问题。董其昌出生于清寒家庭,做了大官以后,他在松江、在华亭广置田产,强占民女,激起民愤,引起民众暴动,把他家都给砸了。贴大字报,大家一起砸他家的大院,激起了民变,最后是官府出面,弹压了民变,这是不可抹去的事实。所以,董其昌在艺术上,其绘画书法有很高成就。他在学术上《画禅室随笔》也有很高成就,超越了同时代的人,历史对于他的艺术成就给予了恰当的肯定。但是历史也没有遗忘他在江南为非作歹这些事情,都一一给他记在了史书上。这说明,艺术家、艺术大师,艺术上要非常努力,要努力攀登高峰,但同时也要修身,注意提高品行修养。要做到既是艺术大师,同时是人格大师,两者都完美,才是一个完美的伟大的艺术家。有缺陷的艺术大师,我们不能说他不是艺术大师,但是有缺陷的艺术大师,就是有缺陷的艺术大师,在历史上不会因为他有“艺术大师”的光环,人们就会“遗忘”他人格上的污点或缺陷。因为他人格有污点,有缺陷,那么这个艺术大师就属于半残废,他不是一个完整的一个艺术大师的完整形象。所以只有艺术和人格完美统一,这样的大师才是完整的艺术大师,才是万众景仰的艺术大师。所以我们追求艺术,既要艺术上攀登高峰,又要提高自己的修养,这是历史给我们的第二个启示。

 

第三,我们讲到的这二十位大师,他们都是开创性的,他们都是因为在艺术上的开拓性的贡献而登上大师的宝座,没有一个是因循守旧,完全照抄古人而成为大师的。所以从这里面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经验,就是艺术家不能因循守旧,思想一定要解放。因循守旧就等于说判了自己艺术的死刑,你就与大师无缘。所以,无论历史上还是当代,有一些好心的专家学者,强调你必须学习谁谁谁,一步都不能离开古人,这样的观点看起来好像是正确的,其实是很危险的。你学习王羲之,一步都不要离开,能成为王羲之第二就了不得了。当然这个话没有错。但是一个国家艺术的发展,不能靠“王羲之第二”来接续,而要靠具有历史开拓性的“王羲之第一”,不断创造新的艺术样式,从而形成艺术连绵不断发展的历史链条。只有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艺术才不断往前发展。所以,如果说你想在艺术上有所成就,对此应该有非常清醒的认识。要记住:只有开创才有希望,才有可能成大事业。这是历史给我们的第三个启示。

 

第四,我觉得,我们强调开创,二十位大师都是开创性的,但是又要回过头来说二十位大师都不是胡涂乱抹去开创,随心所欲、任意妄为地开创。他们都是在精心地研究传统、前人的精华的基础上,摸索艺术创作的规律,从而形成自己的开拓性的艺术个性。因此我们学习艺术,学习已有的经典艺术,是一个必要的功课,必须老老实实做经典的学生。这个过程不能忽略。如果没有过程,等于说你没有走上一条通向艺术的桥梁。所以,不能历史虚无主义地认为,我要创新,就和过去一切划清界限,什么都不学。当前,有这样的艺术家,会蛊惑艺术爱好者说,你学王羲之干什么,你学唐人的干嘛,一笔都不要学。其实学习经典是必要的,你学到一定的高度,掌握了技术以后,你再把他们全扔开,就像董其昌说的,“拆肉还父,剔骨还母”,留下一个精神,新的面目、形象就树立起来了。你在前期如果不学经典,不向经典靠近,你怎么取得基本的语言技术呢?所以,不同阶段有不同要求,我们不能把初级阶段否定了,把高级阶段的问题和要求拿到初级阶段。如果这样的话,就会误人子弟了。所以千万不能有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认为我要有个性,我要创造,就可以扔开古人,可以像卫夫人《笔阵图》里面所批评得那样“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像孙过庭在书谱里面所批评得那样: “手迷挥运之礼,心昏拟效之方”,都不知道怎么写,怎么学,糊涂乱抹,自认为是个性化的艺术,这样的话你可能就是为历史增加一堆垃圾。所以这个教训也是非常深刻的。

第五,总结最后一点,中国的书法可以说是貌似简单,实际上它不简单。貌似简单,它就是写字,就是拿毛笔写汉字,汉字谁不会写,我们通过二十位大师的分析,可以看得出来,它其实在貌似简单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精神世界。中国的书法可以说是千百年来中国知识群体在笔墨、抽象的笔墨形象世界,以汉字为依托,在抽象的汉字笔墨世界里面摸索建构起来的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千姿万态的精神世界;它是一代一代的钟情书法的知识群体、精英,竭尽一生心智而去精心构筑的一个非常华美的、又是比较隐晦的中国知识分子心灵的一个精神图式。透过它,我们看苏轼的,看黄庭坚的,看徐渭的,看王铎的,看傅山的,我们透过他们充满个性的笔墨,可以窥见他们一生所经历的内在的丰富而有曲折的审美精神世界。所以如果要了解中国文化,要了解中国知识精英的心灵轨迹,那我们就不能不研究书法。同样,如果我们要了解中国文化而不去研究书法的话,那就缺了很大一块。当然书法艺术篆、隶、楷、行、草各体,它用简单的毛笔,用简单的一本字帖,简单的一个砚台,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艺术的学习,进行艺术的创作。一笔在手,可以像张旭那样,看到“山水崖谷”、“鸟兽虫鱼”、“风雨雷霆”、“歌舞战斗”,心有所动都可以“一寓于书”,也实在是一种,我觉得是一种非常方便的,可以陶冶人的心灵的艺术。不像学习音乐要有乐器,不像学习绘画要有一大堆的颜色,也不像学习舞蹈,你的童子功要好,学书法什么时候都可以学。所以我们应该很庆幸,我们的先民有这样一个智慧,把我们生活当中很平凡的、实用的文字的书写行为,最后发展开拓为这样一种具有这么深层内涵的,既有表现性、抒情性,又具有实用性的心灵艺术,这样一种具有大众普及的这种适应性的心灵艺术。那我们作为书法艺术的工作者,我很高兴有机会向大家介绍我们历史上的书法大师,带大家做一个中国书法的艺术之旅。我非常希望,我们有更多的朋友通过我们这样的艺术之旅,通过我们这样一个窥视历史上最有成就的书法大师的丰富多彩的传奇般的人生的讲座,能够激发大家对于我们中国这样一种杰出的本民族的本土艺术的兴趣,有更多的朋友们能够加入到我们学习书法、了解书法的队伍中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