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猪胰子”

 闲着没事487 2012-05-21
猪胰子

   “猪胰子”是什么?简言之,就是用猪的胰脏为原料,制作的一种大众洗涤用品,其功能等同于当今的肥皂。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广大农村,乃至一些城市,几乎是家家必备的日常生活用品。西方用化学原料生产的肥皂进入中国后,人们由土生土长的“猪胰子”之名,便衍生出“洋胰子”的叫法。眼下,在一些农村,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仍然管肥皂叫“洋胰子”,而且,包括笔者本人在内,好多人还仍然把肥皂盒称作胰子盒,便也是由此而来。

   古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化学原料,所有的洗涤、护肤用品,制造原料只能是就地取材,那就是本地生产的动物和植物,其成品的名称也习惯性地仍然用原料的名称代替,被老年人称作“洋胰子”的肥皂,就是典型一例。据宋朝人庄季裕《鸡肋编》记载,“肥皂”本是植物名,是一种俗名叫做“肥珠子”的树,它的果肉比皂荚还要多油,所以得名“肥皂”。人们用这种果肉作为主料,配以其它辅料,加工成洗手、浴身的去垢洗涤用品,于是成品也被叫做“肥皂”,直到今天仍然沿用这个名称。

    有资料介绍,最早的“猪胰子”是从“澡豆”演化而来的。澡豆”一物,是在魏晋南北朝时代流行起来的。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从古到今,以这段历史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可谓汗牛充栋,不胜枚举。特别是那个时代的文人雅士的各种奇闻轶事更是为后来的文人们所津津乐道。时至今天,好多休闲娱乐项目都能从那个朝代找到踪迹。但是,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这个时期,也正是我国历史上 “香料大发现”的时代,无论南蛮北夷,还是东土西域,由于各民族的大融合,使得香料源源不断地到达中原,让人们生活面貌为之一新,更加丰富多彩。盛唐的到来,各种洗涤护肤用品也进入鼎盛阶段。按唐代的风俗,每年腊月八日,号称腊日,皇帝要赏赐大臣面脂、澡豆等护肤用品,地方也可以用“澡豆”向皇帝进贡。杜甫有诗为证,它在《腊日》一诗中写到:“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描写的就是皇帝腊八节那天向大臣们发放护肤洗涤类用品,可见它的重要性。口脂就是口红胭脂之类的美容化妆品,面药则是洗涤护肤用品,当然都是以植物为原料做成的产品。

   那么“澡豆”又是什么东西呢?就是用皂荚为原料磨成粉,加上一些中药制成的团形肥皂。最早提到“澡豆”这个词的文献古籍,是号称我国药王、医神的唐朝医学家孙思邈的著作《千金翼方》,书中写道:“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意思是说,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澡豆”是每个家庭的必备之物,在当时可以说是全能洗涤护肤品,洗手、洗脸、洗头、浴身、洗衣,全部由它来完成。

   生产皂荚的皂角树是我国长江以南广泛种植的一种大型乔木,其种子是医药、洗涤用品最好的天然原料。据说,目前在我国台湾故宫博物院,还保留有大量的澡豆制作的配方和工艺。

   “猪胰子”的发明,应该是在“澡豆”基础上的一种再创造。皂角树生产在南方,由于气候的原因,北方不适宜种植,北方人要想得到皂荚豆就不那么容易了,有人在实践中发现猪胰脏具有良好的去污功能,便参照“澡豆”的制作工艺,用猪胰子加火碱,制作出了北方人使用的“猪胰子”。最初,“猪胰子”是很名贵的,只供宫廷使用,民间是见不到的,到了清朝雍正年间,会制作“猪胰子”一个山东人,为避难逃到了山西太原,把制造“猪胰子”的手艺传给了收留他的吴氏家族后人,这才在民间开始流行。据说,这种纯人工、纯天然产品的生产工艺,山西省已经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开始大量生产供应市场了。

    猪的胰脏和碱都有很强的去污力,将二者结合,便有了保健、护肤、美容三重作用。这种洗涤用品外形以圆形为主,所以我们土话称它为“猪胰子球”或干脆就叫“胰子球”。那时在百货商店、供销社网店、货郎担上都能买得到它。每到冬天,几乎家家都用猪胰子,北方的冬季,寒冷而干燥,裸露在外的手和脸很容易被冻伤,“猪胰子”除了去油除污的作用外,还具有消肿止痛、消炎灭菌的功效,洗手洗面后,能对皮肤形成一层保护膜,保护皮肤在寒冷的季节里不干不裂、柔润细腻。

   “猪胰子”从出现到消亡,再到东山再起,其经历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大起大落,小小一件日常生活用品,倒也领略了许多人间世态冷暖。

T1FY0VXndwXXbJlo7T_013400_jpg_310x310.jp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