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说小说中人物外貌描写方法(文学社学习指导一)

 翼碟2019 2012-05-21

浅说小说中人物外貌描写方法(文学社学习指导一)

(2012-04-01 06:20:10)

     浅说小说中人物外貌描写方法



   所谓人物的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容貌、姿态、服饰等的描写,其作用在于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从而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在小说中,人物的外貌就是指人物外在的面貌。从文学创作角度来说,外貌描写就是通过对人物的容貌、姿态、神情、风度、衣着等各种外在特征及其形貌的描写,也称为“肖像描写”。人物外在的状貌是人物存在的主要形式,也是小说中人物之间相区别的外在标志之一。在小说中,人物千姿百态,而描写人物外貌描写手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下面则其要介绍几种。

一、工笔法

工笔本是绘画术语,为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之一。它是采用工整细腻的笔法把描摹对象细致入微地再现出来的一种绘画技法,其画面表现出线条严谨,一丝不苟的特点。在用于文学人物描写中,就是用细腻的笔触精细地描绘人物外貌,突出人物的特征。如,阿累在《一面》一文中,对鲁迅的外貌描写: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这是作家阿累笔下的鲁迅先生形象。作者要抓住了鲁迅的特征,并很好地突出重点,达到以形传神的表达效果。文章中,作者用“黄里带白”描写了鲁迅先生的脸色,并接着用“好像大病新愈的人”来形容“面孔黄里带白”这样的特点。“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来说明了鲁迅先生即使“面孔黄里带白”,但很有精神。用“约莫一寸长”,“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描写头发,其中的“精神抖擞地直竖着”来描写头发,表现出鲁迅的强硬精神。特别是作者说“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的胡须,不但突出鲁迅先生的胡须的特点,而且极为传神地表现了鲁迅先生的斗争精神。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不惜笔墨,从几个方面描写,细致入微,表现了鲁迅无畏的战斗精神和勇气。

二、白描法

白描也是中国绘画技法之一,指的是中国绘画中那种“线条勾画,不加彩色渲染”的一种平平实实的技法。在文学创作中,白描法就是用简练平易的文字,不加渲染雕饰,粗线条勾勒人物的主要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鲁迅说在《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一文中,对白描的特征作了这样的概括:“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无卖弄。”也就是说,白描一是文字朴实,不尚修饰,以叙述的语言进行描写的一种方法,或者说是叙述和描写的高度结合,融而为一的一种方法。可以说,这种方法就是简练传神,不用很多笔墨,无须很多描写,只寥寥几笔就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描写: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这是一段作者采用了白描手法。在描写中,不设喻,没有刻意雕饰的语言,也没有进行着意的刻画,只是将孔乙己与众不同的地方作了如实的描写。这样,抓住孔乙己外在特征,三言两语,把一个自命不凡而又穷困潦倒,迂腐而又懒惰的穷苦知识分子的形象活生生表现出来。

三、眼睛法

眼睛法就是刻画人物眼睛的方法。它是指通过描写人物的眼睛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活动的一种描写方法。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鲁迅十分重视对人物眼睛的描写,他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就说:“要极简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认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部的头发,即使画得逼真,也毫无意思。”确实这样,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丰富而复杂的内心情感,往往通过眼光、眼神予以表现。顾恺之也曾说:“传神写照尽在阿睹中。”“阿睹”就是眼睛。因此很多作家都很重视描写人物的眼睛。如,钱钟书在《围城》中对孙太太的描写:“眼睛红肿,眼眶似乎饱和着眼泪,像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水,手指那么轻轻一碰就会掉下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下面我们看看鲁迅在小说《祝福》中通过描写祥林嫂的眼睛,是如何表现了祥林嫂的性格与精神状态的变化:

初到鲁家做帮工,作者没有描写她的眼睛,再次到鲁家时,作者写到:“只是脸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这时失去丈夫和丧子后的祥林嫂。这段描写,突出了她的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说明此时的祥林嫂不但经济困难,更主要的是在精神上受到创伤。

而后,柳妈关于阴司的话,祥林嫂感到内心的不安与痛苦,此后,“两眼上边都围着大黑圈。”当她捐了门槛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这是从心里上暂时解脱了迷信的困惑。

然而,即使祥林嫂暂时逃脱了封建迷信的影响,但是,难以逃脱封建礼教的摧残和冷漠的人际关系的打击。在鲁家受到歧视——祭祀物品不让她沾手,认为她是一个不吉利的人。从而“不但眼睛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了”。

赶出鲁家之后,终是“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说明祥林嫂深受双重摧残,处于绝境,濒于死亡了。

这对眼睛的动态描写,作者不但抓住祥林嫂不同时期祥林嫂眼睛的变化,而且透过眼睛的变化,反映出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和苦难的命运,从而有力控诉了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在精神上的摧残。

 

总之,在文学作品中,外貌描写的方法是多样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在阅读中,只要我们注重人物外貌描写,就可以很快感受人物特征,获得审美享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