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网瘾66:网瘾成因的心理因素B

 @春花秋月@ 2012-05-22

网瘾66:网瘾成因的心理因素B

(2009-06-30 09:37:12)

 网瘾66:网瘾成因的心理因素B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年12月第20卷第6期,刁生富《论网瘾的成因与对策》提出: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具有潜意识和显意识,而潜意识和显意识“制造”了本我和自我。当一个人的潜意识,也就是本我长时间受到抑制,不被表达时,便会产生各种疾病。因此,人的潜意识需要在一定的时空内得到表达。网络的虚拟性、超时空性、低责任性提供了宣泄压抑的潜意识的好条件。每个正常人都需要通过正常交往、发表自己的意见等等来表达自我,但一部分人却因种种原因压抑着这些需要。一上网,那个不为人知的“我”便会出现,大展拳脚,舒筋活络,大谈恋爱,广交朋友,毫不顾忌地看色情网页,义无返顾地在游戏中疯狂厮杀。潜意识包含着两个这样的愿望:

 一是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但在现实中不可能成为的人,从而得到自己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如现实中腼腆寡言的普通男生,在网上可能是一个幽默风趣、滔滔不绝的才子;在现实中是一个屡遭恋爱失败挫折的人,在网上却是个少女杀手;在网上可以变换现实生活中的性别角色,男变女,女变男,也可以转变自己的职业,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大律师、高级白领等等。

 二是成为一个能够实现人类丑陋的、本能的而在现实世界又受社会道德与规范所“扼杀”的欲望的人。他们在网上展现出本来的面目,纵横驰骋,可以说快乐无比。但当这种快乐一下网就会结束,这类上网者当然毫无疑问地都不愿下网,不愿回到现实世界的那种被压抑的生活中,结果他们就逐渐成瘾。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年第3期,邱杰《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分析及对策》一文提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是:

 追求内在需求的满足。生理上走向成熟的大学生,已经达到性觉醒高峰年龄。他们常常想到性的问题,产生性的幻想,做性梦等。所有这些都是正常的,合乎生理与心理发展规律的。在现实生活中,学校很少开展这方面的教育,家长把这些问题看作洪水猛兽,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又羞于启齿。他们无法从正常渠道得到相应的信息,不能发泄正常的感情。而网络则提供了虚拟空间,他们可以在这里寻求寄托,解除苦闷,倾诉心声,获得情感需求的满足。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失衡。没进大学之前,对于大学生活充满了憧憬。大学生活的现实,与他们想象的美景相差太远,难免产生不满足感。进入大学之后,面对着眼前的衣食住行,感到有些失落,烦闷的心情油然而生。大学校园里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不如中学时亲密无间,焦虑的心理,在无形中产生。如果再遇到矛盾、打击、挫折等不愉快的事件,本来就很脆弱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迅速地陷入低谷。网络所提供的虚拟空间,顺理成章地补充了现实的不足。 

 不会正确对待学习与考试压力。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任务较为繁重,毕业时将面临就业竞争的种种压力,使大学生产生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由于复杂的原因,大学生遇到烦恼和心理问题时,没有勇气找心理医生或心理辅导老师,也不愿意向熟悉的老师、同学或朋友倾诉,于是诉诸网络。

 《教育其实很容易——青少年网瘾原因与防治》罗新安认为:青少年为什么容易患网瘾?这是由于青少年的独立愿望得不到合理满足的原因。追求独立是11岁以上的孩子共同的愿望。独立本能的初始状态是对独立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儿童追求独立的本能是原始的、盲目的、冲动的。凡是能离开父母管束的行为,孩子都会感到满足。追求独立的典型表现是离家出走。离家出走本身就是独立最原始、最典型的代表,原始人类或动物的独立的典型表现就是离家出走、独立为生。2000多年前的“汉姆拉比法典”中就具体规定了那些声明同父母脱离关系或逃离家庭的孩子应得的惩罚。在网络对话中,相互看不到,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如果话不投机,立刻可以更换对象,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在电脑游戏中,孩子就是能够控制一切的独立的“主人”,当英雄、成老板。独立感、荣誉感、征服感油然而生,马上就能满足“独立”的愿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