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位子不只一個: 來玩不一樣的工作大風吹

 揚子中學三年丁班 2012-05-22
 

口述∣郭力昕 整理∣蕭如君


有失公平的世代汙名

現在的年輕人普遍承受著社會的刻板印象,諸如「眼高手低」、「草莓族」等,我認為他
們的確是在受驕寵的環境下長大,不過這不能完全怪他們,這樣的環境並非他們自己所選
,真正需要檢討的是把孩子培養成生活低能的家長和社會。

當社會在批評年輕人弱不禁風的時候,是用上個世代的生存條件來度量現代,這根本有失
公平。上個世代所經歷的苦並非是自己的選擇,經濟條件較優渥的現代也不是年輕人打造
出來的,他們只能被動接受大環境的結果,甚至被養成了「草莓」。發動這聲批評浪潮的
人應先批評自己,怎麼能將孩子放進自己創造的環境,再去責備他們的生存能力不夠堅強

我並不是要一味地幫年輕人找藉口,他們終究要為自己負責,可是社會必須給他們選擇的
機會。孩子該學著做自己的時候,社會和家庭沒有給他們足夠的空間發展自我,在珍貴的
青少年時期他們只做一件事情,就是念書,其他的能力因此停滯不前,等到有需要時再說
。直到進入了大學,他們才第一次比較深刻地思索自己是什麼,在那之前他們從來就沒有
被尊重地視為一個人,以致於大學生還是像小娃娃,很多人的心理狀態其實都很幼稚,可
是他們又可以看起來很世故。


以具體行動去除偏見

另一方面,年輕人當然不能只埋怨上一代,但也不代表他們的所作所為可以被縱容,如果
年輕人不滿社會給予的偏見,就必須試著剖析自己現在的樣貌,拿出決心來闖出不一樣的
可能。事實上,我已經看到許多排斥草莓族標籤的年輕人,正在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對抗社
會,這方面應該要給予他們鼓勵和肯定。

不過,我想強調這應該是一場公平的遊戲,當成年人在責備年輕人之前,也要看看自己改
變了什麼。我反而看不出來現在的成年人有任何反省的意願,這是很糟糕的現象,因為年
輕人會不斷從上一代身上「複製」所看到的權力操弄、雙重標準,自己做一套,將來要求
下一代又是用另一套。


給社會還是給自己交代?

以前的時代工作價值較為單一,不外乎就是要找到穩定、待遇好、薪水高的工作,就算沒
想要賺大錢,也不敢擺脫這樣的普世價值。現代年輕人在生活上的多樣性大過以往,有越
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在乎一定要走上正規的求職路,也沒有一定要在工作中體現和他們的
所學。

然而,大多數大學生在畢業之後,的確承受著相當大的就業壓力,似乎三個月或半年內沒
找到工作,就是一件很見不得人的事,甚至會萌生罪惡感。我非常不認同這樣的價值觀,
年輕人沒有必要把這壓力往身上攬,即使你隨意亂抓到一個全職的工作,無所謂喜不喜歡
,卻好像只是在給家人、朋友、社會一個交代,而不是在向自己交代。

如此的「集體盲目」可以說是來自於父母、學校教育,以及社會結構,嚴格來講這是一種
「共犯結構」,他們犯的錯正是基於無知以及窮緊張,導致台灣社會流動著一股「比快」
的壓力。這是一個極大的謬誤,孩子從小就被父母神經質地推著與他人競爭,求學路上給
孩子製造了許多莫名的痛苦。


崎嶇之路反而精采

不過,我也不是認為年輕人不需要競爭,而是應該要贏在「終點」。對我來說,贏在起跑
點很荒唐,只是一齣「自己嚇自己」的悲劇。個人成就應該要用終點來檢驗,不在於一開
始跑多快。很多衝很快的人通常會後繼無力,因為他可能本身沒有潛力、知識也沒有進展
,一旦走到專業用盡又拿不出潛力的時候,就會進退不得,工作變得「食之無味、棄之可
惜」。事實上大多數人根本不敢放棄,因為覺得自己也換不了跑道了。

如果我們一定要用世俗的眼光來看「成功」這件事,關鍵絕對在於「比慢」而不是比快,
你一開始走的路越崎嶇,對於未來越是有益。走曲折的路就表示你不停地在吸收廣泛的經
驗和刺激,尤其對於學習人文社會方面的年輕人來說,更應該如此活用在出社會的起步上

老實說,跟我有所接觸的年輕人比較不在乎找工作這件事,要不然就是更在乎追求自己心
目中的生活方式。我們偏好走體制外的路,不會功利地來看待自己的生命階段,甚至會投
入一些利他的社會運動,這些學生願意為自己以外的生命付出,像是為樂生療養院或是農
民請命等等。

我相信將來他們會很有出息,因為他們在年輕時就已經投入社會、瞭解社會,並不怕開始
找工作的時間比別人晚,所以他們有好的資質和想像力可以帶領社會前進,並不是按照既
有的工作形態去執行,反而能夠自己創造機會。


找到自我勝於找到工作

以我自己來說,1985年我從美國讀完碩士回到台灣,當時已經離開了台灣社會將近七年的
時間,應該說我從來沒有進入社會,所以我需要花時間去瞭解台灣社會,也要瞭解自己能
夠從事什麼工作。整整三年我沒有一份正職的工作,都是靠寫稿維生;當時生活沒有那麼
困難,寫兩、三篇很長的稿子,大概就足以應付房租,如果沒有什麼特別的物質慾望,還
是可以過活。到了1988年,我才在《中時晚報》有了第一份正職工作。

「發現自我」的過程非常重要,我一直都是慢慢來,因為我始終認為那些在緩慢過程中淬
煉出的精華,是會回饋給未來的自己,一點一滴讓自己清楚將來要走什麼樣的路,完全沒
有浪費。

在我看來,年輕人找不到工作的時候,正好是一個機會可以重新檢視自己和社會的關係,
以及觀察社會的變化。如果年輕人願意主動去介入社會,察覺現在社會缺乏什麼、需要什
麼,就可以創造自己的角色。我不知道有多少焦慮於找不到工作的年輕人,會進一步思考
是要「創造」一個可能的工作環境,還是要跟隨大多數人的腳步,看看自己可以在就業市
場中占到哪個既有位置。


大學已淪為職業補習班

年輕人對於工作的錯誤認知,與偏差的大學教育如出一轍。台灣從來就沒有把大學教育放
對位置,現在的大學儼然是一個「職業補習班」,層次低到我根本不屑一談。大學的精神
應該是在培養一個具有前瞻性、帶動社會進步的人,這是歐洲大學興起的原因,但台灣從
來就沒有這個概念。

坦白說,台灣教育根本是功利和庸俗到了極點,完全沒有全人教育的精神。首先是教育工
作者,再來是家長,乃至職場主管,他們「全面聯手」營造一種功利、庸俗、短視的教育
氛圍,毫無對話的起點。

如果大學是為了培養學生在畢業後能夠快速地投入職場,那麼就等於把大學生掐死了!教
育應該是要訓練一個人在工作上有能力發明新的可能,可是台灣的大學生卻是被訓練成「
生產線上的加工者」,並非成為會思考的知識分子,這樣的教育模式怎麼可能使得學生在
職場上能夠繼續開發潛力呢?難道我們大學生的素質還不夠好、不夠努力嗎?問題出在對
於工作是什麼、教育是什麼,全社會一點想像力都沒有。


社會期待是無形牢籠

於是,從教育殿堂裡出來的人不敢跟別人不一樣,這就是我們台灣教育最大的問題,大家
互相看來看去,越看越像,然後就在一樣的集體意見裡面「相互取暖」,似乎就可以感覺
到不孤單,所以怎麼可能迸發創意呢?台灣這麼多資質很好的年輕人,花這麼多時間念書
,可是最後創造不出東西來,這也可以算是「台灣奇蹟」了。

由此可見,大學生畢業之後根本不需要去找尋一個符合社會期待的工作,如果去追求了社
會期待,也就封閉了自我,因為社會期待本來就是極其錯誤。不過,年輕人就算不去迎合
社會期待還是得努力,努力是不變的,只是你會知道自己是用在對的地方,而不是拚命跟
著大家擠破頭陷入社會期待的角色裡。

在按部就班追求社會期待的年輕人之外,事實上,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已經不是我們想的
那回事,他們非常有想法,具備探索自己未來的能力,願意走上一條以傳統眼光看來會很
耗時又辛苦的路。不光是社運的朋友,我也認識有些年輕人想拍電影,雖然不是大投資的
電影,他可能有其他的路徑,但是那樣的創作熱情仍然不減。


不要害怕與眾不同

像是不久之前,我在台東認識了一個剛從政大會計系畢業的女學生,由於她著迷於東部的
風情,就決定待下來。當然她也找了一個簡單維生的管道,就是在一間餐廳當服務生。我
想說的是,她擁有大多年輕人所缺乏的勇氣,她敢離開都會區到一個相對開發少的地方,
我相信她在當地浸泡個幾年,生活本身和當地人會帶給她莫大的刺激,當她再度回到都會
區之時,她的某些想法一定會比從來沒踏出過都會區的人來得豐富,因此就能對未來的工
作懷抱其他的想像。

不幸的是,台灣社會從來就不鼓勵年輕人「看起來」無所事事,投入與所學無關的活動。
首先家長就不會允許,總覺得是浪費了大學和研究所的投資。

年輕人時間那麼多,並不需要害怕,就算你到了三、四十歲,那時要再走一條容易的路,
時間還是相當充裕。在國外,到了四十歲以上才攻讀碩博士的人大有人在,他們覺得自己
的生命是前進的,但我們的生命卻是停滯的。社會給我們訂定一張無形的生命時間表:幾
歲之前要拿到學位、要結婚生子、有房有車、賺到第一桶金。這是一張死氣沉沉的時間表
,如果你要讓自己淪為它的囚犯,這樣的生命難有新的可能,反而更容易失敗,因為達不
到更高層次,也缺乏其他的想像。


以「沉穩」意志對抗世俗

一如先前所說,年輕人畢業之後短時間內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沒有必要因此感到失落
,我認為沒有立即找到與立刻找到之間並沒有太大的差別。找不找得到工作不能淪為價值
二分,並非找不到就只能惘然若失,或是有工作就覺得自己得救。故事通常剛好相反,有
穩定工作的人反而容易「怠惰」,雖然工作起來沒什麼意思,但是又覺得棄之可惜,而且
你會開始消費,過一個比較舒服的生活。

如果一個年輕人很快地在「心理」上怠惰,這才是最大的危機。年輕人應該不要急於擁有
高物質生活,而是要在精神和知識上更為充實。畢竟現在大學文憑已經沒什麼用了,年輕
人應該在畢業後至少再投資個五年以上,繼續加強自己,把自己身上的武器備得越齊越好
,然後再進入職場,到時候你的眼界、判斷力、執行力、人情世故等方面,馬上就能展現
出明顯的成熟度,這時候不是比較容易成功嗎?成功的關鍵就在於跟別人不一樣,追求一
樣的人最多就是得到安穩,不太可能真正勝出。可惜現在的年輕人和他們的家長,都已經
急到沒辦法去思考這個簡單的道理。

不過,即使台灣的眼界如此狹隘,年輕人還是應該要以「沉穩」的心態面對社會,抓住自
己不那麼隨俗浮沉,取回自己主體的意志和節奏。我覺得這樣的年輕人在面對未來時,本
身便具備更大的可能性,也更容易有一番作為。


原文 : http:///1zdy

更多內容請見e人籟官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