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利用EMBA提升自己?

 楊德苑 2011-07-24

如何利用EMBA提升自己?

明茨伯格論MBA的錯

    在聽了業界學者和大師們的演講和佈道,讀了關於我們現在工作方式的書籍和文章後,你可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即MBA學位對是躋身成功經理人必不可少的東西,也是通往頂尖公司頂尖職位的快速通行證。對此,明茨伯格也許並不反對,但他還是會,這樣的結論歪曲事實,目光短淺,而且缺乏深思熟慮,因此還是大錯特錯。

       由於明茨伯格本人就是屬於他極力抨擊的圈子,因此他的批評意見尤其能明問題。作為位於加拿大蒙特利爾的麥吉爾大學的管理學教授,明茨伯格是全世界管理方面最知名的學者之一。因此,當他發出"MBA課程的培養物件錯了,培養方式錯了,培養目的也錯了"這樣的感慨時,人們不可能把他的言論當作無知的信口雌。他剛剛出版的新書Managers Not MBAsA Hard Look at the Soft Practice of Managing and Management Development是其第十三本著作,也許是他所寫的規模最大、語言最具殺傷力的書籍。

       這種殺傷力隨處體現在以下對這位教授的採訪中。

培養對象錯了

出版商把這部新作成是:"針對當今如何培養管理人才、以及這種教育體制對管理實踐、公司乃至整個社會造成的後果所做的最全面、意義最深遠的評論。"即便這有些誇張,但還是個相當了不起的評價。您覺得Managers Not MBAs是您的一部巨著嗎?

       是一不小心成了巨著。我是想寫一寫管理方面的教育,說說有什麼優勢和不足,但我認為這本書最重要的容也許是對管理本身所做的評論,對當今管理方面發生的許多事情提出的質疑。雖然不能把賬全都算在MBA課程的頭上,但它們的確是癥結的一部分,是造成問題的重要原因。

       他們的做法是什麼呢?

       他們是在培養從未做過管理的人,聲稱這樣就能造就出管理人才。正如我在書中講到的,給從沒有管理經驗的人講授管理課程,就好比給一個從未接觸過其他人的人講授心理學一樣荒唐可笑。領導和管理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對沒有生活經驗的人來,生活經驗靠教育是教不出來的。在課堂上是學不到如何去領導一家機構或組織的。

       很有意思,您對"領導""管理"兩者並不區分,這和其他人不一樣。實際上,很多諮詢顧問都靠研究這一區別吃飯而且過得還不錯。

       我覺得這就是問題的一部分。我們如果越是離日常管理來培養領導人,就越會滋生驕傲情緒,認為領導都是些顯赫重要人物,與管理公司時處理日常瑣碎事務的人完全不同。做出這樣的區別是很危險的。

       為什麼很危險?

       因為當你和各方保持聯繫並對問題有了深入的瞭解和感悟時,你的工作才會更有效率。所以,領導必須是管理人員,而管理人員也必須是領導,必須瞭解工作的進展情況、發生了什麼事情等等。比如安南(Kofi Annan)吧,他就經了太多的事情。想一想在處理賽普勒斯或者是伊拉克問題上,得考慮多少微妙關係啊。這些是不能靠遙控來完成的。而您那位總統(指美國總統布希---編者注)倒好,靠遙控解決問題,結果你看怎麼樣:"給我出份二十頁報告,我就可以開戰。"

       我們來說說MBA課程都會吸引哪些人。這些人是合適的培養物件呢,還是人是合適的,但培養時機不對?或者這些課程是想把朽木也雕成材呢?

       首先,沒有足的證據表明這些人具備了管理技能,甚至無法表明他們真的想當經理。有些人是想,一看就知道,有些人也是有這些技能的,但是靠GMAT分數和類似這樣的成績來進行選拔不一定能篩選出真正具備資格的人。我在書中曾經提到了尤因(David Ewing1990年寫的《哈佛商學院的奧秘》(Inside th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一書,他在書中列出了哈佛商學院最優秀的十九位校友,都是當時的超級明星。當我看到像羅倫佐(Frank Lorenzo)這樣的人物也在其中,覺得這裏面有點意思。於是,我們從1990年到2003年對這些人進行了跟蹤調,結果發現其中十個人的事業一敗塗地,另有四人的業績也很成問題,只有五個人還算一帆風順,沒有什麼點,其中包括郭士納(Lou Gerstner)。羅倫佐曾三度擔任航空公司掌門,但都慘敗而歸,而且總是和員工關係緊張。人們不應該再讓這樣的人管理任何事情了,因為羅倫佐雖然在操縱金錢方面很有一套辦法,但他在管理上並沒有什麼真才實學。

       所以有些人一開始就不是這塊料。MBA課程吸納的學員當中好像不應該有這麼多我認為是心浮氣躁、咄咄逼人和自我中心的人物。當然,不是所有的人都這樣,但這一數字是可觀的,用不著有很多人就很可觀了,因為他們這些人總是引人注目。而這些特點反過來會表現在他們的管理風格上。

       這是一個問題。另一個問題是,即使他們是合適的人選,但培養時機並不一定合適,因為他們是要被培養為管理人才的,而此時這些人對管理還一無所知。結果是,他們對管理所形成的觀念是扭曲的,因此也就變成了不適合攻讀MBA課程的人選。

       您還做了這樣的區分,就是有些人雖然有"經商熱情"但是缺乏"管理意願",這豈不是對沒有區別的事情加以區分嗎?

       我認為它們有很大的區別。一個是對商業和做生意感興趣。有很多人,如巴菲特(Warren Buffett),是因為熱愛商業遊戲才去經商,而並不是需要統領成千上萬人去完成什麼事情。彼得斯 (Tom Peters)是另一個例子,他對經商有著極大熱情,但卻沒有很大的意願去管理一家企業。我肯定他們不會介意發橫財,但我覺得他們更多地是想玩商業遊戲。

       您在書中"熱衷於經商意味著充分利用資源,而願意做管理則要發揮人的動能。"人不也是一種資源嗎?

       不是,根本不是。把他們看作資源那就完了,這等於把他們變成了機器人。如果是這樣看待他們,你就不可能使這些人熱愛自己的工作。人力資源一詞的流行恰逢公司裁員浪潮,這並不是什麼巧合。你可以炒掉資源,可把人炒掉就不那麼容易了。

       在有HR(人力資源)之前,我們有人事部門。這個詞難道不也把人當成東西了嗎?

       那不一樣。那是個很中性的詞。

       "相信你能管理一切"意味著某種程度的無知,而這又造成了對群眾利益的無動於衷。商學院為什麼不教授一些軟技能呢?

       商學院對它們最無能力傳授的東西往往吵得最凶,軟技能就是其中一個。這不是決定教什麼、然後教的問題。這是典型的美國人對事物的看法,就是只要你都到了或講授了,你就可以改變別人的想法。但是你不可能吸收從沒有做過管理工作或幾乎沒有做過管理工作的人,然後在課堂上傳授給他們軟技能。你在課堂上教的應該是那些具有這些軟技能而且天都在用的人。

       擴大他們已有的技能,對嗎?

       沒錯,給他們一個機會來共用和反思他們作為管理人員所做的事情。而把一群從沒有做過管理的孩子招來,然後聲稱要教給他們領導才能或其他什麼軟技能,簡直是荒唐可笑。

培養目的錯了

現在,許多MBA畢業生儘管有從事管理的志向,但卻在諮詢公司和投資銀行任職,而沒有選擇製造和銷售品的公司。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想掙錢掙得快,而諮詢公司和投資銀行給的工資都很高。這些地方又很像學校,也是提供案例分析:天都有新的挑戰、新的生意,這樣他們幹什麼都幹不深,而且他們不必為提供的諮詢意見承擔任何後果,也不必去履行什麼。

       我想,大多數製造比較不錯的摩托車引擎的人---如果我能用這個品打個比方的話---都是些企業家。那麼MBA畢業生成為企業家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看看《公司》雜誌(Inc.)的企業家排行榜就知道了,MBA在上面並不是耀眼奪目。哈佛商學院聲稱,若干年後,它的許多畢業生會成為企業家,但你翻翻資料就知道,他們大部分人只是在一些小公司供職,當個什麼顧問之類的,或開個什麼小房地公司等等。

       我們從納斯達克的高科技公司排行榜中,挑出市超過十億美元的所有公司,然後看看公司創始人和仍然管理這些公司的人當中,MBA有多少。結果,公司創始人中MBA的比例並不高,而且他們大部分開的都是小公司。管理這些公司的多數MBA都是後來加盟的,而且不敢肯定他們管得有多好。

  您在書中沒有談到MBA課程的女生情況。她們的發展傾向有何不同嗎?

       我認為讀MBA課程的女生和一般的女子稍有不同:比較咄咄逼人,在管理中不太善於展示婦女的個性特,等等。我認為在管理上有陰陽兩種方法:一種是比較陽剛、比較強硬的管理理念,另一種則是使眾人參與意見的比較民主的管理風格。

       MBA教育存在偏頗,即重分析、輕經驗。這種情況又造成兩種不健全的管理風格:一種是精打細算,另一種是個人英雄。精打細算類型的經理人多年來一直在汽車業和電信業很吃香,他們關注的是所謂實實在在的資料。這些人取得了成就,是因為這些行業情況特別,有時品質平庸、缺乏創新也能蒙混過關。但是後來人們對品品質和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一想來自日本的競爭。再後來就是股東價被提升到一個重要位置,公司大力宣揚品品質和創新精神,致使英雄式經理人應運而生。公司業績的好壞不再看是否改進了品或服務品質,而是看股價是否上升。各公司董事會紛紛決定,權利必須集中在一個人身上,他才能採取一切必要手段改進這些數字。於是首席執行官CEO們搖身一變,儼然成了國王,而股東價變成了業績好壞的標準。

       您認為這些不健全的風格不僅對管理本身,還對整個社會造成一種消極影響:比如,薪酬高得離譜,隨意解雇員工等等。

       MBA課程是造成這一癥結的一個主要原因。這和某些諮詢行業的做法有關,和某些商業媒體製造英雄、追蹤快訊的做法有關。大膽購並、大批裁員都是頭條新聞的好素材。這牽到很多事情,而MBA是其中的一部分。

       您對股東價這一概念很反感。

       我把它叫作公司對社會的不負責任,就這麼簡單。弗裏德曼 (Milton Friedman)等人所持的觀點是,商界與社會問題並沒有什麼商業關係,因此讓他們只管商界的事好了。對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鑽研經濟論的理論家來,這是個不錯的觀點。你給我說說有沒有這樣一位經濟學家,他認為社會問題決策對經濟沒有任何影響!沒有經濟學家會持這種觀點,既然是這樣,那麼怎麼會有人認為經濟問題決策對社會沒有任何影響呢?而且,如果我們都是這樣培養經理人,讓他們忽視經濟活動對社會造成的影響,那麼我們的社會最終會變成什麼樣子呢?我在書中引用了索忍尼辛(Aleksandr Solzhenitsyn)的話。根據他的觀點,我們的社會最終會變成一個依賴法律條文的社會,而那將是一個死氣沉沉的社會。我不是,商人都應該變為政客來就社會問題做出決定。我的意思是,他們在進行管理時,必須有這樣的敏感,就是他們所做的決定對社會是有影響的。

       您的意思是,MBA課程所推崇的管理理念是狹隘的、唯利是圖的了?

       簡單地,就是這樣。雖然有各種各樣的情況,但的確如此,因為MBA推崇"你什麼都能管"這樣的理念,就像雇傭兵一樣,真的是只要給錢,為誰打仗都行,不管是什麼仗。我覺得在管理方面,有很多這樣的東西,加上MBA所講授的管理課程是離實際的,也助長了這種行為的蔓延。

       您對公司承擔社會責任這一大趨勢是怎麼看的?是真實發生了呢?還是紙上談兵?

       對很多人來,是真實發生的,但就效果而言,基本上還是紙上談兵。

       對哪些人是這樣?

       對那些提倡社會責任感的人是這樣,他們是動真格的,而且對此深信不疑。但我覺得他們沒有取得多大進展。

       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所處的時代關係。這好比在教一堂道德課,同時要和八堂股市課競爭。是場硬仗。有點兒像你在跟人"請自重。"而這時正有另一人往你的腰包裏塞錢行賄一樣。社會責任感固然重要,但我認為我們不能到處去乞求經理人對社會負責。目前這是一場政治較量,原因是金融勢力的對控制,不僅對商界的控制---這可能已屬正常---而且還對整個社會的操縱,包括以完全合法的方式買通政客,比如通過種種巧立名目的方式向政客捐款等等。反正是很濫。

       是不是就像您所的合法的腐敗,即和法律條文打擦邊球的行為?

       剛好擦邊。安然公司等只是冰山的一角,而你可以上法庭對付這一小塊。令我擔心是那些沒有浮出水面的合法腐敗行為。我這裏的是在經理人的報酬和隨意解雇員工方面出現的一些極端做法,的是某些職業經理人,他們自稱是所謂的受雇槍手,運用和技術來管理一切需要管理的東西。但是,如果一種技術將使一家企業變得貪得無厭,如果它的目的只是"精打細算、斤斤計較"的話,那麼這樣的技術就不能算是和的了。我們希望建立一個吝嗇的社會嗎?

       根據您的推斷,在培養能為社會帶來積極變革的人才方面,如提高政府辦事效率或領導非盈利機構等,商學院未能勝任其職。您的確過,"商學院所傳授的種種邪中,沒有比這樣一種法更為恬不知恥的了,就是,有了工商管理學位,畢業生就有能力管理任何一家公司機構。"這是不是過分了。

       我不認為我的話過分了,我覺得商學院的所作所為才是過分。他們是在培養商業管理人才,又怎麼能認為這些人能管理其他類型的機構呢?他們的隱含意思是,應該像管理公司那樣管理所有一切,而這種想法是非常有害的。對想要將政府機構改頭換面的MBA人士,我要"我是位公民,不是你的客"至於管理醫院,任何人如果需要一套什麼使命宣言書才能管好醫院的話,那他乾脆到別的地方找工作好了。

培養容錯了

您推崇真正的管理,但也認為管理既算不上一門科學,又不能是一種職業。

       職業有著一套系統化知識,你需要經過培訓和認證才能從事某種職業。比如醫學,我們知道在什麼情況下做哪種手術效果最好;再比如工程學,我們知道哪種材料最適合建造橋樑。這些知識可以在實踐之前傳授。

       但我們在管理方面就沒有多少系統化知識,也肯定沒有一套認證機制來確保有優秀的管理人才。其實最常見的認證機制,也就是我們MBA,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有很多傑出的經理人從來沒有上過一天的管理課程。而我們不可能有優秀的外科醫生連一天的醫學院都沒上過,或優秀的工程師從沒有學過物理。所以,把管理當作一種職業是根本站不住的。在管理方面沒有哪一樣東西是符合職業技能資質的。

       至於什麼是科學,物理是門科學;化學和生物都是科學。而管理就不是科學;它不是去發現真理。管理甚至連實用科學都算不上,因為實用科學畢竟還是一種科學。除了做許多事情外,管理主要是對科學的一種應用。管理人員運用一切實用手段來完成任務或帶領其他人完成任務。

       大多數管理工作是一種手藝,也就是,要依賴經驗,要在工作中學習。可以這麼:做管理的與其先思後行,不如先行後思。

       您認為各商學院未能勝任其工作。問題出在哪兒呢?

       現在,知名商學院只注重商業職能,而不重視管理。當然,管理人員必須瞭解各種商業職能,如市場、財會、銷售等等,但是商業運作和管理運作是不一樣的。一個人即使瞭解了所有這些職能也不等於他就能幹好管理。

       現在,商學院在分析事物、以及把這些專業化職能進行分門別類方面做得很成功,但是把這些東西歸納起來,編織成一幅完整有機的遠景圖或總結出一套綜合系統,這方面它們還做得很不。而這正是管理工作中比較難、也是比較有意思的地方。在書中,我對兩種綜合歸納方式進行了比較。第一種是"宜家"模式:學校提供零部件,學生負責組裝。但可惜沒有明書,這些零部件雖然看上去切割得整齊俐落,但卻裝不到一塊兒去。現實生活中的管理更像是擺弄這些樂高積木:組裝這些零部件不止一種方法,而搭建出比較有意思的結構是需要花時間的。

       商學院偏重分析,它的問題在於導致人們只強調技術或公式化思維。我把技術定義為可以用來代替大腦工作的一種東西,而管理學院就是專門提供學習各種技術的課程的,例如人力資源的開發技術或者財務資源的組合模型等等。我不是在管理中不能使用這些技術,而是要謹慎使用,要根據具體情況使用,不是動不動就想用來立竿見影地解決問題,讓人覺得學會這些技術可以彌補缺乏管理經驗的不足。你已經聽過所謂的工具法則,就是:給你一把榔頭,你看什麼都像釘子。那麼MBA課程給了學員們太多的榔頭,結果對他們來講,許多企業都好像是一張張敲打過釘子的床。

       到這裏,我想起您書中引用的一句話很令我震動,是一位研究商業戰略的教授的觀點。他,如果一個人知道如何設計一部很棒的摩托車引擎,他就可以在幾天把你需要知道的有關商業戰略的所有東西教給你。而即便你是一位研究戰略的博士,幹多少年你也不一定會設計出一部很棒的摩托車引擎。

       對,我認為經商就好比設計摩托車引擎。傳統的MBA課程只是空談戰略而沒有摩托車。

       但您不是也,經商要成功,首先必須有好品嗎?

       沒錯,要想有好品,你就得瞭解品。我們有些所謂的經理人頻繁跳槽,卻對行業知識一竅不通。在那些快速發展的消費品行業,也就是大多數MBA案例用的模式,你可以從生鋼筆的公司跳到瓶裝水公司,再跳到生薯片的企業,因為你可以帶著市場行銷技能走遍天下。但是"快速發展"很少能"創新與提高"劃上等號。在這些行業,變革是很緩慢的,重要的是利用品牌效應。

       好的,您已經對傳統的MBA課程進行了批評。現在想聽一聽您有什麼更好的辦法。

       麥吉爾大學的"國際實踐管理碩士"International Masters in Practicing Management)課程的宗旨正是我所的那樣:把經理人培養成更好的經理人。我們希望這些人是由他們的公司保送和資助的。他們將學習若干個模組,個模組只學習兩周時間,這樣他們仍可以工作。我們不希望他們脫產,還是做他們的經理,這樣我們就可以把盡可能多的學習時間集中在思考他們各自的管理經驗上。我們帶來概念、想法、案例和理論,而他們帶來的是經驗。我們在課堂上要做的是將兩者以個人形式、小組形式或全體討論形式融合起來,目的是把盡可能多的學習時間集中在思考他們各自的經驗上。

       國際實踐管理碩士(IMPM)課程開設多久了?

       有九年了。第九期學員班馬上就開始了。到目前為止已經大約有二百五十人畢業,基本上是期三十到三十五個人。這裏的都是傳統大公司的管理人員,如松下、富士通(Fujitsu)、漢莎航空公司(Lufthansa)和摩托羅拉(Motorola)等。

       應該有很多這樣的課程,成千上萬人去聽。這一模式顯然很奏效。其他有些學校已經採納了我們的一部分做法。而且企業也在它們的課程中運用了這一模式。英國宇航公司(British Aerospace),現在叫做BAE系統公司(BAE Systems),開設這一課程大約已經有六年了。他們整個高層管理部門,大約一百五十人,都上過這個課。

       您在書中詳細地介紹了這一課程,與傳統的MBA課程相比,的確是另闢蹊徑。

       只要MBA名副其實,也就是實實在在地進行商業職能培訓,我是不會反對的。培訓是沒有錯的,但它和管理沒有關係。有人抓住我對MBA的評論不放,因為這樣可以有戲看,但本書的核心意思是對管理行為的批評,即對管理腐敗行為的批評。它還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就是管理方法有很多種,那麼培養管理人才的方式自然也有很多種。

 

海歸MBA:理論如何照進現實(一)

對於MBA教育,一直以來有一種反對的聲音,影響最大的當屬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管理學教授亨利·明茨伯格,這位管理大師一直在向自己所在的管理教育圈子猛烈開火,認為MBA教育重管理、輕經驗、離實際、紙上談兵。也許其對於MBA的批評過於嚴厲,但不可否認,如何讓理論和實際結合是MBA教育所面臨的重要挑戰。

  正如彼得·杜拉克所: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如何把課堂上的應用於實際中的,對於管理教育機構是一種挑戰,對於接受MBA教育者同樣是一種挑戰。而對於那些海歸MBA,這種挑戰就更具有典型意義了:如果MBA教育具有理論離實際的危險的話,那麼在一個商業環境和中國有很大差別的地方讀MBA,這種危險會不會變得更大?如何才能避免生搬硬套,讓國外先進的管理理念和中國的實踐相結合?本刊採訪了三位經理人:美歐亞國際商務諮詢公司董事長王輝耀、瑞爾齒科創辦人鄒其芳、英孚教育中國區總經理張熙,三位海歸MBA分別結合自己的實踐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回答。

  王輝耀:做適應不同環境的通才

  上個世紀80年代末,大多數中國人都還不知道MBA為何物,你卻走出了國門,成為加拿大最早一批獲得MBA的中國大陸留學生,當時為什麼會想到去讀MBA呢?

  王輝耀:我是改革開放恢復高考後第一批從農村插隊考進大學的77級大學生,當時讀的是英美文學專業,那個時候對MBA的瞭解可以是零。畢業後我進入了當時的經貿部工作,開始接觸到中國商務的真正實際,參與了一些中國企業對外經濟合作的業務,包括同世界銀行、亞行、聯合國成員機構和國際跨國公司的合作,開始深深感覺到自己商務管理知識的缺乏。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給一個來經貿部講學的國外商學院的教授做翻譯,從他那裏我瞭解到了MBA教育,逐漸堅定了學習工商管理的願望。而在當時,唯一能學現代工商管理的地方,就是國外。

  我先後在加拿大的兩所學校讀過MBA課程,莎大學商學院和西安大略大學的毅偉商學院,後者是國際上最好的商學院之一,我在這裏讀了工商管理的博士研究生。MBA教育幫助我順利地走上了管理生涯,1988年我進入加拿大最大的工程諮詢公司SNC-Lavalin國際公司擔任助理經理,兩年之後就做到了國際市場和項目融資董事經理。1990年我又應聘成為加拿大魁北克政府駐香港及中國地區首席經濟商務參贊,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出生在大陸的華裔外交官。1993年我選擇了創業,創辦了加拿大亞加集團公司和美歐亞國際商務諮詢公司。

  在海外接受的MBA教育給你最大的幫助是什麼?

  王輝耀:MBA不只授予學生一個工商管理的碩士文憑,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足的能力和信心。我覺得北美的MBA學生總的來,思想都非常活躍,很少有各種條條框框。他們大部分都有幾年的工作經驗,在課堂上個個生龍活虎,踴躍發言。教學的風氣就是鼓勵大家從不同角度來考慮問題。這種討論和案例式的教學方法重點在發學生的思考和舉一反三的能力。在這樣一群同學當中,在一種激烈競爭的態下,再加上教授的引導和發,以及設身處地像總經理一樣分析和處理幾百個來自不同行業的實際商戰的案例,對一個人的能力發展的確推動不小。

  可以,這樣的MBA教育不一定培養知識份子,而是造就能力分子。它不注重造就知識型的專業人才,而只造就擅長做職業老闆的通才。通過研究和分析各行各業、各種各樣的具體案例,學生們接觸到管理企業可能遇到的幾乎所有的問題,這種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成功經營企業的思路和方法。學生們必須有一種能力,使自己能站在一個高層次來把握和分析問題。

  如何能把課堂上學到的和實際工作中用到的結合起來呢?

  王輝耀:我感覺儘管北美培養MBA的學校,在教學上的側重點各自不同,但都離不開對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重視,都離不開學生基本管理技能和商業經營能力的訓練這個根本。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上許多課時,教授們都要我們就分析的案例提出行動計畫。不管你引用了多少理論,到最後還是要落實到行動計畫和解決方案上來。

  我記得曾經有人問一位哈佛商學院的MBA畢業生:難道研究美國的案例可以指導中國的實踐嗎?他這樣回答:熟悉一個案例毫無用處,但商學院的教育恰恰就是通過這些案例教給你解決問題的思路。我認為,這是一種有效的工具。在哈佛的兩年裏分析了1,000多個案例,我覺得已經把這個工具使用了1,000遍,現在只不過是在實踐中使用1,001遍。

  對於接受MBA教育的人來,最重要的是從一開始就明白,學到的這些東西是要用在實踐中,而不是用來誇誇其談的。約翰·奈斯比特我們正從很快就要過時的專家,轉向善於適應不同環境的通才。MBA是通才的培養,而通才最大的優點正是善於適應不同的環境,不然,學到的知識就會很快過時。

 

熱潮之後再思考:MBA到底要不要上?

MBA市場的降,雖然在短期給各大商學院和MBA們帶來了一些困難。但是退熱以後,人們才能冷靜地思考MBA真正的價。在市場和資源的新一輪調整過後,泡沫散去,精髓存留,才能重新建立起健康良好的MBA就業環境。

  世界經理人網站用領悟曾經從事過IT、金融業,服務的都是大型企業和國企。目前和朋友合夥辦了一個小公司。自己做了老闆的領悟才發現自己要會而不會的東西真是太多了。他選擇先放下管理公司,到大企業做總經理助理來學習。

  他的問題是,想參加MBA培訓提升自己。但對於良莠不齊的培訓市場信心不足,對於MBA的理解只停留在宣傳冊上。MBA究竟能為他帶來什麼?他到底應不應該上MBA?

  世界經理人網站的用們熱心地回答了他的問題,並將問題進行了延伸討論,其中不乏一些能令我們深思的觀點。

  上不上,不重要,目標明確更重要

  MBA課程歸根結底是一種教育,而且是一種專業化的針對性很強的教育。對於成人教育來,學生的自主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明白自己需要什麼,能通過什麼方式得到自己所需要的,這遠比考慮讀不讀MBA更重要。

  來自德格中國的“scu_dc”認為讀MBA之前應該明確自己的目的。現在有很多人讀了MBA以後感覺收穫不是很大,他覺得主要是因為他們本身對自己的發展路線並沒有一個規劃或者是認識,讀MBA只是因為當前的工作不是很滿意,想為自己找一個跳板。

  選擇學校很重要,個人努力更重要

  在討論的過程中,很多用領悟一樣,對於目前MBA教育培訓市場缺乏信心。有一些人認為應該去國外讀MBA,才有品質保證。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lanzhouzhaojiang”認為上MBA未必一定能有提高,有收穫。如果只有課本和照本宣科的老師,這樣的MBA課沒有意義。所以選擇一所好的學校,學習一位有真才實學的老師是很重要的。否則,浪費時間也浪費金錢。

  德格中國的“scu_dc”的經驗是,讀MBA更大程度上還是看自己的努力。如果只是為了文憑,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對於真正想學到東西的人來,採取積極努力的態度才能真正從MBA課程中獲益。

  他不認為國外的MBA就一定好。但是的確國大部分的院校開設MBA課程非常勉強,根本沒有足的師資力量。因此在選擇學校的時候要綜合考慮學校各方面情況,而不是以名氣或排名為唯一標準。

  選擇學校很重要,有沒有管理天賦一樣重要

  有些人,沒有上過管理的課程,他卻能管得很好,為什麼?有些人而且是大多數人,上了MBA也照樣很平常。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lanzhouzhaojiang”的觀點是,上MBA是達到成功管理的一個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不是你上了MBA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

  有些東西,不是課本上就能學到的,比如家庭蒙教育,性格,求知欲,思考欲等,總之,上MBA可以幫我們學習管理,但最終能否修成正果,要看你自己,要看天賦。因為管理不但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

  雖然對於很多人來,並不具備成為大師級管理者的天賦,但是對自己清醒的認識也是很重要的。缺少天賦,就要反思自己是否適合管理工作,什麼樣的方法才能在工作中彌補天賦的不足。

  課堂學習很重要,課外的學習同樣重要

  新時代數碼的“AQ_CEO”的經驗是,從事管理工作,很多東西是在工作中學習到的,一部份是和同事學的,一部份是自學的。

  他認為能有機會和時間讀MBA是件好事,可以更理論的學習,比較全面。但是,大多中國人學習只到學校,出了學校就不學習了,這是嚴重錯誤的觀念。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十分重要。人生不論到什麼年齡,都是要不斷學習的,活到老學到老,沒有時間去學校學,那就創造條件自學,不見得所有科班出身的都能取到真經”!

  用“inchina”提出,條件允許,能讀MBA課程固然好;條件不允許,還可以自學相關的知識。

  他認為,MBA,就像中華拳譜大全,有了它你可以學到一些前人的總結。也許缺少一些細節,等著你在實踐中彌補,但它還是有用的。不過是否成為高手還是看個人,有練成花架子的,只好去當老師。有練成沒架子便只得一個文憑。

 

先讀MBA還是先創業

創業,是充滿了激情與夢想的實踐。讀MBA課程,是對自己的提升。究竟是先提升自己,提高創業的成功機率,還是先抓住機遇,再彌補不足呢?這是擺在很多人面前的一個迷思。希望世界經理人網站用們的觀點和建議能給你以發。

  你的目的是什麼?

  用“arnold ma”認為只要明確行動目的,先創業還是先讀MBA的問題就容易解答了。

  廈門航空發展有限公司的華陽的意見是,選擇創業還是讀MBA,就像我們平常在做行銷計畫,對人生做好一個較完善的職業生涯規劃或是創業規劃,利用行銷工作的SWOT方法,分析擁有的條件與資,相信會更快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正確判斷當前形勢

  中國網路通信公司的莫言32”認為,創業和參加MBA學習不是矛盾的事情。創業需要各種條件,專案(品),市場機遇,市場背景、資金以及人力資源,當具備了這些條件你就可以創業。

  如果現在沒有自己可以控制的市場,社會關係不到位,經濟況一般,同時沒有投資認的話,建議先上學。

  而MBA為我們不僅僅是提供一種工作方法和經營理論,同時可以幫助我們積累自己的社會資源,其實簡單的一點,就是創業和MBA哪個能很快為你創造價,而這個過程是自己能把握的,

  世紀東方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冰岩的看法是,市場機會和人生機會稍縱即逝。當商業機會來到的時候,哪怕只具備一半的能力和機會,也一定要抓住不放。在缺少機會的時候,多多讀書,提升自己才是重要問題。

  深圳金帝食品有限公司“ATSE”建議,如果創業條件已成熟:資金、市場、管理能力等足,請先創業。等到事業需要再上一層樓時,再考慮讀EMBA也不遲。如果你的條件不成熟,就先讀MBA吧。你會得到創業所需的必要條件。

  創業是目的,MBA是輔助

  先創業,再進修“jackiez”指出,理論最終的目的,還是要來指導實踐。離實踐意義的純理論是沒有意義的。

  他認為,創業到了一定階段,對MBA容感興趣的時候,可以自學,或者參加專項培訓。MBA既然是種投資,也就是有一定風險的。而它的風險就是在於,投資所得到的比預計的小很多。MBA的投資額加上機會成本,算一算,合算嗎?

  普天和信網路技術有限公司的你我他的看法與“jackiez”相似,他認為如果已經有能力創業,那麼就應該以創業為主要目標。學習MBA主要是為了獲得知識和能力來實現夢想,經營自己的事業。

  用“mr_aog”認為創業前並非一定要讀MBA,但讀MBA前一定得有一段社會磨礪的時間。至於讀MBA與創業間,的確沒什麼關係。

  河北飛達的“taoranning”的觀點是,創業需要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各方面的機遇組合,並不是有學就可以實現的;MBA只是為你的創業製造一個成功的可能性條件,而不是什麼必然需求,如果目前就有條件可以開始自己的事業,何需一定要萬事具備呢!

  創業,MBA,一個都不能少

  用“Forest”談到,無論是創業還是打工都不影響學習MBA

  用“yujiaxue”指出現在很多MBA班都是在職進行,一邊學習,一邊實踐。他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書上學的在實際中是否適用,如何使用,這很重要。實踐又要理論來指導。它山之石,可以為磋。經驗和教訓也很重要。

  晉江市隆盛針織印染有限公司的林冬生人為,有條件創業應先創業,在創業的過程中可以學到MBA教堂上學不到的知識,體驗不到的經驗。

  如果確實對MBA很有興趣的話可以走兩條路達到,第一,業餘自學MBA容,有機會時多方求教。第二,當事業到能支持學業,有足的時間、足的精力時可以靜下心來修MBA,到那時學它則容易得多了。

 

MBAEMBA的價思辨

中央八套電視劇頻道剛剛播出的一部古裝喜劇《武林外傳》中有這樣的鏡頭:當自我感覺良好的帥哥白展堂問一直眉來眼去直到拍拖的佟掌櫃"我和秀才比,誰好誰不好"的時候,出乎白展堂意外的是,佟掌櫃是秀才比眼前這個風流倜儻的盜聖要好。

  白展堂很不服氣,我外貌帥氣,武功上乘,人也機靈,還有名氣,勤勞善良等等男人的所需要的品德我都有;秀才手無縛雞之力,一看就弱不禁風,只會打打算盤,練練字,算算帳,連十幾的小女孩莫小貝也能欺負他,滿口之乎者也,動不動就是"子曰",連祖上僅剩的業學儒客棧也變賣出去成了佟掌櫃的同福客棧,這樣一個上考不中舉人下不能出力賺錢前後左右連自己都不能保護的"窩囊廢"怎麼會比自己好呢?

  佟掌櫃只了一句話:"你的嘴巴沒有秀才甜",老白感到不可思議,一個窮困破的秀才,就會"子曰""子曰"的,低眉順目之間那幅懦弱相啊提多噁心了,區區幾句娘娘腔就可以哄得這幫女人開心的不得了。

  其實這種情況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

  對於秀才們,你可以是專業對口,也可以是投其所好,也可以是交了狗屎運。當然,對於白展堂們,你也可以反過來抱怨自己生不逢時,天下之大竟無伯樂慧眼。總之,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情緒:看,小王就會幾句英語,就當上了大中華區的董事,再看看老於,這兩個在學校裏當時什麼都不是,老天爺、佛祖以及上帝就這麼寵他倆呢?而我當時可謂全才冠軍,要什麼什麼都好,怎麼現在反而不如他們了呢?

  古人傷人十指不如斷其一指,雖然的有點血腥恐怖,但畢竟是到了點子上,秀才們之所以能受到青睞,根本就在於其瞭解女人的心理需求,沒有全能,但是主修一點就可以不戰而掘女人芳心,而老白的那些優點完全不是女人們最需要的,如果是電視臺選英武SHOW的話,則可勝出,但是現在老白的這些全才優點展示錯了物件。

  老白失敗就失敗在沒有弄明白佟掌櫃們的關鍵需求和審視標準。

  同樣的問題如今也出在另外一個職場話題裏:MBAEMBA的取捨上,很多人都搞不明白這兩者該取捨哪一方。我瞭解的幾個朋友,就是一頭紮進這兩者提供的學校以及提供的課程容上面去了,研究來研究去,無非就是誰更有名氣,誰的課程更難,也就是更標準,好象為了讀學位而讀學位,全然沒有在意自己的選擇本身的問題:你為什麼要學這個課程?

  秀才們精確的找到對象的關鍵需求,而學MBAEMBA的人也要瞭解這方面的容:你的職業目標在哪里?對方怎麼看你所呈現的價?這個價是你給他們的價而不是你自身的價

  白了,學這些課程的目的是為了糊口,為了糊更好的口,前提是你是否能給對方提供價,這個價的標準有時間和程度限制:更快更好。因此誰能提供這樣的價誰就可以勝出,比如白展堂的葵花點穴手如果在佟掌櫃危難時刻出手相救就可以博得滿堂彩,但是在平和的談情愛的時候,哪怕郭芙蓉的排山倒海也不頂秀才的一個媚眼了。

  答案很明確了:我們要的是秀才而不是白展堂,在對待MBAEMBA兩者之間取捨的關係上,也要遵循學以致用的觀點。

  所以,有兩個標準來取捨MBAEMBA兩者:學習者的從業志向在哪里?MBAEMBA兩者的區別在哪里?其實兩者之間就有全才和專才的味道。

  MBA是一種管理知識的厚度認證,是理論,它是基本無差異的管理綜合能力,與實踐能力之間無必然聯繫,而EMBA(現在又有IMBA的)是有了行業屬性的實踐版,是在某個行業特全面通曉的情況下去將MBA的一般原理應用在具體的行業中,比如MBA可能講的是無時間差異的人員激勵方式,而到了飼料行業中,或者到了金融行業中,時間和工作量就成了重要的衡量標準,而且兩者之間是有差異的,這一點在MBA中可能提及,但是不會很集中。

  社會上用MBA的場合一般為兩種價取向:一直從事理論創造的人,偏重理論,在於管理理論的總結、發展、創新,是為了指導或者引導管理實務的發展,這種需求的場合主要是大專院校、管理諮詢公司的行業研究部門、以及一些培訓機構、一些人力資源管理服務公司等。這是純理論的使用環境,與實踐結合的不是很多。另外一種是從實踐中轉過來想充電的人,這些人已經有部分特定的行業知識,因此學這個的目的是為了提升自己的理論能力,通過理論的提升來促進現有工作的進,找到新的工作動力和素材。這種就與EMBAIMBA等的結構有相同之處,就是成為真正結合專業的理論者。如果用形象比較來明的話,那麼MBA也許更適合那些所謂白領的職業需求,而EMBA則更像是最近幾年崛起的籃領技術層面的領導者。

  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以及提供這方面教育服務的學校的增加,學位已經不是主要需求指標,用人單位更需要的是為自己量身定做的人力,而那些具備行業知識更加貼近實踐程度的人才將更容易找到工作。實際上,最近幾年以來,MBAEMBA畢業人員在就業率上就可以看出未來的發展趨勢了:EMBA明顯比MBA容易談成工作。

  所以,可以看出來EMBA或者IMBA等針對的是具體行業的MBA,其課程明顯具備相關的行業屬性功能,是對某些或者某類行業特性進行深入掌握的,傾向於實踐層面的認知體系。

  MBA的實踐能力屬於探討一般原理的,是謂大而全,學員也可能接觸很多實踐案例,但是這些案例是比較泛的,學習這個課程的人要有比較強的引申和創新能力,而EMBA的學員則可能需要較強的行業深度。相對於EMBAMBA學院畢業的壓力可能來自兩個方面:作為高級管理者的行業差異性和實踐的知識高度。而學習EMBA的學員則可能首先需要對自己的職業方向有所堅持,可能需要先瞭解一定的行業知識後才可以。

  因此,有某一主業的實際操作基礎的人,如果想提升自己的綜合管理能力或者想成為未來跳出自己的這個行業圈子做準備的話,而目前又沒有什麼具體的職業打算,那麼可以學MBA

  而對於新出校門的學生們來,則不建議直接去讀MBA,因為,學生恰恰缺的是行業基礎能力,建議先實際工作一段時間,主要是那種集團公司的總部,即使職位和待遇再低也可以先接觸一下那裏的運作實際,這樣再去學MBA就能比較快的瞭解知識的價,這個時間可能不需要太長,建議一年到一年半為佳,但一定是營運管理的戰略部門。

  而那些在某一行業做的比較順手了,一干就是五六年,等到30左右的時候突然發現自己是老革命面對比較多的新問題的時候,就可以考慮去選擇一個EMBA讀讀。其時也是為了給自己一個反思或者反觀自己以前工作實踐的機會。

  無論白展堂還是秀才,都是人才,就看怎麼進行職業設計,並從MBAEMBA的學習中得到優化,白了,蘿蔔白菜各有所需,MBAEMBA沒有優劣之分,只是存在適合不適合,什麼時候最適合的問題。

 

EMBA,管理者的加油站

許多商界領袖位居高職,緊張、忙碌而刺激的商業社會讓他們的思維保持高速運轉,但時間長了,思維方式不免陷入某種慣性模式,無法迸出新的火花。同樣,工作目標的設置也漸漸變為簡單的數量增加,效率與效益的飛躍卻無從下手。這些人決不滿足於現,他們求更有挑戰、更富激情的生活和工作。於是,他們開始主動調整甚至全面重建自身的知識結構。由此,高級經理人在職培訓與教育市場應運而生。

在職高層管理教育百花齊放

    "我到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讀EMBA是為了充電。1999年,我已拿到碩士學位。這次讀書,不是為文憑,主要是學習思考的方法和管理企業運作的總思路。"前武漢中商集團總經理樂榮軍在他38生日這一天,沉著而意味深長地講述了自己選擇EMBA的心路程。

    EMBA的全稱是"Executive MBA",中文是"在職高層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課程以全日制MBA課程為基礎,在課程設置上偏重戰略和決策方面的容,教學容和方法更加注重企業面臨的實際問題,時間安排上照顧到高層管理人員的特點,為他們提供了一個開拓思路、提高水準、加強交流的平臺。EMBA課程和一般的在職MBA不同。

    目前,國除了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EMBA專案以外,倍受矚目的還有另外四個中外合作的課程: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課程、美國明尼蘇達卡爾森管理學院(Carlson School of Management)與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學院合作的項目、復旦大學管理學院與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奧林商學院(The Olin School of Business)聯合創辦的項目,以及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和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管理學院(School of Management,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合作創辦的項目等。

    其中,在中歐或北大光華管理學院修讀完EMBA的學員將獲得本校的MBAEMBA學位,而在其他三個院校研修的學員則會被頒發相應的國外商學院的MBA文憑。另外,中山、復旦和人民大學採用的授課語言都是英文,北大使用漢語,而中歐則中、英文班兼而有之。除了文憑和語言的區別外,各項目都有其獨特之處,在做出選擇前如果不做一番調,考慮讀EMBA的高級管理人可能會錯過最適合自己的專案!

    遠端MBA學習也是在職高級管理者提升自己價的方式之一。例如,北大商學網"www.beidabiz.com"20009月在國率先構建了基於衛星通訊網、互聯網及有線寬頻網等多網合一的遠端工商管理教育學習平臺,並針對中高層管理人員推出了"北大遠端MBA研修"專案。這一平臺可以靈活實現雙向互動式線上學習、案例討論、作業、測試答疑等傳統MBA教育的課堂行為。

    有的商學院還提供專注於某行業的專業管理課程,對於立志在行業發展的專業人士,此類課程的吸引力來自其對行業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新加坡PSB國際管理學院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合作的醫療衛生管理碩士項目採取不脫產學習,時間跨度15個月,針對現代亞太經營環境的發展趨勢而設計,滿足醫療衛生事業管理者的需求。

EMBA教育的獨特魅力

    雖然學員畢業後,合格者都將被授予工商管理學碩士,但與MBA相比,EMBA有許多獨特之處。

    師資力量:任教于EMBA專案的中外教授們大都來自世界著名商學院,在管理培訓和諮詢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

    5年前,杜克大學商學院(Duke UniversityFuqua School of Business)打破MBA的本地教學模式,開創國際合作方式,使學員能在跨文化環境中提高理論知識、技術能力以及商務技巧。

    CHEMBA項目門課程都由卡爾森商學院和中大嶺院各派一名教授共同執教。復旦大學管理學院與華盛頓大學的奧林商學院合作的EMBA項目也是這樣,項目主任李靜和博士道:"20門課中19門都由奧林商學院教授主講,而來自復旦的教授擔任輔導老師。這樣的搭配不僅保證了課堂所討論的容結合中國經濟發展具體實際,而且還能幫助學員從全球經濟和當地經濟的角度出發分析思考企業各方面相關複雜的管理問題。"

    課程設置:與MBA的課程設置相比,EMBA課程加大了企業戰略和企業創新的容、運用大量的企業案例並採用互動式、團隊式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員的主動性,使學員在掌握理論的同時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將所有課程分類為:思維框架、管理實務、環境分析和戰略與發展。中大嶺院的CHEMBA專案,其前部分著眼於典型的企業各個部門具體的職能訓練,後部分則放眼於全球化概念。正在CHEMBA就讀,上海盛順服裝有限公司(上海百強之一的民營企業)董事長朱政平這樣描述會計課,"教授確實有水準,娓娓道來的講課讓我如沐春風。過去,我從未發現可以在這樣一個理論的高度將企業裏瑣碎的會計操作用系統思想整合起來。我的思維前所未有的清晰,回去後,我一定要教我的財務總監這一套思想。接下來的學習中,還有兩門財務管理課程,我想我會著重把我對資本運營的理解提高一個層次。"

時間安排:EMBA項目大多月用一個週末(星期五至星期一),或者連續的兩個週末集中上課。有的學員在異地工作,免不了旅途辛勞,但這種靈活的時間安排卻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對學員工作的影響。

    32的袁浩是金蝶國際軟體集團的董事副總裁,也是中歐國際工商學院EMBA2001班學員。"這幾天的學習時間花得太得了。次去中歐我都很興奮,集中授課方式對我的工作影響不大,公司也因此非常支援我。工作中的幾日專注學習與思考常會令我對工作和未來的目標有嶄新認識。"

    交流空間:EMBA的學習方式給不同行業間的學員創造了很多深層次相互交流的機會。2002年中歐53.7%以上的EMBA學員都是企業的總經理和董事長,具有豐富的管理經驗。在學習期間,同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企業領導人相互交流,能開擴思路,廣交朋友,這也加強了課程的實用性和價。同學間的深層次交流與互動成為EMBA區別於一般MBA教育的重要特之一。

管柯是施樂(美國)工程系統有限公司的中國運作經理,曾在飛利浦、百事可樂、西門子供職,在職業發展的道路上正蒸蒸日上。從20019月開始,個月他都要與同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讀EMBA有同學飛赴北京,做幾日全職學生。"在外企打拼了很多年,我很熟悉外企的整個管理框架和制度。我不辭辛苦地月一飛,除了獲得系統的學習管理的經驗外,更珍惜與同學的交流和思想碰撞的機會。有不少同學均來自民營企業、政府機關,我驚奇地發現他們也一樣擁有活躍的思維與高素質,與'外企精英'同樣出色。北大EMBA學員1/3外企,1/3國企,1/3民企的比例構成對我構建廣闊的人脈網路大有幫助。"

瞭解自己的合理期望

    無論採取哪種方式的在職教育與培訓,選擇適合自身背景和特殊需要的專案最是重要。EMBA、短期培訓,還是專業管理課程?一切都必須從實際出發,從對自己的定位出發。總的來是為了更好地工作、攀登事業的更高峰,所以,把課堂所學與工作本身有效地結合起來才是最終的目的。

    EMBA教育賦予學員對事物的全新認知,開闊他們的視野,並對其個性與心理、目標與努力等各個方面提出了全面的嚴峻挑戰,使他們變得更具實力,對未來事業的發展與職位的提升有了更高的目標和更強的信心。然而,學習從來就不是單方面的吸收,良好的效果總是搭建在充分的溝通和互相發之中。所謂修行在個人,門課一個月的強化學習能否為個人發展助一臂之力,還要取決於個人的悟性和融會貫通能力。

MBA教育引入綠色課程

    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的企業將要參與全球的競爭,環境問題將成為越來越不容忽視的問題之一。中國的企業應該如何面對這一變化,對公司的管理做出相應調整,將環境保護意識化為企業的自覺行為?教育是很重要的途徑,在MBA教育中引入環境保護的容成為了當務之急。

為適應經濟大環境的最新發展,日前,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在北京主辦了第二屆貝邇工商管理與環境教育國際研討會。此次會議由世界資源研究所和全國工商管理碩士教育指導委員會協辦。會議期間,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大連理工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麻塞諸塞大學等國外知名大學在的工商管理學院進行了討論和培訓,共同探討了如何使用和完善綠色管理課程,來自國外企業界代表和MBA教育界一道,共同探討了如何儘快將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容融入到現有的MBA課程中。

    本次大會的主要成果是最新編寫的八門綠色課程,包括:綠色行銷;環境會計與績效;環境與戰略管理;環境與金融;環境與運營、物流管理;商業、政府和社會;商務與可持續發展和企業環境管理,涵蓋了企業環境管理的諸多方面。同時,還推出了由幾所大學共同編譯完成的,世界資源研究所開發並提供版權的《工商管理與環境案例集》,這些案例大部分都是及公司的企業管理人員應該如何對環境問題進行管理,使得企業利益能和環境利益達到雙贏。這些或成功,或失敗的案例,生動地表明:環境問題已經不僅限於一個企業的財務、成本會計範圍,環境問題帶來的無形力量切實影響到公司各個方面的決定。以上課程和書籍也為企業的在職管理人員系統地提供了企業環境管理的具體方法。

    貝邇項目(BELL: Business, Environment, Learning and Leadership)是一個國際環境教育項目,旨在將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容納入工商管理學院的課程設計,並體現在教學大綱的編寫及教材容中。該項目已在北美和拉丁美洲得到很好推廣,並從2000年起在亞洲地區實施。該專案在中國的實施,不僅將推動中國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提高中國環境管理和保護業與諮詢業的發展,而且也會豐富我國工商管理教育的容,有助於我國的工商管理教育於全球同

 

經理人如何利用(EMBA提升自己

時間:2003220
地點:上海市東海商業中心
主持人:劉瀾
《世界經理人文摘》總編輯
討論人:
徐飛:上海交通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助理、EMBA專案主任
殷志文:華盛頓大學復旦大學EMBA專案共同主任
張漪:復旦大學EMBA專案高級助理
嚴俊:中歐國際工商學院MBA市場及招生經理
江曉東:中歐國際工商學院EMBA部市場行銷經理
陳莉:上海國際金融學院MSBA項目總監
陳偉忠:同濟大學中法合作SIMBA執行主任
李敏芝:上海凱業教育諮詢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
歐英峰:泛太諮詢公司總裁
鄭仲益:上海震旦傢
有限公司市場總監
施偉:新希望集團投資發展部總經理
馬忠民:上海春秋國旅市場部經理
戴劍:上海合金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總裁
劉勇:中國百勝餐飲集團公共事務經理
王其玉:北電網路環球公司資料客
服務部專案經理

    即使在管理教育相對發達和成熟的西方,對於商學院培養經理人的能力的懷疑也從未停止。在中國,MBAEMBA教育還處在嬰幼兒時期,一方面作為應運而生的新生事物廣受追捧,另一方面也因為其稚嫩而受到質疑。

    網上有一個帖子,當下面這些症出現的話,你的MBA課程就算學完了或者你已經MBA化了。比如:你開始問餐廳裏的服務生,你們餐廳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你開始對你的家庭進行再造,稱之為基於團隊的組織;你在寫情書的時候,會在開頭寫一段容摘要;你把你過去的生活叫做積澱成本;你最喜歡的文章一般都這樣開頭行銷總監鐘斯先生,正坐在辦公桌旁,凝視著窗外...”,因為哈佛商學院的案例大多以這樣的場景開頭。

    中國經理人如何避免上面提到的這種買櫝還珠式的MBA學習?中國的商學院又應該提供培養實戰能力的管理教育?根據世界經理人網站的調,中國經理人對接受(EMBA教育的三大期望是:提升管理知識,建立關係網絡,和謀求職業發展。

您對讀(EMBA的期望是什麼?您期待的收穫是什麼?

    根據世界經理人網站的調,中國經理人對接受(EMBA教育的三大期望是:提升管理知識,建立關係網絡,和謀求職業發展。正準備參加MBA學習的劉勇和王其玉也表示同意。

    系統學習管理知識 通過MBA學習,可以使自己零散的管理知識變得系統與完整。有法學背景的劉勇先生認為雖然自己的專長還行,但是遇到管理上的問題,比如一項業務及到財務管理,就感覺心有餘而力不足,希望多瞭解一點這方面的知識。他認為,MBA的學習,第一要學習思維模式,第二是怎麼樣做好一個管理者。

    分享別人管理經驗 王其玉認為分享別人的經驗、失敗的教訓、成功的秘訣一樣是學習。馬忠民也指出,MBA最大的好處就是它提供了一個平臺,一個機會,好比APEC會議,並不是這個會議一定要解決什麼問題,而是大家有這樣的機會一起坐下來學習一下。他強調,學習是一個終身的過程,哪怕你學到MBA還是會有不斷的新知識出來,而有了剛才所的平臺,大家以後還可以溝通和交流,進一提高。

    建立關係網絡 對於關係網絡的建立,在與澳門合作的一個MBA專案中學習的馬忠民的感覺比較深,他認為通過MBA,建立關係網絡,大家有一個比較好的溝通機會。徐飛透露,很多人讀MBA是沖著人脈關係來的,因為做事先做人,大家都是高人,在一塊學習會生很多機會,不論是個人發展上的還是業務上的,還可以借此分享一下同業務之間、同行之間的經驗。

    英國倫敦商學院MBA畢業的歐英峰對管理知識的學習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如果你不是這方面的人才,下什麼功夫都沒有用。你不是管理經商的人的話,會很辛苦的。管理知識通過看書看雜誌都可以得到。不過他根據自身經贊同建立關係網絡的法。沒有在商學院學習過的施偉也認為:你喜歡創業的話,不一定非要學MBA,因為同樣的知識獲得的管道是很多的。殷志文也,對於提升管理知識,MBA不是唯一的途徑。他講起一個故事,他曾碰到一個商學院前院長,這位院長,做一個職業經理人最好的途徑,最好是你老爸或你老媽給你一個公司玩玩,然後什麼知識都有了,但是不是個人都有這樣的機會。

商學院如何更好地滿足經理人的這些期望?

    創造學生相互交流及跨文化溝通的環境 在殷志文看來,MBA也是個相互學習的過程,如果你在某方面已經有豐富的經驗了,你可以做一個知識的提供者,讓你的同學從你這裏學到東西。所以,商學院應該有意識地為學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機會。另外,他希望國的商學院能招收國外的學生,讓中國學生在不同的文化氛圍下,學會怎麼與外國人溝通。

提供西方管理理論和本土實戰機會 嚴俊認為,商學院既要提供先進的管理理論,同時還要注意本土化問題。他建議,如果一個經理人想在國發展,應該考慮國的商學院,因為在國外接觸的大部分東西還都是西方化的,與國內脫節,而且,從國外歸來後找工作,只能用到一些自己過去的資源和網路,效果不好。國那些提供西方理論又不離中國實踐的學校應該是不錯的選擇,同時學校提供的校友資源,以及在本土實戰的機會,都會讓學生受益匪淺。   

 教會學生少走彎路,避免做太離譜的事 陳偉忠拿軍校同商學院做比較:是不是戰場上滾出來的軍官就比軍校培養軍官好?不一定。在戰場上滾出來的軍官,培養他的代價非常高,在商場上直接培養經理也是如此,必須以金錢為代價,必須要彌補做一個錯誤的決策帶來的代價。MBA教育可能減少你犯錯誤的機遇,或者犯錯誤造成的損失,避免做那些太離譜的事。

    提供更專業化培養 作為上海國際金融學院的MSBA項目總監,陳莉強調MBA的專業化培養,她所在的學校就致力於培養金融、人力資源等方向的學生。

如何通過管理教育培養執行能力?

    美國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的著名教授Pfeffer與其合作者不久前出版一本新書《知行鴻溝》,指出成功的公司必須把知變為行;而商學院的教育長於知,而拙於行。

    真實的商業環境無法完全模擬 從中歐MBA畢業的施偉認為,因為商業環境非常複雜,執行能力在學校來講不可能徹底模擬,寫進書本,發生在中國的真實案例,也與我們真正的經不完全一樣。他肯定了在商學院裏學到的方法,比如在做事情上,會養成一個優先原則,先做什麼,後做什麼,提高效率才會提高。他以切身的經驗告訴我們,他通過MBA訓練,提高了埋頭拉車抬頭看路的能力。馬忠民同意施偉的觀點,無論是MBA還是EMBA我覺得是一種思維模式,你學了以後你看問題比較全面,不會很狹隘,著這個問題看,會從整體看。從美國名校MBA畢業的鄭仲益也表示執行能力是在學校學不道的,即使可以通過實習得到一定的鍛煉。

    老師和學生都要有管理經驗 陳莉:目前一些大學的老師,本身就是從書本到書本,本身沒有實戰經驗,這是我們老師的缺陷。我們學院跟美國大學合作,這些老師必須有實戰經驗。她同時指出學生如果欠缺實戰經驗,學到的東西一定不深刻。所以在進入商學院之前,學生最好已經具備一些實踐經驗,這樣再到商學院加工,效果會更好。

    性格和態度的轉變是關鍵 戴劍的觀點是,人的性格直接影響著他是否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管理者,MBA的學習必須相應的與性格的改變結合起來,如果在18個月或者兩年的教育中間,沒有真正的改變這種性格的話,成為一個合格的管理者將很困難。歐英峰贊同戴劍的觀點,認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MBA不可能把一個不是好的人磨煉成好的人。

MBA教育應該培養什麼的經理人?

經理人的誠信問題引起了世界性的關注,西方商學院紛紛新設或加強倫理道德的課程。中國商學院應該如何培養誠信的經理人?

    與公司同舟共濟 徐飛所在的上海交大管理學院開設了商業課和領導藝術與企業家精神這兩門課,都涵蓋了誠信的話題。他對一種現象表示了憂慮,即今年給你五萬年薪的時候幹五萬年薪的活,明年給你十萬年薪的時候幹十萬年薪的活,怎麼以一種主人翁的心態與公司同舟共濟,MBA們思索。自稱管理教育消費者的消費者的戴劍很看中MBA的德,他要求公司的管理者必須是德大於才,有才無德的話只會幹得更糟。

    商學院的誠信 歐英峰也在消費”MBA,他對自己面試過的MBA的品質參差不齊表示憂慮。他指出商學院也應該德先財後,要保證學生的品質,不能只以賺錢為目的來辦學校。

 

中國MBA教育的4大問題

中國MBA的問題實在很多,我認為在以下4個方面尤為突出,特此提出供大家探討:
1
、問題之一:門檻太高,入學考試過於書本化
入門考試太難,難倒一批有實際市場經驗的人士,且他們往往時間有限,不能
完全滿足學習的時間保證。倒是一大堆的本科應屆畢業生或是研究生輕鬆入門。但毫無市場經驗的他們學到的只是理論知識,造成工作後用人單位的無奈:高分低能矣。
2
、問題之二:師資隊伍
MBA
教學強調案例教學,但國
的師資大多數缺乏實戰經驗,教師的教案缺乏服力,其本人的經驗可能還不及部分學員豐富。
3
、問題之三:教材特色
MBA
的教材以西方教材(案例)為主,但國
培養出來的MBA人士大部分還是要在國工作的,這就要求必須結合中國特色來進行教學,對國的企業進行案例分析。試想,我們的MBA學員天手捧國外案例,恭聽教師們的國外案例分析,他所掌握的知識又如何能學以致用到我們這個具有如此鮮明、複雜特色的中國市場中去?
4
、問題之四:輿論誤導
很多成功企業的老總們、經理們紛紛湧向MBA的學習隊伍,有些學校為了追求經濟利潤,對這部分人還是非常關照的,他們可以輕輕鬆松的拿到學位,當然付出的學費是昂貴的。然後再堂而皇之的聲稱通過MBA的學習,講企業如何輝煌發展至今。這些人無非是為把自己包裝的更為精美而已,但不可忽略的是,正是他們加上媒體的宣傳,促使MBA的身價越來越高,成為一種潮流,在潮流中大家的期望
也逐升高,常言道: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造成我們許多理論高手們在處理實際問題時頻頻失手。
我想,正是中國的MBA存在著許多的問題,許多聰明的企業在招聘MBA人士時多了一份小心也就不足為奇了。如果不儘快解決這些問題,那麼MBA的市場將會很快的萎縮。

 

十幾二十萬的EMBA,讀還是不讀?

您想讀EMBA嗎?您讀過EMBA嗎?
     
在中國,第一批EMBAExecutive MBA)學員已經畢業10年了!1995年,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創辦了中國第一個EMBA課程。2002年,教育部批准30所公立大學開設EMBA課程,並規定了何為EMBA--30%課程由曾在海外從事EMBA教學的教師講授,50%程由有博士學位的教師講授,80%課程由有商務經驗的人講授。


      不過,有人現在的EMBAEasy(容易)Entertainment()Expensive(昂貴)的代名詞,有人EMBA應該是Elite(精英)Entrepreneur(企業家)Excellence(卓越)...

     
那麼,對於這項動輒20萬人民幣、針對經理人的在職學習,您有什麼看法?

      一、讀還是不讀,您的理由是?
      二、讀哪所商學院,您的選擇是?
      三、如果您已是EMBA一員,不妨和大家分享自己重新成為學生的最大感受。  

 

精彩語

  出去之後努力的方向,最直接要落到兩個方面,一個是目標行業,再一個就是目標職能。……還要明確達成目標所需的行動計畫和策略。
——王瑾,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職業發展中心主任,指出當前MBA生源日漸多元化,無論入學時來自哪里,畢業之前都應明確各自的職業之路。

 

  對本科學生可以提供保姆式的服務,但是給MBA學生仍然提供保姆式的服務的話,有可能就害了學生。
——楊坤,南開大學商學院教授,認為MBA與本科生最大不同就是對資源的優化配置。因此,如何用商學院平臺服務於自身職業發展,也是MBA學生的一次學習機會。

 

  他們學校的學生比較自信,就是先自己同學幾個做一個公司,如果成了三年就起來,如果不成三年後再去打工,還可以找到差不多的工作。
——蘇文平,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經管學院職業發展中心主任,比較推崇斯坦福商學院MBA畢業生的擇業觀,但認為這取決於當地環境與學校傳統。

 

  在嘗試一件新品的時候,你第一次試的時候覺得這個東西不好,你以後也不會有興趣試它了。
——潘聰,上海大學MBA項目職業發展中心總監,以此為例強調學生在開拓商界人脈之前,首先要具備過硬素質與清晰職業方向,第一次接觸時讓人家尊重你

 

  期望個人有質的提升是不太現實的。因為實際上兩年到三年的學習,對一個人的一生是非常短暫的,而且他的變化也將是潛移默化的。

——趙貞,對外經濟貿易大學MBA中心執行主任,不想高估MBA教育的價,但認為它可以營造一個影響個人成長的大環境,讓學生在其中努力、體驗和感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