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玉鉴定的方法探讨

 三老倌 2012-05-22

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高潮迭起,从兴隆洼的玉玦到今天的和田玉热,八千年来连绵不断,高潮迭起,其中以距今五千年左右出现的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高度发达的玉礼器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文明状态,我们认为这是中国玉器史上的第一次玉器使用高潮,而第二次玉器高潮出现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春秋战国时代,第三次玉器高潮出现在清中期,由乾隆皇帝一手促成。我们所定义的玉器史上的高潮,体现在其用玉的规模和玉器的品质上。

玉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从古代玉器的使用者的身份看,它与当时的社会精英相关,反映了当时的礼制与审美情趣,因此,是一类重要的文化载体,我们有必要对此加以重视与研究。目前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玉文化的研究,另一类是真伪古的鉴定方法的研究。在玉文化研究方面集中了考古文博行业的玉器相关的主要专家,他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研究成果,他们代表了玉文化研究的主流。同时,也有部分专家在真伪古的鉴定方面做了一定的研究,相对前者而言在此方面的研究就薄弱了许多。

文物应包括科学考古发掘品和民间传世品两类,由于考古行业相对来说经费受限,能顾及的项目非常有限,而盗墓行为自古有之,因此,科学发掘品在文物的数量与种类上无法与传世品相比。这样我们如果单以科学发掘品作为文物的标准就难免会犯以偏概全的观念性错误,由此我们应该做一些其它层面的研究。

 

一、古玉的信息

古玉包含着许多信息,我们把它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人工的痕迹,它包括加工痕迹与器型纹饰;另一类是自然特征痕迹,它包括玉质和侵蚀痕迹。我们目前主流的研究以器型纹饰的形为上,不太重视其它信息。当然对于科学考古来说,这是一种基本方法,前提是我们的发掘品都是真实可靠的,用器型纹饰的信息来断年代和分析功用是正确的方法,但将此法顺推而作为市场上鉴定器物的主要方法就会有很大的麻烦。我们经常发现很多古玉研究人员只授课不鉴定,其实大部分研究人员从事的玉文化的研究而非鉴定方法的研究,了解了这点,我们就明白了玉文化研究人员不等同于玉器鉴定家。

以考古发掘品的形为上的观念方法是我们古玉鉴定研究的一个主要障碍,造成了我们在市场上古玉鉴定研究的方法论错误,它使得我们许多研究者在对待古玉鉴定上是采用主观的方法,即把器物是否符合标准器的形制及此类发掘品的多寡作为判断的依据,从而忽略了其它的信息,他们是想象器物真伪而不是看器物的真伪,这种主观的鉴定方法造成我们在古玉鉴定研究上的停滞不前。

我们认为研究古玉,不但要重视人工痕迹中器型纹饰的信息也要重视加工痕迹的信息,更不能忽视自然特征痕迹即玉质与侵蚀痕迹。因为在现代加工技术下,器型纹饰已成为最容易仿制的内容,照实物仿制的古玉在器型纹饰上与真品难以分辩,这是许多古玉研究人员止步于市场鉴定的一个主要原因;对于不同时代的加工痕迹缺乏比较研究,无法分辩自然侵蚀与人工做旧的区别是许多人止步于市场的另一个原因。

“千种玉,万种沁”说明玉和沁的多样性,盘玉是了解玉性的最好方法,我们的专业人员受行业约定的影响,不藏玉,不盘玉,对玉的直观理解不深,许多专业人士都已认识到古玉会变的现象,但古玉如何变,不盘玉是不可能会有认识的。

下面就出土古玉的特征痕迹做个介绍。

1、器型纹饰。

器型纹饰反映的器物的功能用途、审美情趣等时代特征信息,它无疑是研究欣赏古玉的最重要内容,它承载着时代的历史与文化信息,反映时代特征,是断代的主要依据,因此,研究出土古玉必须研究器型纹饰,但是在市场上单凭器物的器型纹饰对器物的真伪进行鉴定是不够的。

我们从考古发掘品中发现了同一器物中会有两个不同时代的纹饰,也经常会发现一些没有著录的新品种纹饰,因此,现有的观点在逻辑上经不起推敲,如器物不会有两件相同,某某地方已经有了就不可能有另外一件,此种观点如同两千年后的人们发现一台今天的电脑,惊叹于古人的才智后断言这样了不起的设备只此一套不可能有第二套,须知这样的产品可能在当时是一种颇为流行的标准型。

又如时下世人盛行用有“神韵”来形容真品,好的古玉纹饰线条流畅、结构紧凑而富于韵律感,形象生动富有美感。但我们认为 现下的“神韵”表述方法,缺乏具体的内涵指标,主观成分过重,所以不可靠。考古发掘品中很多是做工粗糙的普通件,故而有“神韵”的是珍品,没“神韵”的也未必不是真品。再如考古没有发现的器型纹饰就不对,好像考古把所有的器型纹饰都包括了,此观点很片面教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我认为他们没有很好地利用器物的其它信息,也说明现有的方法不够用。

 

2、加工痕迹

加工痕迹指得是器物加工时所留下的工艺特征的痕迹。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加工工艺技术,因此,所留下的加工痕迹也有区别。如玉蝉各个时代都有,春秋战国的玉蝉器型纹饰都相似,但加工方式发生了变化,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加工工艺区别它们的不同时代,故器型纹饰结合加工痕迹就能比较有效地鉴定古玉。

通过对古玉加工痕迹差别的研究,结合相应的出土器物,我们认为不同时代的古玉加工有三个不同:

1)、加工方式的不同。我们根据加工痕迹分为与线条方向垂直与一致两类,新石器时代采用比玉硬度高的玛瑙、燧石和石英等非金属工具作为加工玉的主要工具,我们推论最早的玉器加工是采用玉固定工具移动的方式加工玉器,类似于今天加工大型山子,原因是玛瑙、燧石硬度高但相应也较脆,必须将较软的玉加以固定,才不易使工具折断。我们根据玉器上留下有力的旋形加工痕迹,推论当时已采用类似于用绳线拉动棒状的原始砣具,早期原始砣具加工的痕迹是与线条的方向垂直的,这即是古人所说的琢玉痕迹,而覆盖其上的与线条方向一致、深浅不一的痕迹,即是磨玉的痕迹,琢磨是古玉加工的两道重要工序。

我们在战国中晚期看到了与线条方向一致的玉器加工痕迹,这与砣机的出现有关。砣机加工是采用工具固定玉移动的加工方式,自此以后砣机成为玉器加工的主要工具,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电动横机的出现。

2)、加工工具的不同。原始砣具、砣机、电动横机不但是工具的不同,而且砣头的材质因时代不同也不同,如金属出现前以玛瑙等非金属为主,以后是铜质、铁质和合金材质,不同材质的砣头留下不同的痕迹,比如以前加工需要加水和解玉沙,现在的电动横机加工玉器加水就行。

3)、加工动力的不同。从手拉的原始砣具到脚踩的砣机再到电动的横机,玉器的加工痕迹因动力的不同,留下不同的痕迹。

 

3、自然侵蚀的痕迹

我们认为自然侵蚀发生首先与地热有关,热胀冷缩使得玉质结构变松;其次与电解有关,电解使环境中的物质进入了玉器中,也使玉中的物质离开了玉,前者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沁,后者就是蚀痕。通常蚀痕重沁得也深,受沁与结构破坏的程度相关。

对于高古玉器来说,人们能接触的机会很少,上博物馆参观也只能隔着玻璃欣赏,缺少上手体验的直接经验,加之,市场上伪品充斥,把人们的眼睛都污染了,但是关键在于我们对高古玉器的鉴定缺乏一个可靠的参照物与标准。

在我们周围自然侵蚀的现象随处可见,人们对于自然特征都有一定的认识,如建筑物、路面、石头等,我们对于某些类型的自然特征的认识就很有经验,比如我们都不会将把青年人与中年人、老年人混淆,反之亦然,原因是我们每天都与人交往,对不同年龄群的人都有参照对象,就不容易将判断对象的年龄段搞错。

什么样的标准才是可靠且有公信力的哪?我们认为只有符合自然侵蚀特征的标准,才是一个比较可靠与难以复制的标准。我们研究了周边环境中的建筑、路面、岩石等,虽然它们老化的形式千变万化,但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自然侵蚀具有层次感、变化有过渡且内容丰富、自然侵蚀具有随机分布的特征。相比较人工做旧就显得的单调死板。

这个特征是否也适用于高古玉器的鉴定哪?我们研究了杨伯达先生主编的《中国出土古玉全集》、古方先生主编的《中国出土古玉全集》与张明华先生的《中国出土古玉100年》等古玉方面的权威著作,也研究了考古发掘品实物,我们发现自然特征鉴定法适用性很好。

另外,我们也研究了蚌埠、南阳、湖州等地的古玉仿制工艺,发现仿古玉器很难突破自然特征。由此,我们认为人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对于千百年自然老化、风化的模仿是困难的。

 

4、玉质

在玉器中,最有价值的玉是新疆和田玉,在和田玉中最有价值的是羊脂白玉。目前玉质鉴定的手段比较成熟,有一些指标可以参照,并且根据科技手段可以测定玉质的矿物成分、硬度、比重、折射率等指标,因此玉器收藏爱好者,对玉质要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要有和田玉,青海玉、俄罗斯玉、岫岩玉、独山玉等常见玉材的标本。科学的方法是进行岩矿鉴定、玉石细度鉴定、玉石杂质成分化验等。一般玉器收藏者可以采用比较实用的方法,用一些常用的手段进行检测,如硬度的测量就可以通过玻璃、小钢刀和紫沙陶片进行测试,有经验者利用放大镜,靠肉眼,凭手感,试硬度,照光透等就能确定是不是和田玉,是好玉还是次玉。

 重量:和田玉的比重为2.93.1,比一般常见的岩石(比重为2.52.7)要重,有压手感。

 硬度:和田玉的硬度是摩氏5.56.5度,可以刻动玻璃。

 声音:和田玉的结构要比一般石头紧密,当玉料、玉材或玉器的块度、厚薄合适时,敲击后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而同样形状的杂玉、石料就不能。

 温度:和田玉的导热系数偏小,传热不好,使人感觉温润。而一般石英质和碳酸质岩石、玻璃等导热系数大,用手背试一下,玉温而玻璃凉。

水头:水头指的是玉的透明程度,玉中的透闪石含量越大,结构越细,杂质越少,吸附水多,玉质透明度好,水头足。

油头:油头指的是光泽油润程度。玉中的透闪石呈纤维状交织结构,抛光后的表面呈高低不平状,光线进入玉石会产生漫散射,表面呈散反射,使玉石看起来内部通透、晶莹,外部观感油亮润泽,好玉的油头足。

玉石表皮往往会有不同的皮色,籽料加工有时会留有原来外皮的颜色,有枣皮红、秋梨黄、荸荠褐、烟油黑、芦花白,这些皮色是玉工留下来配合图案或证明本品确是籽料的。去掉外皮的玉器,有时候会留下一些深入玉肌的“皮根子”。古玉出土之后,会有多种沁色,表皮会有风化侵蚀后的变色。

橘皮纹在玉器的表面,用肉眼或用放大镜可以看到如同橘子表皮那样的皱纹、斑块和高低不平的现象。橘皮纹的形成是因玉石内部结构不均匀、玉质各部硬度不一样。经过琢磨抛光之后,致密坚硬的部分不易磨损而突出表面,这种因为透闪石微晶纤维交织结构导致玉石抛光后形成高低不平的现象,成为软玉的一个特征。橘皮突起的部分,往往是结构致密的透闪石团块,而凹下的部分是结构较松的部分,它的皱纹斑块和扭曲的特殊形状,反映了玉石内部微晶纤维交织结构的微观本原。

 

二、现代做旧的主要方法与痕迹

任何加工方法都会留下工艺的痕迹,我们只需对仿制工艺稍加研究,就能找到突破的痕迹,下面就三种主要的现代仿古玉作旧方法做个分析,找出它们的加工特征痕迹。

1、酸性作旧。主要原料是氢氟酸、硝酸或硫酸等。第一步是酸烧,一般用含十分之一的氢氟酸溶液,将器物浸泡410个小时左右,即产生了所谓白灰皮,如器物某些地方需加添其它颜色,则在浸泡前用蜡将不需作灰皮的地方封上隔离;也有用硝酸、硫酸各一半,再加50%的水浸泡器物,主要作用是浸入缝隙,以便使人感觉灰皮已深入到器物的内部。然后着色,一般添加的颜色有红、黄、黑和咖啡色等几种。如加红色时用碱性橙,亦有用朱砂的;加黄色就用高锰酸钾,做出的黄色称为铁锈黄;加黑色就用硫化汞或一般黑色染料。着色时先将器物加热后,在需加色的地方涂上颜料,深浅视需要而定。最后做皮壳,可用医院牙科用的牙骨粉将做好灰皮和加好色的器物全身封闭后打磨;或用环氧树脂加上磷苯二甲酸、二丁脂、乙二胺涂满器物,烘干后打磨;或用一种叫“水晶透明漆”的将器物涂好后打磨等。上述方法的目的是使器物在打磨后能表现出玻璃光泽。

酸性做旧的痕迹:蚀痕匀称缺乏层次感;强酸烧过有化学物的气味;表面明显有层皮壳。


  2、火烧作旧。一般是先将器物涂上氢氧化钠,再用氧化钙(石灰)把器物裹好,放到锯末里闷烧两天,或直接放在火上烧,烧出的白色称之为鸡骨白。如想在器物上做出牛毛纹,在闷烧二天后(这时玉器的温度约在300度左右)拿出用冷水激一下(即浸几秒钟),就会产生所谓牛毛纹;如果在高锰酸钾的冷水中浸一下,就会产生血色牛毛纹。玉器需着色的部分也要在300度时将其浸到染料中;在需做黑色的地方加上硫化汞裹烧。器物在烧好和加色过程完成后,就用砂纸加上猪油进行打磨抛光。

火烧玉做旧的痕迹:高温烧制的鸡骨白玉表面有硬质的玻璃光,而自然形成的鸡骨白表面柔和,盘玩后会出现油脂状的玻璃光。火烧玉的牛毛纹粗细大小划一。

 

3、碱性作旧。将作旧的玉器打磨后,在需作色的地方用硫化汞(黑)或三氯化铁(黄)等涂上,然后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硅酸钠按一定比例混和,加点猪油将器物包裹在内,放到封闭的不锈钢制作的高压釜内。加压的同时加温,压力一般控制在80—120个大气压,温度控制在160200度,均用仪表控制,约需4天时间即成。取出后用二氧化碳热风吹干,然后用硫酸还原,表面就呈现出白灰皮和玻璃光,有色的地方就自然沁入色泽。此法主要是仿新石器时代到战国的器物,做成后器物的色能浸到较深的地方。 

酸性做旧的痕迹:沁色硬而无层次;有化学物气味。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结合形制纹饰、加工痕迹、侵蚀痕迹和玉质,加上对于现代做旧的工艺痕迹的把握,我们很容易区别古玉的真伪。

 

三、古玉鉴定的方法

我们认为鉴定古玉首先要确立一个客观的观念,应该看器物所携带的各种信息,而非想象该不该有这样的器物,即看器物对不对而不是想它对不对。其次,应有一套合理程序与检验方法。最后,要有实践经验。在今天的环境下我们研究古玉,不能只研究真品,还应研究仿品,更应将两者加以细节的比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掌握鉴定的知识与技术。

合理程序指得是我们鉴定一件玉器,应全面地看它的器型纹饰、加工痕迹、侵蚀痕迹和玉质,看是否有现代做旧的痕迹。检验方法是指鉴定中所采用的手段与工具。

痕迹的鉴定。我们采用高象素的专业数码相机将器物拍下来,放在佳能的EOS Viewer Utility软件中放大观察,器物的加工痕迹、侵蚀痕迹都能清楚地显现出来。我们认为工具够用就行,未必是放大倍数越大越好,放大倍数过高,器物的痕迹区别反而不显著。

玉质和玉内沁的鉴定。使用强光从背面、侧面照看玉器的沁色和玉质的结构,看沁色是否自然有层次感,看玉质结构是否紧密。

气味的鉴定。我们可以用布快速盘摩局部玉器几分钟,然后闻其气味,千百年的墓土很细但很深,化学气味浮于表面。也可将器物用热水冲泡或将器物包于密封袋中数天,闻其气味。

在古玉收藏界有这样一些对土古的认定指标,当同时符合几项指标而无现代加工痕迹时,就认为器物是土古。

1、有玉缩与玉突,表面成凹凸不平状(北方土质干燥,表现明显);

2、有层次感的土咬痕迹;

3、有金属附着物;

4、玉表沁色过渡自然;

5、有不受沁的绺;

6、钙化玉质出现玉质的修复;

7、牛毛纹大小有层次感,且有鼓起;

8、玉内沁色呈絮状、朵状;

9、玉内沁色有变化、有层次感,与玉表的沁蚀一致;

10、器物的包浆粗看有一层东西,细看与玉连在一起分不开,且用刀划不动;

11、土古浸泡水中一段时间,大多有强力泌浆现象,在器物表面形成一层如鸡蛋清般滑滑的浆;

12、器物洗刷干净后有重重的墓土味,且比未洗之前味更重。

 

四、盘玉

盘玉是鉴定古玉真伪的很好手段,盘玉能让你知道藏玉的真伪,通过盘玉能够让你更好地了解古玉的变化与特性。我们认为盘玉时出现“玉筋”、“玉突”,修复土咬的蚀痕等现象,说明玉具有很强的活性,该玉就是真古玉。

在盘出土古玉时,我们经常会发现,有时你狠狠地快速盘玉,它反而变化很小,但你像按摩受伤的肌体似地轻轻地揉摩古玉,它那钙化受沁地部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钙化会恢复玉性,土沁会成片修复,沁色会化开、分层,同时你会发现修复部分会较其余部分鼓起。据此我们觉得古玉很神奇而具有灵性、活性。

在古玉玩家中有这样一种经验,真的古玉的沁色似“灵壳子”,而伪古玉是“木壳子”,即古玉的沁色是有灵性似活的、会变的,而伪古玉似染色单调而死板少有变化。我在盘古玉时,先将古玉拿在手上观察玉的变化,看到有吐灰或沁色变深的部分时,就重点揉摩变化明显部分,然后慢慢沿着变化的痕迹向周边扩展。盘玉时经常会发现有的部分沁色会快速变深,有的部分沁色会迅速消去,有的部分会长出沁色,而有的沁色会变色,玉受盘摩会出现白色的绺,但久盘之后部分绺会修复。很多古玉表面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钙化,通过盘玉能使钙化的部分恢复玉性,而恢复的玉质与原有的玉质已发生变化,晶莹温润更胜从前,这也是古玉的一个迷人之处。

古玉一般都会因埋于地下而发生脱水现象,我会经常将古玉冲一下水,然后擦干了开始盘玉,这样有助于形成很漂亮的次生包浆。

静置的古玉受温度、湿度的变化也会变,只是变化的速度很慢。如果你细心观察收藏的古玉,当古玉发生吐灰、玉突现象时对古玉稍加盘摩,就会受到很好的效果,它会让你惊喜不已。

 

五、结论

玉文化是现有能证明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本土起源的有力佐证,已经考古发现的北红山、南良渚的玉文化背后所蕴涵高度发达的人文礼法文化,足以证明当时已具备较高的文明程度和生产力,但考古发掘品在文物的体量上只占很小一部分,故而,有必要对民间传世古玉做深入的研究。目前政府藏宝于民的政策,使得民间收藏合法化,因此,古玉鉴赏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的玉文化。

本文是我与多位古玉研究人员、收藏家交流的经验,也是自己潜心研究的心得。

 

 

 

 

 

周伟俊于二零零七年七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