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纳凉趣味古今谈

 杂货店伙计 2012-05-23

 

 

 

 

纳凉趣味古今谈

 

 

“扇子扇清风,时刻在手中。谁要借我扇,叫我一声公。”这是我的童年时代经常传唱的一首童谣,语句尽管俏皮戏谑了一些,但是足以得见扇子在当时的重要性。那时的农村还没有电扇,更没有空调,人们纳凉的工具主要是蒲扇和芭蕉扇,所以每每日上正午或者月上柳梢,到处可见人们摇扇纳凉的身影。

 

夏日饭后的傍晚,最适宜一家几口搬着藤椅和小凳一起端坐在门前荫郁的槐树下,一边谈天说地,一边又闲叙家常,共享晚风无意挟带而来的交响乐。或许这是我唯一所能勾起的那并不久远的纳凉片段,不过却很清新、很清馨。



首先得从字面上解释,纳凉可拆分为“纳”与“凉”。“纳”即享受的意思,这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低等的物质满足感,不是爸爸妈妈给你买心爱的玩具,也不是往你饭碗里夹你喜爱吃的烧肉,而这是一种从物质上升到精神的惬意之感;“凉”即清新、淡然的意思,这不是寒冬里让你直打哆嗦的寒凉之感,而是那春日里催醒万物点亮希望的清新之趣。



接着应该追溯历史,了解一下古人的纳凉趣味。夏日炎炎,热浪滚滚,古人为了驱除烦热,便通过各种途径追风逐凉,品茗吟诗,留下许多耐人寻味的消暑纳凉诗。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消暑》诗写他夜敞门窗,静坐广庭的消暑纳凉办法:

 

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就是今天看来,白氏对热与消暑的认识在许多方面也是符合科学的。他提出的大空间、通风、平衡心态、减少运动等方法,确实是对付高温的有效手段。透过他的诗,我们仿佛看到一位老者心平气和地端坐院内在徐徐清风中乘凉的形象。

  

高温情况下,到通风的阴凉处去避暑,当然是最好的办法。如没有这样的条件,应尽量保持在室内活动,以减少太阳的直接照射时间,这也是最基本的防暑措施。

  

开窗通风是非常重要的一条,流动的空气会把机体周围的热气带走,使湿气散发,机体自然就会产生一种凉爽感。调节情绪对于这部分人来说,有时比运用药物和采取其它防暑措施更有效。心情平静了,就会产生出超常的效果,就会相对提高机体对热的耐受力,在同等情况下就能顺利度过酷暑,产生出“难更与人同”的良好效果了。

 

白居易诗中“散热由心静”的说法,与民谚中“心静身自凉”的说法是一致的,说明机体对热的耐受力与人的情绪有直接关系。

 

宋朝的陆游喜欢在桥畔乘凉。他在《桥南纳凉》诗中写道:携杖来追柳处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诗人拄杖追凉来到桥南,此时明月清风,星河半落,夜凉袭人,十分爽快惬意。看来消暑除了具备较好的居住条件之外,环境安静、心境平静也不啻为消暑一招,“心静自然凉”就是一句消暑常言。

 

     杜甫在《夏季叹》里写道: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夏季日长夜短,睡眠不足,入夜开轩,晨起关闭,外避暑气,内保清凉,是消暑妙法之一,至今仍有人沿用。

 

    晚清书法家何绍基的《慈仁寺荷花池》中则这样写道:坐看倒影漫天河,风过栏杆水不波。想见夜深人散后,满湖萤火比星多。从中可以感受到徐徐轻风带来的无限快乐。

 

    唐代高骈在《山亭夏日》诗中云: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山亭古树参天,人迹罕见,蔷薇飘香,周身清凉,好一幅别开生面的山中消夏风俗画。

 

    元代释英的《山中景》诗云:六月山深处,轻风冷袭衣。遥知城市里,扑面火花飞。城镇赤日如烤,而山中树木青翠,峰高气清,微风绕屋,凉意拂人,到此消暑,使人凉意骤生,烦热顿消。

 

    宋代梅尧臣的《中伏日妙觉寺避暑》诗云: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明月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说的是在一个天气闷热的夏夜,诗人呆在屋里,由于不堪闷热,只好停止室内活动,打开房门到户外“小立”。站在院子里,他感到夏夜的明月也是朦胧不清的,同样给人一种闷热的感觉。这时,他把目光移到月光照不到的地方。看“竹深树密”处,听“唧唧”虫鸣声。就在这一瞬间,他忽然感觉到一丝凉意。这微凉从哪里来?他告诉我们,这“微凉不是风”,因为“此地无风”。而是来自于感觉,夜深人静处,无风亦自凉。

 

诗人王令以高尚的节操和卓越的才气闻名于世,深受当朝宰相王安石的器重。他在一首《屠旱苦热》诗中写道: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何忍身去游其间。诗中提出了纳一己之凉,还是纳天下之凉的问题。道出了诗人忧乐天下,济人济世的远大志向。

 

于今看来,古人的防暑降温方法虽然原始,但大多健康有益,少有负面效应,不像现代人会不小心患上冷饮疾、空调病。

 

古人尚且会享受纳凉带来的趣味,按理说今人就更胜一筹了,可事实告诉我们现在纳凉的风俗已渐渐走向末路。



现在的人们则宁可在家对着死气沉沉的电视机也不愿意与自己的家人聊天闲谈;他们宁愿出去欢天酒地也不愿闷在“自己的囚室”;他们宁肯放弃自己的闲暇也不愿对着美丽的黄昏和绚丽的晚霞。而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们由于平时工作时间的不经意扩展,已渐渐延伸到自己的家庭生活,从而忽视了自己与家人的关系,慢慢地这种关系开始淡化,开始出现一条深邃的鸿沟。所以说,纳凉本身就是一剂治疗家庭关系的百试百灵的良药。



夏天,从里到外,我们都承受着外界施与我们的种种热辐射,使我们百般难忍。而这时,我们是否会想起这种伴随千年历史而来的古老风俗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