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daobao 2012-05-24

请以“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卷面情况】

2010北京高考问题作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二者割裂,丢了一方。
作文命题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写作这样一个关系型作文,其审题立意的基本思维流程是:
㈠“星空”是什么
1.“星空”是具象的,看得见的,物质的,星汉灿烂的。
2.“星空”是抽象的,看不见的,具有象征意味。如“目标”“境界”“志向”“未来”,“理想”“梦想”“希望”,“国家”“民族”“世界”。
3.类比:可把贤哲、凡人比作“星空”中闪烁的星星 ,也可以赋予“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以星空的意味,如历史的星空。
㈡“星空”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特点:高远、浩瀚、美丽、深邃、未知、神秘、朦胧、飘渺等。
作用:给人温暖,光明,驱逐黑暗,照亮前行的路;指引(吸引)“我”或“他者”(追寻,探索,发现,提升,超越,获得自由,获得美感);诱惑“我”或“他者”走向反面。
㈢“我”或“他者”之于“星空”的态度
既可以褒扬,也可以否定、怀疑。
㈣“脚踏实地”的含义?
做事踏实认真,一步一个脚印的,专心致志的,重视基础的,日积月累的。
㈤关于“
要求二者都要关涉,但是并不等于平分秋色,在成文的过程中要有比较,有关联,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可视作符合题意。
然而,在阅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考生思维不够缜密,顾此失彼,仅写其中一个方面,而有的同学虽然关照二者,但在行文过程中,二者关系疏离甚至完全割裂。

拓展举例: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花对果说:“我比你漂亮。”果回答:“你说得不错,我的确没有你漂亮,可我知道,任何一个果都曾经是花,而并非所有的花都能成为果。”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立意角度:㈠花
⑴花有什么特点:漂亮、浮华、青春、张扬……
⑵否定花:只开花,不结果,华而不实。只有美丽的绽放,没有果实的成熟,虚度此生。
⑶肯定花:未结果的花也漂亮。花开已很美
立意角度:㈡果
⑴果有什么特点:丰富、朴实、厚重、甜美……
⑵结“果”要经历怎样的生命过程:经历风雨、磨难、谦逊、践行、洗尽铅华……
⑶立意:春华秋实,是一个完美的过程。只求一时虚荣(繁花似锦),会因此断送自己的一生。华而不实便失去了人生的意义。贪恋一时的繁华,会失去成熟的机会。
立意角度:㈢花与果
苦花心,甜果实 。
一个完美的生命历程,既有繁华似锦的美丽绽放,又有果实充盈饱满的成熟。
经历完美的生命历程,享受充实完美的人生。
“关系型”作文写作指导:
①要把握“二者”,不要“写丢了一个”。
②要有重点,不要“平分秋色”。
③要联系“另一个”来写“这一个”,不要把“另一个”当点缀。
④要把文章的主体内容放在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上,善于挖掘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感性有余,思辨不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有关“表达与交流”的内容有如下表述:
         1.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2.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由此可见,“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原本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绝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艺术和科学,是一座高山的两面,两者在顶峰会合。因此,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既要重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两者不可偏废。
        “点点月光,梧桐细雨。我看到西窗红烛下梅腮暗香的易安。手托香腮“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倚?”的丝丝情愁。有的是“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的独立人格。和的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哀伤曲调。她的情如蝶舞恋花,没有孤寂,只有传奇。伫立在这片伤感的土地上,倔强的仰望星空,不曾离去。”
         这段文字初看上去,写得感性诗意,有文学意味,最后一句话也貌似切题,但二者有着怎样的具体表现,关系如何?诸如此类的叙述、分析、评价,也就是文章最有价值的理性思辨的东西却不见了,岂不令人惋惜。
        有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系统的整体性和动态的灵活性的特征。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勇于打破陈旧的作文模式,着眼于构建学生多向思维的灵活结构,鼓励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作为教师,应想方设法从形象思维、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灵感直觉思维等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立意的新奇、材料的新颖、结构的精巧、语言的鲜活等方面锤炼学生思维品质的鲜明个性。
第三,穿靴戴帽,乱贴标签。
        题目中的“星空”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我”或“他者”之于“星空”的态度是什么?这几个思维层次,在写作论述类文章时要有清晰的呈现。“脚踏实地”的含义是什么,有着怎样的具体表现?这也是应该在行文的过程要重点解释清楚的。而实际的情况却是,仅有“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字样而无具体可感的内涵。请看下面两段文字:
         牛顿的脚踏实地带领他到达梦想的银河;白居易的脚踏实地开放了桃花,带他翱翔于灿烂的星空;毛泽东的脚踏实地换来一个民族在星空下的权力。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才有了苏武牧羊,那一年年的付出创下报国的感人故事。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才有了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爱国为后人传诵。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才有了爱迪生千次实验发明灯泡,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文段一,意在强调“脚踏实地”的意义,然而其具体表现是什么,其与“仰望星空”有着怎样的关系?这些才是考生需要重点分析的。文段二,意在强调“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意义,这种思维指向并不是完全错误,问题的关键是缺少了概念的阐释,关系的评述,单有如标签的字样,其实是不符合题意的。
 
第四,以叙代议,分析乏力。
        贝多芬这个享誉世界的音乐家,他是个音乐家,可是他却聋了,一个聋子怎么做音乐呢?可是,他没有放弃创作,他曾仰望星空大喊:“我要做音乐”,所有人被震撼了。在他聋了的这段时间里,他开始慢慢适应没有声音的世界,他让人更好的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音乐,没有人打扰,只有自己,这似乎又成为了他的有利条件。为了他的音乐梦他付出了太多太多的。最终,成为了一位著名的音乐家,脚踏实地的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铁人”王进喜感动了多少世人的心。他有无数个仰望星空的机会,却用自己的意志和耐力为中国开发了大庆油田。他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油田是一点一点地开发出来的。他脚踏实地为祖国做了伟大的贡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用自己一生的热血来研究中国的粮食。他精心研究,舍弃多少“仰望星空”的日子,用自己的知识钻研自己的研究。他不急不躁不气馁,用脚踏实地的耐力为国人带来无饥饱之忧。
        以上两段文字,除去有贴标签的问题外,最大的问题在于叙事过繁,且是偏离题意的。分析说理,尤其是针对二者关系的分析说理几乎没有。
大家知道,作文教学,就是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民族语言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能力,其中思想的形成就是运用民族传统的道德、价值来观照人、事、物的过程,其中情感的升发就是从人、事、物之中参悟出了民族传统的道德、价值,或者是触发了带有民族思维特性的对自然、社会的感悟思考。作文训练,就是民族性思想、道德、心理、思维在学生心灵中得以巩固、深化、升华的过程。
第五,材料陈旧,“故人”再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料相同。要论中国,则让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苏轼、刘翔、汶川大地震中的人们上场;若言西洋,就派牛顿、爱迪生、居里夫人、贝多芬、海伦?凯勒挂阵。如果年年如此,狂轰滥炸,我敢说,评阅者不是脑残就是心伤。材料的陈旧与单一,反映出学生积累的贫乏,文化素养的浅薄,那么,为之奈何呢?也许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话给考生一些启示,“文章之道,惟勤读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2009阅卷纵横》第90页)
         以上文段所列举的人物,在2010年的考场上悉数登场,一个都不能少。不过在中国方阵中又添了几个新面孔,他们是勾践、项羽、诸葛亮、仲永、李时珍、姚明。
另外,诸如思想浅陋,视域狭窄,情感淡薄,语言粗鄙等问题,在此不再赘述。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往哪里去?!”这不能不引起语文老师的警惕与反思。
语文课应是诗意的、人性的、知性的、理性的……作为新课标的实践者,无限风光的导游者,很多时候为吃米而忙碌的耕作者,我们理当仰望璀璨、未知的星空,脚踏厚重、坚实的土地!


“为国选材,不辱使命”是高考阅卷组送给我们的阅卷老师的八字箴言。聆听箴言,顿觉阅卷工作并非俯首案前的枯燥与平凡而是如此的神圣和光荣!箴言在心,我们必将在心中大写责任二字、将眼睛雪亮、满怀拳拳热忱将为国选材的使命认真进行到底!
何谓有才华横溢满分文,周京昱老师说的好,除却准确扣题,文章表达到位有韵味,分析论证准确与鲜活,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文章要有深刻的思想,体现着高远的人生价值取向,文中应洋溢着济世的热肠,彰显安邦定国的宏愿。此规则定得好,为国选材——当然不只是遴选出知识技能方面的优胜者,为国选材更应该选出的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优胜者更应该是思想境界的高远者!反之一个知识技能优胜而思想境界平庸的学子又会有多大的激情与动力在孤独与寂寞中皓首穷经、在坎坷与艰辛中勇于担当、或在讥笑与嘲讽中执着不悔!语文学科中的作文考察就是评判考生们人生境界的试金石,它可以将莘莘学子中的品学兼优者批拣而出!而我们就是那将品学兼优者渡到学海彼岸的摇橹者!
在我们的阅卷进程中,确实看到了境界高远,文采斐然的文章!“手把青苗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考生在用质朴蕴藉的语言表白自己对“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理解。看到这样的句子,我的阅卷就无遗憾!当读到“插上梦想的翅膀,还要确实一下一下地扇动,才能最终飞到梦想的彼岸”——考生在用自己青春化、个性化的语言解读着考题中蕴含着的深刻道理,看到这样的句子,我的阅卷就无遗憾!这样的考卷洋溢着真情实感,质朴自然。他们深刻而个性,他们在用自己的语言解读着考题。他们的自然、深刻同样也洋溢着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对写作的热爱!
没有遗憾,但并不代表没有隐忧!在学生们的举例中我读到最多的是身残志坚的司马迁与贝多芬,不断发明创造的爱迪生与居里夫人,不会摧眉折腰的李白和陶渊明,总觉得我们的学生好似生活在遥远的另一个时空中,忘却了自己已然是21世纪的青年!然而这些永远应该铭记的伟大的人,在考生的叙述中更多地就是文字符号,更多的就是一个事例,而不是影响自己的一座座精神的灯塔!在谈到“巨晓琳”“季羡林”“暴走妈妈”或其他“感动中国的人物”时,学生更多的也是停留在了:他们成功了,他们是伟大的等口号式的分析上。文字中间多了平白的叙述而少了些许的感动与深刻!经典名言的正确引用就可谓是少之又少了!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少了深刻与独到?时空辗转,时代变迁,那些经典的论著,是否也已经随时光而逝去!经典让21世纪的年轻人望而生畏,《论语》《孟子》《史记》《红楼梦》更多静默在书架上,被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束之高阁。如果没有年轻的女作家于丹悄然走出为我们拂去了经典上的灰尘,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生动鲜活的实例解读了《论语》。属于经典的寂寞又将是多么的恒久!我们有更多的学生可能背会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却不知桑地亚哥是谁;我们的学生知道了《边城》中的翠翠,却不知沈从文先生在《边城》中有多少美好的寄托;我们有更多的学生读了巴金的《小狗包弟》,却不会为巴金这样一个敢于忏悔,敢于说真话的勇敢而正直的伟大的灵魂而长久的感动!那些深邃的思想,醍醐的智慧,春风般的教诲犹如挂在天际的星星,是那么的遥远,它们的光芒何时能够穿越遥远普照于我们!
其实经典的普照,智慧的灌顶并非某些人的责任,这应该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我们没有读书的风尚,据统计中国每人平均每年读2.8本书,据统计犹太人每人平均每年读68本书,相比之下,中国人的年人均读书量简直少得可怜!在过去二百年里,全球犹太人数量加起来只有中国人口的二百分之一,但犹太人中的世界级伟人却是中国的一百倍。有相对论创立者爱因斯坦,有计算机之父冯.诺伊曼,有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有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有浪漫诗人海涅,有天才音乐大师门德尔松,有现代艺术之父毕加索等等。全世界犹太人1000万,只占世界总人数0.1%,在诺贝尔奖中竟然有18、7%是犹太人。有人说,如果我们这个世界没有犹太人,人类现代文明将倒退100年。我们不禁要问犹太民族为什么如此优秀?——可以斩钉截铁的回答——读书!犹太人是世界上最喜欢读书学习的民族,甚至在战乱中也是一样!在以色列书刊价格非常昂贵,每份报纸售价六美元,订一份报纸每月需要一百多美元,而普通以色列人对订阅报刊却十分慷慨大方,每家每年都要订阅好几份报刊。放眼看看我们的现代生活,社会物质极大丰富,奔驰、宝马、洋房、一夜暴富的神话、执着的彩民、疯狂的股民、飞驰的房价、人们的欲望被时时无情的撩拨着,人们心灵不在宁静却亦如潮水般的此起彼伏!我们年轻的心灵哪懂“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淡定与执着、哪懂“一个人在内心有所约制,就会在行为上减少过失”。穿梭于五光十色的物质生活中的,跋涉在钢筋混凝土之中的,成长于备受呵护之中的、耳畔回荡着爵士、眼前充溢着日本漫画、美国大片的现代中学生有了看似强壮和令人艳羡的外表,而他们的心灵却是脆弱、思想是贫瘠的。他们需要心灵上的引导,年轻的灵魂需要经典的浸润、渐渐变得深刻和崇高。当我们的孩子们、我们的考生、我们的下一代不深刻反而苍白时,不成熟反而幼稚时,不听话反而异常叛逆时,我们是否想过,我们这些芸芸众生难逃其咎,我们是否都在“看外界太多,看内心太少”!如果你已经是家长,那么请让你的孩子走进经典,接受经典的浸润!或者你即将是家长,那么你送给你的孩子第一份礼物应该是书!一个崇尚读书坚持不懈学习的人,没有理由不伟大。一个崇尚读书坚持不懈学习的民族,没有理由得不到丰厚的回报。
现在我们在为国选材,我们要不辱使命!今后我们仍将继续为国育才,任重而道远!选入教材的课文都可谓是名家名品,堪称名家当然要有渊博的知识,渊博的知识的背后无不折射出他们为人的优秀品质。这些名家、大家当然应是教师学生学习的榜样。研读名品我们不能贪多求快,而应沉潜往复!在对这些名家大家的审读中,我们可以受到陶冶,在对这些名家大家的审视中,我们可以汲取到向上奋斗的力量。例如:在学习《毛泽东词二首》时,学生可以积累毛主席的爱书,他爱书爱得《唐诗》、《宋词》、《鲁迅文集》床头必放,就连下水游泳之前也要看上一眼书再下水。一个如此爱书的人,又怎能缺失智慧与伟大呢?学生当然应当从容含玩。学习《我与地坛》时,在苦难中重塑生命的史铁生他的顽强、坚韧当然要从容含玩。在学习《我有一个梦想》时,为呼唤“自由、民主、平等”而献出生命的马丁?路德?金,他所高唱的“要以恩抱怨,以爱报恨”“要爱你的仇敌,为逼迫你们的祷告”这体现着诚挚无私的爱的胸怀的语句当然应从容含玩。我们可以不条款式的介绍作家的经历、作家的作品,最应该的是我们教师要与学生一起通过对一些有关作者的材料的分析,从做人、做事的角度挖掘每一位作家在品质上、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所体现出的人的闪光点。我们要多角度审读审视每一篇课文的作者与作品从而进行积累,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当我们在经典中徜徉的时候,我们必须放慢我们的脚步,如老歌中所唱:“马儿哟,你慢些走!”我们要“沉潜往复,从容含玩”。只有经过长期的积淀、发酵、升华,才能最终厚积博发,写出自己的新作!
思想的深刻从哪里来?思想的成熟从哪里来?思想的独到从哪里来?幸福从哪里来?于丹教授本人这样说过:“我从小就爱读古典文学作品,读研究生的时候还不到21岁,而且那时候接触的就是先秦诸子,他们对我来讲神游物外,都是‘朋友’。他们身上的潇洒、人格、风格,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给我,他们不是我上课时才想起来的人,而是像一个个随时相伴的知己”。
【考场佳作】
例文1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是谁说,要有最遥远的梦想和最朴实的生活。这话讲得太好。因为梦想应该高飞,星辰般璀璨,才能使生命不枯涩;而生活应该踏地,勤勤恳恳,方能向梦想靠近。
黄土高原上,那一群陕北人便是挟着最远的梦想,脚踏实地地生活。
翻过这一座山,前方便是黄色的高原。这一方土地处在雄鸡的脊梁,却时时承受着来自风雨的最残忍的侵蚀。再也找不到一片土地,能让人如此心疼。那开裂的地面犹如终日操劳的农夫的手掌,干燥,粗糙。可是闭上眼睛,听啊,远处的山间传来那一阵响亮而尖锐的乐声,时而幽幽如诉,时而滚涌若潮,急促时是千军万马,缓和时是夕阳落日。那不正是从这黄土地上生根发芽进而开放的一朵奇葩么?那唢呐声,淌过干涸开裂的土地,淌过沟沟壑壑、崖崖洼洼,直飞向山外的世界。那是黄土地人的梦想啊!多少个夜晚,当路遥拿起手中那支伴随自己多年的笔并放眼窗外时,他从那星空里看到了黄土地的希望。他把对那土地全部的爱倾注在笔尖。孙少平的梦不也正是路遥的梦么?走出这荒芜的土地,走出这大山!黄土地也要挣脱苦难的束缚,向星空放歌!在那些响着唢呐的夜晚,多少黄土地人就那样默默地躺在土地母亲的怀抱里,仰望星空。
生命的养料不多,又有何妨?陕北的汉子可不只有梦想!没有林木,剖崖凿坡,同黄土一色的窑洞就是陕北人的温房;没有鱼米,红高粱、黄谷子、紫荞麦就是陕北人的食粮。这土地给予她儿女的太过有限,但黄土地人选择的是“不放弃”。在麦地、牧场,你会看见陕北汉子挥汗如雨;在窑洞、脚地,你会发现陕北婆姨勤快持家。而从那高原里走出来的后生,也个个勤劳朴实,在自己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地生活。路遥是在那星空下获了启发、受了鼓舞吧?路遥也是在那土地上在那白纸间不辍耕耘,才一步一步实现了自己和全体黄土地人的梦想吧?“滴血的手指才能弹出绝唱……”十几个春秋,他坐在窑洞里,就那样写着,写着,从未想过要停下,从不允许自己放弃。也是在那些响着唢呐的夜晚,多少黄土地人在星空照映下,沉默着走向温房,准备着,在第二天的破晓,继续耕耘;努力着,让梦想照进现实,让孩子走出大山,让黄土地变得富饶!
仰望星空,使陕北人生命润泽;而脚踏实地,使陕北这块土地愈加火热,愈加醉人!
例文2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我贴着地面行走,不在云端跳舞。
——题记
艺术生总有几个月抑郁、压迫、黑色的日子。
为了备战艺术类的统一考试,我们将自己囚禁于几乎与世隔绝的郊区,开始茫茫无期的美术集中训练。在那段千篇一律的日子里,我几乎不能容忍这枯燥无味的单调生活:相同的静物,相同的题目,模特们相同的造型,身边同学相同的空茫毫无焦距的眼神。艺术,不是应当绽放多彩吗?我想。为什么我们要重复这相同的训练?我迷茫。
凌晨一点,与过去的每一天一样,相同的一天终于结束。在回宿舍的路上,我烦躁地扭动早已酸痛的脖颈。一瞬间,满天耀眼的星辰映入我们眼帘。
回到宿舍,我抽出压在枕下的画集,开始放纵自我地阅读。是的,这是我一天之中唯一可以放纵精神的时光,不必沉于窠臼,不必固守陈规,不必重复那相同的事。
莫奈,晚年的那几幅《睡莲》,那深紫与青黛、赤红与泌蓝的交融。他自由地表现着光与影,那湖面反射的波光粼粼,他可以挥洒任何色彩,他多么自由!
梵高,他那如艳阳般的《向日蔡》,那充斥着光晕与繁光的《星空》,他任意地变换着眼前的景物。他的画笔便是他的世界,他可以凭自己所愿地操控,他多么自由!
毕加索,他那姿意狂草的《格尔尼卡》;马蒂斯,他那潦乱零散的装饰画;还有蒙克,一幅《呐喊》仿佛道尽他心中的苦闷。他们多么自由!
现实与想象的差距令疲惫的我无法入睡。我翻出手机,给我的导师发了一封短信。
“为什么?艺术不应当表现自己所想吗?为什么我们要受到现实尤其是身陷考试的囹圄,被封锁在灵感与创造门外?”
不一会儿,手机屏幕再一次亮起。
“戴着镣铐跳舞,有时是一种好事。回归于现实,把握住基础,才是你现在要做的。”
“我不明白,莫奈、梵高、毕加索,那些大师,为什么从来没有受到限制?为什么正值青春的我却要一遍遍地重复?”我委屈地将刚刚对大师的感受一一写下,发给老师。
“大师之所以能自由地仰望星空,之所以能自由地舞蹈于云端,是因为他们曾经真真实实地脚踏实地过。因为艺术从古至今都是源于生活的。”
是的,莫奈,没有早年扎实的基本功,如何能发觉世间那奇伟瑰怪的阴晴色彩?梵高,他更是一位刻苦朴实的勤奋学子,从他一丝不苟的素描习作便能看出。至于毕加索与蒙克,他们的手法固然狂放,但其背后隐藏深意你可明白?是对战争的愤怒和对世间的无奈!他们无一例外地用自己的画笔揭露了人世沧桑!
戴着镣铐跳舞,不要觉得自己身陷考试的囹圄。这种生活是帮助你磨砺,也是你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你当然可以仰望星空,寻找自己的灵感。但不要忘了,正是站在坚实的土地上,你才有了如此安全的归属感。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合上手机,老师的话依然萦绕耳边。我仿佛觉察到原本枯燥、单调的生活忽然有了色彩,相同的事物变得丰富。
是的,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只有脚踏实地地感受生活,才能自由自在地仰望星空。
例文3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史铁生说:“皈依不在天堂,皈依就在路上。”正如此岸与彼岸,彼岸遥不可及而有朦胧之美,星光灿烂而引人遐想;伸手可及的此岸似乎过于清晰、厚重、单调无味,所以我们习惯于仰望,习惯于歆羡,殊不知,此岸才是我们精神的家园。
高三的教室移到了一层,闲暇之余便常到草坪上漫步,心中总不由自主地充塞着各种蓝图,想象着去荷兰欣赏摇转的风车,体味香草的气息,想象着逃离如今一切的束缚过童话般的生活……似乎现在的生活就是“遭受”,没有星辉灿烂,没有阳光雨露,只有沉重的步伐与日渐坚强的心志。我陶醉于自己勾勒的彼岸的星空,厌恶此岸这无趣的脚踏实地。
直到一天偶然翻到了苏轼的传记,不由得感叹这位先哲从彼岸回到此岸,从遭受变成享受的过程。他的星空便是太平盛世——一个人民安居乐业、没有斗争、没有压迫的社会。他曾执着地仰望、探寻,甚至心力憔悴,身陷囹圄,于是苏子转过身来回到此岸,与民同乐,并脚踏实地地尽一己之微力为天下谋一份福。于是,我们看到了泽被后世的苏堤,听到了“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诗篇……
或许星空本就是用来欣赏的,可以陶醉,但不能沉迷驻足于此而固执地追求彼岸,恐怕那又会失去许多此岸的欢欣了。史铁生的皈依就在这脚踏实地的行走中,对永恒的缺陷和自身限制的超越让他渴望解脱,然而他没有选择沉迷失意于仰望中,而是在此岸感受春意盎然。
他在地坛的一草一木中悟到了生命的挣扎和蜕变,在老海棠树枝杈间感受到了绚烂天空中妈妈留下的爱。他执着地拿起笔,倾尽其才地书写。他的双脚永远离开了土地,却在精神的沃土上脚踏实地地奔跑,他挥汗、超脱、高歌澎湃。他在泥泞的路上留下了最清晰的脚印,这串脚印比天空中灿烂的星斗还要动人,还要美丽。
今天的我,不再抱怨此岸脚踏实地的沉重与枯躁,这铿锵的行走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我沉静地坐在教室里,玉兰树在歌唱,阳光斜斜洒在我的上,我满足而珍惜地拿起笔,在我的路上脚踏实地行走。
斑斓的星空,遥远的彼岸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与心的欢喜,可只有此岸才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在这里脚踏实地,步步前行,那便是皈依。


[评析]
这是一篇颇具哲理的考场作文。
首段作者将“星空”和“大地”幻化为“彼岸”和“此岸”,一个“殊不知”,提出总观点——与其瞻望彼岸,不如安于此岸,“此岸才是我们精神的家园”。这个思想的确立,态度鲜明,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
文章主体部分,先从一个高中学生逃避现实的真实心理写起,中间包容两个带有作者个性化认识的重要材料——苏轼“从遭受变成享受的过程”、史铁生“在此岸感受春意盎然”。最终完成了“我”的转变——对现实的皈依。在这一写作流程中,作者的高明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对事理的辨析较深刻。文章不是简单地否定“仰望星空”,而是恰到好处地表明一个态度:如果远大理想目前不具备实现的可能,那么,不急不躁,安于此岸是一种明智,它使人生不荒废,不虚度。由此可见作者的通达。
第二,对材料的把握较得当。考场作文写苏轼、史铁生的很多,而从安于此岸、向现实皈依这个角度来认识生活者还很罕见。作者对苏轼修筑苏堤、史铁生地坛思悟的挖掘、点化不仅能够自圆其说,且富于新意。由此可见其思维的敏捷、认识的独到。
第三,对主体的审视较自觉。文章不是一味地谈古说今,作者注重写作主体“我”的参与。文中的“我”既可理解为作者自身,也可理解为一代青年学生,思考并着力解决“我”的问题,是当今考场作文中颇为难得的素质。“我”在场,“我”参与,“我”受益。其实,这个“我”中又何尝没有读者诸君呢?
一篇哲理散文的普适意义就这样铺展开来,启人心智,令人回味。

一、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李若竹:形式上较为新颖,但是立意有些难把握。难度系数比较高!
荆阳:4只猫体现了4种人的生活态度,最左边那只只顾自己利益、不管他人闲事。抓老鼠那只我对此有两种态度:第1种是赞扬它勤劳、一心一意、守本行;第2种是讽刺它不懂得变通、跟不上潮流。
钟琳:这篇作文题材以漫画的形式给出,生动形象,幽默并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这可以给紧张的考生以轻松的心情,以便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在审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漫画的含义,还要仔细品读漫画中的文字。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充裕,社会保障的不断完善,如今的猫已经不再捉老鼠了,就像有许多富二代一样,花父母的钱,自己却不懂得再去创造财富,这样终会有一天坐吃山空,可那时,猫早已忘记了“捉老鼠的本领……”孟子曾经教导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如果整个社会弥漫着坐享其成的思想,我们还可以拿什么去振兴家邦,所以,要想成功,就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奋力拼搏,自强不息。
陈巍巍:题中猫吃鱼还是捉老鼠这个选择是立意的关键,鱼是现成的,而老鼠是要去捉的,这可以理解为只享受现成利益和努力工作这两种选择。有关的现象应该离学生不远,也可以和社会中的事联系起来。题意易把握,但出新较难,若从反面立意又可能转向批判努力工作的方面。看似易写记叙文和议论文,但容易撞车。感觉若用散文的方式来表述在原地等待还是积极追求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尚云飞:猫的本职是抓老鼠,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猫都在抓老鼠,相反,抓老鼠的只是“四分之一”的猫,其他猫则是眷恋未必是自己抓来的鱼,于是主题就很明白了,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做好自己的该做的事,不管灯红酒绿,这就是坚守。
张霁:我认为可以写关于新时代保持吃苦耐劳品性的,或者是人不能忘本——猫抓老鼠不只是为了果腹,还是一份职责所在。
郭晨然:漫画用简单的图画反映一个比较深刻的社会问题。图中四只猫的状态都不一样,细心观察以后就能看出,只有一只猫在抓老鼠,只有一只猫在做自己的本职工作,其余的猫都在安逸享乐——吃鱼。因此容易联想人类社会的现状,引起对本职工作的思考。
[点评]
钟同学说漫画轻松,那是读着玩儿,写一个试试?全国卷就爱搞这套,“写”之前,先在“读”上拦你一道。这回读图,当然还要抓住文字——钟同学在这点上挺专业。图上有4只猫,根据其选择的食物,大体可分两派,“鱼派”和“鼠派”,再参照文字“都什么时代了……”,可知这幅漫画关涉“时代与思维方式(也包括行为方式)”,此乃本题之“大圈”,选准角度离不开它。“思维方式”,自然与“‘吃鱼’还是‘捕鼠”有关。“鱼”,高级,新鲜;“鼠”,低级、陈腐。“鱼”,等人送到嘴边;“鼠”,靠自己费劲巴力。“吃鱼”,不过为个果腹;“捕鼠”,还有一份职责。……“鱼鼠之辩”,乃文章构思的生长点。当这一切放在“时代”的显微镜下,我们的文章便出来了。
陈同学“题意易把握,但出新较难”的说法,本人不敢苟同。以下问题,请试思之:
①“鱼派”“鼠派”孰对孰错?“时代”的放大镜下打量,捉老鼠还有意义吗?
②捉老鼠和吃鱼是矛盾的吗?“时代”让猫们知道可以吃鱼了,但“时代”每天都有鱼且送到嘴边的鱼吃吗?
③猫捉老鼠只是为了吃吗?它的本能、它的责任、它保持活力的途径呢?“时代”让猫们越来越像猫呢还是越来越不像猫呢?
④当大多数猫都时髦了,落伍的、老土的、孤独的猫是不是可怜可悲可耻的?“时代”在促使大多数猫形成主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非主流的猫该坚持还是放弃呢?
⑤当“鱼派”的3只猫有的拍拍肚子欣欣然,有的茫然困惑不知何去何从,有的头脑简单自作聪明……“时代”从它们身上夺去的是什么呢?
⑥当“鼠派”的那只猫不被眼前的鱼引诱,也不为大多数猫的思维、行为所左右,辛苦地、执着地、义无反顾地捕捉老鼠,“时代”赋予它的是什么呢?
⑦没有猫捕鼠,哪有猫们安心吃鱼?有些事情总得有人干吧。“时代”对舍己为人、默默无闻者持何等评价呢?当它被人误解,又作何反应呢?
⑧当所有猫都不捕鼠了,老百姓怎么办?生态怎么办?靠猫头鹰和蛇们?当鼠类的所有天敌都这么想,都去吃鱼,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最后是猫捕鼠还是鼠捕猫啊?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很有趣很幸福吗?
……
猫且如此,人何以堪!世间万事,对号入座吧。

满分作文                 满身花雨又归来
沧海霁月,落崖惊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灯红酒绿的都市中,在余音绕梁的低回处,在清风送爽,点点星光之下,人,如同窗外的帘燕,在归途中几度徘徊。
能见证人类在现代化的大路上越来越远的一个代表性群体之一便是猫。曾几何时,猫已经从肩负重任的卫家战士蜕变成养尊处优的宠儿。当我们高唱“老鼠爱大米”的时候已激不起猫的半点儿斗志——它早已转变了习性,爱上了鱼。是什么使猫失去了捉老鼠的本能?又是什么使猫从猎人变成猎物?我想说“不”,猫决不是坐享其成的观望者,它的体内还潜存着奋斗的本能。
随着历史的飞跃和时代的变迁,人类用双手创造出生生不息的文明。文明的力量是伟大的,它不仅存在于精神,更渗透进政治、经济等物质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不仅仅大幅度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类的生活环境。我们不否认这种变化带给人类的优越,但伴随着进步而来的种种矛盾也日益突显。而对优越的物质环境,人们失去了奋斗的本能,越来越不愿劳动,甚至耻于劳动。各种高端科技产品及机器都以代替人类劳动为主要目标。殊不知,双手的解放引发了思维的惰性。奋斗与劳动是大自然赋予的本能,而自然的本能在逐步褪去了,也标志着人类作为一种自然的生物却脱离了自然,离自然越来越远。
  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这便是自然留给我们的本能。情感也是如此。
  “住在布达拉宫,我是雪域之王。
  走在拉萨城中,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这是仓夹嘉措留下的诗句,也是他对于人性本能不可抗拒的写照。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全是为这种本能而活。他不贪恋权位,更不为财富而诱惑,他的心,时时刻刻寻找人间最真实的情感,他把人间的至真至爱,把人间最美好的天性释放得淋漓尽致。
  问佛:为什么总也遗憾?
  佛曰:没有遗憾,无法体味幸福。
  问佛:为什么下雪总在夜里?
  佛曰:美好的东西总在不经意间流走。
  仓夹嘉措这样问,人类也这样问,因为我们总是在美好中留下遗憾,正如我们已淡去的本乱。
  猫被诱惑蒙蔽了双眼,忘记了本能。但我相信,人不会在科技的溺爱下失去追逐真性情的天性,更不会失去奋斗的本能。人是一只帘燕,在自然的窗前徘徊,依然如泉般清澈,依然如茶般香醇,也依旧满身花雨又归来……
二、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今年世界读书日这天,网上展开了关于“浅阅读”的讨论。
甲:什么是浅阅读?
乙:就是追求简单轻松、实用有趣的阅读嘛,浅阅读很时髦。
丙:如今是读图时代,人们喜欢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
丁:浅阅读就像吃快餐,好吃没营养,积累不了什么知识。
乙: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这么快,大家压力这么大,我想深阅读、慢慢品味,行吗?
丙:人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喜好,浅阅读流行,阅读就更个性化和多样化了,挺好。
丁:我很怀念过去的日子——斜倚在书店的一角,默默地读书,天黑了都不知道。
甲:浅阅读中,我们是不是失去了什么?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体裁,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张霁:浅阅读可以从其趣味性实用性落笔褒之,也可以从其弊端——不能使注意力保持长久,让人们对大部头或者专业书籍产生畏难情绪,太浅显无法培养思考能力等等贬之,或者辩证看待。
韩孟希:“浅阅读”是现在社会中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尤其是在我们年轻人中。这篇文章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对浅阅读这种阅读方式进行批驳或支持,或者有利有弊的分析。好的议论文一定要有理有据,最好能够有名家的理论或言论支持。
郭晨然:今时今日在社会上流行的许多书刊都是一些“快餐图书”,忽略了一些经典的阅读,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可以对社会阅读问题的思考再结合自己对阅读的认知写“深阅读,浅阅读”为话题的作文。
李祎凝:读书——是每个人都会做一件安安静静的享受的事情,书是一个人一生的伴侣。这个题目出得很好,考生有话可说,可以在作文中记见闻、写体验、谈感想。个人认为“浅阅读”是真正可以陶冶情操的,而不是功利性的考试读书。
[点评]
几位同学都从不同的角度谈自己对此题的认识,挺好。特别是张同学“浅阅读利弊皆有”的看法,眼光很独特。
面对这样的试题,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有些事情没有终极答案,争上一百年也没有个结果,命题人其实是希望大家“打架”的——在交锋中碰撞思维,启迪智慧。文章的个性也便由此现出。就本题来说,难点不在于什么是“浅阅读”,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浅阅读’”。其实,题目中甲乙丙的对话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向上的台阶:
①“浅阅读”等不等于轻浮、浅薄的阅读?“简单轻松”“实用有趣”的阅读有没有存在的价值?
②“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能否引发的心灵震颤?读图一定“浅”吗?
③“浅阅读就像吃快餐”,“快餐”一定不能咀嚼出意蕴吗?快餐“积累不了什么知识”,阅读,除了积累知识,还有怎样的期待呢?
④“社会竞争”“生活节奏、压力”,是“浅阅读”流行的全部理由吗?中华民族历史上有过多少战火纷飞的年代啊,社会变奏中不还有那么多真正的读书人吗?
⑤“浅阅读流行,阅读就更个性化和多样化了”——“浅”与“深”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是固定不变的还是因人而异的?一册德国卜劳恩的漫画《父与子》,不就有人看着玩儿也有人看着哭吗?
⑥“斜倚在书店的一角,默默地读书,天黑了都不知道”——也许这要算阅读的最高境界了吧?没有意识自己在读而将读化作本能。这是在说“深读”还是说“浅读”呢?阅读到了一定境界,深浅还不一样?随手翻翻有时也足以忘情啊!
⑦“浅阅读中,我们是不是失去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呢?是换换书还是换换心呢?
⑧再追问一步,以中国这么大的国家计,没文化的人一定比有文化的人多,“浅阅读”总比不阅读强吧,阅读不该是知识分子的专利啊。在全民还“深”不起来的时候,“浅”便是可贵的,只要“浅”得可爱,“浅”得有味。
……
不必急于喊“‘深阅读’必胜!”也不必急于喊“‘浅阅读’万岁!”心平气和地说理去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