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嘉德2011年春拍“紫泥菁英—紫砂古器汇珍”鉴赏

 榆城古风 2012-05-24

 

中国嘉德2011年春拍“紫泥菁英—紫砂古器汇珍”鉴赏

      图片

    紫砂和彩陶、瓷器作为三大陶土工艺品,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深邃的文化底蕴,其中紫砂壶又因最贴近寻常百姓而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藏品。紫砂壶从最初的实用品,经历代能工巧匠的精心创造,成为极具欣赏价值的艺术品。 

       图片

杨履康制紫泥泥绘山水人物纹圆壶   此壶形制少见,直筒式类似宫灯体,上佳泥料制成,做工精湛,气度静穆。圆筒身,如意桥钮,高肩及圈足,三弯流伸展流畅,环形把榫接有力。肩部及口盖饰以回纹一圈,壶身通体泥绘山水图,气韵生动,匠心独运,足可赏玩。

  壶通人之性情,把藏壶、赏壶、养壶与陶冶情操、修心养性融合一起,则是紫砂壶收藏之更高境界。收藏紫砂壶,不一定要求古壶名壶,只要壶形别致,壶泥上乘,做工精巧,自己喜欢即可。欣赏一把上乘的壶,讲究的就是壶的形、声、质俱佳,壶的情、趣、意兼备。

       图片

    邵友兰制紫泥刻诗文壶     此壶泥胎细密坚致,窑温足而发色纯紫温润。宝珠钮,嵌盖蕴于口线内胆中,全器圆融规整,气韵秀逸。壶身行书刻铭:“松风水月之清华,仙露明珠之朗润。二泉。”文辞隽永,书法秀丽。邵友兰,生卒年不详,应系乾隆晚期至同治年间人,据顾景舟《宜兴紫砂珍赏·紫砂陶史概论》记述:“与邵大亨同时的邵友兰,年龄稍轻,亦生于乾隆晚期,殁于同治初年,享寿颇高。”邵氏于道光年间为朝廷制作贡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友兰制二泉铭诗句温壶。

  文以养德,茶以盛道。自古以来,文人用诗、画为紫砂壶增添了许多亮色,文人壶愈来愈受藏家追捧,收藏价值和空间也越来越大。在艺术品拍卖预展期间观赏拍品中的紫砂壶也是一大乐趣,如果拍到一两件价格适中且心仪的紫砂壶,心情特别舒畅。王石耕是制壶大师王寅春之子,牛鼻盖壶为王石耕首创的代表性款式。此壶壶形扁圆,壶体壮实,显得敦厚凝重;壶盖为夸张的牛鼻造型,棱线分明,质朴可爱。欣赏一把上乘的壶,讲究的就是壶的形、声、质俱佳,壶的情、趣、意兼备。 

       图片

      “陈仲美”款紫泥天鸡壶     天鸡壶又称鸡首壶,晋时称“罂”,因肩饰鸡首而得名。多作酒具,亦当盛水器用。越窑、瓯窑均有烧造。因其造型典雅奇特,具实用性、欣赏性,而深受藏家喜爱。此壶压盖鼓肩,圆腹三足。壶的肩部贴宽弦纹一周。腹部下侧施弦纹装饰,龙形壶把得青铜肃穆古拙的意趣,承古开今。底款金文印款“陈仲美制”。

  读壶识泥,以壶会友。用紫砂壶泡茶,茶味清醇,香气清远。赏壶之后,还需注重壶的保养。养壶如同修心养身,用壶前将煮开的剩茶浇于壶身;用壶后,仔细清洗,擦干水渍,敞开壶盖,倒置阴干。有的藏友舍不得使用新壶,这种想法不可取。紫砂泥具有透气性,经常清洗可使壶身的气孔保持畅通。精心养壶,壶才能达到精、气、神合一的效果。这样,养壶本身也就有助于人的怡养性情了。

     图片

“大彬”款绞胎施釉弥勒佛    弥勒宽肩露胸坦腹,慈眉善目,小口大开,左手握珠,右手执布带,赤脚席地而坐。底部平封,中开一透气孔,通体施釉,有色粟黄开小片,布袋上绘褐色仿绞胎釉条纹,胎质灰黄松软,佛像背后刻行书“乙巳年,弟子时大彬塑”,为明代宜兴窑佳作。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类似造像,弥足珍贵。乙巳年或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

  紫砂壶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只要用壶细心,赏壶开心,养壶用心,紫砂壶才能真正体现出使用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图片

   李玉树制紫泥提梁壶   此壶身筒扁圆,体态沉稳,一弯提梁如长虹,平外圆,气度大方。壶嘴前引,下缘流利无碍,上缘起伏有度,犹如人之拇指,灵动蓄劲,甚得神韵。平盖似镜,广阔大气;笠钮如塔,含蓄凝练。底钤“李”“玉树”二枚阳文小印,天圆地方式。李玉树,传器偶见于其它著录,然传略未见史载,生卒年待考。流传于日本的宜兴紫砂(Lot3264-3277)?中国的吃茶风习,在宋元时期用团茶,流行于文人雅士及禅林寺社。到了明代,逐渐改饮叶茶,以煎煮方式吃茶。特别是晚明,江南一带文人墨客在饮茶之际相互吟诗作画,联谊交友,蔚然成风。而宜兴窑紫砂茶器温润素雅,可赏可用,甚得珍爱。风潮东渐,明末清初,黄檗宗僧人将煎茶文化传至日本,结合明清的文人书画,煎茶之风从长崎至京都风靡开来,随之也通过贸易方式舶来为数可观的宜兴窑茶壶雅玩。而煎茶之风一直盛行到大正昭和时期,至今犹存。本次紫砂专拍中有从日本征集的王南林泥绘山水紫泥茶壶,造型饱满,画意精妙。王南林系乾隆时期名家,作品曾经进贡宫廷,泥绘作品鲜有传世,甚具鉴赏价值。光绪时期的文人金士恒东渡日本,在陶都常滑传授宜兴陶刻技法,影响深远。因在日制陶,所用为常滑当地陶土,如本场中的两件属款作品皆然,而其中汉瓦小壶更是小巧朴质,和2010年秋拍中同类对壶相映成趣。 出版:《紫泥藏珍-明清宜兴窑器之美》第63页,图24,台湾唐人工艺出版,2008年11月。

             图片

     “陈鸣远”款紫泥仿古壶 (一对)  仿青铜方壶一对,通体扁方,口微侈,长颈稍内束,鼓腹下垂,方足。双兽耳对称,前后两面正中贴铺首,器周身饰拐子龙纹、浅浮雕夔龙纹、并饰雷纹地,腹部贴有蕉叶纹一周,内饰以凤形纹。整体纹饰规整,做工一丝不苟。此对壶敦实庄重,工艺精湛,堪称紫砂陈设佳器,足可宝玩。底款:“荆溪陈鸣远制”。

     图片

“后溪”款段泥诗文圆珠壶   此壶选材为段泥,砂质温润,壶体为滚圆球形,无颈,一弯流,口盖为嵌入式,小圆珠钮,为传统紫砂造型,俗称“一粒珠”。壶面铭刻“文章有价,金石振声,南林”,文句隽永,耐人寻味。壶身、口、盖、钮、嘴、肩、把的配合,十分协调,匀称流畅,式度妍雅。 出版:《东瀛遗珠—培集轩珍藏输日宜兴壶》第70页,图129,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2007年11月。

         图片

“南林监制”款段泥刻人物提梁壶  壶作三叉提梁式。胎色呈冷金黄,飘瓜壶体较为高硕,通体端庄雅致。壶身铭刻“稽琴洒落,阮啸行吟。自怡室主人刻。”,另一面绘刻一竹林高士,凑刀精细。南林(约1862-1920年),宜兴紫砂艺人,号南林,姓名不详,家羽后身,即自诩为唐代茶圣陆羽的后。活跃于同光年间,为紫砂著名艺人之一,善制茗壶等紫砂器。造型可以仿古,以商、周、秦汉青铜器为蓝本,镌刻古雅精美,且件件结构匀称。喜用紫砂团泥制作,成品如古金铁。自怡室主人,代考。 出版:《紫砂藏珍—明清宜兴窑器之美》第166页,图131,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2008年11月1日。

      图片

   “壶公冶父”款盘螭一捆竹  壶式取法大亨八卦龙头束竹壶,唯改去流把的龙首造型,以竹节代之,并作六方壶形,别具巧思。壶底钤印“壶公冶父”印款,盖上饰以双螭盘旋,壶身塑以细竹捆之,每根段竹均均匀错落有序,制作看似随意,然而率性中工整严谨。参阅:《宜陶之旅》第182页,台湾李佑任陶艺出版社,1987年。

      图片

    俞国良制朱泥线圆壶   线圆为晚清民国经典壶式,壶身用两泥片合成扁球状,口部与半球状盖相切,壶底简洁,为一捺底,桥梁钮与盖浑然一体,整个壶在扁圆中求韵味。流自壶腹胥伸自然,把高挑圆润下留垂耳,与流对应称势。中置一腰带线将全壶提携神韵,腰线带方、角圆,变化中求统一,将制作中的泥痕藏于其中,达到天衣无缝。此壶以上佳朱泥制成,色泽艳丽不嫣,沉稳而不娇,被称为“大红袍”,同期的艺人都无法得到此佳泥。当时宜兴县官钟竟成要做一批壶送礼,选中俞国良制作,泥料由钟掌握,俞国良才有缘得此红泥。俞国良(1874-1939年),又名祖琳,无锡锡山人,晚年定居宜兴蜀山木石村(今宜兴市丁蜀镇),紫砂界一代宗师。传器制作严谨,器形格调雅致,代表作有各式传炉壶、线圆壶、仿古壶等,被各地博物馆珍藏。擅长“传炉壶”,制壶艺人都说传炉壶最难做,而俞之传炉挺匀有力,仿佛天成。1932年所制“四方传炉壶”参展美国芝加哥博览会,获优秀奖。1937年所制茶壶获江苏全省物品展览会特等奖。他在宜兴紫砂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对民国时期紫砂艺术的繁荣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图片

“潜陶”款段泥刻花鸟诗文方瓶  瓶身以团泥制成,作双耳扁方瓶。瓶口微侈,长颈稍内束,鼓腹下垂,方圈足,对称双兽耳环。光素瓶身刻画花鸟图,并署:“仿新罗画意,潜陶作”,另一面刻“清供。岁在甲子春月阳羡潜陶氏题并刻。”工艺不俗,乃民国时期佳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