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与西方(宗教)价值观之比较

 一夕如风 2012-05-24

【引子】

儒老之争非一日之冰,上起孔、老身后的春秋战国,中至汉、宋,直到如今,尊儒贬老者有之,扬老抑儒者更不在少数。

其实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只需一个字,便就犯了儒老之大忌。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老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8章》)还有:天之道。 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29章》) 

儒老之争何止只是犯了儒老之大忌,更是闭眼不看历史事实。

事实写就的历史是,儒老本是同宗同根,古老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本是出自同一历史时期,(老子生于公元前570年,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他们肩负着同一历史重任,他们都是中华龙文化的传人!不同的是他们的命运有所不同,因而生命的轨迹便有所异,尤其是得到中华文化真传的方式,可算迥异。

他们都是博学之士,对于《易经》、《书经》、《诗经》,这些三代以来流传下来的由文字记载的可信历史资料,以及各代各诸侯国的由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谓博览熟记。在饱读经卷的深厚积淀之上,孔子开始了入世的求道实践,而老子则侧重于出世的内心求圣。经过了一生的努力,他们终于都得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真传。

众所周知,孔子是在他生命的最后5年,给后人留下了浩瀚的卷帙,从三皇五帝到当代的历史;从天地人之道到宇宙的浩淼,虽说是述而不作,可也浸透了他毕生入世求道的体验和感受。

而老子则是在西去潼关隐居之际,关令尹喜再三要求老子留下了五千求道真言,方有老子著作流传于世。

司马迁肯定了这个史实: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疆为我着术。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因此可以说,儒老之学是从不同的侧面,走近了,了解了,认识了;他们又用不同的方式,在各有所侧重的层面上,表达了。因此他们都是得道之士,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都是中华民族堪称圣人的优秀子孙。

在人类历史已经步入21世纪的今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已成必然之大势。可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有多少人知?我们看到的是百家争鸣的持续,我们看到的是无休止的争鸣不已。如此争下去,倘若西方人来问你,中华传统文化在哪里?龙的子孙们,你将怎样回答?是武术,是气功?还是京剧艺术?还是中医治病?当然这些无一例外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可是数不清的精华为什么都出现在伟大的中华?就是伟大而伟大,不能叫作回答。你要告诉人家我们为什么伟大?

还有,1988年当今人类的精英,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们,他们发出了震撼人类的声音,那就是:21世纪的人类要生存下去,就要回到2500年前的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这是耸人听闻,还是实话?15年过去了,中华民族的子孙们又做出了哪些回答?且不说,有多少中华人对此重大新闻并无耳闻,可能还不如当今多少末流歌星的知名度高!因为就在那个年头,就在中华大地,正在掀起了20世纪第三次的刨祖坟运动!光阴荏苒,又过去了15年。中华大地又换了人间,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复兴已取得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可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她在哪里?人们还在争执。

而今做出了儒老同根之命题,只希望她抛砖引玉。今就儒老之学的宇宙观、价值观方面做些许分析。 

人类社会自原始以来,虽然物质文明的发展,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到今天的物质世界的丰富多彩,形成了这个全球一体化的经济体系。但是精神文明的发展却是走了恰恰相反的另一条路线。

请看,人类自原始以来,东西方世界各有多少人文的学说问世?而今又有多少学说能够脱离最为原始的精神渊源?不必说的太远,就说公元前的那500年间,多少精神思考的硕果,多少人类智慧的源泉,且不说诸子百家,也不说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说流传至今,影响至今的儒、老、释三大学派,都纷纷在那个时候涌现。与当今的人类相比,那个年代的人们的精神世界是怎样地丰富,多么地灿烂!而今,苍白、颓废、萎靡可能已成为当今人类精神世界的标签!

精神世界有哪些内涵?最重要的恐怕就是宇宙观。宇宙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又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类社会是怎样产生?人类社会怎样才能久存?等等等等,对这些最根本性的问题的认识,形成了人类社会中不同的文化种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