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师严育洪:欣赏,是一种力量(转)

 昵称3987765 2012-05-25

欣赏,是一种力量 

江苏     严育洪

1852年,屠格涅夫无意间被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写的小说《童年》所吸引。他几经周折,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了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姑母很快写信给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大名鼎鼎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便称赞你‘这位青年人如果能继续写下去,前途一定不可限量!’”作者惊喜若狂,他本是因生活苦闷而信笔涂鸦打发心中寂寥的。由于名家屠格涅夫的欣赏,竟一下子点燃了他心中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一发不可收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著名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台湾作家林清玄做记者时,曾报道过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上千起,文章的最后,他情不自禁地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吧!” 林清玄不曾想到,他20年前无心写下的这几句话,竟影响了一个青年的一生。如今,当年的小偷已经脱胎换骨,成了几家羊肉炉的大老板了!在一次邂逅中,他诚挚地对林清玄说:“您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点,使我想,除了做小偷,我怎么没有想到过做正当事也行呢。”

渴望被欣赏是人的一种基本精神需求。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欣赏者必抱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被欣赏者必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因此,学会欣赏应该是一种做人的美德。对人的教育,尤须重视这“欣赏效应”。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将学生分成3组,他经常对第一组学生表示赞赏和鼓励,对第二组采取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的态度,对第三组则不断给予批评。试验结果表明,被经常赞赏和鼓励的第一组学生进步最快。

我在小学曾教过这样一名学生,他好“懒”,讨厌做数学作业,拖拉、潦草、“短斤缺两”、错误百出是经常的事情。更糟的是,他好“管”,“对己自由主义,对人马列主义”,总喜欢对别人指手划脚,不是检举同学作业不认真,就是嘲笑同学作业错误多。但是,他在课上回答问题或考试时却是常胜将军。典型的学习态度差,且屡教不改!咋办?我尝试改用欣赏的眼光审视他、引导他、教育他。首先允许他自愿做作业,可以全做,也可以选做,还可以不做,然后赋予他管教的权力,让他批改和辅导学生作业,最后由我检查他批改作业和辅导学生的情况,据此替代他的作业成绩和评定他的学习成绩。在我的欣赏下,他的缺点变成了他的优点,“检举别人”变成了“督促别人”,“嘲笑别人”变成了“帮助别人”,并且他还体会到了以身作则和“下水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开始主动又认真地做起了作业。后来的他就不再是原来的他。

想起有位教师曾布置学生这样的作业:“每个人写出你熟悉的本班的10位同学的优点,并且每人的优点不少于50个字”。然后,教师在班中高声朗读这些学生的“作业”。看得出,凡是被读到的学生低着头,心里都美滋滋的,教室里特别静。持续一段时间后,班级的学生发生着悄悄的变化,同学的关系更融洽了,相互之间更有礼貌了,值日卫生更主动了,教室的布置更整洁了……

鉴此,我也曾在小学做过类似的试验:首先也让学生给每一个同学写至少一个优点,然后公布于众;接着,每个月末,我让学生在原来所写优点的基础上再挖掘同学新的优点,同样公布于众;最后,开展“看看谁的优点最多”和“看看谁的进步最大”的活动。结果,群情活跃,人人为能被人欣赏而奋斗着、进步着。

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馨香,一种沟通与理解,一种信赖与祝福。当他人感受到你在欣赏他时,他会很容易被打动,使他更具价值感,更具成功感。“成功”可以作为一种“自我奖励”来强化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他逐渐步入“成功——自励——自信”的良性循环。

欣赏可以起到点石成金或锦上添花的效果。让我们在教育中多一些欣赏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