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棍棒打出的一门将相

 李灏 2012-05-25



陈省华三个儿子,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都是科举考试的佼佼者,尧叟、尧咨还考了天下第一,分别高中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己丑科和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庚子科的状元。后来,尧叟、尧佐出任过宋真宗和宋仁宗时期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至宰相,尧咨则被任命为节度使,相当于将帅。一个普通的官宦家庭,培养状元本不容易,培养出将相更是难得,而一门培养出一将二相,便近乎奇迹了。而这,得益于父母的棍棒式教育。

    父亲陈省华也是进士出身,经历过寒窗苦读,深深懂得成才的不容易,非常注重儿子们的学习。他是北宋阆州新井县人,县城即今天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大桥镇。该镇东北方有一天然岩洞,当地人叫它漱玉洞。据说,三子幼时,陈省华让他们带上一些日常用品,到漱玉洞中读书学习,谁不认真,必然棍棒侍候。漱玉洞如今还残存一突出小石锥,相传为陈氏兄弟当年“头悬梁,锥刺股”、刻苦攻读留下的遗迹。

    陈省华后来调任济源县任县令(今河南济源市),县城有一座延庆寺,环境幽静,适合读书,陈省华又把三子安置寺内。每当夜晚,昏黄的灯光下,儿子们埋头读书,母亲冯氏,则夜夜陪读,一手握棍,一手持香,一边严加督促,一边焚香祈告:“不求金玉贵,但愿子孙贤”。“二十四孝图”中的“冯母烧夜香”,说的就是冯氏陪读的故事。
    在父母的严格管教下,三个儿子相继金榜题名,连连得到朝廷重任,一个比一个有出息,陈家家教远近闻名,宋真宗甚至因此而把陈省华召到宫里,安置在太子身边,任命为太子中允。

    儿子们出息了,一个个八抬大轿,威风凛凛。然而,不要以为他们外面风光,回到家里也像老爷一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陈家,儿子就是儿子,父母就是父母,尊卑次序丝毫不能乱。据《宋史》记载,宋真宗主政时,尧叟任枢密使,尧佐直史馆,尧咨知制诰,都是朝廷重臣,皇帝身边的红人。然而,每当宾客造访,三兄弟必会侍立父亲身后,一个个端茶倒水,毕恭毕敬,害得那些来访的客人如坐针毡,浑身不自在,只好找这样那样的理由告辞。这时,陈省华常常哈哈一笑说:“大人们谈正事,小字辈一旁侍候,这是人之常情啊。”

    小儿子尧咨虽是一介书生,却喜欢使枪弄棒,尤其擅长射箭,他曾以铜钱作靶子,一箭就贯穿其中,人称“小由基”(由基,战国时楚人养由基,射箭百发百中),初中课本里的《卖油翁》,说的就是陈尧咨的故事。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年),陈尧咨任荆南知府(今湖北江陵、公安一带),任满归家,母亲问他在地方上为老百姓都做了哪些政绩。陈尧咨得意洋洋地说,荆南要冲之地,来访的官员多,宴集频繁,我经常在宴会上表演百步穿杨的技艺,客人莫不叹服。母亲听后不但没表扬他,反而大声责骂,你父亲教育你忠孝辅国,如今你身为朝廷大臣,不以施仁政为己任,竟以炫耀雕虫小技为乐,怎么对得起你父亲呕心沥血的教导呢?说完,举起棍棒就朝尧咨打去,把皇帝赏赐给他的“小金鱼”佩饰都给打碎了。

    人到中年又是朝廷要员,还被母亲棍棒相加,可见陈家家教的严厉,严厉到不论年龄,不论官阶。不过,儿子们之所以有出息,或许与这种棍棒式教育不无关系,这也是家天下时代再也正常不过的教育方式,“棍棒底下出孝子”嘛。当然,对于陈家“棍棒底下出将相”的教育经验,只能当成一种特例,不能完全照搬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