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艾灸疗法 - 【概述】
艾灸疗法是藏医最常用的外治法之一,它是将艾绒根据病症不同,做成大小不一的艾炷,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该疗法是藏族医务人员在自己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吸收中医和外来医学的精华,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经验,使之日臻完善。灸法应用广泛,每位藏医艾绒随身带,大部分病症必施灸疗。藏医灸疗的精华则是化脓灸。 藏医艾灸疗法是以藏医药理论为基础,在选穴、适应症、禁忌症、方法上和中医有不同之处,对某些疾病有非常显著之疗效。
藏医做灸的材料,主要是艾叶。一般在秋天择吉日采集艾叶,待干后,用棍把它打碎,再把它揉成团。艾绒团的大小看所灸的部位不同而有差别,一般作成下宽上尖的圆锥体,便于点燃。如果灸四肢大关节部位,则艾炷大如拇指;当用来灸头部及四肢者,则小一些,有如小指节。如用于躯体一般穴位,则艾炷应做成羊粪大小。此外,还可做成豌豆大小、诃子般大小,用于儿童。也有做成艾绒条者。 目前,艾灸一般已不用于热性病,而多用于寒性病,特别是胃火衰微、消化不良、浮肿、水肿、痞块、寒性胆病、头部及四肢的黄水病、炭疽、瘰疬病、虚热病、神经错乱、癫痫、健忘以及热性病的恢复期。凡是由培根、隆病转化的寒性病症,均宜用灸疗法,疗效均较满意,尤其是黄水病、脉病,效果最好。
藏医施灸,一般都有固定的穴位。穴位可分为两类,一类与汉族中医的“阿是穴”相似,就是根据病人自诉疼痛的穴位,痛点即是施灸所在的穴位。另一大类则是分布在全身各个部位的固定穴。 具体施灸时【将艾炷放在穴位上,点燃之后,病人取静坐或静卧姿式,切勿随意移动,直到完成所欲达到的壮数。所谓“壮”,就是指一个燃着的艾炷在烧着后,到病人感觉灼热,甚至略有些疼痛,就应移去,是为一壮。根据病情的需要,各种病所需的壮数也不一样,因而也有不同的灸法,主要区别在于灸疗壮数的差异,具体有:
藏医正在为病人进行炙疗法
煮法【凡慢性的顽症,如瘰疬、痞块、痈疖等,一般需灸20壮以上.】 烧法【适应症范围为心风病、黄水病等,一般需灸15壮.】 烤法【适用于隆病、虫症、大小便秘闭不通者,一般需灸5~7壮.】 拟法【所用艾炷较小,大致与豌豆大小差不多,多用于儿童患者,一般只灸1次.】 艾灸时先将艾炷置于选定的穴位上,用火点燃,病人不可随意动,术者频频用嘴吹之,使人力相继不断,增强热力,同时在穴位周围用手轻轻拍打按摩,以减轻患者局部的疼痛。灸完1 壮后,用消毒棉球蘸生理盐水擦净所灸穴位处,再行下1 壮灸,经一定壮数的艾灸后,即可产生灸感,灸感可沿一定方向传导,如灸后背而前身略感疼痛,灸前身而后背略感疼痛,当天不得进冷食,饮凉茶,以免散失热力。【煮法是在选定的穴位上以艾炷连灸20余壮,适应于疖痈、痞瘤;烧法是如上法灸15壮,宜于黄水病、心风等; 烤法是灸5~7壮,宜于隆病、虫病及大小便闭塞不通; 拟法,艾炷如豌豆大,只灸1 壮,宜于儿童.】灸疗法施术之后,让病人稍停片刻,再活动散步,最好当晚不再饮过多的水,以免影响灸热。另外,还应注意在饭后不要马上施灸,否则疗效不佳。
一、适应症:一切隆病、培根病、寒症、不消化症、痞瘤、腹水。气聚症、肌肉麻木肿胀,坏血、黄水、脓、关节积水,药物医治无效的其它疾病,均可用金针穿刺治疗。 二、禁忌症:年迈体衰、小儿、意志薄弱者,不听医生嘱咐者,肝脏、脾脏痞瘤惨漏的热水,,热性痞瘤扩散,心脏等五脏六腑受外伤扩散或热性病余留者均不能施木。另外,血、赤巴引起的一切热症,特别是危及生命的脉、脂肪、脏腑的凶险部位,禁用金针穿刺。 三、优缺点:金针穿刺能抑制隆势,增强胃火,破痞瘤,助消化,化解培根和隆聚集,消肿,排黄水、脓血、腹水等。但是,如果不懂得穿刺的适应症是哪些,金针就无法施治,不懂得禁忌症是哪些,也无法施治,反而会产生副作用,甚至出现危险。金针工具的形状、长短、锐钝等不合适,穿刺姿势不当,也就无法获得效果。不懂得具体的穴位,在无穴位处穿刺,骨头会阻之。不懂金针的分类,容易误诊。不懂方法,不能避开凶险部位。总之,全面掌握金针疗法,才会有效,不致于发生不测。 四、注意事项:金针穿刺要特别注意死兆。死兆有触及疾病的死兆,触及要害的死兆及诱发零星隆的死兆。前两者讲穿刺法时已讲过,特别是触及脉道要害,麻木疼痛,必须立即停针;诱发零星隆时,患者出现打呵欠、吐逆、颤抖、四肢翻转等,必须慎重。 五、原理探讨:金针法功能有两种。一种功同中医针法,通过针刺固定穴位,刺激经络,使气血通畅、经疏络通,改善和增强人体免疲功能,达 到治病目的。一种是通过穿刺,排出体内积水、脓血,刺破痞瘤、气聚集等,达到治病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