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毋须勒石记浮名

 棋中王 2012-05-25

  古建筑专家罗哲文

  名师培养示风范

  1924年,罗哲文出生在四川宜宾一个军人家庭。从1940年因美术特长考入中国营造学社时算起,罗哲文追随建筑学家梁思成前后达32年,直到梁思成去世。他跟随梁思成学习建筑考古,考察了李庄旋螺殿,承担了《中国营造学社》第七期一二两册的插图绘制,还跟随梁思成参与了日本东京、奈良及国内重要古建筑的整理、保护工作。由于林徽因卧病不起、梁思成四处奔波,罗哲文承担了照顾梁林子女、梁家的日常采买、学社日常对外联络等琐务。在林徽因的关怀和督导下,他还认真学习了照相、测绘、古代诗词、英语、书法等与建筑考古相关的知识。

  进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后,罗哲文担任系主任助理,参与了《全国重要文物简目》编撰、国徽设计等重要事件。

  1950年末,经梁思成推荐,罗哲文调入国家文物局任文物处业务秘书。在北海团城保护、召集首都文物建筑保护问题座谈会、全国文物建筑安装避雷针等古建保护工作中,罗哲文发挥了重要作用。

  罗哲文在文物局先后参与了雁北文物和赵州桥的勘察与维修,中南海云绘楼、山西永乐宫整体迁移及异地保护,布达拉宫首次大修,北大红楼维修等重大文物保护项目。1961年,罗哲文与谢辰生共同起草了我国第一部文物保护法规——《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

  罗哲文一直对培养文物保护人才非常热心,参加了几乎所有古建维修保护人才的培养和培训。

  从文物保护到文化保护

  1981年,罗哲文会同侯仁之、郑孝燮、单士元向国务院建议保护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82年至2008年,国务院批准了101个历史文化名城,罗哲文亲自考察了每一个申报城市。之后,罗哲文把名城保护细化到了名镇、名街、古村落。1989年,罗哲文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亚洲古城保护原则与方法研讨会”,提出名城保护既要保存古建和文物史迹,还要保存诗歌、音乐、编织、冶炼、烹调、服饰、民俗风情等无形物,是我国最早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家,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启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早了10年时间。  

  1985年3月,侯仁之、阳含熙、郑孝燮、罗哲文等4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提案。在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之后,罗哲文积极推动中国申遗,撰写了中国第一批申遗项目的申报文本。2000年世界遗产大会通过的“凯恩斯决议”,规定每年“一国一项”,限制了中国申遗,罗哲文利用其“扩展项目”的“漏洞”,创造性提出了“捆绑式”申遗。至2004年世界遗产大会补上这一“漏洞”的4年时间内,中国共有12个项目以扩展方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保护长城和大运河申遗

  从1952年主持修复北京八达岭长城起,至生命弥留之际嘱咐后辈“继续努力”止,长城成为罗哲文生命中非常重要和持久的工作之一。他最早倡议建立全国性长城研究机构,主持建立了第一个长城研究机构——山海关长城研究会,提出了“长城学”这一研究学科。他撰写的有关长城的文章,被收入中学和大学课本;他梳理的长城维修方案,至今仍是全国长城修护的决定性依据。2003年,罗哲文以近80高龄穿越罗布泊,确定了罗布泊汉长城的存在。60年间,罗哲文或亲自主持、或亲临指导、或奔走呼吁,参与了有关长城发现、保护、维修的所有事宜,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人”、“长城保护神”。 

  2003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文化线路”保护之后,罗哲文积极推动运河申遗。他与郑孝燮奔走于运河上下,苦苦劝说各地牵头进行。2006年,已不再是政协委员的罗哲文私下“串联”58位政协委员签名提案,呼吁启动大运河申遗。2006年,罗哲文提出应将大运河作为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等三重遗产进行保护和申报,还应全国政协考察团之邀,行程2500公里,考察了运河沿岸6省市18个城市、30多个县区。

  提出中国古建修复独特性

  在长期实践中,罗哲文形成了朴素、独特的古建维修保护理论。他提出的“四保存”原则,如今被文物界奉为圭臬。他构架的“中国特色古建保护理论”,明确提出中国古建的土木结构不同于西方古建的砖石结构,文物建筑的科学复原不能简单视为“假古董”,为诸多古建项目的重修、修复铺平了道路;他对梁思成的古建“整旧如旧”进行了进一步阐发,提出“衰败破旧不是原状“、“现状不等于原状”;他提出古建筑应该保护和利用并举,“改善老百姓的居住条件是第一位的”。他的思想符合国情、切合实际、浅显易懂、操作性强,备受民众欢迎和肯定。

  与光辉夺目的成就相比,罗哲文的个人生活黯然失色。他爱好摄影、诗词、书法,但多以古建筑为母题;他爱好抽烟喝酒,但不追求“牌子”;他衣着简朴,一件马甲从灰色洗成了浅灰色,又从浅灰色洗成了乳白色,伴随他走完了一生;他待人和蔼,总是笑容满面,即便对恶意中伤他的“异己”也能坦然面对,但对有“异见”和破坏文物古建的行为,却横眉立目,甚至不惜“自毁形象”上街“游行示威”。

  在业内和知情者眼中,罗哲文的名字早已和他的事业融合在一起,即便没有勒名于石,依旧能够充盈百代。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罗哲文只是一个名字。或许直到他们身边的古建遗迹命运堪虞时,他们才会意识到这个名字是多么的真切与贴近,多么的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