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家浜遗址50年后再发掘 20091117

 10同心圆10 2012-05-25

唤醒沉睡7000年嘉兴远古文明

马家浜遗址50年后再发掘

2009-11-17新民晚报

  50年前,嘉兴对沉睡地下7000年的马家浜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那次初探震惊寰宇,一个重量级史前人类文化遗址浮出水面,从此改写江南文化谱系。时隔半世纪,11月10日,考古发掘队开始对马家浜文化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再度唤醒这个沉睡已久的史前文明……

  发掘面积300平方米

  “这次我们发掘的区域在遗址保护范围内最北缘,约300平方米。”嘉兴市文化局副局长王登峰介绍说,马家浜文化遗址位于嘉兴经济开发区西南新区,总面积约15000平方米,这次的发掘区仅占总面积的五十分之一。

  11月10日,嘉兴风雨大作,马家浜文化遗址荒草侵道、芦苇飘摇。虽然天公不作美,但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嘉兴市博物馆的专业人员组成的考古队士气高涨,一早进场。“发掘区上方搭建了钢结构棚,不怕日晒雨淋。这样可以保证发掘工作顺利进行,也确保出土遗迹的完整及出土文物的安全。”考古队员说。到上午10时许,挖掘区最表层的野草、石块已被清理干净,露出新土。

  下面可能为墓葬区

  在考古现场,七八位村民在专家指导下,正用铁耙、铁铲挖着表层浮土。“这里的耕土层约有0.5米厚,耕土层下就是1米多厚的文化堆积层。”身为考古发掘队队长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教授芮国耀说。一般文物就藏在文化堆积层中,尽管离文化堆积层还有相当距离,村民刨土动作还是非常小心。

  300平方米土地下究竟埋藏着什么秘密?“在没挖下去之前,一切都是个谜!”芮国耀说,不过,据专家估计,下面很有可能是一个墓葬区。据介绍,这次的发掘区紧邻1959年的发掘区,很可能存在马家浜文化的墓葬。今年4月,专家在此进行探沟试掘,也发现了墓葬。

  “这次发掘,极有可能获得较为丰富的遗迹和遗物资料。”专家预测较为乐观。随着挖掘进度的深入,马家浜文化的神秘面纱将被掀起,10来天后可见到文化堆积层。

  二度发掘意义重大

  1959年3月,马家浜村民在挖“马骨泥”积肥时,出土了大量的兽骨、陶片和人体骨架。经考古专家确认,该遗址以鲜明典型的文化特征,不同于黄河流域的史前文化形态,成为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马家浜文化正处于母系社会的繁荣时期,距今5500年左右发展为崧泽文化,在距今5000年左右又演进到良渚文化,马家浜文化成为当之无愧的“江南文化之源”。

  但1959年那次发掘比较仓促,只挖了约200平方米,研究也较为薄弱。这次发掘,将进一步探究马家浜遗址内先民聚落的四周范围、内部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生产力水平等,这为马家浜文化研究开辟新的空间。 杨 洁 耿俪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