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蒙古赤峰考古大事记

 捉光凑影 2020-08-28

是爱好者 不是学者

不深度研究 不独树观点

我们只做红山文化的公益弘扬者

挖掘红山文化记忆

再现红山文化符号

传承红山文化精髓

鸟居龙藏

Niɑojulongzɑng

Torii Ryuzo,とりい りゅうぞ

赤峰考古大事记

哈 图|整理

   1906年—1908年,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三次来热河省,考察了当时的喀喇沁、赤峰、林西、达赉诺尔等地,在60处地方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物,在红山后发现了史前遗存,采集有陶器、大型石器和细石器等。

    1911年,鸟居龙藏将上述调查情况写成《蒙古旅行》一书出版。

    1914年,鸟居龙藏和妻子鸟居君子将其调查情况用法文写成了考察报告《东蒙的原始居民》,发表在东京帝国大学《科学杂志》上,首次向世人披露了中国西拉木伦河流的史前遗存信息。

    1919年,法国人桑志华(E.Licent)来到热河省,调查了林西、赤峰、围场诸地,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文化遗址,在林西发现了细石器。

     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J.G.Andersson)和加拿大学者步达生(D.Black)发掘了锦西沙锅屯洞穴遗址,所得遗物当时被认为是“仰韶文化”,今天看来实际上包括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两种遗存。这次发掘是东北地区新石器文化考古的开端,也是最早发掘的一处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遗址。

    1922年,桑志华和另一法国人德日进(Teilhard de Chardin)进入兴安岭以东的蒙古地区,在林西、热河、朝阳等地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文化遗址。

    1924年,桑志华和德日进两人来赤峰调查红山前一带的新石器文化遗址,采集了许多遗物。

    1924年,德日进在热河林西城南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文化遗址。以后十余年桑志华和德日进多次进入热河省,开展考古调查。

    1930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组考古队,由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率队,考察了开鲁、天山、林东、林西、经棚、赤峰、围场等地,对西拉木伦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进行了调查。

    1930年,以日本驻赤峰领事馆领事牟田哲二等为首的一些日本人在红山及其附近采集、收集文物标本,并将所获捐赠于日本东京都帝国大学和东亚考古学会,引起了日本考古界对赤峰红山地区的关注。

    1931年,日本东亚考古学会由横尾安夫、松泽动、江上波夫、竹内几之助和田中周治五人组成内蒙古考古调查组,由张家口出发北上察哈尔盟,由西向东横穿锡林郭勒盟,翻越兴安岭,林西、白塔子、林东、通辽,抵达四平,在林西西门外黄土台地上和县城南沙凹地发现了遗址,采集了陶器和石器。

    1933年,日本组织了以早稻田大学德永重康为首的第一次满蒙学术调查团(由东京帝国大学八幡一郎负责考古调查)来到热河省,在朝阳、凌源、承德、兴隆、赤峰一带进行调查,发现了多处遗址,采集了许多遗物,其中一些为新石器文化遗物。在红山前后搜集了一些遗物并发掘了几座石棺墓。

    1934年,考察队发表了调查报告——《热河查不干庙林西双井赤峰等处所采集之新石器时代石器与陶片》。新发现了查不干庙、双井、陈家营子三处新石器文化遗址,在查不干庙、林西、双井、陈家营子、赤峰城北(英金河北岸)和赤峰城东(英金河南岸)、赤峰城西北采集了大型石器、细石器、陶片等。

    1935年,由日本东亚考古学会、京都帝国大学总长滨田耕作率领考察队在赤峰红山后遗址进行发掘,并对赤峰附近开展了考古调查。在红山后第二住地发现了居住址,出土了一批石器和陶器。

    1938年,《赤峰红山后》发掘报告发表,报告将第二住址出土的遗存分为两期,其中一期遗存就是我国学者后来命名的“红山文化”。

    1941年,黑田、杉村勇造等对林东的考察。

    1942年,鸟山喜一、森常雄对承德、赤峰的考察。

    1942年,鸟山喜一和岛田贞彦对赤峰的考察。

    1943年,岛田正郎、和岛诚一对巴林地区(包括巴林左旗、右旗)的调查,都发现了史前遗迹遗物。

    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老一辈学者佟柱臣在赤峰、凌源等地调查,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遗迹和遗物,其中就包括后来著名的牛河梁遗址。

    1954年,尹达先生根据梁思永先生的建议为红山文化正式命名。尹达发展了红山后遗存属“混合文化”的学说,认为红山后遗存是“长城南北两种新石器时代文化相互影响之后的新型文化遗存”,定名为“红山文化”。

1955年,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调查并试掘了唐山大城山龙山时代文化遗址。

    1956年,著名学者裴文中先生率北京大学历史系学生到赤峰红山一带考古实习,调查了红山前、红山后、北大沟、林西沙窝子和西门外等多处遗址,针对日本人工作过的地点,进行了小规模试掘。

    1957年,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组对巴林左旗乌尔吉木伦河沿岸进行了调查,发现了富河等一批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梁思永:(1904年11月13日-1954年4月2日),广东新会人,毕业于哈佛大学,中国现代考古学家,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他在殷墟第四次发掘过程中,确认柱础石、窖穴等考古遗迹,复原建筑遗址,确认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代文化的叠压关系,代表作有《梁思永考古论文集》。

红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资料

 1960年,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对孟克河、教来河流域进行了考古调查,在石羊石虎山上清理一座墓葬。

    1960年,河北文物局文物工作队在承德地区进行重点文物普查,发现了丰宁县上黄旗和承德市岔沟门新石器文化遗址。

    1960年,北京发现了雪山遗址,1961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命名为雪山一期文化和雪山二期文化。

    1960年、196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内蒙古工作队对乌尔吉木伦河流域进行了两次调查。

    1962年,对富河沟门遗址、金龟山遗址、南杨家营子遗址进行发掘,区分出了一种新石器考古文化——富河文化。

    1963年,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内蒙古工作队发掘了赤峰西水泉遗址和蜘蛛山遗址,这两处遗址均包含有红山文化遗存。

    1964年,在巴林左旗杨家营子镇,葛家营子村发现了两件红山文化玉箍。

    1964年,在科尔沁左中旗新艾力发现了红山文化遗址。

    1965年,辽宁博物馆在建平县达拉甲一战国遗址附近发现了一处红山文化遗址。

    1971年,在内蒙古昭乌达盟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了一件大型玉雕龙,1975年辽宁博物馆调查了该玉料出土地点。

1973年,在辽宁省喀左县瓦房村发现了一处红山文化墓地。

    1973年,辽宁省阜新文化局、辽宁省博物馆文物队清理了胡头沟红山文化墓葬,首次发现了有明确底层关系的红山文化玉器。

    1973年,辽宁省博物馆、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敖汉旗文化馆在敖汉旗进行文物调查,发现了6处文化遗址。

    1973年7月,敖汉旗文化馆邵国田调查发现了大甸子、石匠沟和范杖子等夏家店下层文化墓地,并征集到这三处墓地出土的彩绘陶鼎等文物。

    1973年9月,在京通铁路沿线调查中,由赤峰市文物站站长苏赫带领的文物工作组在小河沿公社,白斯朗营子村南台地发现了小河沿文化聚落址。

    1974年,发掘了三道湾子红山文化遗址、四道湾子四稜山红山文化窰址、南台地小河沿文化遗址。

    1974年,朱凤瀚先生调查了内蒙古奈曼旗大沁他拉地区,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1974年6月8日,辽宁省文物站李恭笃、李庆发、李宇峰等和敖汉旗文化馆的邵国田等发掘了白斯朗营子村境内的小河沿文化遗址。昭乌达文物工作站的项春松等人发掘了位于古鲁板蒿公社渗金吐村境内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

    1974年和1975年,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对内蒙古翁牛特旗海金山牧场遗址先后开展了两次调查,1975年又调查了东八家子遗址。

    1975年,吉林省文物普查队在内蒙古科尔沁左中旗玻璃山发现了红山文化遗址。

    1975年7月至10月,山湾子水库建溢洪道时,出土了一批夏家店下层文化陶器和夏家店上层文化陶器、青铜器等,同时出土有青铜短剑石范一件。工程指挥部的姜悦智同志及时收缴并送敖汉旗文化馆保存。(备注:石范铸造是铸造方法的一种。)

    1976年,在内蒙古巴林左旗尖山子发现一件红山文化玉兽玦。

    1976年,河北省文物管理处调查了安新庄遗址。

    1976年6月至8月,对大甸子墓地进行了第二次发掘。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专家外,还有辽宁省博物馆郭大顺、李庆发、孙守道、李宇峰及辽宁大学历史系师生,全旗22各公社选派参加“亦工亦农”考古培训班的文保员参加了发掘。

    1977年,辽宁省博物馆、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翁牛特旗文化馆三次发掘翁牛特旗石棚山小河沿文化墓地(大南沟第一墓地)。

    1977年,天津市文物管理处考古队发掘了蓟县围坊遗址,在第四层中发现了红山文化遗物。

    1977年6月至10月,大甸子墓地进行第三次发掘,除主持发掘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3位专家外,苏赫先生也参加了发掘,并在工地举办了为期一个月,有全盟各旗县文物干部参加的文物考古短训班。

    1978年至1982年,辽宁省文物普查发现了11100余处遗址,其中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396处。

    1979年,在朝阳、凌源、喀左三县普查发现了32处红山文化或接近红山文化性质的遗址,3处小河沿文化遗址。

    1979年,在凌源县城子山遗址发掘了三座红山文化墓葬,出土了一批玉器。

红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资料

  1980年至1983年,辽宁省文物普查中,锦州沿海地区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近20处。

    1980年至1981年,在辽宁省建平县发现20余处新石器文化遗址。

    1981年6月至8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杨虎主持,先后发掘了小河沿公社石岛湾、五道湾、七道湾村境内的红山文化遗址、墓葬和窰址。其后,杨虎又与邵国田一同沿老哈河左岸调查,从七道湾到古鲁板蒿公社三姓美村,在周家地村境内发现了夏家店上层文化墓地一处,随即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墓葬54座。旗文物站派员配合工作,丰收公社文化站韩殿琮先后参加了发掘。

    1981年10月至12月,敖汉旗文化站组织在全旗进行第一期文物普查。范围为金厂沟梁、贝子府、克力代3个公社,共发现文化遗址468处。

    1982年,喀左东山嘴遗址红山文化石砌建筑址与陶塑人像群发现。

    1982年6月至8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所副所长李逸友先生主持发掘了宝国吐公社范杖子夏家店下层文化墓地80余处。

    1982年10月至12月,敖汉旗组织开展第二次文物普查,范围在宝国吐、大甸子、王家营子、丰收共4个公社。普查发现文物遗存点1000余处,首次在宝国吐公社的兴隆洼、兴隆沟,丰收公社的赵宝沟等地发现了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聚落遗址。

    1983年3月至6月,第三次文物普查在敖汉旗下洼、敖吉两公社范围内开展。在敖吉公社南台地赵宝沟文化遗址上采集到鹿纹、鸟纹陶尊、陶豆等动物纹陶器10余件。

    1983年6月至7月,对大甸子墓地进行了补充发掘,参加人员有刘观民、刘晋祥、郭大顺、邵国田等。清理墓葬200余座。

    1983年9月至10月,杨虎主持兴隆洼遗址第一次发掘,共清理房址5座,马贵昌、韩殿琮、刁金华等参加了发掘。

    1983年10月至12月,敖汉旗开展了第四期文物普查,范围为新地、林家地、四家子3个公社境内,共发现遗址地点558处,首次在四家子草帽山发现了红山文化积石冢。

    1983年,建平牛河梁“女神庙”与积石冢群被发现。

    1984年6月至10月,杨虎先生主持了兴隆洼文化遗址第二、三次发掘,揭露房址40余座。

    1984年8月至12月,敖汉旗文物管理所组织开展第五次文物普查,范围为牛古吐乡、玛尼罕乡的榆树山等地发现了小河西文化聚落址。

    1981年至1987年,内蒙古自治区开展全区文物普查,发现文物点15000余处。敖汉旗在这次文物普查中发现遗址3409处,其中新石器文化遗址623处。

    1985年3月至5月,敖汉旗第六期文物普查展开,范围是萨力巴乡6个村,四德堂乡6个村,四道湾镇及康佳营子乡。发现文化遗址234处。

    1985年7月至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杨虎先生主持了兴隆洼遗址的第四次考古发掘。并相继发掘了小山赵宝沟文化遗址,出土了被专家誉为“中华第一神器”的陶尊。

    1986年4月,邱国斌、刘海文在新窝铺乡做文物普查时,发现了最大的红山文化遗址——份子地遗址。

    1986年6月至7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队长刘晋祥主持进行了高家窝铺乡赵宝沟遗址的发掘,共清理房址17座,确认了赵宝沟文化。

    同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杨虎先生来敖汉旗主持王家营子乡西台红山文化遗址和木头营子乡小河西、玛尼罕乡榆树山遗址发掘,病确认了又一新的文化遗存——小河西文化。

    1986年7月至8月,邵国田、钱常友、邱国彬同志在敖润苏莫苏木开展第七次文物普查,发现遗址100余处。

    1986年至1994年,对阜新新查海遗址先后进行过7次发掘。

    1988年至1991年,对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先后进行了3次发掘。

    1988年5月至6月,敖汉旗第八次文物普查在哈沙吐乡和古鲁板蒿乡4个村进行,发现古文化遗址60余处。至此,历时8年的全旗文物普查宣告结束,先后发现不同历史时期古文化遗址3800余处。

    1983年至1993年,对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先后进行6次发掘。

    1983年,在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召开东山嘴遗址座谈会,围绕东山嘴祭坛的性质,及其与牛河梁遗址祭祀对象等问题展开讨论。

红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资料

 1990年,河北省文物局对迁安县开展文物普查,发现古文化遗址90处,其中新石器文化遗址10余处。

    1992年6月至10月,杨虎先生主持兴隆洼文化遗址第五次考古发掘工作,首次发现居室墓。兴隆洼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被评为当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同期,兴隆洼遗进行第六次考古发掘,该发掘被评为当年全国优秀考古发掘工地。

    1995年秋和1996年春,考古队对转年遗址进行发掘。在牛河梁遗址继续发掘,同时还发掘了杨家洼、兴隆洼遗址、西梁遗址、大硅沟遗址、洪格力图墓葬、老牛槽、上机房营子、二道窝铺等遗址。

    1996年至1999年,对半支箭河中游先秦遗址进行地毯式调查,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43处,其中99%为新发现。

    1998年5月至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刘国祥、王东风与敖汉旗博物馆邵国田刘海文等联合复查兴隆洼文化遗址,发现北城子、兴隆沟两处大型史前聚落址。

    1999年6月,为制定兴隆洼、大甸子遗址保护方案,博物馆在测绘两处遗址时,发现了兴隆洼的史前聚落群。

    1999年至2001年,中美联合考古调查队引入区域调查方法,对赤峰西部地区进行拉网式调查,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242处,采集点347个。

    2000年10月刘国祥、邵国田、刘海文、王泽等对城子山、鸭鸡山两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进行复查和测绘,并认定该遗址为距今4000年前的中国北方祭祀中心。

    2001年,对敖汉旗蚌河和老虎山河流域新石器遗址开展拉网式调查,在44个地点确认居住和祭祀遗址47处、遗物采集点12处,其中14个地点的18处遗址为新发现。

红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资料

 2001年5月至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李新伟、敖汉旗博物馆邵国田、刘海文、王泽等人组成联合考古调查工作队,在四道湾子、四德堂乡、四家子镇的新石器遗址进行调查,复查了50余处,新发现20余处,重新确认了四家子四镇老虎山河两岸的红山文化祭祀群。

    2001年6月,敖汉旗博物馆对四家子镇草帽山红山文化遗址第二地点——祭坛与墓葬进行抢救清理。该遗址复查时发现被盗掘,后侦破并找回方形玉壁等文物。清理工作得到郭大顺先生的现场指导。清理面积为600平方米,发现层层叠筑、轮廓清晰的石砌建筑址,清理墓葬7座,出土石雕像、玉环、骨笛等文物。

     2001年7月至10月,刘国祥、贾笑兵主持了兴隆洼第一期考古发掘,敖汉旗博物馆邵国田、刘海文、王泽等参加。第一点揭露面积1500平方米,第二地点揭露面积400平方米。

    2002年4月,由邵国田带队,有钱常友、王泽、王春明参加的工作队,分别在萨力巴乡水泉、古鲁板蒿乡小官家地和山咀子村等地复查兴隆洼文化遗址,并发现毡家地大型红山文化遗址和方形祭坛。

    2002年6月,刘国祥主持对兴隆沟遗址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这次发掘主要集中在第一地点的中心,发掘面积1500平方米,揭露房址12座,出土现象反映了距今8000年前社会基层的一个单位组合,对了解当时家庭结构提供了依据。

    2002年至2003年,对西拉木伦河流域开展调查中发现了西梁文化。重点调查的有兴隆沟、哈日巴沼、撒旗花、馒头山、转子山、哈不特盖山、马架子、大半拉山等遗址。

    2003年7月至10月,兴隆沟遗址第三次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4000余平方米,其中第一地点为2200平方米,第二地点为1200平方米,第三地点为750平方米。首次发现了兴隆洼文化合葬墓,并在一座灰坑中发现了以猪头文首配以石块摆放成龙形堆塑。这是迄今所知中华龙最早的形象之一。

【参考文献】

[1]梁思永《梁思永考古论文集》

[2]郭大顺《红山文化》

[3]于建设《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

[4]许倬云《万古江河》《历史大脉络》

[5]《红山文化研究》

[6]《红山文化高峰论坛文集》

[7]辛学飞《国玉之始——红山文化玉玦》

[8]王相骊、王耀武《红山文化探秘》

[9]《中国的传统》

[10]《红山文化研究述要》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