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敬求“石鼓文“释文

 fszl818 2012-05-25
王美盛:破解千古之谜“石鼓文”  

(2007-11-05 07:20:21)     来源:水母网-烟台晚报
  若干年前,当“石鼓文”三个字第一次进入王美盛的视线时,他可能不会想到,有朝一日,他会向这个“千古之谜”发起冲击,并在这个深奥的学术领域留下一串有力的脚印。

  但他的确做到了。这位偏居小城龙口的学者,以一本《石鼓文解读》的专著,为世人揭开了中国上古书法及古文字的神秘面纱。书中关于石鼓文的年代考订,更博得了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李学勤先生的肯定。王美盛现已成为国内公认的研究石鼓文屈指可数的专家之一。

  从书法的丛林中走来

  王美盛教授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现为万松浦书院的学者,此前,一直在龙口电大教书。他开的最多的一门课,是书法。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内兴起书法热。他从小就好这一门,临池之余,更有心搜集起中国古代关涉书法的诗歌和典故,一一加以注释,在报上连载,结成一册,于是《书法诗典论百例诠译》一书面世。为便于授课,不久,他又编著了《楷行隶篆四体书法教程》,广受学员欢迎。

  行走在书法的丛林中,王美盛发觉,愈往深处走,风光愈是奇崛,天地愈是开阔。出于学者的本能,他不断搜寻着新的高度,渴望一次不同寻常的登攀。

  莫非是上天有意的安排?王美盛与石鼓文相遇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本书,“石鼓文”这三个字重重地敲在他的心上———它是史学、文学和书法艺术界公认的价值连城的瑰宝。然而,关于它,却有着太多的谜,历经千年无人破解。一时间,王美盛被深深地吸引了,他不由自主地上了路,一脚迈进了这片深不可测的海洋。

  找到解读古文字的钥匙 

  石鼓文,顾名思义,即刻于石鼓之上的文字。已知的石鼓共十面,现存故宫博物院,是国家宝藏的重器。石鼓文发现于唐代,从那时起,历代学者对它的研究从未中断。但因为石鼓文年代久远,鼓文剥泐严重,文句深奥,迄今为止,人们尚不能完全读懂鼓文的意思,也无法掌握那个年代的重要历史事实,着实堪称“千古之谜”。

  石鼓文究竟作于何时?这个问题困扰了历代无数的文人学者。唐代的张怀瓘、张彦远,宋代的郑樵、欧阳修、苏东坡、朱熹,元代的吾丘衍、张养浩、陶宗仪,明代的李东阳、杨慎、赵宦光,清代的顾炎武、朱彝尊,近代的康有为、吴昌硕、罗振玉、王国维,现代的郭沫若等等,无不为之付出了心力,有的甚至付出了毕生精力。但石鼓文的年代依旧迷雾重重,莫衷一是。王美盛的研究便是从这里入手的。

  石鼓文中,有“吾获允异”一语。对前代学人的解释,王美盛颇多疑惑。对着文句反复咀嚼之际,他忽有所悟,急查史书,果然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据史书记载,允指允姓之戎,即猃狁,异即异类,指与华夏族殊异的外族类。从字面看,可以直译为“我们捕获猃狁异类”。迨西周晚期,周族与允戎多次发生冲突。春秋末年,晋顷公一举将允戎部落灭掉。这场战争,在《左传·昭公十七年》中有记载,战争的结果是“周大获”。这与石鼓文中“吾获允异”一事相吻合,很可能指的是同一件事。鲁昭公十七年为周景王二十年,即公元前525年。

  从“吾获允异”一句找到突破口,王美盛又对石鼓文作了进一步的文句分析,并综合周景王名字、晚年史实和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石鼓文章法结构、情调风格、书体特点等展开论证,继而亮明了自己的观点:石鼓文应为春秋末期周景王时作,且极有可能作于“获允异”的当年,即公元前525年。

  此论一出,学界瞩目。著名历史学家、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玉哲先生生前对这一新论极为重视。接到王美盛寄来的论文,王老不顾90岁高龄,亲自润色,并推荐到国家中文核心期刊《历史教学》杂志提前发表。

  2006年8月,王美盛的专著《石鼓文解读》一书由齐鲁书社出版发行。在这本书中,他不仅将石鼓文缺失的字词补缀完整,译成白话,还用毛笔一一书写,还原了石鼓文的本来面目。国务院学部委员、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李学勤先生5次审阅书稿,并为之作序,称其“综括而要言不繁,博通且富有创意”,并称赞王美盛的石鼓文书法,“形神兼备,不易多觏”。

  此时此刻,王美盛内心的兴奋难以言表。沿着这条路径走下去,就仿佛找到了一把解读中国上古文字的密钥,为辨析汉字之源———甲骨文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于是,他顺势又投入到甲骨文的辨析中,苦思冥想,逐字析解。目前,他已解出15系列100多个甲骨文字,其中,他所给出的若干解释,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说法大相径庭。是独辟蹊径,还是异想天开?他期待着时间来证明。最近,北京大学著名古文字学家高明,看到王美盛的《文源释例》书稿后,十分高兴,称赞其研究方法非常科学。

  读懂祖先的故事

  凡做学问者,必要耐得住寂寞,舍弃许多现实的利益。王美盛自然也不例外。他自嘲不通经济,对大家热衷谈论的股票、基金话题一窍不通,更不愿去关注。他通中医,擅书法,也从事过诗歌创作和外文翻译,但为了心无旁鹜地搞古文字研究,这些爱好只能暂放一边。每天两点一线、终日枯坐书斋的生活,他甘之如饴。

  那些在旁人眼里天书一样枯燥难懂的古文字,王美盛却读出了历史的陈香,愈深究,愈有兴味,愈能体会古人的智慧所在。日夜浸淫其中,他时常会产生一种时空交错的奇妙感觉。古人的生活与情感,通通蕴含在他们所创制的文字中。那些丰富浩繁的线条与字形,诉说着远古的故事,传递着祖先的声音。读懂它们,就仿佛读懂了祖先的心事。所以,每每解开一个古文字,王美盛的心底便雀跃不已,高兴得不得了。他知道,隔着几千年的时空,祖先在遥遥地向他微笑,那一定是欣慰的笑容吧?(记者 赵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