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讲座 | 篆书24品【14】

 清虚堂 2015-12-11


点击上方「中国书画报」可快速关注


篆书24品

□李敬东

  十四、石鼓文

  石鼓文,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石刻文字是研究金石书法的重要资料。石鼓发现于唐初,共十枚,高约二尺,径约三尺,分别刻有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718字。石鼓文在书法历史长河中不断被历代书法家珍视,并一直被看作是研究篆书的圭臬。这十个石鼓原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笔者数年前赴京考察过,可谓一饱眼福。

  石鼓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周宣王出猎的场面,故石鼓文又被称为“猎碣文字”。据古文字学家裘锡圭考证,石鼓文的具体年代最早出现在春秋晚期,不会晚于战国早期。宋代郑樵《石鼓音序》之后“石鼓秦物论”开始盛行,民国马衡将其断为秦穆公时物,而郭沫若则断为秦襄公时物。石鼓刻石文字多残,北宋欧阳修录时存465字,明代范氏《天一阁》藏本仅462字,而今《马荐》鼓已一字无存。


石鼓实物图

  石鼓文虽然今已残缺,但考察这一最古老的石刻文字是令古文字爱好者极其快慰的。近代书家吴昌硕临写石鼓文造诣极深,发过临摹石鼓文“一日有一日之境界”的感慨。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谓:“若《石鼓文》则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截,自有奇采。”传世墨拓善本有元代赵孟頫藏本(即范氏《天—阁》藏本)、明代安国藏中权本、先锋本(亦称“前茅本”)、后劲本,皆宋拓本。《天一阁》版本已毁于火,后三种俱在日本,有影印本行世。

  石鼓文的书法字体已接近小篆,但仍有不同。石鼓文多取长方形,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石与形、诗与字浑然一体,充满古朴雄浑之美。石鼓文的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从书法上看,石鼓文上承秦公簋文字,为秦篆的先声,字形方正大方。横竖折笔之处圆中寓方,转折处竖画内收而下行时,逐步向下舒展。其势风骨嶙峋,又楚楚有林下风致,仔细品味确有秦朝那股强悍的霸主气势。然而,微妙之处更趋于方正丰厚,气局不小,用笔起止均为藏锋,圆融浑劲,结体促长伸短,匀称适中,可谓古茂雄秀,冠绝古今。


石鼓文拓片局部

  石鼓文比金文规范、严正,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征,它是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书体。传说在石鼓文之前,周宣王太史籀曾经对金文进行过改造和整理,著有大篆十五篇,故大篆又称“籀文”。石鼓文是大篆留传后世、保存比较完整且字数较多的书迹之一。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也是古今书法家最为敬重的“圆笔书”宝典。

  初学篆书可以从石鼓文入手,首先要掌握其书体态堂皇大度、圆活奔放、气质雄浑、刚柔相济、古茂遒朴而有逸气的特点,进而再追求行笔的横平竖直、严谨工整,善用中锋者能得其要领。不仅笔画粗细基本一致,有的结体对称平正,有的字则参差错落,近于小篆而又没有小篆的拘谨。在章法布局上虽字字独立,但又注意到了上下左右之间的偃仰向背关系,其笔力的强劲在石刻中极为突出,在古文字书法中是别具奇彩和独具风神的。康有为称其“如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截,自有奇采”。因其书体为大篆向小篆过渡时期的文字,学石鼓文可上追大篆,下学小篆,百无一失。后世学篆者皆奉为正宗,无不临习。除了缶翁之外,晚清杨沂孙、吴大澂、王福庵等皆得力于此。有的还将其作为自己书法艺术的重要养分,进而融入其他艺术之中。(14)


来源:《中国书画报》书法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