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吓人的土家族“牛头宴”(图文)

 易之复 2012-05-25


    坪场约有3000个平方,数十张木桌一致摆开,桌上山珍野味盆满钵满。桌边立有一火炉,炉上架一口大锅,锅内牛头煮得皮开肉绽,露着狰狰白骨,热气腾腾中,两把系红布的匕首和钩子在锅边若隐若现。

   
客人落座,在树皮做成的大号声中,一位身着土家族服装的汉子慢慢走向大锅,刀光勾影,手起刀落,如庖丁解牛般,不一会儿,几块牛脸就在钵内了,“逮!逮!逮!”几句吆喝,人们齐刷刷地站起,手端酒碗,一饮而下,“牛头宴”拉开序幕……

   
423,湘西永顺县芙蓉镇, 舍巴节”如期举行,作为土家族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综合性节日,它是土家族特有的传统民俗和年度盛会,祭祀仪式后表演的毛古斯舞、摆手舞、梯玛歌等,已被列入国家、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这次名为“中国湘西芙蓉镇·土家族舍巴节”的展演活动,包括原生态歌舞表演、踩街表演、千人大摆手夜景表演、土家饮食文化牛头盛宴、巫傩绝技表演及舍巴节神秘之夜篝火晚会等主体内容。这其中,“牛头宴”无疑最为游客所期待。

   
以往“牛头宴”,是将整只牛头蒸熟后连大铁锅一起端上席,并配以泡红辣椒、酸肉、蒿子粑、腊肉等,客人们用刀子切割牛头上的肉食用。这次,显然变了,少了份粗犷,多了些文雅,客人们不需要亲自切割,由厨师们代劳,然后放在碗中,供大家慢慢享用。



    “牛头宴”看起来吓人,吃起来却十分鲜美,每一块肉都那么鲜嫩湿润,肥而不腻,令人唇齿留香。这种清淡的牛肉,看起来极为普通,但它的奥妙就在用了几十斤牛骨汤炖制而成,鲜味几乎浸淫到了每一块肉的缝隙里。现场上千名游客品尝后,无一不大呼“过瘾”。


    有人说,牛头盛宴,古就有之。但直到现在,大多数关于土家族民风民俗的文献中,均没见文字记录。倒是最近十分火爆的“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地”——永顺老司城,民间说法有板有眼。


    唐代末年,江西彭氏征服了五溪诸蛮以后,当上了溪州
58旗、380峒的土家族的“土皇帝”,建都城于永顺县会溪坪。第十一代土司彭福石于1135年移都城于老司城。老司城,位于永顺县灵溪河畔,距县城19公里。它兴于唐末,旺于南宋,废于清雍正年间。

   
老司城是溪州土司王的王城,也是当时中国土家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据传说彭福石移都城于老司城后,为了鼓舞士气,增强军民信心和斗志,在一次军队作战凯旋回城时,特命令城中军民杀黄牛犒劳将士。

   
为了显示土家儿女的雄心和胆略,命人支起100口大锅,熬牛头以鼓舞士气,希望以后每次作战都能够牛气冲天,大败敌人。而土家士兵吃了这“牛头宴”后,果然士气大增,以后每逢作战都能够奇迹般的获得胜利。

   
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仅19岁的二十六代土司彭翼南奉朝廷之命率五千土兵赶赴江浙,斩杀并俘获倭寇2200余人,令敌闻风丧胆,受到朝廷嘉奖,赐服三品,并授“昭毅将军”等,《明史》称“自有倭寇以来,东南用兵未有逾此者,此其第一功云”,即立“子孙永享”牌坊以昭纪。

   
“牛头宴”承载了太多土家先民的荣耀和希望。资料表明,彭翼南率兵发兵时是腊月23日,土家儿女以国家利益为重,随即开赴前线。为鼓舞士气,出发时老司城内大摆“牛头宴”,彭翼南在宴会上发誓要把出征的子弟们带回家乡,“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这些故事神奇而悲壮,据说,也是土家族“过早年”和“湘西赶尸”最有说服力的来源。

    1727
年,为消弱土司权利,清朝实施“改土归流”,“牛头宴”也随之逐渐失传。2007年永顺县组织有关人员挖掘,经过反复的试制,才终于成功。20089月,在芙蓉镇首届土家族毛古斯文化节举行时隆重推出,一下就广受欢迎。“牛头宴”原本是送迎将士的出征和凯旋,现在逐渐演变成了土家族接待贵宾的盛大礼仪宴会。

   
值得一提的是,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意思是“本地人”。 主要分布于湘、鄂、黔、渝毗连的武陵山区。195713日中国正式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2000年,土家族人口达802.81万人,在全国民族人口总数中排名第六。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武吉海在切割牛头





                                             牛头宴让美女也疯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