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名山之十三:道风文韵武夷山

 鸟语花香香 2012-05-26
      
武夷山著名道观止止庵
        武夷山被列为道教的第十六洞天,武夷道教的历史,大致以南唐元宗李景之弟李朗佐于保大八年(公元950年)访道入武夷山时为始,但实际情况却要复杂得多……
      道教做为一种有组织、有经籍、有道仪活动的教团被承认,固然是西汉太平道的传播之后,但道教的前教史却可追溯到东周老子创道家学派时期,甚至可追溯到商周的巫术。巫术、鬼神崇拜鬼神的夷越地区和老子创道家学派的楚文化地区。“武夷山一带古代闽族人民的楚文化渊源问题,我们还可以找到一些历史根据。史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后裔‘陆终生子六人’,‘三曰彭祖’,相传武夷山得名来自彭祖的两个儿子彭武和彭夷……传说彭氏兄弟开发武夷山区的时代,也与悬棺葬的年代相近”。据《异仙录》说:始皇二年有神仙降于此山,自称武夷君,统录群仙。山因此而得名。
      《武夷山志》载:唐天宝(742-756年)该山始建道教宫观天宝殿。南唐元宗李景为其弟入道修持,将天宝殿移建,改名会仙观。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增修屋宇三百余间,赐额‘冲佑诏广观’,冲佑观成为当时有名道观。明神宗万历三十年(1602年),诏赐《道藏》给冲佑观,以广其传。武夷山疲乏教宫观在历史上有九十九观的说法……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曾修炼于武夷山,结茅庵于驻云堂,并重建止止庵,任住持。武夷山道教,在中国道教史上占有特殊的一席之地”。
武夷山妙莲寺
       自南唐李良佐入山修道以来,道人接踵而来,相继在武夷山的幔亭、虎啸、止止、水帘、碧霄、复古、天心、马头、莲花、神通、接笋等处结庐、造舍、立靖、建庵、筑观、蔚为大观,武夷宫的道观,“唐宋以来,历代都有赐田,计达一万一千多亩”。“宋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曾因京师大旱,‘祈雨有亩’,一次赐钱八十万”,“到宋代,武夷宫已扩建成为一组堂皇宏丽的宫观建筑群,曾有‘名山巨构’之称”。
        武夷山修身炼形的道士多功能随山、龙门两派,均为“全真道支派”,以“清心寡欲为修道之本,以为一念无生即自由,心头无物即仙佛”,以后“使教义由偏重丹法清修而转向以严持戒律为主,成为全真道的又一演变”。特别是全真道南宗第五祖白玉蟾在武夷山修道多年,他在道教“内丹”学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气功成成就方面闻名于世界武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在武夷山“琴书四十年,几做山中客”,道教师友和道教文化对他的理学成熟是有积极影响的,“朱熹吸收佛、道二教的形而上学、宇宙观,弥补了古代儒家只讲形而上学、人生观的不足”。朱熹本人也在《大隐屏》一诗中说:“……苍然大隐屏,林端耸孤标。下有云一壑,仙人久相招。授我黄素书,赠我双琼瑶……”,诗中所说的“仙人”即是道士,“黄素书”即是道经、道藏之类的书籍。
                                                                        朱熹
       朱熹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又一位伟大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其学说博大精深,著述卷帙浩繁,影响古今中外。朱熹祖籍安徽(今属江西省)婺源县,北宋“靖康之难”之后的第3年出生在福建省尤溪县。他坚持认为其远祖乃山东省邹县人,与孔孟及其门人乃同乡。后人把朱熹长期生活过的福建沿海称为“海滨邹鲁”、“理学名邦”。

  少年失父,托付朋友。南宋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47岁的父亲朱松因病去世,朱熹年仅14岁。朱松临终前手书以家事托崇安县(今武夷山市)五夫里好友刘子羽,命朱熹拜为义父;并拜师东南儒宗藉溪胡宪、白水刘勉之、屏山刘子翚(刘子羽的三弟)等武夷三先生,且以父事之。刘子羽曾与朱松同朝为官,抗金名将,均因抗金先后被贬回乡。刘富甲一方,为人忠义,不负朱松之托,为朱熹母子在五夫里屏山之下、潭溪之上建造五间住房,为使朱熹不忘婺源县紫阳山住房取名“紫阳书堂”(后改称紫阳楼)。朱熹一到五夫就拜读在刘子翚的屏山书院。

  博览群书,问禅吸佛。从14至17岁朱熹分别在胡宪、刘勉之和刘子翚三位老师的严格教诲下,潜心攻读儒家经典。信奉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和程颐等开山四大巨擘以及杨时、谢良佐、吕大临和游酢等程门四弟子的学说。吸纳诸子百家,渐渐领悟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之理。朱熹逐渐成长,恩师刘子翚为他取表字“元晦”,寓意晦藏修身以奋发成才。且在五夫里至武夷山之间建歇马庄,购田200亩,田租收入用作朱熹母子生计。元晦为牢记先父慎独修养之遣训、老师善自韬晦之教导,书对联“佩韦尊考训,晦木谨师传”贴书房门口,作为读书处世之座右铭。

武夷山摩崖石刻

  高中进士,外放同安主簿。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朱熹到建宁府(今建瓯市)参加乡试,高中榜首。次年成婚,妻子刘清四乃教师刘勉之爱女。婚后即赴皇城临安(今杭州市)参加会试,经3场贡试和殿试,中王佐榜第五甲第90名进士。会试结束南归,一路访师求教,经兰溪访范浚、衢州访张嵲、江山访徐存。回家后继续苦读,不因登科中举而放松学业,企盼有朝一日得入仕途,将平生所学匡时济世。公元1151年朱熹参加朝廷铨试后,被授予左迪功郎之官,外放福建省泉州同安县主簿,但要等现任主簿3年秩满后才能补缺。2年后朱熹赴任,途中访南剑州(今南平市延平区)九峰山草堂李侗,福州李樗、林子奇、刘藻和任文荐,莆田林光朝、方翥、陈俊卿和郑樵。一路求教,一心学业,抱定做官先做人,做人先做学问之宗旨。在同安任上秩满3年返回五夫里,深居书斋专心致志钻研儒学。期间接受100多位来自八闽各地学子,在紫阳书堂开讲儒学。

  碧水丹山,出口成章。过了而立之年的朱熹想到曲阜圣地朝拜孔夫子之圣像的信念日趋强烈,以至于一个春日午后,梦游圣地,聆听圣人教诲,醒来放眼美丽的武夷山水,一首千古流传的《春日》从心中奔腾而出。同年入夏,得李侗之书信,解心中诸多疑惑,感到已初入圣道之门。回想自己20多个春秋之苦读,严父、慈母、义父和恩师之谆谆教诲,如源源不断之清水,一股感激之情,从心中涌起,又一首千古传诵的《观书有感》脱口而出。淳熙十五年(公元1187年)春朱熹带领学子,经一曲而上直到九曲。触景生情,动情地写下了《九曲棹歌》十首,堪为武夷山千古绝唱。

  防灾、救灾。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闽北旱灾遍地,他动员富户和米商卖粮三千担,并与崇安知县一起赈灾,不料七月崇安又发生水灾。经历旱水之灾,朱熹提出救灾先要防灾。公元1171年夏,一直念念不忘社仓之事的朱熹写信新任建宁知府,知府知朱熹之名念其苦心,遂拨款六万,朱熹在五夫兴贤街建造社仓一座,并定仓规:夏借冬还,每石加收两斗息米,小灾息米减半,大灾息米尽免,数年后以息米来偿还官粟,变官仓为民仓,赈济乡民,造福一方百姓。此举后来在闽北一些地方推开。

武夷山摩崖石刻

  褒褒贬贬为官,广招弟子讲学。此后的15年左右时间,朱熹先后到朝廷、江西南康和浙江台州等地为官,升升降降。面对险恶的宦海风云,朱熹以傲然不屈的硬骨,赋词吟诗,捍卫儒道理学。为反击权贵奸小决定在武夷山九曲溪畔创建精舍,大讲义理之学,传播儒家之道。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四月,简朴的武夷精舍在五曲隐屏峰下落成,主间三间。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五月,朱熹回到建阳,营葬爱子朱塾,并着手于考亭修建新居,次年6月落成,形同五夫里的紫阳书堂,此时已是63岁的人了。在以后的岁月里或出去讲学,或者应朝廷之召为官,或者在考亭讲学著书立说,直到去世,享年71岁。

 综观朱熹的一生,少年失父、中年丧偶、老年丧子,崎岖坎坷,命途多舛。在官场上宦海沉浮,怀才不遇,终生不得重用。但始终不为家庭和官场的打击所屈服,专心钻研理学,受武夷山水之灵感,著书立说,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为后世所推崇;朱熹的一生关注民生,在《经界申诸司状》中写道,版籍不正、田税不均,看似小事,实际上于公于私均有莫 大之害,因为“贫者无业而有税,则私家有输欠追呼监系之苦;富者有业而无税,则公家有 隐瞒失陷岁计不足之患。及其欠了民,诉理纷纭,追对留滞,官吏困于稽考,人户疲于应对,而奸欺百出,率不可均,则公私贫富俱受其弊,岁引月长,有增无减”,主张复井田、行经界,除弊兴利,缓和朝廷与民众之间日益紧张的矛盾,避免社会冲突的发生;朱熹重视教育孩子依法纳税,在《朱子训子贴》中曾写道:“国课早完,虽囊空虚,独有余庆。”朱熹谆谆教育子女:必须按照国家税法,足额及时地将所纳的税款缴入国库,不应拖欠国家税款一分一厘;即使是自己因此而造成结济拮据,却感到心安理得,内心由衷地感到欣慰,因为自己尽了一个纳税人所尽的义务。

 武夷山风景优美,其中九曲溪沿途风光尤美。九曲溪发源于武夷山森林茂密的西部,水量充沛,水质清澈,全长62.8公里,流经中部的生态保护区,蜿蜒于东部丹霞地貌,分布峦岩壑间和深刻的断裂方向控制下,形成深切河曲,在峰峦岩壑间萦回环绕,9.5公里的河曲,直线距离只有5公里,曲率达1.9公里。九曲溪两岸是典型的单斜丹霞地貌,分布着36奇峰、99 岩,所有峰岩顶斜、身陡、麓缓,昂首向东,如万马奔腾,气势雄伟,千姿百态。优越的气候和生境,又为群峰披上一层绿装,山麓峰巅、岩隙壑嶂都生长着翠绿的植被,造就了“石头上长树”的奇景,构成了罕风的自然山水景观。

 曲折萦回的九曲溪贯穿于丹崖群峰之间,如玉带串珍珠,将36峰、99岩连为一体。山临水而立,水绕山而行,峰岩高低、河床宽窄、曲率大小、水流急缓、视域大小、视角仰俯等都达到绝妙的程度,构成"一溪贯群山,两岩列仙岫"的独特美景,溪光山色中溶注了中国传统的诗情画意和美学意境。登山可览碧水清溪,涉水能看奇峰异石,乘一叶古朴的竹筏顺溪而下,可赏奇拔秀伟、千姿百态、争奇斗妍的形象美;可品泉歌鸟鸣、浪击轻舟、篙点褐石、绿树红花的色彩美;可看流水游鱼、浮云飞鸟、艄公游人的动态美;可睹云绕山嶂、雾锁峰腰、雨罩群峰的朦胧美,身临秀色美景,犹如漫步奇幻百出的山水画廊,聆听丰富有变奏的交响乐章,欣赏韵味独特的瑶池歌舞,品味韵律有致的美丽诗篇,如痴如醉,飘飘欲仙。这是武夷山自然景观的精华,堪称世界一绝。

 大自然赐予了武夷山独特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历代高人雅士、文臣武将在山中或游览、或隐居、或著述、或授徒,前赴后继,你来我往。自然山水陶冶了人们的性情,启迪了人们的智慧,人类的活动传播,发展了武夷山,为自然山水增辉添彩。先民的智慧,文士的驻足在九曲溪两岸留下众多的文化遗存:有高悬崖壁数千年不朽的架壑船棺18处;有朱熹、游酢、熊禾、蔡元定等鸿儒大雅的书院遗址35处;有堪称为中国古书法艺术宝库的历代摩崖石刻450多方,其中有古代官府和乡民保护武夷山水和动植物的禁令13方;有僧道的宫观寺庙及遗址60余处。其中朱熹留下的《武夷山九曲棹歌》至今熠熠生辉:

                               九曲棹歌

          朱熹

武夷山上有仙灵, 山下寒流曲曲清。

欲识个中奇绝处, 棹歌闲听两三声。

 

一曲溪边上调船, 幔亭峰影蘸晴川。

虹桥一断无消息, 万壑千岩锁翠烟。

 

二曲亭亭玉女峰, 插花临水为谁容。

道人不作阳台梦, 兴入前山翠几重。

 

三曲君看架壑船, 不知停棹几何年。

桑田海水今如许, 泡沫风灯敢自怜。

 

四曲东西两石岩, 岩花垂露碧监参。

金鸡叫罢无人见, 月满空山水满潭。

 

五曲山高云气深, 长时烟雨暗平林。

林间有客无人识, 款乃声中万古心。

 

六曲苍屏绕碧湾, 茆茨终日掩柴关。

客来倚棹岩花落, 猿鸟不惊春意闲。

 

七曲移舟上碧滩, 隐屏仙掌更回看。

却怜昨夜峰头雨, 添得飞泉几道寒。

 

八曲风烟势欲开, 鼓楼岩下水潆洄。

莫道此地无佳景, 自有游人不上来。

 

九曲将穷眼豁然, 桑麻雨露见平川。

渔郎更苋桃源路, 除是人间别有天。

 

 

这些遗存星罗棋布,如璀璨的宝石,镶嵌于武夷山的溪畔山涧、峰麓山巅、岩穴崖壁,将古人的智慧、先哲的思想、人民的劳动融于自然山水之间,为武夷山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给人以浑然天成的和谐美感。这在我国的诸多景观中是极为罕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