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悟空原来是个“混血儿”

 深山木槿 2012-05-26

大话西游与人生 林电锋

孙悟空原来是个“混血儿”

 

在品读《西游记》中,大家都想弄清楚孙大圣的来历。根据小说描述,有几个答案是肯定的。第一,孙大圣是外籍人士。大唐帝国属于南赡部洲,老孙出生于东胜神洲傲来国。第二,没有父母,自称是石头所生,不知道是什么血型,也找不到血缘关系。不过,孙大圣形象的成功塑造,可从很多地方找到他的蛛丝马迹。说到底,他是一个典型的“混血儿”。

 

进口说:孙大圣来源于印度神猴

 

坚持这个观点的代表人物,是胡适和陈寅恪两位大师。

胡适认为,孙大圣的原型,是著名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演化而来。陈寅恪也赞成这个观点。他认为,孙大圣的原型确是哈奴曼。在甘肃敦煌的壁画中也有体现,说明哈奴曼的故事在唐代已经流传。

哈奴曼的故事在印度家喻户晓。当你漫步在新德里的大街上,随处可见哈奴曼的神像。这只神猴浑身通红,头戴金冠,浓眉大眼,嘴巴鼓鼓的,还有一条尾巴翘起来,是典型的猴子形象。不过,跟西游记中孙大圣的“雷公”形象相比,还是有明显差异的。

哈奴曼是《罗摩衍那》中的重要角色,是一只神通广大的超级神猴,也是毗湿奴的第七个化身罗摩最忠实的仆人和朋友。毗湿奴是印度教的保护神,是叙事诗中地位最高的神,手握维护宇宙之权,与湿婆神二一添作五,分享了神界的权力。

哈奴曼拥有超凡的力量,并且精通变化。有一次,他的主人罗摩的妻子被魔王劫走,情况非常紧急。哈奴曼受罗摩之命,率领“花果山”浩浩荡荡的猴子大军,远征魔王,打败了敌人,救出了主人。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发现,在西游记中也似曾相识。例如,朱紫国王的金圣宫娘娘被观音菩萨的金毛犼摄走,孙大圣率领师兄弟,智盗紫金铃,击败了怪兽,救出了皇后。可见,这个故事或许影响了吴承恩的创作。

有的学者认为,孙大圣的形象与神猴哈奴曼有一定的关联,说明当时中印之间文化交流的活跃。

一方面,唐宋以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喇嘛教传入,对猴王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形成一次飞跃。另一方面,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宋代南方与国外交往增多,如泉州就有“此地原本佛国”之说,各地的宗教文化相互激荡,泉州成为国际商业大港,使得印度神猴文化在南方扎根下来,应该为同是南方人的吴承恩所熟悉。

 

国产说:来源于我国神话传说的无支祁

 

另一位大腕鲁迅认为,孙悟空的原型出自本土,是由唐人传奇《古岳渎经》中淮涡水神无支祁演变而来的。

无支祁是谁?它是唐代李公佐小说中的怪兽,在《西游记》中,有两处提到它的大名。

孙大圣被黄眉老佛打败,跑去南赡部洲盱眙山城搬取救兵,日值功曹说,“(山城)即今泗洲是也。那里有个大圣国师王菩萨,神通广大。他手下有一个徒弟,唤名小张太子,还有四大神将,昔年曾降伏水母娘娘。”大圣见到国师王菩萨,菩萨说,“你今日之事,诚我佛教之兴隆,理当亲去,奈时值初夏,正淮水泛涨之时,新收了水猿大圣,那厮遇水即兴,恐我去后,他乘空生顽,无神可治。

这里说的水母娘娘和水猿大圣,便是怪兽无支祁。

无支祁是淮涡水神,淮即淮水,今天的淮河,涡水即涡河,是跨河南、安徽两省的河流。无支祁外表犹如猿猴,缩鼻高额,白脑袋白牙齿,金眼睛绿身子,倒像一个长颈鹿,脑袋一伸,脖子变成百尺,力量超凡,速度飞快。这样一看,跟孙大圣很是相像。都是猴子身体,没有火眼却有金睛,伸缩变化自如,速度快似筋斗云,懂得变化,正如孙大圣的前身。

由于无支祁在两水作乱,祸害一方,在大禹治水时,便将它降伏,头上套上锁链,关在淮水之中。这里,隐藏了多少西游故事?曾经作乱,犹似大闹天宫,也像大闹龙宫;大禹将它降伏,犹似如来将大圣压在五行山,大禹还赠送了孙大圣如意金箍棒;头上套上锁链,何如戴上紧箍咒。等等。说孙大圣的原型是无支祁,不是空穴来风。

 

混血说:孙大圣是民族交融的产物

 

以前,人们对《西游记》研究还不够深入,随着学术界的日益重视,尤其是八十年代后,学术界继续关心孙大圣的出身问题,鲁迅和胡适两位大师的观点,也受到新的质疑。

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学术界开始流行“混血说”。这个新的观点是季羡林先生。季先生原来也推崇“进口说”,经过深入的研究,季先生逐步形成“混血说”的新观点。

他指出,孙悟空的原来形象,基本上来源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确实与印度神猴非常吻合。不过,由于作者吴承恩从小喜欢神话志怪传说,并深受影响,因此,孙悟空的形象,无疑又增加了无支祁的特征。外来的和尚和本地的和尚相结合,一个“混血”猴行者形成了,说明孙悟空形象是印度神猴和无支祁的继承和发展。

事实上,孙大圣作为“混血儿”,印度神猴和无支祁只是主要的方面,吴承恩应该还受很多传说的影响。如在甘肃榆林石窟中,有一幅著名的壁画《唐僧取经图》,画中有一位紧随唐僧的“胡人”,长的尖嘴猴腮的,可能是孙悟空的原型。

应该说,“混血说”更加接近历史事实。

 

原型说:历史上确有悟空本人

 

在陕西泾阳县北部的嵯峨山,山上有很多人文景观,如唐德宗李适的陵墓。这里,有奇特的唐代悟空和尚的灵塔,他是唐代西天取经行动的最后一人。

悟空和尚的俗名叫车奉朝,是陕西泾阳人。生于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1年),早年是唐朝的军官。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1年),他年仅21岁,便奉旨随中使张光韬出使西域各国,途中得病,留在健陀罗国养病,即现在的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估计是病情比较严重,因此他在病中发愿,如果病能够痊愈,愿意出家为僧。

后来,他的病真的好了,便拜当地的三藏法师为师,正式剃度出家。此后,他在西域周游列国,访师问道,转眼几十年过去。将近六十岁时,征得师父的同意,带回一枚舍利佛身和很多经书回国。公元790年,唐德宗召见了他,高度表扬他的行为,并赐给他的法号“悟空”。

悟空和尚出塞前后四十年,历尽艰辛,学佛译经,他所翻译的佛经,共三部十一卷,被全部被收录在高僧圆照奉旨编撰的《贞元释教录》中,悟空同样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另外,还有一个关于“悟空”的故事,发生在吴承恩的老家附近。

唐高宗龙塑元年(公元661年),西域著名高僧僧伽大师带着弟子木叉和慧俨经西凉府到达大唐帝国,曾经来到楚州,即今天的淮安市,也是吴承恩的老家。

后来,僧伽长期在江苏泗洲(今淮安市盱眙县,即上面所述的大圣国师王菩萨地盘)一带,传播佛法,信徒广众,名满天下,被奉为“泗洲大圣”,在佛教界普遍认为他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晚年,僧伽进入长安,被奉为国师,八十三岁圆寂。

在江苏江阴市,有一个悟空寺,原名“招隐寺”,建于南朝,属于“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到了北宋时期又扩建,规模更大。由于有缘分,收藏了“泗水大圣”僧伽的舍利,后由宋太宗赐扁改名为“悟空寺”。

淮安、江阴一带,都是吴承恩活动的地方。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孙大圣的出身,何曾与此相似?“悟空”、“大圣”、“传经”、“观音”、“木叉”等信息,全部包含在其中,难道孙大圣的诞生是偶然的吗?

 

我来说:成功的背后隐藏着曲折的故事

 

关于孙大圣的身世来源,确实有很多。例如,还有人说,孙悟空是胡人石磐陀(《唐僧取经图》中的胡人)。玄奘大师私下越境,前往西天取经。他孤身来到了边境的“五烽”下,即五个警戒越境的烽火台,这些烽火台错落在大漠之中,扼守住沙漠中的水源,是一个鸟也飞不过去的地方。

为了争取越境,玄奘得到石磐陀的帮助。他们来到边境五烽时,胡人吓怕了,退缩了,甚至动起杀害玄奘的念头。后来,玄奘感化了他,让他独自回去,选择毅然孤身独闯五烽和大漠。

石磐陀也像向导,也像唐僧的徒弟,关键是他是一个胡人,也是一个僧人,“胡僧”在长期的发音中,跟“猢狲”相似,吴承恩是否从中得到启发呢?

因此,我认为,孙大圣的形象来源,是一个长期综合的形成过程。如果没有长期的积累,就不会产生这个惊天动地的奇才,就不会产生这个振聋发聩的故事。

成功的来源在于积累。没有深厚的积累,就不会取得成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