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百家讲坛”的一段因缘——孙悟空来由初探

 蜂360 2013-10-01

 

——应《百家讲坛》之邀所作录像讲稿(粗稿)

     按语  去年(2009年)底,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组的魏编导通过山东大学党委宣传部找到我,希望我能到该栏目去讲《西游记》,容量约五十个小时(五十集)。宣传部的两位年轻同志陪着魏编导在济南待了四天,给我录制了三次讲演录像才带着录像资料返回北京。

    这段因缘没有延续,《百家讲坛》希望我再随意一点(说白了是八卦一点),我做不到(不想那样),全家人也反对我上《百家讲坛》。或许我会另外写文详细回忆或记录下来,但不是现在。

    台式计算机坏了,找出那台十多年前配置但至今仍然如新购置一般的笔记本,忽然看到留在桌面上的当时的PPT讲稿。当时也是费了很多时间做成的,不忍丢弃,就将文字放在这儿吧,算作是岁月的一段剪影,知道还曾经有一段飘然而至的邀请。

                                                                2010.10.10  15:20

    我们平常说从石头缝中迸出来的这句话大约是指凭空而出,这与从石头缝里蹦出来个孙猴子一样平常。《西游记》成书后已经流传数百年,孙悟空的故事人皆能言。孙悟空到底来自何处?是何方人士?名字有何讲法?他为何有这等法力?这些问题一般读者中通常不去深究。

  直到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方开一代先河,孙悟空究竟是何方神圣,才作为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被提出来。

  下面我想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有关孙悟空这个人物、故事的来历。

  先看看文学作品中的孙悟空

  自然首先会提到古典小说《西游记》,书中孙悟空乃是从石中迸裂而出。

  刚出生时,他带领群猴进入水帘洞被拥为众猴之王,称美猴王。

  后来拜菩提祖师为师学艺,法号悟空。孙悟空第一次到天界时被封为弼马温,后来悟到受骗反下天庭,回花果山占山为王,自封齐天大圣,并逼迫天庭承认。他在天宫时搅乱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偷吃太上老君的万年金丹,打败十万天兵天将,又自不量力地与如来佛祖斗法,被如来佛收压在五行山下。

  500年后唐僧将其救出,法号行者。再经观世音菩萨点化,得72种化身,又赐后脑神奇头发,亦可作百般变化。他能腾云驾雾,筋斗翻飞,火眼金睛,看穿妖魔。在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路上,降妖伏魔,历81难,取真经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

  这可算是孙悟空的官方户口档案。

  宋人编有一部大书《太平广记》,卷467《戎幕闲谈》中有详细的无支祁的传说:有李汤者,永泰楚州刺史,问渔人见龟山下水中有大铁锁,乃以人牛曳出之。霎时风涛陡作,有一兽形如猿猴,高五丈许,白首长鬐,雪牙金爪,闯然上岸,张目若电,顾视人群,欲发狂怒。观者畏而奔走,兽亦徐徐引锁曳牛入水去,竟不复出。

  无支祁即无支奇,是古代传说中的淮水水怪。塌鼻凸额,白头青身,全身长毛,形如猿猴,火眼金睛,力大无穷。常在淮水兴风作浪,危害百姓。

  大禹治淮水时,无支祁跳出来作怪,风雷齐作,木石俱鸣。大禹很恼怒,请来神兽夔龙作为援军,才擒获了无支祁。大禹用铁索锁住他的颈脖,拿金铃穿其鼻,把他镇压在淮阴龟山脚下,从此淮水才平静地流入东海。

  宋元以降,大禹降伏无支祁的故事,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太平广记》至少流传了500以后才出现唐僧取经的故事,最早写唐僧取经故事的是明初杨讷的杂剧《西游记》。元代吴昌龄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已经现孙悟空的形象,且有无支祁是他姊妹语。可见孙悟空人物塑造已借鉴了无支祁形象。无支祁的故事流传800年以后至明代有了小说《西游记》,无支祁的形象,逐渐为孙悟空替代。吴承恩喜采民间传说,他整理《西游记》不可能不读《太平广记》这样的大书。所以后代很多学者考证《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可能始于无支祁。

  民间传说中的孙悟空来历

  孙悟空身世在《西游记》中历历可考,它原本诞生于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山顶一块仙石之中。但是民间也有很多说法。

  2007年初,在福建省顺昌县城西北高宝山主峰双圣庙内发现一处元末明初的兄弟合葬神墓。有两块墓碑并立在高出地面的墓台上,碑高0.8米。左碑中间竖刻齐天大圣,上方有宝峰二字;右碑竖刻通天大圣

  闽北、闽东乃至福建各地有很多祀奉齐天大圣的庙宇、神位,但以通天大圣为膜拜对象并以神墓的形式保存下来的古代遗存仅发现这一处。

  齐天大圣孙悟空是神话人物,而通天大圣却没有在《西游记》里出现过,几乎无人知晓。当地博物馆人士在元末明初杨景贤撰写的《西游记》杂剧里寻找到了通天大圣这一形象。杂剧里有一段孙悟空自白:小圣弟兄姊妹五人,……大兄齐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

  中国古代民间讲究以左为尊,上述墓碑左为齐天大圣、右通天大圣,弟从兄之意明确。双圣庙内两墓碑是文字资料之外不可多得的实物遗存,当地博物馆人士认为这就是孙悟空兄弟的合葬神墓。——好啊,孙悟空有了一位兄弟!

  上面的说法还算认真,有些就倍显荒诞了。

  当年王母开蟠桃会,邀请灵山佛祖东来,佛祖走到花果山时,感到有点累,便想歇息一番,正巧有个石头晶莹剔透, 洁白如玉,佛祖很是喜欢,便在这块石头上休息了,片刻凡间已过几百年。佛祖离开后那石头因受佛祖温润沾上灵气,其上时常有祥云笼罩,祥云引来南海观世音,她取发一根,吹口仙气变作金针将手指刺破,两滴血滴在灵石上。石头得佛祖阳气和菩萨阴气,天长日久,更采日月精华,终于修练成精,就便是孙悟空了。

  一般学者的观点

  石盘陀说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部传记文学,是研究中外交通史和唐代佛教史的珍贵资料。该书记述了唐玄奘西行求法和译经的事迹,层次分明、行文典雅,文字修辞都很有特色。书中载有玄奘西行最困难时所收胡人弟子石盘陀的情节。

  哈尔滨师范大学张锦池在研究取经故事流变过程后得出结论,认为孙悟空的现实原型为《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的石盘陀。他提出了孙悟空之于唐僧和石盘陀之于玄奘五方面的比较理由:

  行者身份相同;

  向导作用相类;

  解决危难作用相若;

  师徒间微妙关系相似;

  石盘陀乃胡僧,胡僧与猢狲音近。

  在宗教思想引导下,唐僧取经,胡僧帮忙易传为唐僧取经,猢狲帮忙,从而为玄奘取经故事的神魔化提供了机缘。

敦煌壁画说

  甘肃榆林石窟中有壁画《唐僧取经图》,画中有一位紧随唐僧的尖嘴猴腮的胡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段文杰曾撰文指出,猴形人即孙悟空原型,名叫石盘陀,其家乡在今甘肃省安西县锁阳城一带,所以孙悟空应该是甘肃人。

  唐僧取经图是榆林窟镇窟之作,比《西游记》成书早300年。壁画上只有唐僧、白马和孙悟空,没有猪八戒和沙和尚。图中的唐僧是位汉僧,身着襦裤,外套右袒袈裟,脚蹬麻鞋,双手合十,面目英俊。悟空亦着襦裤、麻鞋,头戴金环,额低嘴长,露齿披发,双眼圆睁,似人又似猴,形象逼真而带有野性。

  甘肃壁画图案表明《西游记》故事在唐代已有流传。上世纪初敦煌学的建立为《西游记》人物故事的流变增添了新的形象史料,壁画中既有单人徒步、身背背架的图像,又有类似猴行者的胡人牵马随行的图像,可见人物故事是经过历代增益的。

  近年来日本有学者提出孙悟空形象源于佛典,他们在一些佛教典籍中找出有关猕猴、猿猴或猴属护法神将的记述,认为它们才是孙悟空的原型。

  著名学者的观点

  赵景深

  从《永乐大典》残本中析出的文献中,已经有数段后世小说《西游记》的故事,尤其是一篇朝鲜汉文文献《朴通事谚解》车迟国斗法中孙行者的故事非常重要。赵景深认为,《朴通事谚解》一书约刊于元代。韩国翰林大学金敏镐教授也提出此书成于元朝至正七年(1347)。此外,山西稷山县还发现元代的玄奘取经图壁画。这些都证明后世《西游记》的基本故事人物框架很可能是在元代形成的。

  鲁迅——本土无支祁

  鲁迅认为孙悟空形象应当来自中国民间传说中的淮涡水怪无支祁。

  鲁迅认为小说中的孙悟空与无支祁有多处惊人的相似:无支祁最后被大禹锁在龟山脚下,孙悟空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无支祁形若猿猴,孙悟空本来就是猴像,其搏击腾踔(chuō)疾奔,轻利倏(shū)忽之状亦无异。

  鲁迅认为,魏晋以来,佛教典籍翻译渐多,所以印度的故事也在民间广泛流传,文人们喜欢其新颖奇异,于是有意或无意中使用,于是这些故事慢慢变得中国化。具体到孙悟空的人物形象,鲁迅则认为应当来自中国民间传说,他举唐朝人李公佐小说中的怪兽——淮涡水神无支祁为证,认为孙悟空是由此演变而来的,即认定孙悟空的原型来自中国本土:明吴承恩演《西游记》,又移其神变奋迅之状于孙悟空。

  胡适——印度神猴哈奴曼

  胡适对鲁迅的观点看法不同,他们还曾有一番争论。胡适认为孙悟空的原型是印度最古老的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他说: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

 《罗摩衍那》是叙述英雄罗摩和妻子悉达的一生经历。在一场爱情的风波中,被人掳去妻子的罗摩请来神猴哈奴曼助拳。哈奴曼的神通惊人,能在空中飞行,能背山疾走,还曾经被吞入一个老母怪的腹中,在里面变化后又从老魔的耳朵里钻出来。有此强援,罗摩最后不光抱得美人归,还一统了江山。哈奴曼也因此成为印度神话中最著名的猴子。

  陈寅恪——来自哈奴曼

  史学大家陈寅恪对佛经极为熟悉,不仅验证孙悟空的原型即《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而且又以另一部《贤愚经》作为复证,他发现大闹天宫的故事,本来源自两个绝不相干的印度民间故事,传入中国后,佛经传播者在讲说时有意无意将二者合一。

  季羡林——多元影响

  季羡林在《罗摩衍那初探》中指出: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基本上是从印度《罗摩衍那》中借来的,又与无支祁传说混合,沾染上一些无支祁的色彩。这样看恐怕比较接近事实。换句话说,孙悟空的形象是一个受多元影响、兼收并蓄的艺术典型。

  孙悟空名字的解释

  《心经》一共260字,现在流传最广的便是玄奘(z?ng)法师的译本。

  传说唐僧,玄奘法师,阅读经书遇疑,很想到印度取经。取经路上遇一老和尚,身生疥癞,人不敢近,玄奘怀着同情心侍奉他。老和尚痊愈无以为报,便口传一部经书,玄奘听后印在心内,后来凭记忆将它译出,就是《心经》

  那位老和尚又是什么人呢?有人说是鸟窠和尚。那时白居易是杭州太守,遇到鸟窠和尚,向他请教什么是佛教?鸟窠和尚回答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白居易听后哈哈大笑,这些话三岁小孩都会说。鸟窠和尚回答:三岁小孩虽能说,八十老翁做不到。白居易听了之后,想想很有道理。这便是性。

  《西游记》故事中向唐僧传授《心经》的乌巢禅师,大概就是以鸟窠和尚为原型。

  《心经》可说是大乘佛教的核心内容梗概,其中讲了很多的道理,悟到最高、最妙便是悟空。孙悟空,这位幻化来的精猴,大概是深得了佛祖的智慧,已达至高境界。

  《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按世俗观点讲即看开一切。

  《西游记》最后一句:……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密。众菩萨皆以智慧度到彼岸,孙悟空一生五彩斑斓,最后归于寂廖。

  你能说吴承恩自己没有悟空这样的寄托?

  中国自古以来民间文化就极发达,即使是在战争年代也如此,文化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使得中国文化有深厚的积淀,这使得如孙悟空这样的文学人物也带着多元化的痕迹。吴承恩广采博引,塑造了孙悟空这个典型人物形象,以至使得他之前的所有类似人物形象都难得超越其右。但我们还是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孙悟空身上的各种影响的痕迹。

  英国有一位神探福尔摩斯探案,他是小说中的虚构,但英国人甚至成立了福尔摩斯学会,并循着小说中的情节在伦敦安排了福尔摩斯故居。中国人对其钟爱的孙悟空是否也有必要成立孙悟空学会,并研究与他有关的各种问题呢?

  据西游记中记载,悟空的受业恩师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菩提祖师。

  菩提祖师何许人?孙悟空跟菩提祖师又有何渊源呢?我们在下一讲中再作介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