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福州的记忆之元帅庙

 易之复 2012-05-26

   福州元帅庙祖殿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元帅路,是海峡两岸有史可稽的历史最为悠久的元帅庙。据明代《八闽通志》、《闽都记》、清代《榕城考古略》等方志史料记载,福州元帅庙始建于元代,历称元坛祠、玄坛祠,清中期后改称为元帅庙,一直延续至今。 

老福州的记忆之元帅庙

老福州的记忆之元帅庙

老福州的记忆之元帅庙

 

▲庙内祀有旧时福建闽剧、莆仙戏、梨园戏等地方剧种的保护神田元帅。这尊田元帅据说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宫廷乐师雷海青。

  雷海青原是民间艺人,在当时是个名噪一时的琵琶高手,与箜篌妙音张野狐、神笛李谟、音乐家李龟年等人齐名。唐开元元年(713年)李隆基设立梨园,他从坐部伎中选出最优秀的男乐工三百人,又从宫女中挑选出几百名精通歌舞者,组成了庞大的梨园班子。梨园乐工多从民间艺人中经严格筛选后,才进入宫廷。故当时人们喜爱的乐工,多是梨园出身,雷海青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据《明皇杂录》载:安禄山叛兵攻入长安,掠文武朝臣及宫嫔、乐师,带至洛阳,在凝碧池作宴,露刃威迫乐师奏乐。雷将乐器掷地痛哭,以示抗拒,被安禄山肢解示众。民间传说,雷海青死后,英魂不散,紧随李隆基,冥冥中保护唐玄宗逃难。一次,见安禄山叛军追之将至,雷海青在空中显圣,率领神兵点火煽风逼退追兵。旧时“雷”字写作“靁”,其时“靁”字帅旗上部为浓烟所蔽,只露三个“田”字,故人们称雷海青为田元帅或三田都元帅。安史之乱平定后,李隆基敕封他为梨园总管,其后,南宋高宗赵构封他为田都元帅。
 老福州的记忆之元帅庙
▲正殿:田元帅、李真君、郑元君、黑真人、白真人。

老福州的记忆之元帅庙

 ▲侧殿:杨都总政、九天统帅詹大帅、南天王天君、田元帅座下灵狗将军——赫煞何大将。
老福州的记忆之元帅庙

老福州的记忆之元帅庙

老福州的记忆之元帅庙

老福州的记忆之元帅庙

 ▲中国幅员辽阔,剧种繁多,所祀戏神因地区剧种不同而不同,但多以翼宿星君为戏神。旧时八闽梨园界认为翼宿星君与戏曲挨不上边的缘故,独辟蹊径,把唐玄宗敕封的梨园总管雷海青奉为戏神。其后,闽台的戏剧、曲艺、武术界均奉其为行业祖师。

  过去,这座元帅庙颇具规模,田元帅塑像十分高大,神案前刻有“启化宫田元帅”六字,田元帅两旁有分执乐器的男女侍者四人。神案两旁还侍立有两个与人等高的男女塑像,男袒胸,手执二胡作演奏状,女身着舞衣,手执夹板,载歌载舞,栩栩如生,俗称郑二伯、郑二姆。尚有年轻男女二尊塑像金花、银花。每逢农历八月二十三日,田元帅寿诞,常有戏班送匾,各戏班还隆重举行庆祝活动,艺人们举觞庆祝,场面十分热闹。“文革”期间庙宇被挪为他用。“文革”后,党的宗教政策得以落实,该庙才得以重光,但规模大不如前。

  旧时,福建戏班无论到哪里演出,都要把随身带的小神龛供在后台,龛中所供神像,就是戏神田元帅。戏班上下人等,十分敬畏此神。凡是戏班里的暗昧不明之事,都难瞒过此神。谁有违之,重则降灾,断手折脚,轻则生病长疮。因此,他们都不敢犯此神之所忌。戏班里的同班或上下间发生矛盾时,也采取在神龛前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解决。据传,民国17年(1928年),闽剧戏班三赛乐“摆公堂”即是。

  是年,三赛乐戏班赴台公演,得到台湾同胞和旅台乡亲的热烈欢迎,几乎场场爆满,戏老板收入异常丰厚。时遇农历年关,戏班决定继续留在台湾演出,不回福州过年。但演员急待老板发年钱,以寄回福州安顿家中老少。孰料戏班中管剧务的“猪头二”(绰号),为讨好老板,向老板献策说福州戏景萧条,大家都爱在台湾,年钱少发一些无妨。一位演“三花”的演员,因家中困难吵着要多发年钱,代表了大家的心声。“猪头二”心狠手辣,怂恿老板杀鸡给猴看,解雇“三花”。众演员认为老板的决定无理,决定在田元帅神像前仿“公案戏”的场面与套路,摆公堂与之评理。他们请出戏神田元帅和老郎爷(亦戏神),再陈列上雷公、电母、黑白无常、土地、五方鬼脸等神鬼面具,又将两块贴有“玉封探花府”与“九天风火院”的公堂板交叉悬挂在神案前,在神案前供上香烛、花果等,在神像两旁摆好公案,生、旦、净、末两厢侍候,由该班掌鼓和厨娘担任主审和陪审。一声开堂令下,主审向田元帅焚香礼拜,之后唤“三花”演员上堂申诉,陪审带“猪头二”上堂听大家作证、评理。戏老板慑于神威和众怒,躲在台后不敢出面。“猪头二”只好低头受审。结果“猪头二”当众被打四十大板,主审还在田元帅前宣布,把“猪头二”驱逐出班,三天内如不出班,大家罢演。老板深恐营业损失,只好答应。这样一场神前摆公堂,终以惩恶扬善而告终。老闽剧艺人,提起此事都津津乐道,说田元帅威灵显应,评判公允。

老福州的记忆之元帅庙

  ▲林则徐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亲笔题写的匾额,这块牌匾上书恩威显赫四个大字,左款为嘉庆岁次辛未年孟冬,右边落款为侯官进士林元抚敬叩嘉庆十六年恰是农历辛未年,林则徐时年27岁,第三次入京会试,以二甲第四名考上进士,这年十月,林则徐为元帅庙题写匾额恩威显赫。这块匾额迄今将近200年,是福州元帅庙历尽沧桑的见证,文化大革命时被当地群众秘藏于家中,幸免于浩劫。今所见之匾额为木质框制,高 83厘米,横宽152厘米;匾文为圆角楷体,四周漆金边,文漆金字,底为黑色,被底色衬托的匾文,格外耀眼夺目。恩威显赫牌匾原挂于主殿上方,今悬挂于福州元帅庙大门上方的背面墙上,匾面与庙的主殿正相对。

  ▲博文发表后博友尚能饭者发表评论说“林则徐的题匾似乎存疑,我在那边上生活了三十五年,五十年代的元帅庙就已经荒废,破烂不堪并无人祭祀,只剩下一个院子一棵老榕树和一座残破建筑,从未见过有什么匾额。文革更没有什么人对这种破庙感兴趣。从匾额上的字看,似乎也不是林则徐的字体,与林则徐的书法有较大的差异”。在此对博友尚能饭者表示感谢,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老福州的记忆之元帅庙

老福州的记忆之元帅庙

老福州的记忆之元帅庙

老福州的记忆之元帅庙

  ▲元帅路,取名却很古代。据清《榕城考古略》载,这里原是福州的一条内河,其南河墘,俗称虎婆宫河墘,亦曰元帅庙河墘,河墘者,福州俗语也,指紧靠河沿,可知填河改路后始有其名。考之清人林枫的《《榕城考古略》,自宜兴门桥直西过土街口,达于定远桥。内有都仓巷。宋时积贮于此,今称旧米仓,有小巷达于土街。其北河沿由卧湖桥、宜秋桥抵北水关。其南河沿,俗称虎婆宫河沿,亦曰元帅庙河沿,豁然开朗。很多地名至今尚存,福州话一读,太亲切太熟悉了,简直就是指路牌。
老福州的记忆之元帅庙

老福州的记忆之元帅庙

老福州的记忆之元帅庙

  ▲元帅路1 号是一小庙,建筑粗糙,顶有石刻敇封虎婆宫,墙挂牌子:福州道教虎婆宫。庙很新,一棵古榕树嵌在墙里诉说着沧桑。据说,每当痘毒流行,人间千万孩童,怎能救遍?虎婆也有办法,嚼毛喷洒,化千万小虎,按户救童,护婴保赤,声名大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