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少鸿医案》序言

 昆山同德堂邹羿 2012-05-26
 我对朱少鸿先生的仰慕,源于当年的学徒时代。家乡的中医前辈们大多非常推崇少鸿先生,尤其是邢鹂江、夏奕钧两位先生,经常提到少鸿先生的医术与医案。但我没有先生的医案,所以对朱少鸿先生印象很模糊,但翻阅了陈正平医生等编辑整理的《朱少鸿医案》,这种印象便慢慢清晰起来。

    朱少鸿先生不愧为江南名医。从学术思想上看,他对《伤寒》《金匮》很有研究,对后世各家也多有涉猎,据说,当年少鸿先生出诊轿子中常备的书就有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与沈金鳌的《沈氏尊生》。所以,少鸿先生的用药,既有当时清末苏南医生用药的纤巧,还有仲景医学的学术的规范。因为在那个时代,如果不用药引子,不弄点奇特的药物,就不足以吸引人的目光。而如果没有经方的规范,处方就没有法度,做名医就缺乏底气。从用药经验上看,朱少鸿先生关于黄连黄芩山栀等苦寒药的使用,关于桂枝干姜附子吴茱萸等温热药的使用,关于龙骨牡蛎羚羊角等潜阳熄风药的使用,关于枳壳半夏茯苓橘红的使用,关于首乌白芍石斛等柔肝药的使用,均富有特色。桂枝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五苓散、泻心汤、温胆汤等古方的应用也十分娴熟。可以说,朱少鸿先生的医术代表了那个时代苏南中医学的最高水平。

      医案的阅读是中医传统的学习与研究方式,尤其是名医的医案,更是经验传授的范本,辨证论治能力训练的教材。我认为,当今青年中医读朱少鸿先生的医案,不仅是看案语中关于病情的分析,还要看其用药。这些药物是从哪些成方化裁而来?是对哪种疾病以及何种体质而设?与教科书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有无道理?当然,更应该是将朱少鸿先生的经验应用与当今临床,我想,这才是编辑者的最终意图。

                                    黄  煌
                          2007年春节于南京中医药大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