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一城两带”推进十堰新跨越

 居庸客 2012-05-27
以“一城两带”推进十堰新跨越
 
时间:2011-2-18 10:11:31      来源:《当代经济》杂志      【我要报料】

  在承上启下的2010年圆满划上句号之时,“十一五”规划精彩收官了。站在“十二五”规划新的起跑线上,如何抢抓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谋划新的蓝图,如何向上级党委政府和全市350万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新的更大课题。近期召开的中共十堰市委三届八次全会,对这些重大课题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诠释。全会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的同时,审议通过的《中共十堰市委关于制定十堰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把推进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作为“十二五”发展的总要求,把建设“一城两带”作为“十二五”发展的总战略。“一城两带”就是围绕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总目标,加快推进十堰城区及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和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着力构建“一城两带”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一、开启“一城两带”建设的新引擎

  2010年是十堰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是大事多、要事多、难事多、任务重的一年,也是启动“一城两带”建设的起始之年。一年来,紧紧围绕“三大目标”、“四件大事”,团结带领全市上下克难奋进,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超越预期目标,为“十一五”精彩收官划上了圆满句号,为建设“一城两带”开启了新引擎。
  1、“四件大事”取得新突破。一是第四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取得圆满成功。我们把办好武术节作为全年的大事要事来抓,提出参赛规模、办节水平、宣传力度超上届,确保安全万无一失、赛事规范有序、接待周到细致的“三超三保”目标;坚持科学办节、和谐办节、开放办节、务实办节,实现了“规模、水平、效果”的三大超越。科学办节,制定了筹办武术节的各项活动方案和应急预案,建立了一整套组织领导、运行、服务、动员和责任机制。和谐办节,在加强对上、对外沟通的同时,积极调动全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在抓好武术节筹办工作的同时,注重抓好全市信访维稳、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营造全民办节的良好氛围。开放办节,以武术节为契机,加大十堰对外宣传力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十堰对外开放。武术节期间,共签订旅游项目投资协议13个,签约总金额73.2亿元;签订经贸合作项目36个,投资总额89.94亿元。务实办节,始终以“快干、实干、苦干、巧干”的务实作风,克服种种困难,狠抓开幕式出彩、赛事活动有序、安全保障有力、接待细致周到等关键环节。以创造性的思维、超常规的举措,圆满完成了武术节各项任务,赢得了国内外来宾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向国际武联、中国武协、省委省政府和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为十堰跨越式发展积累了一笔宝贵财富。
  二是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以“创卫”工作为统领,扎实推进“三城联创”。狠抓国家卫生城市创建达标工作,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集中开展工业危险废物污染防治,食品安全和城区道路沿线出店经营、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等3个专项督查;建立市级领导联系督办社区、城中村创建工作制度,明确34位市级领导对口联系63个社区和29个城中村;扎实推进城区亮化、市容环卫保洁、大树进城、迎宾大道景观建设、渣土管理、裸露山体治理等“六大工程”;全力推进城市道路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城区河道治理。2010年10月,“创卫”工作顺利通过省级卫生城市复查和国家卫生城市省级预评估。
  三是丹江口库区移民外迁任务顺利完成。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要求的时间节点,把移民工作作为全市的“头号工程”来抓,全力以赴做好移民外迁内安工作。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建立市级领导联系移民乡镇制度,加强对移民乡镇的领导和指导;强化县级的主体职责地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关键作用,全面落实各级各部门“包保”责任。科学安排部署。市委市政府先后5次召开移民外迁动员会、推进会、专题会,及时把握工作进程,调整工作布局,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移民工作环环相扣、有序推进。深入细致抓好搬迁工作。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汇报移民搬迁中存在的问题,争取省委省政府的支持;深入移民安置点调查研究,加强迁出地与安置地的联系沟通;广泛宣传移民政策,不折不扣兑现各类补偿,扎实做好信访维稳和安全工作。动员全市力量唱好移民工作“大合唱”。为确保大规模移民外迁顺利进行,组织7000多名干部,深入村、组、移民户开展工作;动员市直各单位联系移民县市区和乡镇,支持移民工作;协调全省8个市、25个县市区、近200个安置点的房屋建设;选派278名工作人员与安置区干部组成工作组,协调推进移民外迁后的稳定工作。到2010年11月底,保质保量完成移民试点和大规模外迁任务。累计搬迁移民119批次、76652人,做到了无一起安全事故、无一人受伤、无一件货物丢失,实现了有序、安全、顺利、和谐搬迁的预期目标。
  四是“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稳步推进。成立“十二五”规划编制小组,组织工作专班,聘请国家发改委专家予以战略指导。市委常委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集思广益,提出《关于制定十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十堰未来的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提出了“一城两带”的总体战略,提出了实现十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总目标和开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城乡一体化发展、山水一体大旅游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新局面”,以及力争财政总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总产值、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的目标。提出统筹十堰与东风公司协调发展,加强政企共建力度。加快实施《十堰市?东风公司政企共建百万量级汽车城框架协议》,大力支持东风商用车公司启动实施“61行动计划”。
  2、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年初,我们冷静分析宏观经济大势,准确把握十堰发展走势,提出“全年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好于上年”的目标任务。一年来,通过调结构、抓项目、促转型,全市经济运行呈现高开高走、高位运行、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60%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60%左右,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70%以上,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净增约2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再破历史新纪录,在全省名列前茅。
  一是深入实施“一统三分”战略。按照统筹城乡、分区域规划、分产业布局、分类型指导的总要求,以竹房城镇带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山区城乡一体化新路子。按照《省委专题办公会议纪要》(〔2010〕15号)精神,加快推进竹房城镇带建设工作。成立竹房城镇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建设规划,为启动城镇带建设做好准备。省委省政府《关于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下发后,及时召开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动员大会,为启动城镇带建设发出总动员令。以市(十堰城区)县(郧县)对接为抓手,加快市县一体化进程。召开市县对接协调会,全面推进规划、交通、产业、项目、市场五大对接。成立市县对接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市县对接发展的意见》。以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为抓手,加快城乡一体化整体推进步伐。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形成《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调研报告》,起草《关于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的决定》。以丹江口市脱贫奔小康整市推进为抓手,加快推进全市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新启动6个示范区、13个示范片区、75个试点村建设。以各类移民建村建镇为抓手,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步伐。全年农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累计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70余万人,劳务经济总收入50亿元以上;武当道茶被确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二是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围绕全年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目标,坚持不懈地抓汽车产业振兴、重点项目建设、山地整理开发和扩大企业融资。工业发展呈现“三超”(超进度、超预期、超全省全国平均增长水平)、“三个同步”(中央省属与地方工业同步快速增长、增长速度与运行质量同步提升、发展速度与发展后劲同步增强)的良好运行态势。做强做大汽车产业。秉承“至真至诚合作,尽善尽美服务”的宗旨,不断深化与东风公司合作。签订政企共建百万量级汽车城战略框架协议,促成商用车公司启动实施“61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双亿工程”,大力培育市场主体。着力培植10大整车企业、10大改装车企业、100家过亿元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900家,同比净增150余家。重点推进20个重大工业项目建设。东风渝安20万辆扩能项目竣工投产,东风公司8万辆商用车扩能项目、三环专汽6万辆专用车项目、东风实业5万辆专用车扩能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开展“百亿基金再进十堰”活动,对接融资项目376个、融资198亿元。全年汽车产量超过55万辆,同比增长50%以上;实现汽车工业产值900多亿元,同比增长6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过1300亿元,工业增加值超350亿元,增速分别超过60%和50%。
  三是突破性发展旅游产业。围绕开创山水一体大旅游新局面的目标,高标准编制《十堰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和《“武当山?丹江水”山水一体旅游规划》,启动《“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三区三线”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召开武当山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工作会,全力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全年续建、新建项目66个,完成投资13.5亿元,是上年投资的2.8倍。围绕年初确定的“完成10大工程、完善10大工程、启动10大工程”目标,完成天尊国际大酒店、玄月门码头、琼台索道缆车改造等景区改造工程。推动武当山五龙宫、玉虚宫、遇真宫复建工程,推进丹江口和武当山旅游港建设。成功举办第九届中国武当国际旅游节,参加“湖北?台湾周”旅游宣传促销等重大活动。全年旅游总人数近1500万人次,同比增长近30%;旅游总收入近80亿元,同比增长近60%。
  四是山地整理掀起新高潮。近3年来,全市通过山地整理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累计新增建设用地3.94万亩,引进50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建成东部新城区和西部新城区,城市建成区面积由52平方公里扩大到75平方公里,再造了一个“新车城”。我市的山地整理新模式被省国土资源厅评为全省“节约集约用地典范”,国家国土资源部把茅箭区确定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试点单位。
  五是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深入实行重大项目市级领导包建负责制。按照“一个项目、一名市级领导挂帅、一个工作专班、一个推进方案”的要求,推进项目落实。召开重大项目推进会、投资工作会,重点推进20个市级重大项目和100个重点项目。机场、港口、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全力争取和推进中央扩大内需项目建设,新增中央投资项目357个,在建、新开工项目达到940个,同比增加354个。
  六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以第四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为平台,组织开展经贸洽谈会、投资说明会、汽车汽配展览会、旅游产品推介会等重大招商引资活动,千方百计引进战略投资者,千方百计扩大外贸出口。全年利用外资超过8000万美元,同比增长25%以上;外贸出口超过15000万美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开展出口业务企业60余家,同比增加16家。加快商贸物流业发展。火车站商贸经济圈、汽车汽配物流园、汉江物流园等3个“百亿”物流园建设顺利推进。“家电下乡”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惠及城乡百姓。
  3、民生和社会建设跨上新台阶。一是“五大民生”工程成效显著。把“确保民生有明显改善”作为全年三大目标之一,重点抓好住房保障、医疗改革、城乡救助、就业和社会保障、城市公交等“五大民生”工程,突出解决一批涉及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年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20497户,新增廉租住房2970套;城镇新增就业3.42万人,实现再就业1.51万人;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保险扩面新增4.1万人;城镇4.06万户9.1万人纳入城市低保,累计发放资金1.1亿元;农村12.5万户24.3万人纳入农村低保,累计发放城乡医疗救助资金8631万元;资助农村低保和五保对象参加新农合29.3万人,发放五保供养资金3006万元。
  二是扎实推进扶贫开发。以全省扶贫开发现场会为契机,坚持以培植特色产业、改善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增加群众收入为重点,扎实开展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搬迁扶贫、雨露计划和城区农村扶贫工作,加快脱贫奔小康进程。2008年实施的109个重点村全部通过省市考核验收,2009年实施的174个重点村建设任务基本完成,2010年启动的176个重点村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全市完成各类扶贫培训1.6万人,投放扶贫贴息贷款4000万元,扶持贫困户新建特色产业基地7万亩。新一轮城区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全面启动。
  三是全力抓好抗灾重建。针对山区灾害频发的实际,面对部分县市的严重洪涝灾害,动员全市力量做好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领导集中精力、靠前指挥,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落实抗灾救灾各项工作。抓生产自救,组织好灾后生产;抓恢复重建,加快倒房重建步伐。全市3877户倒房重建工作基本完成。圆满实现灾民有衣穿、有饭吃、有地方住、有清洁水喝、有病能医治和无重大疫情发生的“五有一无”目标。
  四是着力建设生态文明。始终坚持把确保“一库清水北送”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大力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创建工作。与各县市区签订环保目标责任书,强力推进治污减排。全市淘汰落后产能、关闭和搬迁9家高污染、高耗能企业,16家企业达到污水零排放,68家企业进入全省“清洁无公害工厂”行列。深入推进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超过90%,17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达标率100%。

  二、蓄积“一城两带”建设的新动力

  “十一五”时期,是十堰发展史上最好最快的五年,是人民群众获得实惠最多最大的五年,是打基础管长远、厚积薄发的五年,也是聚集“一城两带”建设动力的五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积极抢抓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新阶段扶贫开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和全省“两圈一带”战略等重大机遇,着力打造“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百万量级汽车城,努力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成功举办两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圆满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外迁任务,积极应对东风公司“两个总部”外迁、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自然灾害频发等严峻考验。全市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为“十二五”时期“一城两带”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十一五”的发展使十堰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十一五”时期是十堰应对重大挑战、负重前行、克难攻坚的5年。“十一五”开局之时,十堰经济社会发展处在艰难徘徊的低谷期。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幅一度跌至4.8%的历史最低点,工业总产值下降6.6%,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处在全省末位。其中东风公司实现工业总产值同比递减22.7%,2006年东风公司在上年减产的基础上又下降15.8%。面对严峻的形势,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沉着应对,奋力拼搏,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适应性调整。大力发展地方工业,坚持整车和零部件两手抓,坚持市区和县域经济两促进。深入实施“双亿”工程,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广泛开展“千名干部进百企,服务工业促发展”、“重大项目百日攻坚”、“决战九月,打好五大战役”等影响全局的重大活动,打出的一系列“组合拳”推进经济步入高速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2、“十一五”的发展使十堰跃上了一个厚积薄发的新阶段。最为明显的标志,是制约十堰发展的“四大瓶颈”制约逐步打破。针对城乡二元结构的瓶颈制约,提出并实施“一统三分”战略,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城乡经济同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990元增长到3410元,五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2万人;针对产业结构单一的瓶颈制约,在发展壮大汽车产业的同时,按照“一主四大”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新兴支柱产业,水电、旅游、医药、冶金、矿产、绿色食品等资源开发型产业大幅增长,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比五年前翻了一番;针对交通瓶颈制约,推进“1234”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构建十堰东进西出、连南接北的大交通格局,十堰交通闭塞的历史正在改写;针对发展空间的瓶颈制约,大力推进山地整理工程,开发整理山地近4万亩,3年再造了一个新城区,奠定了十堰长远发展的战略空间。十堰的“山地整理新模式”被树立为全省、全国集约节约用地的典范。
  3、“十一五”的发展使十堰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一五”时期,我们把握住了重大发展机遇,经受住了各种风险考验,在抢抓机遇中培植了发展后劲,在应对挑战中提高了发展质效。经过“十一五”的发展,全市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31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3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8万元,是“十五”末的1.9倍;财政总收入由2005年的31.3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80亿元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11.37亿元增长到40亿元以上,年均分别增长20.6%和28.5%;“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1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9.7%,是“十五”总量的3倍多。

  三、谱写“一城两带”建设的新篇章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重要内容,中央提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区域协调一体化发展,将是中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顺应国家发展大势,针对十堰“二元矛盾”,“一城两带”方略应运而生。这是我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重要抓手和关键举措,这是从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性、区域发展定位的功能性和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生态安全的战略性出发而作出的必然选择。“一城两带”作为涵盖全市的总体战略,三大区域既互为补充,又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整体。这个重大方略的提出,既统筹考虑了全市的整体发展,又彰显了三个板块的个性特色,具有框架的总体性、内涵的一致性、实施的可操作性。这一战略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对全市总体发展的谋划站在了一个新起点、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进入了一个新境界。我们必须从构建国家生态屏障、推进全省城乡一体化、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的高度来把握,从推进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全局来实施。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取得新突破,开创“一城两带”建设的新局面。
  1、着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以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三张名片”为依托,着力打造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国家级汽车产业集聚区、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和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等“三区一中心”。按照“东拓、北扩、西优、南通”的思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十堰城区与郧县一体化进程,推进建设“1+7”城市(镇)群。在近几年城区整理山地近4万亩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山地开发整理。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承载能力超过100万,汽车产能跨上100万量级新台阶,基本建成功能完善、产业高端、生态宜居、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主导性作用,按照打造“三区一中心”的目标,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市资源配置功能,增强城市发展活力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把十堰建设成为开放型、多功能、强辐射、有特色的现代化大城市,开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新局面。
  2、着力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市委市政府“一统三分”战略的要求,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力争到“十二五”末,区域内城镇人口达到60万人以上,城镇化率50%以上。努力将竹房城镇带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生态优美、社会和谐的城镇走廊,成为全省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引领区、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区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
  3、着力建设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以国家关于《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为指导,以水源区生态环境改善和富民奔小康为目标,坚持生态优先、科学规划、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的原则,加快生态产业体系建设,增强生态文明观念,统筹推进汉江沿线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移民安置、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逐步将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优良、经济发达、城乡协调、生活富裕的生态文明示范区。
  勇立潮头放高歌,扬帆破浪正当时。回眸辉煌五年,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五年,我们信心百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将创造新的辉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