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营市人大关于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老樟xy67896789 2015-01-12
 

关于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市人大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

(2014年10月30日)

 

根据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议题安排,市人大城环委对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供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时参阅。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和“高境界、高标准、高起点、大作为”的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13年底,城镇化率达到63.19%,城镇化质量指数58.58%,居全省第4位。

(一)强化组织领导,突出规划引领,新型城镇化工作推进机制逐步健全。一是健全机构,明确职责。市、县区都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市级领导、市直部门、单位帮扶重点乡镇制度,对省级示范镇、市级试点强镇进行定向帮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及配套文件,在资金、土地、产业、管理等方面制定了支持政策。把新型城镇化工作情况纳入年终综合考核,建立了重点工作督办通报和观摩交流制度。二是科学编制规划,明确发展目标。自去年以来,市政府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科学分析我市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进一步明确城镇化发展阶段目标、发展路径和主要措施,着力进行新型城镇化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东营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征求意见稿已编制完成,待进一步完善后正式印发。

(二)完善城市功能,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显著提升。一是不断加强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两年来中心城共新建和改造市政道路37条,总长84.6公里,新建和改造供水、供气、供热管网385公里,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4.99%和10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1.2%,各县区也积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推进道路、公园、文体等配套设施建设,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二是突出地域特色,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把推进试点强镇建设作为促进县域科学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助推小城镇建设进程。2014年7月,我市10个市级试点强镇中,东营区史口镇,河口区仙河镇,广饶县大王镇、稻庄镇,垦利县胜坨镇,利津县陈庄镇、盐窝镇7个镇入选全国重点镇。三是有序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优先开展城中村、镇中村和经济基础较好、条件成熟的村庄改造,对经济基础较弱、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偏远村、纯农村社区编制长期规划,确定优先发展产业,稳步推进。

(三)优化产业布局,城镇化发展基础支撑切实增强。把产业发展作为推进城镇化的基础支撑,着力培育产业园区,结合本地域特色,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以产带城,以城促产。东营区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引导各乡镇(街道)科学规划建设产业园区,目前全区已建成各类产业园区47个,可吸纳就业5万人。广饶县大力发展造纸、橡胶轮胎、机电及汽车配件、化工、纺织、农产品加工等6大主导产业,去年全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290亿元,吸纳就业近20万人。垦利县在东部海洋产业区规划建设滨海蓝镇,在中部新型工业区推动县经济开发区与周边街道、乡镇的一体发展,在西部现代服务区统筹推进乡镇农民集中居住工程,形成了区镇一体、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

(四)积极探索创新,城镇化建设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在资金投入方面: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2014年,市财政安排城镇化资金2.75亿元,争取到位上级专项资金1.12亿元。二是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筹建了在全国首创的东营市黄蓝新农村发展基金,有效解决了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自有资金不足的难题。在社会建设方面:完善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建成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环卫管理一体化体系。加快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市运行的建制镇污水处理厂达到12座,总处理能力15.65万立方米/日。先期启动7个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建设,年底前将完成全市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组织开展了全市范围内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创建活动,实行城乡医院对口支援。两年连续三次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城乡低保、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失业保险发放标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等均居全省前列。

二、存在问题

(一)中心城辐射带动能力弱,小城镇发展不协调。中心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人口集聚不足,规模偏小,仍处于集聚发展阶段,与“黄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定位差距较大。小城镇的产业能力和社会功能明显偏弱,除大王、胜坨、陈庄、史口外,其他几个重点镇集聚能力较弱,小城镇发展不均衡。

(二)就业支撑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够合理,2013年全市三次产业比为3.6:69.5:26.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6.9%)低于全省(41.2%)的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制约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三)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巨大。从产业构成来看,我市工业结构中,石油化工、塑料、橡胶、造纸等高污染高消耗型产业占据主导,资源环境压力较大。从空间布局来看,我市各县区产业同构性较高,高污染产业全域扩散,表现出环境污染随产业转移而转移,行政区域交界地带环境保护力度低等问题。

(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动力不足。虽然落户城镇限制一再放宽,但附着在户籍上的宅基地、计划生育等红利仍然存在,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滞后,土地经营权流转不畅等严重阻碍了农村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三、意见建议

(一)完善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科学构建新型城镇体系。一是提高规划科学性,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态优先、集约发展的理念,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完善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促进城乡空间合理布局和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二是新型城镇化建设总体规划要与原有的区域性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充分利用好原有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调整成果,避免重复建设。三是合理安排建设时序,科学分解新型城镇化建设年度任务。本着突出重点,带动全面的原则,在项目安排和建设时序上,优先安排经济基础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区域,避免盲目地一哄而起,大干快上。四是完善规划实施监管制度,坚持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持之以恒抓好落实,确保严格依据规划进行各项建设。

(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发展。一是完善农业现代产业体系,逐步扩大农产品深加工规模,实施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形成区域优势和特色产业。二是以低碳生态的发展理念,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实现工业转型升级与城镇化良性互动。三是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促进产业和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增强城镇化发展动力。

(三)坚持生态发展理念,构建生态城镇化格局。一是加强鼓励工业企业节能减排,鼓励开发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标准,抓好清洁生产和节能认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管理,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二是推进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和居民生活领域的节能。科学开发利用地热、风能、太阳能等再生能源,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绿色增长。三是加强生态建设,加快造林绿化。实施沿黄、沿海生态工程,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大力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加快推进环城生态工程。

(四)完善政策配套机制,多方联动形成工作合力。一是完善吸引农民进城的政策,加快实现农村人口有序转移。从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就业技能培训体制建立和农民住房、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认真研究,制定吸引农民进城的制度和措施,降低农民进城成本,形成农村人口有序转移的长效机制。二是加强城镇化工作机制建设。加强组织协调,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强化对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真正实现部门联动、高效运作。三是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完善投融资机制。市、县区都要设立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资金,采用以奖代补、资金垫付等方式,缓解资金难题。四是研究好土地政策。鼓励条件成熟的乡镇(街道)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建设,健全土地流转服务网络体系。五是大力推进城乡政策一体化。要认真梳理市域内城乡低保、计划生育等政策方面存在的差异情况,切实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