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谋求城乡共荣新格局

 昵称10731439 2016-01-12
     ——我市创新新型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综述

  □本报记者 相丹 

  全面深化改革为建立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创造了机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明了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提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镇化是中国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大动力之一。

  我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城镇化工作部署,以“突破滨海、提升市区、开发两河”统筹发展战略为引领,坚持城乡一体、区域统筹,着力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预计达到55.57%,常住总人口929万人,城镇人口516万人,转移农村人口约15万人。

  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均衡发展,让人们生活更美好。潍坊,正向着富裕文明新城市健步迈进。

优化发展格局

  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城镇化发展规律,我市处于城镇化率快速发展区间,城镇化潜力巨大。为此,我市紧紧抓住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进一步完善新型城镇化体系规划。

  经过反复设计论证,市县城镇化发展规划形成成果,《潍坊市城镇化发展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城镇化发展布局进一步优化;启动市域、中心城市和滨海海洋经济新区空间功能布局规划编制,中心城市空间功能布局规划形成成果;编制完成“两河”开发总体规划,6个专项规划形成基本成果;开展南部山区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战略研究,着手编制生态保护规划;完成示范镇总规修编以及农村新型社区布局、基础设施、生态景观、产业发展等规划编制,科学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严格实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坚决维护规划的法律刚性,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提高规划实施符合率。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全市城乡统筹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宜居宜业魅力新城的蓝图正加速变为现实。

  我市着力提升市区“六大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编制完成中心城区产业规划、智慧城市建设等专项规划,着力构建“两廊两核四区十五个园区”的产业发展布局,全面落实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加快工业设计中心、齐鲁台湾城、中国食品谷、地理信息产业园等平台建设。实施智慧潍坊建设工程,启动“潍V”手机客户端推广,打造“城市云”平台。

  县域经济地位突出,现代农业基础雄厚,为城镇化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物质基础。

  我市各县市调整战略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持续增强,4个县市入围全国“百强县”。寿光市加快北部沿海地区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步伐,与滨海经济开发区联动对接、一体发展。诸城市挖掘开发地域文化,努力提升城市文化内涵。青州市发挥“古青”特色,历史街区与自然生态相互渗透,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节水型城市等荣誉称号。高密市推进东部新城建设,打造城市新中心,形成城市新格局……

  按照培育小城市、培强示范镇、打造特色镇、带动一般镇的工作思路,各县市因地制宜,努力做好差异化发展文章。全市16个镇入选全国重点镇。

  同时,基础设施的完善、节能环保等新技术的突破应用,以及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为我市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形态,推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潍坊港2万吨级码头建成投用,万吨级集装箱船实现靠泊;鲁辽陆海货滚甩挂运输大通道通航;潍日高速滨海连接线开工建设……我市以打造“大枢纽”、发展“大物流”为目标,着力推进了“海、铁、公、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中石化济青二线建设为契机,加快输气管线、大型LNG调峰储配站、加气母站等供气基础设施建设,对老旧燃气管线和设施进行全面改造。   

  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为内容的“全面改薄”初战告捷,完成校舍建筑面积233796平方米,我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创建高端医疗品牌,鼓励社会办医,建设区域健康医疗中心,两年来全市新建、续建医疗卫生重点项目26个。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开通覆盖全市的潍坊数字图书馆。出台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全市社会办养老机构达到83家,设计床位达到5.1万张。调整完善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养老金当期发放率100%,惠及群众472万人。

建设农村社区

  农村新型社区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是服务“三农”、惠及百姓的纽带,也是改善农村基础条件、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前沿阵地。

  我市以规划引领和规范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适度集中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优化农村新型社区布局。镇驻地附近村、各类园区村,发挥城镇聚集带动作用,建设城镇聚合型社区;对区位相近、规模较小、分布零散的多个村,以规模较大的中心村为依托进行合并,建设中心村聚集型社区;依托经济强村,引导周边规模小的村庄聚集,建设强村带动型社区;鼓励大企业与村融合发展,建设村企共建型社区。

  明确示范社区标准条件,对符合条件的农村新型社区聚集政策资源、集中扶持发展。推进实施开发“两河”战略,在两河流域优选布局64个示范社区,率先启动农村示范社区建设。

  培强主导产业,培育产业集群,形成产业发展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新格局。将社区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发展有机食品、生物医药、高端医疗、旅游、养老等特色产业;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着力点,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农户多、发展潜力大的农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

  我市稳妥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全市规划663个农村新型社区,建成147个,合并村庄335个、入住36.9万人。推进两区同建,已建设特色产业园区70个、新增就业7.18万人。启动“两河”流域示范社区建设,按照“环境生态化、产业园区化、居民社区化”要求,规划新型社区363个,确定64个示范社区,依托流域自然禀赋、文化传承,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引导发展健康产业,建设与“两河”风貌相融合的生态宜居社区。

  积极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加快治理农村环境“脏、乱、差”,抓好村庄整治、集中居住农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城乡环卫一体化基本实现全覆盖。按照“三八六”环保行动部署,建成52个乡镇污水处理厂(设施)、200个农村社区污水处理设施。加强传统村落保护,15个村被命名为全省传统村落,1个村被评为“全国传统村落”、“全国宜居村庄”。编制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和工作方案,做到保护、修缮、适度开发。

提速“市民化”进程

  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我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全面放宽农村人口进城落户政策,推进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降低进城落户的条件,将市区租房落户政策范围进行扩大,将以前规定的程序简化,让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口素质不断提升,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让城市中生产力因素更加活跃。

  全面实现农村转移劳动力在户籍所在地或求职就业地按规定享受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每年培训16.1万农村转移劳动力,全面提高农村转移人口就业技能。制定年度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实施计划,严格按照年度计划、既定规划确保顺利实施,配套完善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改善中低收入、新就业和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着力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建立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

  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推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相结合,健全完善城乡统筹、功能完备、机制健全、运行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和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市、县、镇、社区一体化就业创业信息平台。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作用,推进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鼓励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支持就业重点群体和困难人员创业。

  2014年,全市人口城镇化率53.57%,户籍城镇化率为56.11%,分别增长1.81个百分点和3.57个百分点;省级示范镇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8.6%,同比增长5.8个百分点,农村新型社区开工入住率66%。全市登记流动人口信息887756条,较上年增加242122条;办理居住证237275个,增加146785个。完成棚户区改造12004户,完成省下达的改造任务。5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惠及群众5000户。城镇新增就业11.4万人,完成省计划的118.7%。

发动融资引擎

  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大、期限长,围绕“钱从哪里来”,把握城镇化发展规律,我市对投融资机制进行了探索,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为主体,政府、社会、个人互动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出台了加快金融创新的意见,在全省率先组建金融控股集团,建立路演中心等资本运作平台,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撑。原有的政府投融资平台整合成八大投资集团,全年实现融资约92亿元;成立规模10亿元的潍坊市再担保公司,每年可为80亿元融资业务提供增信或担保服务。与平安银行总行签署协议,成立规模50亿元的品牌农业发展基金和30亿元的蔬菜产业基金。落实与省建行签署的城镇化战略合作协议,累计发放贷款65.5亿元。寿光市探索走农村普惠型金融的路子,昌邑市探索实行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抵押贷款模式。推动城市资本下乡,歌尔、泰华、福田等企业进军小城镇建设领域。

  2015年整合省市专项资金1.18亿元,大力支持城镇化体系建设。其中“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示范镇补助资金8000万元、市级示范镇1500万元、市级特色镇1050万元、两河流域农村新型示范社区400万元,资金专项支持示范镇、特色镇、两河流域农村新型示范社区规划编制;产业园区、农村新型社区公共配套设施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城镇道路交通、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省级示范社区污水处理设施400万元,主要支持建制镇和农村新型社区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工程。风景名胜区规划资金50万元,用于临朐石门坊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传统村落保护资金120万元,专项用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和传统村落档案建立。省级宜居小镇、宜居村庄示范资金210万元,用于宜居小镇、宜居村庄的建设规划编制、污水垃圾处理、道路桥梁、供水供热等基础设施及绿化美化亮化和生态修复。

筑牢生态屏障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体现。我市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并重,在全社会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不移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构建生态发展格局。我市以“两河”生态保护带和南部生态保育带三条绿楔为骨架,划定生态保护区,布局城镇生态间隔屏障,构建绿色大生态基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编制了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以沿海绿化、城市森林圈和生态带建设、河道生态修复绿化、荒山绿化、绿色通道建设、镇村绿化为重点,完成成片造林33.446万亩。强化南部山区生态修复,完成荒山绿化11万亩。

  推进绿色城市建设。我市把绿色作为潍坊的城市本色,推进潍河、弥河等市域河流生态修复,打造北方水网城市;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1.41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8.85%,“虞河上游湿地综合整治工程”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加快中美低碳生态城市试点,“211绿色低碳建筑行动”开工项目45个、完成45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95.68万平方米,任务完成率239%。完成城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138.25万平方米,任务完成率115.2%。

  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我市扎实推进“三八六”环保行动,508个重点减排工程投入运行;关停环保不达标企业308家、生产线29条,新淘汰20吨以下燃煤锅炉66台,“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达到204天,列全省第五位。省控7条河流水质全部达标,市控23条河流V类以上水质断面占市控断面的75%,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推广城乡环卫一体化“昌邑模式”,全覆盖达标率1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