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箏:乐器

 沪学 2012-05-27

古 箏




  古箏,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發源於我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年的曆史,是民族樂器中的瑰寶,蘊含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她既善於表現優美抒情的曲調,又能夠抒發氣勢磅?的樂章。古人曾用“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 “坐客滿筵都不語,一行哀雁十三聲”的生動詩句,描繪了箏的演奏藝術達到令人神弛的境地。
  由於古箏音色高潔、典雅,委婉動聽,樂章華麗,富有神韻。更能讓人修身養性,陶冶性情。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古箏是我國獨特的、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它的音色優美,音域寬廣、演奏技巧豐富,具有相當強的表現力,因此它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古箏是一件伴隨著我國悠久文化、在這片肥沃的黃土地上土生土長的古老的民族樂器。早在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戰國時代,就在當時秦國(現今的陝西)一帶廣泛流傳,所以又叫秦箏。計算起來,它已有2500年以上的曆史了。
  據說古箏最初隻有5條弦。(1947年編者在徐州一帶尚見過一種形同古箏僅有7條弦,用弓拉響的軋箏。)有人認為它可能是由一種竹製的隻有5條弦名叫“築”的更古老樂器的發展演變而來
  的。不過“築”這種樂器是用竹尺來敲擊發聲的,而古箏是用手指彈奏的,兩者演奏方法大不相同。公元前200多年的戰國末期,當時在秦國一帶流行的古箏就已發展到12條弦。後來到了唐代,古箏又發展成13條弦。以後箏弦繼續逐漸增多,及至清代增加到16條,所用的弦也開始由絲弦改為金屬弦。
  20世紀的60年代以後,由於反映現代生活的新作品不斷湧現,演奏技巧的不斷發展創新,古箏的弦數又逐漸增加到21條,進一步擴展了箏的音域,增強了它的表現力。
  我國地域遼闊,古箏流傳的曆史既久,分布地區又廣,經過曆代長期的發展和群眾智慧的創造,原以民歌、戲曲等民間音樂為素材發展起來的古箏音樂,在不同地區很自然地逐漸形成有不同音韻特點、演奏手法各具特色的各種流派。例如廣東、河南、陝西、山東、浙江、福建、內蒙等地的古箏音樂都獨樹一幟,可稱是萬紫千紅,各為古箏音樂寶庫增添了異彩。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紅木麥草花工藝箏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刻詩工藝箏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楠木雕刻 九龍工藝古箏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古箏流派
  
  山東派
  風格粗獷古樸,非常具有濃鬱的山東地方特色。其代表人物有黎連俊,高子成等。這個箏派的代表曲目有:
  《漢宮秋月》《四段錦》《天下同》《美女思鄉》等。
  
  河南派
  明朗流暢,風格活潑。代表人物有:魏子猷,曹東扶等。代表曲目有:《落院》《和番》《打雁》等。
  
  潮洲派
  柔美婉轉,意韻深遠。代表人物有:郭鷹,蘇文賢等。代表曲目有:《寒鴉戲水》《秋思曲》等。
  
  客家箏
  典雅文靜,秀麗委婉。代表人物有:何寶泉,等羅九香等。代表曲目有:《出水蓮》《蕉窗夜雨》等。
  
  浙江派
  抒情性,戲劇性很強。代表人物有王撰之等。代表曲目有:《高山流水》《將軍令》等。
  
 


  常靜古箏專輯《離弦》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常靜,出生於四川成都,八歲開始學習古箏。1985年考入四川音樂學院附中,開始了與古箏的不解之緣。1991年考入中國音樂學院,師從於李婉芬老師和邱大成老師,1995年以全班第一的成績畢業並考入中國歌舞團。
  
  專輯介紹:
  專輯之所以取名為《離弦》,意為離弦之箭。一方麵指音樂的穿透力,另一方麵指離開常規演奏方式,已經不受琴弦的約束,淩駕於樂器本身以上的音樂。所有一切皆在每一個音符中,當您靜心聆聽,你會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音樂魔力與震撼!
  製作人深愛中國的民族文化,同時也對西方的音樂有獨到的見解。嚐試用一種新的形式來演繹中國的民族音樂,力求將中國的民族藝術拓展一片新的天空。整個製作過程全部憑借感性認識即興創作,打破框架,讓音樂得到最自由最感性的發揮。這也是音樂最高境界的完全體現!
  
  **************************  
  
  01.離弦
  02.呼吸
  03. 升
  04. 千尋
  05. 未來城市
  06. 光
  07. 等待命名
  08. 媚
  09. 掠-未完成
  10. 夜提琴  
  
  ****************************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中國箏樂的源流與風格
  
  箏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民族樂器,源於秦而盛於唐;近幾十年來,發展很快,流行之廣,不遜唐時“奔車看牡丹,走馬聽秦箏”的盛況。
  箏,又稱為秦箏、古箏。稱為秦箏,是因為它源於中國戰國時期的秦國(今陝西地區);稱為古箏,就像七弦琴被稱為古琴一樣,是因為它的曆史悠久。箏傳到高麗、日本和越南以後,又演變成高麗的伽椰琴、日本的箏道和越南的十六弦琴,在音樂上各具特色。
  《史記·李斯諫逐客書》有記:“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漢書.鹽鐵論》亦有記:“往者民間酒會,各以黨俗,彈箏鼓缶而已。”這說明箏在當時都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樂器了。
  但是,令人感到詫異的是,在中國箏的發源地,即今之陝西地區,“真秦之聲”的箏樂卻幾乎近於絕響。六十年代初,筆者曾赴陝西地區采風多時,耳聞目睹這個地區豐富多采的戲曲和民間音樂,在其他地區實為少見,正是“百戲雜陳”,大至秦腔、眉胡、線腔、碗碗腔,小至端公戲,陝北道情、說書,或西安鼓樂等,其間傳統的慣用樂器均不為少,但唯獨無箏或極少用箏;隻有在榆林地區才用箏作為伴奏樂器,跟洋琴、琵琶,三弦一起在榆林小曲的伴奏中出現。 民間的演奏者僅幾位年長的銀匠、木工等手藝人,一般都是采用大指和食指演奏,是比較原始的演奏方法。但可以把榆林小曲看作是秦箏的餘緒.
  在漫長的曆史變遷中,秦箏東漸南移,跟當地的戲曲,說唱和民間音樂相融彙,結果形成了許多各具特色的流派和風格. 傳統的箏樂被分成南北兩派,但仍可以作更進一步的較為細致的區分,諸如河南箏、山東箏、潮州箏、客家箏、浙江箏等。本文所介紹的隻是漢民族箏樂的五個主要流派,並不包括中國少數民族朝鮮族的伽耶琴和蒙古箏“雅托葛”。
  從《史記》、《漢書》中所記載的文字來看,箏在秦漢兩代已有相當普遍的發展。在東漢,漢光武帝建都洛陽,而北宋建都汴粱(即今之開封),都是在河南地區,而在這個地區早就流行著民間音樂“鄭衛之音”,秦箏隨著遷都流入河南,翻出了新聲,如曹植有詩曰:“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他還寫過:“笙聲既設,箏瑟俱張”、“何以忘憂?彈箏酒歌”,從這些詩句裏可見曹植對古箏藝術是很熟悉的,甚至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曹植是三國魏人,亦即今天的河南人,從他的詠箏詩中,或可稍窺河南箏的風貌。
  河南箏,“奮逸響”,恰似河南人的性格和語言高亢粗獷,明朗諧趣。當然,這指的是一般風格。河南箏在演奏上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是和這一風格相當吻合的,就是右手從靠近琴碼的地方開始,流動的彈奏到靠近“嶽山”的地方,同時,左手作大幅度的揉顫,音樂表現很富有戲劇性,也很有效果,在河南箏中,把這一技巧稱為“遊搖”。
  河南箏的曲目可以說是直接來自民間說唱音樂和戲曲音樂。河南曲子是曆史悠久的民間說唱音樂,清以後衰落了,隻有南陽地區還十分興旺,所以又稱之為南陽鼓子曲。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帶有唱詞的“牌子曲”和純器樂的“板頭曲”。箏在其中作為重要的伴奏樂器出現,同時,也脫離說唱而獨立演奏。 過去,藝人相見,就經常首先演奏一首板頭曲以會知音,並易名為《高山流水》,這或許是撫今追昔,跟鍾子期與俞伯牙結為知音的故事相聯係吧!今天
  所保存下來的許多河南箏的傳統曲目中,大量的就是這種扳頭曲,人們常稱之為“中州古調”或“中州古曲”,如《哭周瑜》、《歎顏回》和《蘇武思鄉>等都是.在河南曲子中,一些短小的曲牌在流傳過程中又逐漸形成了一種有角色分工,可以上台表演的形式“小調由子”,今天它已成為一個很著名的劇種“河南曲劇”。小調曲子原來比較筒單,但後來,旋律發展了;箏在伴奏中地位重要,在演奏上也逐漸具備了它的個性,這兩者的結合,形成了它在音樂上獨有的美;給人以吸引力。
  談河南,人們很容易想到山東,因為這兩個地區相鄰.從語言到習俗有許多相近的地方。山東箏也有很長時間的曆史,如〈<戰國策·齊策》有記:“臨淄其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擊築、彈箏”,所以不少人稱山東箏為齊箏。它的流傳主要在包括鄆城和鄄城在內的荷澤地區,這個地區的民間音樂甚為流行,被人們譽為“箏琴之鄉”,出過不少民間說唱和戲曲,民間器樂的演奏人才,美譽一直保留至今。 在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滸》中,有關忠義堂上菊花會的描寫,其中寫道:“……且說,忠義堂上,遍插菊花,各依次坐,分頭把盞。……馬麟品筲,樂和唱曲燕青彈箏,各取其樂。”這一段文字的描寫可以說是小說家的創作,但“品筲”、“唱曲”、“彈箏”這些名詞的出現,恐怕不會不和當時社會的民間生活毫無聯係的。而且書中所描寫的首領宋江也正是鄆城人,其中所唱之曲亦有很大可能即為今天的山東琴書。而今天所保留下來的許多山東箏曲就是出自山東琴書,其中一部分是作為琴書的前奏出現的琴曲,跟河南板頭曲相似,有六十八板“大板曲”,像〈漢宮秋月》、《鴻雁捎書》等都是;另外,也有由山東琴書的唱腔和曲牌演變而來的,如《鳳翔歌》、〈疊斷橋》就是。
  箏在山東盛行一時,我們還可以在〈金瓿梅詞話〉中找到證據,書中有很多地方都寫到用琵琶、弦子和箏等樂器來為唱曲伴奏,直到清時,蒲鬆齡在他的文學名著《聊齋》中,也多處有彈箏的描寫,以《宦娘》一篇為甚。蒲鬆齡雖為蒙族人,但定居山東,他對箏的描述,決非牽強附會。
  此外,在魯西的聊城地區臨清一帶,民間也很流行箏的演奏,近代也出現過知名的箏演奏家。
  山東箏過去多用的是十五弦,外邊低音部分用的是七根老弦,裏邊是八根子弦,俗稱“七老八少”。演奏時,大指使用頻繁,剛健有力。即令是“花指”,也是以大指連“托”演奏的下花指為多;而左手的吟揉按滑則剛柔並蓄;鏗鏘,深沉。一如山東人的個性耿直、樸實,通過語言和音樂似乎也表明了這一點。
  在廣東,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樂種——潮州音樂,隨著潮汕人的足跡,潮州箏和潮州音樂的流傳範圍相當廣,由中國內地以至海外許多地區,我們都可以聽到這一富有南國情調和色彩的音樂。要追溯它的淵源,一層一層,甚至可以延伸到很遙遠的年代。
  1956年,中國著名戲劇家歐陽予菁訪日,曾將在明代嘉靖年間重刊的《荔鏡記》刻印本複製品帶回中國,其中可以看到有多處標明為潮調曲牌名,從戲曲音樂和民間音樂的一般發展關係來看,潮州音樂的形成和發展當在比此更早的年代。如此,亦不妨將此一年代推論至唐。唐玄宗開元年間,推崇佛教,在各大州府興建寺廟,潮州的“開元寺”亦在此期間建成,從寺廟樂曲、佛曲和潮樂的許多樂曲的關係來看,說潮樂形成於唐還是有相當根據的。從現在保留下來的十大套來看,也多為唐代的大曲和宋元的套曲。唐憲宗年間,喜好音樂的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他很有可能將唐代的音樂文化帶到嶺南地區。潮州人為緬懷韓愈,將梅江和大靖溪易名為韓江,而潮州音樂亦有稱之為韓江絲竹的。此外,我們還可以作大膽的假設,即在秦時,“真秦之聲”的秦箏就已流入嶺南地區。因為秦在嶺南曾屯兵數十萬,並設南海郡;而且,我們把現時的秦腔、眉胡等陝西地區的戲曲、民間音樂和潮州音樂在調式及四級,七級音等方麵作一比較的話,則不難發現,它們之間居然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恐怕不會是偶然的。潮樂的古老曆史和豐富多采的音樂形式,引起不少民族音樂學者的重視和興趣,有些學者指出,潮樂所用的古老樂譜“二四譜”實際上就是由箏譜而來,如是,亦可見箏在潮樂中的特殊地位,而實際上,箏也從其他潮樂樂器中脫穎而出,同時以精彩的獨奏形式出現在樂壇上,成為獨樹一幟的潮箏。
  潮箏和潮樂一樣,都有“重六”、“輕六”等好幾個調的叫法,歸結起來,實際上就是彈箏時通過左手按音的變化,以達到幾種音階和調式的組合形式, 而且音律也不同於十二平均律和其他地方的民間音樂,所以可以說,潮州音樂是中國民間音樂中一束古老而又奇異的花朵。箏能自成一格而有別於其他樂器,至為重要的就是左手按滑音的變化,即所謂以韻補聲,舍此,則很難言箏樂的流派和發展。在潮箏中,這一手法的運用可以說是到了十分絕妙的地步。
  潮汕語言比較平和,潮箏音程的跳動也不大,比較文靜委婉,按滑的起伏變化則細膩微妙,主要是起潤飾作用,但是,右手彈弦後,左手多數必以吟揉按滑來加以潤飾,也就是潮州樂人所說的“彈按尾隨”的手法。這一手法的運用,加上“勒弦”加花的頻密使用,形成潮箏流暢華麗而又旖旎迷人的風韻。
  一般的講,在潮箏中,“輕六”調表現的情趣比較明快;“重六”調比較深情莊重;“活五”調具有六聲音階的特色,表現比較悲側纏綿;“反線”調表現則為輕鬆活潑。 此外,還有一種“輕三重六”調,它類似“反線”,所以,潮州樂人中,亦有把它歸到“反線”這一類的。在民間,用箏等撥弦樂器
  來演奏古樂“詩譜”稱為弦詩樂。《柳青娘》是弦詩樂中最為流行的一首樂曲,它雖不屬大套曲,但它包括“輕六”、“重六”、“活五”和“輕三重六”四種調,曲調又優美,極具潮樂的特色,在潮樂中稱之為“弦詩母”,意即樂曲之母,在學習潮箏時,《柳青娘>>是必不可少的曲目。
  在潮箏中,《寒鴉戲水》是眾所推崇的一首優秀曲目,流傳甚廣。但遺憾的是,或許是由於諧音訛傳,或許是由於雅興所致,有些人將曲名易名為《寒鴨戲水》,或日《水上鷗盟》。不過,從潮州樂人沿襲下來一慣所稱,或是從潮陽地區所保留下來的《箏詩原本》及《二四譜》等古譜來看,均稱為《寒鴉戲水》,而非《寒鴨戲水》,為完整的保留和繼承傳統音樂文化起見,當以原稱為妥。此外,像《月兒高》,《錦上添花》等也都是潮箏中常用的曲目。
  在廣東,箏樂還有一個著名的流派;即客家箏,或曰漢調箏。
  南宋時期,中原河南、湖北一帶的百姓,為避元兵的擄掠而南下到粵東和閩西等地,當地的百姓稱他們為“客家”,客家不僅帶來了異鄉的習俗,還帶來了古老的中原音樂文化,帶來了古樸的“中州古調”和“漢皋舊譜”,跟當地的音樂、語言、習俗相結合後,逐漸形成了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音樂,當地人稱之為客家音樂,或外江弦、儒家樂,多在廣東大埔、梅縣和汕頭一帶流行。二十年代,汕頭報社的錢熱儲先生提議將“外江戲”改名為“漢劇”,得到大家的認可,於是,外江弦、儒家樂等稱謂也相應易名為“漢調”或“漢樂”。漢調有鑼鼓吹,和弦索、中軍班這樣合奏和吹打的形式,也有隻用箏、琵琶和椰胡三件頭來演奏的清樂,客家箏曲亦由此而來。
  客家是在上述的背景下產生的.那麼,客家音樂自然反映出當時的一點社會生活,據傳《崖上哀》一曲就是哀悼陸秀夫負帝於崖上沉海報國的事跡的。
  客家箏曲很重視樂曲的“板數”並且常用板數來分類,一般把有六十八板的樂曲稱大調,這是和河南的板頭曲一致的,當然從音韻上來講,則不像河南箏那樣高亢激昂,而是以古樸優美、典雅大方見長,在客家箏曲中,〈出水蓮〉可以說是這一藝術風格的典型代表之一。比較短小的曲子稱小調,而二、三十板至八、九十板的則稱為串調。串調板無定數,具有戲曲音樂的特點,這一部分很可能就是由漢皋舊譜而來。
  客家箏和潮州箏長期在一個地區共處。自然會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它們有不少曲目都是相同的,所用箏的形製也一樣,至於不同之處,家箏用的是工尺譜;潮州箏用的是二四譜;演奏時,客家箏多用中指,潮州箏則相對多用食指,而且,前者滑音的音程和起伏多大於後者,使箏聲餘音繚繞,悠揚深長,更顯古樸典雅.在風格上.這也是和流麗柔美的潮州箏不同之處。
  流行於浙江、江蘇一帶的浙江箏,又稱杭箏、武林箏,據傳在東晉時箏已傳入建康(南京)了,至唐,則更多見諸於詩詞文字。著名的大詩人白居易,也是一位出色的音樂評論家,他在杭州和蘇州當刺史時就寫過多首聽箏的詩,在〈聽崔七妓人箏〉一詩中寫道“花臉雲鬟坐玉樓,十三弦裏一時愁。憑君向道休彈去,白盡江州司馬頭。”宋的蘇東坡,不僅詩文聞名於世,而且是個出色的民間音樂家,琴箏高手,他被貶失意時。就曾在江蘇鎮江甘露寺北的多景樓上彈箏,以抒情懷,並寫下《甘露寺彈箏》詩一首,其中寫道:“多景樓上彈神曲,欲斷哀弦再三促”在杭州遊西湖時,見一女子在船上“鼓箏,年才二十餘”,遂寫下詞一首,有道“忽聞江上弄衰箏。苦含情,遣誰聽。”在宋的宮廷教坊,擁有不少的樂工,按樂器分類,把他們分成十三色(部),其中一部就是箏,這在周密的〈武林舊事〉、耐得翁的《都城紀勝》等筆記小說中都可以見到記載,並且記錄了箏色部頭的人名及著名的箏手,甚至還有演奏的曲目。由此,可以想象,當時箏樂的發展應該有不低的水平。
  從近代的一些資料來看,杭箏和過去流行的一種說唱音樂“杭州灘簧”有深厚的血緣關係。杭州灘簧有慢板、快板和烈板三種基本唱腔,箏作為伴奏樂器在其中加花伴奏,逐漸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四點”演奏手法,從技巧的角度來看,在其他流派的箏樂中也有所采用,但不像浙江箏用得突出,明顯的形成了一種演奏上的特點,並有了專稱。“四點”手法在浙江箏中的運用經常給人
  以活潑明快的感覺,在現代創作的一些箏曲中,也常采用這一手法。
  浙江箏和江南絲竹音樂的曲目有許多是相同的。江南絲竹明朗、細膩、綺麗、幽雅,最近幾十年來,在上海、杭州、蘇州等地已有不少都市化的發展,而浙江箏曲中,像《雲慶》、《四合如意》等則比較多的保留了江南絲竹音樂早期的形態,有清香的泥土氣息,“四點”手法的運用也不少,它以明朗的音色和輕快的節奏,速寫了一幅幅江南水鄉的民俗畫。
  浙江箏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些優秀的傳統古曲,古譜《弦索十三套》所記錄的樂曲,如〈月兒高》、《將軍令》、《海青拿天鵝》等等,“凡十三套,無一不能”。這些樂曲所表現的題材範圍比較廣,演奏手法和技巧也比較豐富,像雙手抓箏的技巧,不少人都認為是五十年代才有的,其實不然,浙江箏名家王巽之先生和前輩蔣蔭樁先生,早在二十年代就已經使用了這一手法;甚至早在1814年榮齋所編的《弦索十三套》中,已記錄了雙手抓箏的手法。 為此,筆者曾專程拜訪了譯訂這本樂譜的著名的國樂研究家曹安和女士,她再次肯定,她的譯訂是完全尊重原譜的。此外,在1935年, 杭州國樂研究社曾經用鉛印刊出《將軍令》的古箏分譜, 在譜後的說明中, 就談到簡
  易的雙手抓箏的手法。因此,我們可以肯定,雙手抓箏的手法決非始於五十年代,從現有資料看,最遲也不會超過1814年。當然,此後有了更多、更為豐富的發展,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浙江箏中,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搖指”的運用,它是以大指作細密的搖動來演奏,其效果極似弓弦樂器長弓的演奏。嚴格來說,這是在其他流派的傳統箏曲中所沒有的,因為在其他流派所稱的“搖指”或“輪指”實際上都是以大指作比較快速的“托”、“劈”,而浙江箏的“搖指”則顯示了它自身的特點而有別於其他流派。我們可以明顯地從《將軍令》和《月兒高》這兩首浙江箏曲中看到,前者以“搖指”模擬了號角聲聲的長嘯;後者則以“搖指”表現了連綿不斷的歌聲。
  浙江箏和杭州灘簧、江南絲竹有深厚的淵源關係,在演奏風格上,一般節律都比較明快,流暢秀麗。同時,又由於浙江箏所表現的題材內容比較廣,手法比較豐富,因而在風格表現上並未完全單一化。像《高山流水》一曲,各地流傳很廣,而最早流傳於浙江一帶,是浙江箏人在傳授時的重要曲目。但在最近幾十年中,由於種種原因,可能失去了原有的一些風貌。樂曲一開始采用了兩個八度帶按滑的“大撮”,是很特別的,這在浙江箏本身也極為少見。這首優秀的傳統箏曲,是出自文人之手,還是來自民間,尚待考證。從旋法和運用的手法來看,《高山流水》一曲是首繪景寫意的作品,音韻鏗鏘古樸。借景抒情,可以和俞伯牙與鍾子期結為知音的故事相聯係,但不能認為樂曲本身所描述的就是這一著名的音樂故事。浙江箏曲《高山流水》和古琴曲《高山流水》在曲調上毫無共同之處,隻是同名異曲而已。在其他流派的箏曲中,如河南《南陽板頭曲》有稱之為《高山流水》的; 山東的《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書韻》四個小曲的聯奏,有稱《四段曲》、《四段錦》的,亦有稱《高山流水》的。
  
  以上所述,隻不過是我們對中國箏樂源流與風格的初探,而從其中不難發現有兩點共同東西:其一,各個地區的箏樂無不是和本地區的戲曲、說唱和民間音樂相聯係的,至少對本地區的人來講,會有較強的音樂感染力,也正由於此,盡管箏這件樂器很古老,但它能以較強的生命力在較為廣泛的地區持續的流傳下來。其二,各個流派箏樂的形成與發展,又是和外界的影響與交流分不開的。 也正由於此,使箏樂的流派顯得如此生動和豐富多采,秦地的榆林箏之所以還處於原始或半停滯的狀態,原因之一,即是和外界接觸太少;過於閉塞。當然,隨著今天箏樂新的發展和交流的頻繁,以及秦地箏人的努力,產生包含豐富音樂內容的、有真秦之聲的秦箏流派,是完全可能的。
  風格是民族藝術成熟的標誌,中國箏樂有各個流派的風格,說明了中國箏樂的成熟與發展,但本文所述的僅僅是幾個主要地區的箏樂流派,並未論及整個箏樂的風格和個人在演奏藝術上的風格,因為這將涉及到更為複雜的美學問題,希望日後有學者從事這方麵的研究,使中國的箏樂能夠進一步發展。
  ----摘自吳贛伯 項斯華原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常靜小檔案:
  
  常靜,出生於四川成都,八歲開始學習古箏。1985年考入四川音樂學院附中,開始了與 古箏的不解之緣。1991年考入中國音樂學院,師從於李婉芬老師和邱大成老師,1995年以全班第一的成績畢業並考入中國歌舞團。
  
  演出活動:
  1996年至2002年期間,曾六次赴法國參加現代音樂節。
  1998年1月至2月隨華夏室內樂團赴美國15個城市巡演,獲得好評。
  1998年赴葡萄牙參加現代音樂節。
  1998年10月赴澳門參加國際藝術節。
  1998年至2000年赴日本五次,參加藝術節,音樂節,搖滾音樂節。
  2001年2月隨中國民族藝術團出訪歐洲七國。
  2001年3月赴法國裏昂參加現代音樂節。
  2001年8月應泰國公主邀請赴泰國演出。
  2001年10月赴葡萄牙演出訪問。
  2002年1月應泰國公主邀請再次赴泰國演出,並被聘為公主的常任古箏教師。
  2002年2月應法國電台邀請,赴巴黎參加現代音樂節,在旅法作曲家陳其鋼的新作《蝶戀花》中擔任古箏演奏,由法國交響樂團協奏,湯沐海指揮。
  2002年2月26日,隨中國歌舞團赴新加坡參加華族文化節。
  2002年8月隨保羅樂隊赴西班牙參加文化節。
  2002年8月作為中方的唯一代表和泰國公主一起在中國的北京,上海,西安和泰國的曼穀合演四場《中泰一家親》音樂會,中泰的領導都出席了音樂會。
2002年9月參加北京國際音樂節。 2002年10月參加上海國際藝術節。
  2003年2月和德國音樂家一起組建世界音樂樂隊《五行》,在德國舉辦了三場音樂會。並錄製樂隊專輯,即將出版發行。
  
  曾合作的交響樂團有:中國愛樂交響樂團,中央歌劇舞劇院交響樂團,中國歌劇舞劇院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團,陝西省交響樂團,法國國家交響樂團,德國斯圖加特交響樂團,泰國海軍交響樂團等。《離弦》唱片專集中擔任作曲 古箏演奏
  
  常靜現在狀況: 1.出任中央歌舞團古箏演奏 2.任泰國公主常任皇家古箏教師 3.樂隊:融合女子民樂隊,保羅-北京談話樂隊,Chang Jing & Jens樂隊

  
  評論以及賦詞 (反光)
  亂劍迷音

  三千年的那場細雨 看一眼吧
  風雨飄搖散亂如絲中的我那柔腸百轉的一劍
  足尖挑起的一串水珠 碎在冰冷的劍身
  你一掃弦
  我的長衫便旋轉著灑了周遭的泥濘
  放在你琴邊的一杯酒
  映著琴弦上掠過的一雙手
  還有幾個這樣的黃昏遲暮?
  許我這一夜的狂野
  許你看一眼三千年前的風
  拂動我的長衫
  聽我遠去的塵埃落地的聲響
  奏響明日的葬曲
  別急著讓我聽你細亂的心思
  喝一杯我舉在劍尖的酒
  再等我離開
  那個我舞過風雨飄搖中柔腸百轉的一劍的亭子
  和亭中被呼吸割破手指的你
 
  
  流離的花香評論
  曾記得你我飲醉在午夜的樓台
  攜手相看以為人生的豪邁
  流水無言明月無言掩映著歲月深深淺淺
  風盈袖 杏花隨之飛滿了天
  佚名的古箏在雲深處起伏迥旋
  劍光所指就是目光所在
  少年的清愁和未逝的紅顏
  為誰留連 酒已千觴
  靜寂的夜裏 我舞在宋詞的憂傷
  裙裳如霓 環佩叮鐺
  在最嫵媚的?那 清淚成行
  紅蓮靜靜綻放夜鳥掠過湖的中央
  熱血湧動的青春終會歸於冷漠蒼桑
  美酒仍在而紅顏會消亡
  落葉歸於塵土
  前世今生都不知此身在何方
  我也將不再有 如今夜般的詭媚與癡狂
  裙裳如霓 環佩叮鐺
  他朝兩兩相忘啊
  縱然今夜 明月朗朗
  
  念奴嬌
離 弦
  月明晚秋,花落去,
  菊淡酒濃依舊。
  把盞西樓,
  遙望見,
  風雲千古變幻。
  高山流水,
  風起雲湧,
  但有長亭恨。
  黃塵古道,
  幾多英雄紅顏!
  忽聞幹戈猛驟,
  天崩地裂,橫刀立馬。
  意氣風發,人間道,
  誰共乾坤日月。
  滄海茫茫
  一笑話風流,萬載清秋。
  豪情去了,隻餘悲切難斷。
  
  評論

  江南的黃梅雨季裏
  斷橋邊上相遇的那兩個人
  欲說還休 欲罷不能
  相伴作舞
  白袖繞那細細的雨絲
  似醉了 醉了的豈止是舞步 豈止是思絮
  醉了的 是那一汪西湖水
  還有那一潭清眸深影
  一路醉了 一路碎了
  碎了的 是靈魂中的那抹堅持
  一曲碎舞 碎了所有的以往的世界
  就這要醉了也罷
  醉至雲邊 醉至山頂 醉至無垠
  要與你一起
  揮袖 而醉 而碎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此貼子已經被作者於2005-9-22 1:41:21編輯過]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