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甲戏

 远近轻重 2012-05-27

高甲戏

  高甲戏是福建省主要剧种之一,是闽南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海内外有着极大的影响。

  高甲戏孕育于明未清初,形成于清代中叶。它主 要流传于泉州、晋江、南安、厦门、龙溪等闽南地区、台湾省,以及港、澳和东南亚华侨聚居地。

  名称

  高甲戏早期曾称宋江仔”、“宋江戏”、“合兴戏”、“九甲戏”、“戈甲戏”,1952年以后才改为现称。

  高甲戏初期,演出节目基本上为梁山泊故事,故称之为宋江仔”、“宋江戏”

  高甲戏一度以“合兴戏”为代表,故时称“合兴戏”;又“合兴戏”时期,演员常穿大甲,在广场的高台上跳桌子,又称“高甲戏”

  高甲戏是在梨园戏“七子班”七个角色行当的基础上,加上两个武角,泉语“角”、“甲”谐音,故称“九甲戏”

  由于高甲戏曾经是专演武戏的武班,故称“戈甲戏”

  孕育——宋江仔、宋江

  一般认为,高甲戏产生于明代,但史无可稽。

  高甲戏源于古代闽南民间的妆扮故事(化装游行)。明·万历间(1573——1619年)泉州府经历陈懋仁《泉南杂志》载:“迎神赛会,莫盛于泉。游闲子弟每遇神圣种诞期,以方丈木板,搭成抬案,索以绮绘,周翼护栏,置几于中,加幔于上,而以狡童妆扮故事……”

  明末清初,泉南各地民间流行化装游行,每遇节庆或迎神赛会,便装扮梁山泊英雄人物,配以闽南锣鼓和民间的“红甲吹”、“十音”之类曲调,游行于街道村镇,间或就地表演以宋江故事为主的简短故事和各种武打技艺,只有道白,少有唱腔,有时还排下“蝴蝶阵”、“田螺阵”等。

  这种形式的出现,很受村民喜爱,随着便有由儿童组成的业余戏班出现,演出节目仍为梁山泊故事,群众称之为“宋江仔”。后来逐渐为成年人扮演的专业戏班所代替,称为宋江戏”。艺术上有了发展提高,唱、做、念、打俱全,节目内容也较丰富。这是高甲戏的孕育期。

  “宋江戏”以武打见长。初期武打套数多采用民间舞狮的“武狮”(亦称“台刂狮”,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民间音乐舞蹈·舞狮》),配以大锣大鼓,由一群武士装扮的艺人,手执武器与雄狮搏斗。

  “宋江戏”保留下来的传统剧目有《李逵大闹忠义堂》、《宋江杀惜》、《武松杀嫂》、《抢卢俊义》、《扈三娘替嫁》等。

  成熟——合兴戏、九甲戏

  由于“宋江戏”只限于演梁山泊故事,加上外来剧种的冲击,难以满足群众的要求。大约到乾隆時代(1736—1795年),宋江戏的艺人开始吸收梨园戏的剧目与表演型式。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福州有个京剧小生,与当地镇长的姨太太私通,事被镇长觉察,逃至同安马巷竹仔林大乡,人赘当地女家,易姓。当地有个宋江仔”班主邀他到戏班教练武功。那小生将京剧的武打程式等教授给青少年演员,从此该戏班声名大振。后来,竹林仔小乡的宋江仔”也请他教戏。大、小乡的戏班为业务引起了争斗,乡绅出面调解,遂将两个戏班合为一班,取名“合兴班”,故高甲戏一度又称“合兴戏”

  此后,“合兴戏”由同安传入南安,再传到晋江等地。

  清·光绪(1875—1908年)初期,南安石井岑兜有一班宋江仔”,大量吸收了“合兴戏”的成分,互相吸收融化统一,亦称“合兴班”。 班主死后,由班主娘掌管。当时漳州有个四平戏演员,因犯官司逃到岑兜,投身戏班,不久与班主娘结为夫妻。接着,这个戏班由这四平戏演员执教,吸取四平戏的剧目和表演,拓展戏路,文武戏兼备,令观众耳目一新。由于岑兜宋江仔”艺人、漳州四平戏艺人和归侨合办了这个戏班,故时称“三合兴”

  合兴班突破专演宋江戏的局限,演出半文半武的剧目,如《困河东》、《斩黄袍》、《郭子仪拜寿》等。此外也吸收一部分戈阳腔、昆山腔、徽戏的剧目及表演艺术,演出《狸猫换太子》、《逼宫》等。以后又发展演出绣房戏。

  “三合兴”由于戏文的发展,在梨园戏“七子班”七个角色行当的基础上,加上两个武角演出,故又称“九角戏”,泉音“角”“甲”相近,遂讹为“九甲戏”。至今台湾仍称九甲戏。

  岑兜自光绪十四年(1888年)首创“福隆兴”班,至解放前夕,接二连三地创办了几十个戏班,青少年从事演戏生涯者几乎家家都有,出了许多好演员。

  后来,“九甲戏”又吸取本地区姐妹艺术——梨园戏、嘉礼戏、弦管的精华,如从嘉礼戏吸收了《杏元和番》、《思钗》等剧目。清末时的高甲戏臻于成熟。

  民国十年(1921年)前后,上海平剧班到闽南表演,合兴戏又从中吸收了平剧的剧目、打击乐,以及武戏的表演,逐渐形成了高甲戏的型式。

  鼎盛——高甲戏

  廿世纪30年代,高甲戏艺术进人鼎盛期,那时高甲戏班林立,名伶辈出,剧目丰富,而且走出国门。

  高甲戏经过這些时期的发展,以及其它剧种的影响,剧目甚多。其连台本戏如《斗智》、《三国志》、《罗通扫北》之类,总数估计约在400种以上。至于折子戏与民间小戏,如《三岔口》、《郑元和》、《士九弄》等,也有100多种。

  解放后,1951年成立泉州大众剧社。泉州高甲戏经过改革、创新,有了很大的发展。

  1954年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会演,《桃花搭渡》、《扫》荣获剧本奖和演出奖。

  1963年,泉州高甲剧团到上海、南京、济南、天津、北京等巡回演出王冬青创作的《连升三级》及《许仙谢医》等优秀剧目,倾倒京津、大江南北。在京演出期间,郭沫若题诗赞誉泉州的高甲戏艺术是“南海明珠”

  1994年该团的《大河谣》新编历中剧晋京献演,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文华奖。

  此外,1995年南安高甲剧团的《大汉魂》,喜获第五届文华奖。1996年安溪高甲剧团的《玉珠串》也荣获第六届文华奖。至此,泉州市夺得全国地级市中唯一的文华奖“三连冠”

  特点

  高甲戏的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

  剧目来源绝大部分是从木偶、布袋戏和古典小说,如《大闹花府》、《困河东》、《斩黄袍》、《林文生告御状》,连台本戏《三国》、《岳传》、《列国》、《水浒》等。高甲小戏多来自竹马戏和梨园戏,如《管甫送》、《番婆弄》、《庆堂弄》、《妗婆打》、《唐二别》等,亦有部份是艺人根据民间传说改编创作的。演出家庭题材的“绣房戏”剧目,有《杏元思钗》、《杨国显失金印》、《孟姜女哭长城》、《秦雪梅思君》等;公案戏剧目有《包公审黄菜叶》、《高奎假玉球》等。

  高甲戏行当的划分,原只有生、旦、丑三个,后来陆续增加,与京剧大致相同。主要分为生、旦、丑、北(净)、杂五类,还有贴、外、末等。生类有文武老生、小生、武生;旦类有青衣、花旦、武旦、老旦等;丑类有文丑、武丑;北类有大花、二花、红北(红净)、乌北(黑净)等;杂类有监(太监)、套(龙套)、旗(旗牌)、军(军士)、武行等。

  高甲戏行当中,以丑角戏的表演最为突出,丑行分类有男丑和女丑,种类达几十种之多。男丑分文丑和武丑,文丑有“长衫丑”“短衫丑”,武丑有“师爷丑”“捆身丑”;女丑有“夫人丑”、“媒人丑”、“老婆丑”、“ 婢丑”等几十种。丑角的表演艺术丰富多姿,艺人们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创造设计了“公子丑”、“破衫丑”、“傀儡丑”等表演类型,以对不同人物典型行为的拟示或以对木偶戏和动物动作的模仿作为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段,轻松幽默,妙趣横生,夸张而不失实,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表演上,除了吸收梨园戏的《七步颠》、《舢板行》、《相公爷摸》以及傀儡戏《跑马》等程式之外,大都是艺人们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自己创造设计出来,身段动作细致优美,表情幽默,诙谐活泼,夸张性大,节奏明朗,舞蹈性强,轻快自如,妙趣横生,独具一格,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

  一般说,文戏方面主要取材自梨园戏,武戏则自宋江戏发展而来。它的武打科套,多数保留“武狮”传统,如“冷煎盘”、“大碰场”、“凤摆尾”等,同时也吸收不少提线木偶的表演动作,俗称“傀儡打”。及受平剧影响之后,武场表演亦多摹仿平剧。

  高甲戏的音乐曲牌属南音系统,大都来自南音、梨园戏、傀儡调和民间锦歌小调,而以南音为主,但节奏、旋律有所变化。还对外来戏(如昆腔、四平戏 、徽戏及京戏)的艺术也兼收并蓄,取其所长为己用,并在旋律节奏上进行了必要的改革,使之适合舞台上表演各种人物性格的需要,戏路宽。具有浓郁的地方韵味。

  在唱工方面,高甲戏演唱皆用本嗓,只有在最高处才运用假嗓,唱字行腔雄浑高昂,也有清婉细腻的音韵。每句末尾,过去皆由后场帮腔,后已不用。不过,在南管的唱字行腔上较自由,不似梨园戏的严谨;且梨园戏唱多白少,高甲戏则唱少白多。

  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乐和武乐。文乐以唢呐为主(解放后改用琵琶为主),配以品箫、洞箫、三弦、二弦,后来又加入琵琶、杨琴、二胡、中胡、小提琴和大提琴。武乐有百鼓、小鼓、通鼓、铎板、大小锣、大小钹、特别是响盏和小叫,有浓厚地方特色,是丑旦戏或轻松场面不可缺少的打击乐。打击乐器及其打击方法与京剧相同,如〔冲头〕、〔长锤〕、〔急急风〕等,但“三通”“出将”时则与京戏不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