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脚本

 阳光分享图书馆 2012-05-27

  

  脚本:表演戏剧、曲艺、电影等所依据的本子,里面记载台词、故事情节等。

  人生脚本,当然是纪录人生的“台词、故事情节”。所以,当一个人的人生命运到底有没有故事,有着怎样的故事,都已经事先有“本子”了,这个就是人生的“脚本”。

  于是问题产生了:我的脚本是谁写的?什么时候写的?糟糕的脚本经过我的“同意”吗?脚本的结构是什么?我能修改自己的脚本吗?

  “脚本”是一个人在早期,对于外界事物的理解、判断和决定,一个人在早期受父母的影响是因为:孩子的知识、能力不足,不得不依赖于他人,他只有依靠父母或他人才能生存。孩子无法真正了解周围所发生的事,

所以主要依靠父母的判断,于是,父母的判断也就成为孩子的判断。

  一个人儿童时期,在求生存阶段,他的人生剧本主要是靠父母来“写”。于是,在儿时一个由事件所产生的恨意、愤怒、恐惧将会影响孩子一生;同样,当父母亲对孩子不吝肯定与赞美,由此产生的自爱、尊重、价值感也会滋养孩子一生。

  “人生的脚本有多种形式:允许(permission),应该(should),禁止(injunction)”林文采博士说。“脚本是如何建立的?比如说,当一个母亲说:你用功读书,我才爱你。这就建立了一个脚本,孩子会接收到:如果我懒惰,妈妈不会爱我,所以我‘应该’用功。于是,‘应该’脚本产生,‘禁止’也相对应产生了。”

  孩子虽然小,也未必能完全了解父母当时的良苦用心,但是他会做出若干决定来回应,这些早期的决定便形成了他的“人生脚本”,这是他的求生存法则,同时也是他内心对于外在世界的参考架构。

  基于这个脚本,人会根据自己的天生气质和后天学习,想办法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有时是健康的方式来争取,有时却是以扭曲的方式来得到扭曲的感觉(只要有效果),于是成就了全部的人生脚本,在日后不断重复此模式。

  对许多人来说,儿时的决定与策略是生活中的唯一策略,要改变它会发生可怕的灾难性幻想,所以人们面对压力,大多数人倾向于选择对他而言是熟悉而非舒适、正确的应对。即使自己知道用了不健康的应对方法,也不容易去改变。比如家庭暴力家庭,如果一个女人内心深处有一个“我不重要”的禁止脚本,加上后天的学习中,父亲经常殴打母亲,母亲选择忍受和抱怨。于是,她的脚本中关于婚姻的模式就是暴力,暴力是她所熟悉的“爱的表达”,于是成年后她也会寻找一个暴力的丈夫,即使在不堪暴力的情况下离婚,只要这个脚本没有根本改变,她即使再婚,还是会不自觉地选择一个暴力丈夫。对于没有暴力倾向的男人,她不会有感觉;或者是,即便有了一个没有暴力倾向的男人,她会把他训练成一个暴力丈夫。因为她的脚本就是那样“写”的。

  孩子的思考方式和成人不同,它们会从自己的感受来决定行为模式(他们的理性心智模式还未成长完全)。比如:成人对分离是觉得正常的,但孩子对分离(尤其3岁以下)会有一种被遗弃的深深恐惧感,他们会非常伤心,甚至担心母亲从此不要自己了。如果他一再体验这种情绪,他们会产生一种认识:人是不可信赖的。所以他们可能会做出一个决定:我不要和人亲近,以免再次遭受被遗弃的伤害,这样的想法再经过一般化普遍化,便构成他对人际关系中的应对原则,婚姻方面的阻碍。于是他们无法真正相信一个人,无法真正和人有亲密关系。

  常见的“应该”脚本:
  女孩子应该本分一点,不要和男孩子抢东西;
  作人要有礼貌
  应该勤奋
  趁年轻多读书
  家丑不可外扬
  要完美,不要做错丢人
  要坚强,不可放弃
  要讨好他人
  要使自己快乐。
  应该锻炼身体,不要熬夜。。。

 

“应该”信息通常停留在认知层面,头脑知道却不一定去做,所以内心会有挣扎、冲突出现。比如:要把孩子照顾得很好很健康,才是好妈妈。但现在孩子不是那么好,我不是一个好妈妈。但我内心又觉得应该要去做个好妈妈,但实际上我并没有做到或者不情愿做到,或者知道要做到但就是不知道怎么做不到……纠结成一团乱麻。

  “禁止(injunction)”信息是一个孩子在处于压力下,为了求生存而不得不去伪装的一种挣扎。其发展过程如下:

  渴望                        从体验中发现                   禁止信息

  1我要做清官   做清官饱受打击排挤,甚至饭碗不保,很危险   我不要做清官。

  2我需要父母关爱  尝试种种办法父母也根本不关注我          我不要和人亲近。

  常见的禁止信息有:

  1、不要存在(don’t exist)

  结果:想尽办法让自己消失。

  2、不要亲近(don’t be close)

  结果:丧失爱的能力

  3、不要正常(Don’t be normal)

  结果:以生病来博取关注或操控别人

  4、不要思考

  结果:大脑习惯性的“空白”,无法发展。

  5、不要感觉(Don’t feel)

  结果:隔离情绪与感受,像个木头人。

  6不要作自己(Don’t be yourself)

  结果:感觉自己应该是另外一个性别,自恨心理耗掉生命的能量。

  7、不要做小孩(Don’t be child)

  结果:不敢玩,不会玩,人生成为过客,无乐趣可言。

  8、不要长大(Don’t grow up)

  结果:依赖成性,无法对人生负责。

  9、不要成功(Don’t succeed: Don’t make it)

  结果:总是掉进功亏一篑的漩涡。

  10、不要重要(Don’t be important)

  结果:总觉得自己没有价值,精神上的侏儒,错过人生很多精彩,不能不说遗憾令人痛惜。

  11、不要归属(Don’t belong)

  结果:终生流浪。

  12、不要做任何事情(Don’t ……)

  原因:要么被溺爱,要么被控制太严,要么被完美主义父母所要求。

  结果:一生无成。

 

  人生脚本形成过程中,父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父母请记得:

  您的每一个孩子,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都需要得到父母您的允许,允许孩子爱,允许孩子生存,允许孩子表达,允许孩子可以有感觉,可以有他的思想,允许他们提出需求……孩子的价值感是在父母一个一个的允许下不断成长的。

  父母的规条对孩子来说是生死攸关的,是具有远超过法律的强制性:不遵守您的规条,在孩子的世界里,意味着被抛弃,失去爱,失去保护甚至立即死亡。

  人生的脚本,经过岁月的累积,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精致,越来越隐秘。在追逐权力、金钱、地位等外在的游戏中,我们往往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人过中年,我们常常感到一种无常,一种虚幻,一种荒谬。独独没有感觉到真实、美好和满足。

  人到一定阶段,我们就认命了!那个“命”是什么,若隐若现地我看到四个字:人生脚本。

  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生的脚本,在12岁基本完成,后面的人生只不过是“照本演出”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