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

 andy_911 2012-05-27

一念不觉生三细 境界为缘长六粗

  三细者,即根本无明之惑也。因对六粗,故名三细。(六粗者,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也。)
  [一、业相],业相者,即从真起妄,初动之相也。然本觉心源,离念寂静,因无明故,觉成不觉,遂成业相。故起信论云: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是也。
  [二、见相],见相者,见初动之相也,亦名转相。谓依初动业识,转成能见之相也。
  [三、境界相],境界相者,即转相,分别初动之境界也,亦名现相。由前转相则境界妄现也。

【六粗相】

  ﹝出起信论﹞
  六粗谓由业转现三细而生,故名六粗。(业转现,即第八藏识中初起之三相,以其微细,故名三细也。)
  [一、智相],谓依三细中,第三境界相,不了自心所现,妄起分别染净之相,于净境则爱,于染境则不爱,是名智相。(境界相,即三细中之现相也。)
  [二、相续相],谓依前智相,分别于爱境,则生乐,于不爱境,则生苦。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是名相续相。
  [三、执取相],谓依前相续缘念苦乐等境,心起着故,是名执取相。
  [四、计名字相],谓依前妄执,分别假名言说之相,是名计名字相。(假名者,虚假之名,谓依前执取相上,更立假名也。已上四相,皆论起惑。)
  [五、起业相],谓依前名字,执取生着,造种种业,是名起业相。
  [六、业系苦相],苦即生死之苦也。谓业系缚,则有生死逼迫之苦,不得自在,是名业系苦相。

【三细六粗】

      《大乘起信论》用语。三细与六粗之合称。为根本不觉所生之三种微细相,以及更以境界为缘而生起之六种粗显相。《大乘起信论》云(大正32·577a)︰
       ‘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云何为三?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

       可知三细者,即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因其相微细难知,故名三细。兹分别略释如次︰

       (1)无明业相︰又称业相。谓在静止状态之真如,即心之本体依无明开始动摇时之相。因未能辨认能所主客,所以是迷界原始之状态。业为动作义,有动作便有苦,对苦果说,初动是原因,故亦有业因义。

       (2)能见相︰又称见相、转相。‘转’为‘转起’之意,一旦动摇便不停止,既已动摇现业相,即一转而起能缘之主观见照作用。虽曰能见,但非如用肉眼见物,而是极微细之认识作用,故名所缘不可知。

       (3)境界相︰又称现相。不起见相则无境界相,既有主观见照作用在前,故客观之对象,即随而显现。

       上列三细,可以镜、物作喻︰业相如镜面,见相犹镜面能照物,现相则如因镜能照而映现万象。

       所谓六粗,即以现相之境界为缘,所生起之六种迷相。《大乘起信论》云(大正32·577a)︰
      ‘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云何为六?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二者相续相,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三者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着故。四者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五者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相,造种种业故。六者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果,不自在故。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兹分释如次︰

       (1)智相︰对前境界相,不知彼是现于主观心内之幻影,执为心外之实在而起染净、善恶、是非、爱憎等分别。智为分别之意,如对现于镜面之影像,误认其有实体。此系俱生法执。

       (2)相续相︰依前智相所起善恶、爱憎等妄分别之益加坚强,而对爱好之境感乐,对憎恶之境感苦,爱憎之念与苦乐之情相应,继起相应不断。此是分别法执。

       (3)执取相︰依前相续相缘念苦乐境界,常住持苦乐之境,执着益深,遂起我执。此为俱生我执。

       (4)计名字相︰对前相住持执取益加深刻,且于所取之相,设种种名字、言句,以致对怨亲、美丑等名起爱憎之念。此是分别我执。

       (5)起业相︰指依前计名字相,构造苦乐、怨亲、爱憎等名称,惹起贪嗔等烦恼,致使身口二业起善恶之活动。

       (6)业系苦相︰指系于善恶诸业,感生死苦果,乃至轮回无穷。

       上列六种相,较三细相更为可知,较粗显,故称六粗。然而六粗中前四相皆属意业,是我法二执的烦恼。若配于惑业苦三道,则前四相为惑,起业相为业,业系苦相则相当于苦。

       此三细、六粗之九相,总摄一切染法,且只依不能了知真如真面目之根本无明而起。故多种不同染法归结于根本无明,皆是无明中之状态,不觉中之差别相。

       [参考资料] 《大乘起信论义疏》卷上;《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本);印顺《大乘起信论讲记》;久松真一《起信の课题》。


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