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母教养特点及其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山 东 省 家 庭 教 育 研 究 会
课题组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
我国对祖父母教养的系统研究尚处于空白。本研究选取301名3—5岁儿童为研究对象,由教师依据儿童行为问卷对儿童的行为特点做出评定,主要考察中国文化背景下祖父母的教养特点、教养的代际差异以及祖父母参与教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研究内容:祖父母的教养特点、教养的代际差异以及祖父母参与教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研究方法:整群抽样,调查问卷(包括祖父母调查问卷、母亲调查问卷和儿童行为教师问卷)。
研究结果:
1、调研对象的家庭情况。
完整家庭(儿童的父母双方都在),占98.1%;离异单亲家庭占0.4%;丧偶单亲家庭占0.4%;再婚家庭占1.1%。家庭结构有四种:核心家庭(由父母和孩子组成,占64.1%)、由父母、孩子和孩子的祖父母组成的三代人家庭(26.7%)、由父母、孩子和孩子的外祖父母组成的三代人家庭(8.1%)以及单亲家庭(由母亲和孩子组成,1.1%)。被调查的祖父母平均年龄为62.50岁,半数以上为高中学历。
2、祖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与基本情况。
绝大多数祖父母愿意参与对孙子女的教养,祖孙之间接触频率较高。一周岁以后,祖父母参与抚养的比例显著增多,儿童一至两岁时,主要由祖父母照顾的占60%。孙子女与祖父母住在一起的占一半以上,一周见孙子女4—5次以上的祖父母占64%。
在对儿童的教养中,母亲是首要的教养者,其次是父亲,祖父母主要起辅助作用。调查显示:祖父母教养方式的人数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忽视型(51人),指导型(39人)、专制型(36人)和溺爱型(33人)。祖父母对孙子女的支持行为最多,惩罚行为最少,说明祖父母重“养”轻“教”,对孙子女的温暖、关爱多于要求和管束。多数祖父母会与儿童的父母交流、沟通教养孙子女的情况,但并不过多干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
3、祖父和祖母的教养方式存在性别差异。
指导型、溺爱型祖母的比例高于祖父,而忽视型、专制型祖父的比例高于祖母。溺爱型和专制型祖父母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而忽视型的祖父母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生高。祖父母的教养不受祖父母年龄和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儿童的年龄不同,祖父母教养方式亦不同,并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祖父母对孙子女的养育行为有减少的趋势。
4、祖父母与父母的教养行为存在显著差异。
祖父母和母亲教养方式最一致的为溺爱型,但父母在养育和心理压力维度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祖父母。母亲对儿童的抚养和教育最多,85%以上的母亲对儿童有控制、惩罚和支持行为,50%的父亲有这三类教养行为,只有25%的祖父母较多地参与儿童教养。三代家庭的母亲和祖父母对儿童的要求和管束多于核心家庭。
5、祖父母、母亲的教养行为和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
母亲对儿童心理压力越大,对儿童的要求、管束越多,儿童越有可能出现退缩。祖父母对儿童的直接影响不显著。但祖父母的教养类型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有显著的影响,对儿童的问题行为无显著性影响。母亲的教养类型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不显著,对儿童的攻击行为有显著的影响。研究发现,祖父母和父母的教养方式有显著的不一致性,对儿童的发展不利。建议祖父母与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多沟通和交流,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儿童的发展。
6、祖父母和父母关系的和谐程度影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祖父母与父母关系一般的儿童其亲社会行为,显著少于关系和谐与非常和谐的儿童。与子女关系越和谐,祖父母对孙子女更加温暖、关心和爱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