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名山之三十:苍茫阴山

 鸟语花香香 2012-05-29
      
阴山
        怎么也得写篇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一座文化名山呀!对了,阴山!
      我耳边顿时响起北朝那首著名的《敕勒歌》悠扬的曲调: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我又似乎听到大唐那位“七绝圣手”王昌龄在慷慨吟唱: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我眼前出现的是水肥草美、金戈铁马的景象!匈奴人、突厥人、鲜卑人、蒙古人,多少少数民族在这里演绎了一曲曲悲壮、雄壮的历史悲剧、正剧!
阴山晚归图
         阴山横亘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其蒙古语名字为“达兰喀喇”,意思为“七十个黑山头”。阴山山脉是古老的断块山。它东起河北东部的桦山,西止于内蒙古巴彦倬尔盟中部的狼山,东西绵延长达1000多公里,南北宽达50-100公里不等。阴山的最大特点便是南北不对称,南坡山势陡峭,北坡则较为平缓。山脉的平均海拔高度在1500至2300米之间。仿佛一座巨大的天然屏障,同时阻挡了南下的寒流与北上的湿气,因此,阴山南麓的雨水较为充沛,适宜发展农业。
       阴山地区的人类活动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出现了阴山文化。公元5世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阴山发现了阴山岩画,并在他著名的《水经注》中作了详细的记述。这些记载是世界上对阴山岩画最早的记录。阴山山脉自古以来就是农耕区与游牧区天然分界线,而山区本身则是农牧交错地带。

        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影响了人类。不同的文化形态表现为不同的生存方式。每一种文化的发端与发展都有很长的时间跨度,几百年、几千年;一个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政治制度和地理生态会形成该地区的稳定的文化历史,会久远地影响该地区的发展。阴山文化也是如此。

阴山岩画

       阴山南麓和黄河环抱的古河套地区孕育了古老的文化,阴山南麓为黄河环抱,古称"河套地"、"河南地",水资源较为充沛,在巴彦淖尔市西部狼山两侧有乌兰布和沙漠、宝音温都尔沙漠,阴山文化圈处于内陆草原地区降雨量自东向西递减,气温自北向南升高;草原类型自东北向西分布着草甸草原、干旱草原、半荒漠草原、沙漠。阴山文化圈的原生文化以匈奴、拓拔鲜卑、突厥、蒙古相继兴起为特色,绵延上千公里的阴山岩画,生动地记载了上万年前至数百年前游牧民族的历史,是“刻在山岩上的史诗”。

       成吉思汗第六次征伐西夏,自乌拉山进入河套地区,大军屯驻鄂尔多斯高原,与西夏军激战,留下遗迹甚多,清圣祖康熙平定噶尔丹之乱时,曾亲统大军驻跸归化城,渡黄河穿越鄂尔多斯抵宁夏,并留下诗文。平乱之后,康熙于1691年在多伦大会漠南、漠北49部蒙古王公,盛况空前,史称"多伦会盟"。在河套地区,移民文化的特征比较明显。清朝后期特别是光绪年间“开垦蒙荒”、“移民实边”,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农民大量的流入这些地区,与蒙古族在生活习俗方面相互影响,在文化艺术方面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以共生文化为特征的复合文化。

        这些文化和历史忠实的记录在阴山岩画上。

  木兰从军

       阴山岩画分布非常广泛,最多的地方在乌拉特中旗南部的地里哈日山的黑山上,东西延伸5公里多。仅此一处,岩画就在千幅以上。在地里哈日山东北不远的山南坡和山顶部也有大量岩画和地里哈日山岩画毗连一起,成为一个岩画分布区。地里哈日山西南约8公里的瓦窑沟北山,每隔2至10米或稍远一些便有一处岩画,总数在9百幅以上。其次在蹬口县的北托林沟山地的黑石上,一般2~3米就有一幅岩画,最远间隔不超过10米,其总数在5百幅以上。
       最密集的岩画群一个在默勒赫图沟一处迎北的崖壁上,东西约50米、高约20米,约有80个人头像组成。另一个在格和尚德沟中段的一块迎西的石壁上,宽约5米、高约15米,由50个个体画组成。
       岩画面积最大的是乌拉特后旗大坝沟口西畔石头上的正方形岩画,面积约400平方米,被列为自治区重点保护文物。
       岩画的题材从总体上看,取材于游牧民族的狩猎活动。其中数量最多、凿刻最精的是动物岩画。画中动物有山羊、绵羊、盘羊、羚羊、岩羊、大角鹿、白唇鹿、赤鹿、糜鹿、驼鹿(罕达犴)、狍子、马、骡、驴、驼、牛、野牛、羚牛、狗、龟、野猪、兔、狐狸、蛇、狼、虎、豹等。其次,是狩猎的画面也占有特殊的地位,数量可观,表现了史前民族的社会生活,这是整个岩画中最绚丽的部分。狩猎画中表现了各种各样的猎手、武器、狩猎方式等场面性图像,无论阴山动物岩画独猎或众猎,还是引弓射猎或围捕野兽的画面,通常都表现其最紧张的一刹那,突出猎手对野兽致命处的打击过程,表现猎人获得野兽的强烈愿望。反映出原始人类的文化艺术来源于人类同大自然的斗争这一根本途径。除动物画和狩猎画外,数量上占有较大比例的是放牧画。放牧画大约在青铜器时代晚期产生,并一直延续到元、明、清。虽然时间相距很远,但其内容却大体相近,一般有出牧图、倒场图、一条鞭式和满天星式牧羊图、牧马图等。

阴山岩画

       这些放牧方式在今日的内蒙古草原仍然比较流行。此外,人物舞蹈、车辆及出行、骑士、骑士列队、征战图、穹庐毡帐、人面形、人手足印、兽禽蹄足印、原始数码、图画文字、星图等岩画,以及反映原始宗教的神灵图像,在整个岩画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它们直接反映了原始民族和部落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特别是几处天体星象岩画,在世界岩画中也是少见的。
       阴山岩画的题材和分布地点有一定的规律性:野生动物图像多出现在山巅岩石上;狩猎场面一般在山腰和山顶;神灵头像和天体星象几乎全部磨刻在山沟的垂直立壁或沟边坡岸的巨石上(原始人有神灵居于水流湍急之处思想意识)。这些规律与作画时的社会生活环境,人们的认识水平是相一致的。
       阴山岩画的艺术特色质朴、生动,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岩画多以写实为基础,记录了人类童年及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题材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再现作者亲身所处的自然环境。在构思、技巧和表现力诸方面,均显示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朴实健康的美学观和惊人的艺术才华。阴山岩画并不是对自然原封不动的照搬,作者往往把从生活中捕捉来的形象给予想象性的加工,把表现对象简化到不能再简化的程度,并竭力突出作者的意图,因而使作品非常生动。许多运动物像动感强烈,或引颈长嘶,或回首短呜,或慢步缓行,或四蹄腾跃;有的彼此含怒欲斗,有的相与舔吻亲呢。作者为了强调某一事物,运用夸张、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突出作者表现的中心,如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间斗争的图画,均在构图和比例上往往突出胜利者的形象,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阴山岩画
       阴山岩画的作画方式主要有敲凿法和磨刻法两种。敲凿法是利用比画面石料硬度高的金属器或石器,在画面上打击成点,点连成画。用敲凿法制成的岩画,线条深浅不一,疏密不均。磨刻法亦称研磨法,用此法做成的岩画,痕深面光,断面成“U”形。此外,还有划刻法,即用金属工具划刻,其划痕细而浅,此类作品多为晚期作品。
       岩画中还有颜料岩画,即用石灰和动、植物油调作颜料涂于岩石上的岩画。这类画数量不多,多为近代作品,且与喇嘛教有关。

    阴山岩画大体分为四个时代、五个时期:
      第一代岩画,是旧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中期原始氏族部落的岩画。这是岩画的鼎盛时期,数量多,分布广,制作认真。
       第二代岩画是春秋时期至两汉时期匈奴人的岩画。

                                                                              阴山岩画

       第三代岩画为中世纪岩画。这代岩画又可分为两个时期,即:北朝至唐代突厥人岩画和五代至宋代回鹘、党项人的岩画。突厥人岩画数量较少、内容以表现家畜为主,其中山羊占有突出地位。表现手法有抽象化、图像化的特征;回鹘岩画的突出特点是用铁刃画刻而成,线条细而浅,题材多为仿前代作品,并有少数植物图案和回鹘文字。党项人岩画大都是敲凿而成,做工粗糙但色泽新鲜,多如新作一般,并伴有西夏文字。其艺术特点是形象性很强。
      第四代岩画是元代以后蒙古族的作品,称为近代岩画。岩画分敲凿岩画和颜料岩画两种。颜料岩画为蒙古民族所特有,岩画内容除一部分反映生活、生产(如奔马、双峰驼、牧工图等)之外,多数是与喇嘛教有关的图案。
       在河套文化的众多组成元素中,阴山岩画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杰作,是反映我国古代北方各民族文明历史的千里画廊,在世界岩画史和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