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央企“分房一族”的隐性收入

 渔翁很快乐 2012-05-29

中国央企“分房一族”的隐性收入

随着土地资源的稀缺和房价的飞速上涨,这些央企的“闲置”土地,都成了寸土寸金的地方。
BWCHINESE中文网讯, 本属于集体产权的“福利房”在通过各种关系后摇身一变成为个人产权后,福利房“变现”的通道由此打开。

而与市场价动辄几百万的差价,让福利房成为央企员工“分房一族”的隐性收入新通道。

在寸土寸金的央企“闲置土地”上盖起的福利房通常以近市场价十分之一的价格卖给央企员工。因此,每每传出央企员工福利分房的消息都会引起广泛的关注。

事实上,国企单位自建房已经越来越多。目前,有60%左右的央企国企都有自建保障住房的计划,而几乎所有的央企国企近几年都曾集资建房或建单位福利房。

“建国之初,土地都是无偿、无限期、无流动的行政划拨使用,因此一些老牌的部委直属央企和国企,拥有着数量相当的优质土地。”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表示。

如今,随着土地资源的稀缺和房价的飞速上涨,这些央企的“闲置”土地,都成了寸土寸金的地方。

1998年国家进行房改,之前盖的部委住房,后来都拿到产权,可以对外销售。但是1999年国家明令取消福利分房后,部委盖的住房很多并没有办下产权,也就是所谓的“小产权”。但很多单位以房屋翻新或者危房改造名义建设的房屋,并不涉及产权证问题。

不仅如此,由于部委、央企在盖自建房时会给关系单位及上级单位部分“关系房”,因此这部分“关系房”却大多数都可以办理产权。因此,这也为部委、央企职工“变现”福利房打开了通道。

除了央企自建房之外,据记者调查了解,在北京的广安门、广渠门、三里河、新街口等地理位置优越的成熟生活区,已建起大批“公务员经济适用住房”,被列入了当年的经济适用房计划,针对公务员定向发售。

2010年至今,仅在北京就有观林园、领秀慧谷、朝阳新城等多个项目被爆房源在开盘前即已被特定团体低价团购。

也就是在不久之前,中石油2年前团购房上市交易利润翻4倍的消息引起舆论广泛关注。这个被“曝光”的“中石油干部房”丰和园小区,附近房价在每平方米33000元以上。而2009年,丰和园职工买入价只有8170元/平方米。时隔3年,房子利润率超过400%。

更有甚者,如“已被央企团购”的“上林世家”项目,一个购房的“房号”,就已经被炒到100万元。

今年年初,中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REICO工作室发布报告《2003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研究》指出,城镇住宅供给结构出现变化,在1998年已经应该停止的“福利分房”、“单位建房”开始回潮。

根据报告,中国城市住宅供给由“传统的业主自建”和“房地产(商业性)开发”两个部分组成。以住宅为例,在1998年以前,传统业主自建住宅占全社会住宅总供给量的近70%,而房地产商业开发的住宅供给仅占总供给的30%左右。到2006年,包括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等自建房部分仍然占据总供给的31%。

央企国企存在的“福利腐败”,最大的恶果是给国家造成制度僵化症。例如,水、电、气、油等行业近几年是“涨”声不断,理由是:企业经营困难,成本增加,不涨不行。但事实上,这些“困难”行业却一直是高工资、高福利的代名词。

“福利腐败”,易撕裂社会群体的关系,决不能等闲视之。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福利管理调控,如不允许随便漂白“福利房”的身份,更不允许垄断行业把“福利腐败”成本转嫁到正常经营成本中去。

另一方面,审计部门应加强审计,加强督察,严控垄断行业福利总水平和增长幅度,谁违规就严惩谁,用高昂的违规成本来警示那些蠢蠢欲动者不敢再越雷池半步。

央企国企等垄断行业是“蝎子拉屎——独一份”,因为效益好把福利搞上去本来无可厚非,但不可通过非正常渠道谋取高福利。

中国央企的“福利房”,竟然让员工赚成了百万富翁,在房价居高不下、不少人沦为房奴的今天,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平,理当受到舆论的抨击。

责任编辑:NONO Ha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