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电视纪录片批评家代表人物学术聚焦———任远、朱景

 遥不可及小屋 2012-05-29

翻开我国纪录片批评史,不难发现,几乎在每一个重大转变的过程中,都离不开批评家们富有学理意义的思想争鸣和理论探讨。正是他们的思考和发现推动着新的理念从实践到理论,进而不断升华,成为学术焦点,如主题先行、客观纪录、真实再现等。在纪实、新纪录这两个焦点背后,彰显着任远、朱景和、吕新雨等批评家。
在长达10年的批评历程中,纪实批评在我国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纪实批评在20世纪90年代初所带来的耳目全新的巨大冲击犹在耳目,其影响远远超出了电视纪录片,甚至超越了整个电视领域,在中国文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作品进行纪实批评的批评者为数甚众,而任远和朱景和颇具代表性,他们都目睹了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从主题先行到客观纪录,再走出纪实主义误区的发展过程,并对之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批评。前者以引进西方先进理念著称,后者以敏锐目光较早对批评误区提出种种疑问。他们的批评观点在特定时期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任远是早期纪录片批评学院派的典型代表。他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参加了一系列相关接待和学术交流活动,获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理论信息和海外影视界有益的经验,并以此为基础,翻译、介绍了大量与西方纪录片思潮相关的创作理念和手法。其中,纪录片的界定、纪录片创作原则以及长镜头理论在批评界和创作界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代表性论文有:《谈谈纪录片的纪实性、思辨性、审美性》《现代西方纪录片思潮点滴》《美国的电视纪录片》《当代西方人类学纪录片研究》《纪实:追求什么?》《东、西方纪录片对比研究》《非虚构是纪录片最后防线———评格里尔逊的“创造性处理论”》《几种非虚构影片的故事性解析》等,论著有:《海外名家谈电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年版),《电视纪录片新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电视编导基础———新闻、服务、教育、文艺节目制作》(海洋出版社,1998年版),《世界纪录片史略》(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等。任远介绍了格里尔逊的经典定义: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四真原则,即纪录片是对某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或历史事件作纪实报道的非虚构的电影或录像节目。纪录片不允许虚构,以采访摄影为基本报道手法,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挑、等、抢的摄录方法,记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这种观点在早期被普遍接受和广泛引用。他根据讲话记录整理出的伊文思强调中国纪录片创作要克服雷同化、模式化等观念也对业界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他把巴赞的理论进行介绍和提炼,特别是纪实观念和长镜头理论,在我国堪称经典。他屡次撰文强调纪录片的非虚构原则,并对纪录片的纪实特性进行讨论。针对我国早期的观念误区,他较早在电视批评中追根溯源,提出将“形象化的政论”视作纪录片本性是对列宁观点的误读,是偷换概念。
任远立足于学界,朱景和则身处中央电视台,曾经参与大型纪录片的制作和大量的纪录片研讨活动,他们都保持着对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密切关注。朱景和的批评主要围绕纪录片的纪实、纪录片“国际接轨”以及纪录片审美等问题,批评对象较为广泛,不仅有《纪录片编辑室》《生活空间》等代表栏目,还有大型文献片、各种系列片以及大量获奖作品。
纪实问题是朱景和对纪录片进行批评的核心问题,他以理性思辨为特色,对纪实进行全方位批评。早期的批评中,他积极肯定了纪实风格之于主题先行误区的重大意义,并围绕真实性、纪实艺术美学等进行分析;当纪实批评过度盛行,他较早发现纪实主义误区,并鲜明地提出“警惕‘纪实主义’对纪录片创造的误导”。当纪录片创作和批评领域流行“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等口号,他及时提出疑问:“纪录片艺术有没有国际统一之轨?”这些批评观念对我国纪录片批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它们散见于朱景和所撰写的大量论文和相关专著中。其代表性论文有:《警惕“纪实主义”对纪录片创造的误导》《了解中外纪录片之异同 走自己的创作之路———从纪录片“国际接轨”谈起》《我国电视纪录片风格与创作方法之演变》等,论著有:《电视专题论集》(朱景和主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电视纪实艺术论》(华文出版社,1998年版),《纪录片创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等。
与任远、朱景和一样具有学术聚焦特点的批评家是新纪录批评的代表人物吕新雨。吕新雨的纪录片批评具有典型的精英文化立场,她将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90年代以来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命名为中国的新纪录运动。这种观点受到创作界的普遍认可,特别是长期以来致力于人类学纪录片创作的精英文化纪录片编导的认同。在这些编导的自我批评或者访谈中,“新纪录”话语被频繁引用。吕新雨的这一观点源自其对中国特定国情下的专题片和纪录片的理解。她认为,纪录片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语境的话语实践是作为一种反叛力量存在的,包括反叛中国特定电视语境中的习惯方式———画面加解说。新纪录运动所承载的应该是一种不同于国家意识形态的观念,是人文精神的关怀,是一种独立的、自下而上的底层精神。
吕新雨的批评集中而系统,代表性论文有:《人类生存之镜———论纪录片的本体理论与美学风格》《中国纪录片:观念与价值》《我们为什么需要纪录片?———对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现状的反思》《上海能否成为中国电视纪录片的重镇?》《纪录片的选择———由枙回到祖先的土地枛所想到的》《当代中国的电视纪录片运动》《什么是纪录精神?》《当前中国纪录片发展问题备忘》等,代表论著有《纪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收录了她的主要论文、随笔和对大量著名编导的访谈。http://lxsvaliant./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博客一起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