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四篇 冬 不变老,只变好

 ssp520 2012-05-29
二度青春期(1)
  家庭主妇的在职进修
  曾听过一位电视剧导播说:“看连续剧的都是家庭主妇,所以要投她们所好,不能太有深度。”如此为自己拍不出好的连续剧而“嫁祸”给主妇,我只能说他是白痴。
  但是,一个成熟的女人,如果她选择了婚姻,决定生孩子,就不会否定家庭主妇的价值。不管有没有另外担任职业妇女的角色,她都会抬头挺胸,充满自信地承认她是一个家庭主妇。
  由于她的成熟与自信,会把家治理得适合全家人居住。家人都能成长、快乐、身心健康。由于她的成熟与自信,会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绝不自卑、抱怨。即使她为了孩子而暂时或长久放弃职业,仍然有一片广阔的精神天地,绝不落伍闭塞。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一个女人的成熟大都要靠生活的磨炼,磨到所谓“人情练达”才算成熟。而今天的妇女可以靠广吸知识成长,这些知识并不全是从学校得到的。事实上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处理真实生活时,却像个“低能儿”。所以没受高等教育,绝不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和成熟。
  今天很多行业都重视在职训练、在职进修,家庭主妇也是一种行业,因此我赞成纯家庭主妇应在丈夫的收入中,列一份自己的薪金。而且这个行业所需的知识极广,家庭主妇如果认真地、有计划地吸收,就绝不会再有空闲看那么多电视剧、天天上菜场,或逛百货公司,或无聊得发慌了。
  我曾说过“无知是悲剧的根源”,那不是无的放矢,的确是多年来接触到的真实情况。除了感情悲剧大都是性格造成的以外,很多妇女的悲剧是由于无知。
  成熟而有自信的女人也不是一天造成的,我看过不少这样的家庭主妇,她们都是孜孜不倦,并不因为不是学生、不是职业妇女而懒散下来。知识累积的结果,自然会超越家庭主妇职业的需要,那么储蓄起来,有机会用到的话,就可以另有一番发挥了。
  二度青春期
  不嫉妒年轻女人
  稳定的生活让人不大感觉得出岁月的脚步,“仿佛是一抬头间,女儿已是亭亭玉立,由于营养好,而且从小让她习舞,所以她的身材强过我十倍。没受过生活波折,神采焕发,今年刚考上大学,对未来有说不完的美好计划。作为母亲,我很高兴女儿出落得如此美好。但是反观自己的半生,当年的穷困使我发育不健全——平胸,加上中年后的凸腹,也没机会受到更好的教育,虽然努力自修,却总是缺少更高的学历。结婚后只忙着尽妻子和母亲的责任,我究竟为自己挣来什么?不禁嫉妒起女儿来了,我看中年是哀多乐少。”
  我反复读这封信,想到生命的成长和递嬗同样是充满喜悦和痛苦,还有彷徨和不安。
  这位母亲的矛盾心情我认为是正常的,她诚实地剖析自己,正道出何以很多中年女人在更年期变得那么反常。她们不一定是嫉妒自己的女儿,却难免不会嫉妒其他年轻的女性。大多数的这一代年轻女性,都比她们的母亲有更好的成长环境,无论是内、外在,可能都强过她们的母亲。
  成熟的中年女人会理性地接受这个事实,就算真有魔鬼要她用灵魂换取重回青春,她也不会自找痛苦。成熟的人是展望未来,过好现在的生活,绝不追悔过去。像这位母亲正好可以在子女不再需要她照顾的今天,好好地设计现在的生活(而不是嫉妒女儿在计划未来),如果外表真的让自己自卑,健美操、瑜伽等,都可以帮助自己有一个“美好的中年身材”。
  在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下,中年人的确很难再获得学校的文凭,与年轻人挤联考的窄门也没有什么实质的意义。不如追寻真正的知识,让自己更充实、自信。有些心理学书籍告诉年轻人“如何改造自己”,事实上中年人也未尝不可参考。给自己一些小小的目标,加一点压力去完成。最重要的是学习欣赏年轻的女人,或奖励自己,由于自己的努力,女儿才有今天的美好,可以使心情平衡。真正学会欣赏,保证能得到快乐。
  二度青春期
  从全职母亲退休
  据说有些女人在接近四十边缘时又努力怀孕生孩子,理由是可以排除寂寞,照顾那“老来子”打发日子,所以她们到了中年还忙着呢。
  还有更多的女人服膺“孩子没结婚前永远是孩子,永远要操心”的“真理”,真的不等自己闭眼蹬腿,绝不放弃母亲的责任。
  这都是母性强烈到了不起的女人,但是想想“老来子”真能永远排除寂寞吗?且不谈优生学和人口爆炸等大问题,只单纯地想想,子女总有长大离开的一天,而且不必等长大,你越是想把他们拴在身边,他们就越是要挣脱。除了增加生活中表象的忙碌以外,真正的寂寞,孩子不懂也不会帮母亲排遣。何况母子年龄差距越大,代沟也越深。至于那些已成年的孩子,母亲越是“尽责”,他们越是嫌烦,所以这样到老到死都不肯稍稍卸下母亲担子的女人,活得太累了。
  中年,子女长大、家事减轻、经济状况改善,正是脱下母亲职责为自己而活的黄金年华。不要老想着自己是个母亲,要想着自己是个独立自主的人。从“人”的立场来看,有哪些事情可以发挥自己潜能的?有哪些事情是你以前做母亲时想做而没有时间精力做的?至于子女的事一定要让他自己管理,就是求助于你的时候也不必全部包揽下来,否则你就永远被母亲的担子拖住而不得前进。
  母亲是伟大的,但必须有退休的年限,从全职母亲退休做子女的顾问就够了。延续生命并呵护生命的成长、成熟已经尽了职责。如果女人平均活六十岁,那么前二十年是自我成长,中二十年是照顾下一代成长,后二十年必须“还我自我”,人生才不浪费。
  在逐渐步入后二十年的中年阶段,体力脑力都还能保持旺盛,如果只对母亲角色恋栈不舍,就未免辜负这旺盛的体力和脑力,也是一种多余的、不必要的奉献。母亲是女人的职责之一,不是女人全部的天职(不结婚生育的女人也绝不是不完整),中年可以从全职母亲退休了。
  中年危机(1)
  捂住太忙的嘴
  据新闻报道,现在欧美有很多成年的子女和父母同住,这和以前十五、六岁就急着想离家独立的情况大不相同了。其实在中国家庭里这种现象并不稀奇,尤其近年来很多女孩结婚晚,已成年并且在社会上工作了,还住在家里。我常接到这些女孩的来信,她们比在青春期更“受不了”母亲。
  抱怨最多的是唠叨。成年子女的父母都已是中年以上的人,就算母亲是职业妇女,这时也不像青壮年时那样辛劳了。子女长大,职业稳定,她们下班后不再需要三头六臂地忙碌,有个女孩说:“我妈现在手不忙嘴就忙了,她非唠叨到上床闭眼为止。我们家没有一个人她看得顺眼,也没一件事她看了舒服。”
  小时候不敢反抗,现在成年有谋生能力就再也不愿忍受母亲的唠叨。但另一方面,她们也能体谅母亲多年的辛劳,因此就形成极为矛盾的心理——对母亲又同情又讨厌,常常影响生活情绪。
  而在唠叨的“事项”中,最多的是女儿没结婚这件事。有些母亲本身婚姻并不幸福,甚至痛悔嫁了现在的丈夫,却一面对女儿抱怨她们的父亲种种不好,一面又絮絮不休“你不结婚怎么办”。
  还有个女孩气极告诉我说:“我现在很同情父亲有外遇,像妈妈这样可怕的唠叨谁受得了?”
  有的说:“不交男朋友妈妈唠叨,交了她更唠叨。”
  于是“妈妈到了更年期”这句话就顺理成章的成立了。于是“中年而不唠叨”就成为中年女性可爱的特质之一。要控制唠叨的嘴先要有开朗的心,再要有充实的头脑,然后才会有智慧与幽默和家人相处。
  和成年子女同住是一种快乐,他们不像小时候那样事事要你照料,反而可以照顾你。他们也历练了世事,可以和你谈心,甚至分担你的烦忧。把唠叨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多读书,多听音乐,多看艺术展览,中年女人依然可以美丽动人。
  中年危机
  阴阳心态的反转
  “你说女人没有更年期,可是我发现自己的确和年轻时不同。倒也不是变得唠叨多疑,而是越来越不能忍受伺候丈夫的生活。年轻时我愿意为他洗衣做饭,甚至早上喊他起床,怕他错过上班的车。但是现在我讨厌他几十年来好像不但没长大,反而越来越喜欢依赖我、缠住我,几乎不让我有一点点独处的时间。有时我很想丢开他不管,却总觉得他可怜而作罢。这是不是更年期的变化呢?”
  这位女士信中描述的情境,正是我搜集《一个女人的成长》中年阶段资料里不算少的现象。我发现越是年轻时花太多时间和精力照顾丈夫的妻子,到中年越是有这类抱怨。
  曾经我怀疑是夫妻年久情感衰退,或是“物极必反”,经年累月伺候人,久之自然厌倦。却同时发现有些中年女性固然不愿像年轻时那样照顾丈夫,竟也不喜欢丈夫对她殷勤,包括性生活在内,她们都嫌烦。
  曾经有一位专家研究出一份男女生涯发展差异图,叫做“阴阳反转图”。研究指出四十岁以前女性的行为倾向是:在感情上有更多的欢欣,对配偶、孩子、他人富有感应能力、同情的表达。男人的行为倾向是:想证明自己的专业或社会优越能力、采取行动、能力自足、自信、竞争。而四十岁以后的女人:更独立更自我肯定;男人则更富感情的感应及抚育的倾向。
  这种阴阳心态的反转,应验了人生圆满性的假说:“假定一个人缺乏什么,他总是会朝着那个方向追求,使其圆满。当一个人满足了什么,那么他一定会掉头,不再停留过久。”那么中年男女的“阴阳反转”也是“其来有自”了。
  我们“知己知彼”以后,并不是争取“百战百胜”,而是年轻时提早预防,中年后才能互相协调。年轻时为自我留一片天地,中年后为丈夫留一份温情。想想那依赖和缠也是一种爱。虽然有很多自私的成分,却是多年亲密关系的结果。与其消极地嫌烦,不如积极地接受,更可以自己做主做到什么程度,不必像年轻时那样全部投入了。
  中年危机
  中年爱情饥渴症
  如果年轻时没有扎扎实实地生活,没有对自己的生活(包括婚姻)有高度的满足感,没有可以让自己专情、提升精神品质的嗜好,那么到了中年可能会患上“爱情饥渴症”。男性“患者”有较多的机会碰到爱与被爱的对象,有些中年男人也许为爱而家庭破碎,牺牲身家性命也在所不惜。女性“患者”则大多沉湎在幻想里,寄情于爱情小说和爱情电视剧上,或是三五好友穷盖瞎聊,语言暧昧甚或荤黄。极少数真的碰到对象时,发作起来可以比男性更疯狂。
  曾经看过一篇报道日本女性生活的文章,说很多日本中年女性渴望有年轻的爱人,有了以后也像男人一样不惜离婚。所以,近来的确听到过一些中年女性为情困扰的真实故事。
  现在的中年女性内在和外表的营养都好,家事减轻,生活范围也比上一代宽阔,因此大多数都比实际年龄看来年轻。由于实际上已到中年,和丈夫之间早已没有激情,孩子长大也和妈妈不再像小时候那么亲密,如果没有精神上的爱情,空虚寂寞是难免的。
  但是中年女人却极可能严重地受到爱情的伤害,沉湎在幻想或空谈中,浪费了可贵的时间,生命在无意义中点点销蚀。单身的中年女性,除非有智慧用平常心来处理爱情,否则常常因盲目陷入而极端痛苦。中年女人的“婚外情”则常是悲剧收场。其实这也是很自然的事,爱情(或欲念)多少含有生物延续生命的本能在内,中年人的条件当然比不上年轻人。真正能因欣赏中年女人的智慧成熟而爱她的男人是“稀有动物”,极难碰到。
  因此且不从什么道德来看,为了保护自己,中年女人对爱情就不能像年轻人那么潇洒了。事实上一个成熟的中年女人会参透这一点,她们知道世界上隽永而深刻的精神享受,绝不单纯只是男女之间的爱情。而精神的提升一定可以净化欲念,使得中年生活充实而美好。
  如果碰到爱情,请记住用平常心处理。
  白发吟(1)
  亮丽的老年生活
  老和灰暗、陈旧常常连在一起,身心及生活环境,似乎都脱不了这一类的形容词。
  好几年前,有一位太太抱怨她丈夫六十岁以后就不爱洗澡,弄得满屋子都是异味。女人可能比较不怕洗澡,但上了年纪的女人很爱藏东西,东塞一团纸、西塞一块布的全舍不得丢。
  老人不好意思穿色彩鲜艳的服装,认为不够稳重。老人住的地方家具颜色大都是“古董色”,墙壁已看不出是灰还是黄,灯光总是黯然,四处是发黄的老照片。住在这样环境里的,不一定是贫穷老人,只是老人大都喜怀旧,甚或是懒得搬动调整。于是越住身心越灰暗、陈旧,使得年轻人怕走进这种环境,怕答理老年人。
  其实,老年绝对可以生活得亮丽而有生气的。单说外在吧,首先要身体干净,经常有肥皂香,比什么香水都好闻。其次是不要怕穿色彩鲜艳的服饰,只要剪裁端庄,老女人一样漂亮。住处在经济许可下,经常粉刷一新,流行的家具谁说不适合老人?灯光辉煌会使肤色都美好起来。
  用不着的东西大刀阔斧丢弃,干吗舍不得?这一辈子大约都用不到了。活了一把年纪当然有很多东西是曾经附着感情,丢不掉的话不妨收在柜子里,别摆在眼前老提醒自己。再得意的过去也是过去,不管未来的日子是多短,只要过好每一个今天,都强过追忆一千个昨天。
  不断在生活中创造新鲜,如自己捏个陶器做摆设、绘幅画挂挂、拍几张照片点缀、养盆花为室内增色、经常把家具换换位置等,有时不需花多少钱,全看有心无心而已。
  而这有心就是内在的亮丽,只有坦然面对老年的人才能有这样的心,只有经过计划的老年生活才能做到。更需要强调的是,只有能独立自主的女性才能在老年过这样的亮丽生活。所以无论是教养我们的女儿,或女性自己,随着成长的过程,都得有长程计划才好。计划的逐步实现可以充实安全感,安全感是老年最需要的。
  白发吟
  老而可爱
  “光阴都不够用了,哪里还有时间寂寞。”这是文坛前辈苏雪林女士说的话,说得真好。作为一个现代成熟的女性,在进入中老年以后,要推翻传统几个老人的模式:
  ·老而无知——如果因年龄的增长而停止吸取知识,在真正“日新月异”的时代,用不了多久就与时代脱节了。知识不但是充实自己,也是和别人沟通的管道,一个老是咀嚼“陈芝麻烂谷子”的老人,真的是“面目可憎,语言乏味”。别人也许会由于习俗而尊敬你,但不会喜欢你。最近曾和几位年长的朋友聚谈,她们知识之丰富、言语之风趣,真让人打从内心喜欢她们。
  ·老而顽固——有位朋友前些时因工作和一群老人相处一阵,她感慨地说她是很尊重那些老人,却有点受不了他们的脾气。她怀疑年轻时小气的人老了更小气,年轻时固执的人老了更固执,年轻时不讲理的人老了更不讲理。慈祥和蔼通情达理的老人固然不少,但是老而顽固的确实也常见。成熟的女性在有计划地进入老年以后,应该可以靠自己的修为,不变成老顽固。
  ·老而无聊——传统的女性在子女长大后,自己就像完成了人生责任似的再也无所事事了。过去的大家庭还有孙辈让她忙碌或陪伴她,现在的小家庭孙辈不是在托儿所,就是媳妇自己照顾,都轮不到她了。老若没有精神寄托,没有事情忙,就不但自己无聊,也是别人眼中“无聊的老人”。人一无聊就问题丛生。
  ·老而无趣——有些老人总是用个框子把自己框住:老人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在这框子里不但没有好奇心,也没有活力。自己和别人都不能冲破这框,像供在神龛里,别人也许尊重你,但不敢接近。老女人的无趣大约就是唠叨了。
  大多数的现代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多过上一代,这是最该好好把握的本钱,要利用这本钱好好经营我们的生活。
  白发吟
  让位给别人
  “因为,什么是死去,不就是要赤裸地站在风中而融入太阳吗?停止呼吸又是什么?只不过是把呼吸从它不息的潮汐中解放出来,以便它能够上升、扩展,而无牵挂地寻找神?”纪伯伦在《先知》中这么说。
  “花不常好,月不常圆,人类生命也随着在动植物界的行列中永远向前走着,出生、成长、死亡,把空位又让给人——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地方上岸,好让其他在河边等候的旅客上船。”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这么说。
  按照生命的程序,《一个女人的成长》该谈到向这世界告别了。先摘录两位智者对死的感述,另外,我特别喜欢林语堂的这段话:死亡不过是把位子让给别人而已。因此一个成熟的人在心理上面对死亡,应该是潇洒而宁静的,没有恐惧,也不必紧张,更何况绝没有人能占住位子不让。
  如果生命真有轮回,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我们会在另一个地方上船。向亲人好友挥挥手,虽然真的带不走一片云彩,但如果我们的确活得充实快乐,那么带走的丰收和喜悦,也就够我们冥冥中咀嚼回味了。
  曾经有人说无论多么潇洒的人,真正面临死亡的时候,也会有恐惧,连专门谈生死学的专家也不例外。所以任何还活着的人,都没资格故作轻松地谈死亡。
  也许这是对的,但既然“死是这世界上人类唯一能等到,而且一定会得到的东西”,那就不能消极地害怕了。实际上可以做些心理准备,有人是皈依宗教,有人是充实关于生死的知识,以备到时走得比较平静。
  倒是身后事要麻烦还没下船的人料理,是必须先交代的。对于这种留在世上最后的一件事,各人有各人的要求,我自己对进殡仪馆深恶痛绝,也不愿在拥挤不堪的地球上占几尺墓地,既然让位给别人,就让得干净清楚而彻底。
  我希望把可用的器官捐出来以后,其余的焚化,骨灰撒向我深爱的大海,但是保护环境的朋友说会污染海水,我希望到那一天会有更好的办法。原则上是绝不制造噪音和污染,这副臭皮囊如能像科幻影片那样,一阵烟后全无痕迹,就真的不亦快哉了。
  《一个女人的成长》写了整整三年,虽然不断有读者说喜欢,说赞成我的看法,其实我深知我不能影响已成年、已定型的人,这些喜欢和赞成的只是早就和我有同样的看法和想法,我们早就算是知己了,我只期盼还有可塑性的、将来要塑造下一代的女性,能像我们这些人一样成熟,活得充实而快乐,那就真正落实到男女平等的境界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