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景观中国——中国景观行业门户

 非可道斋 2012-05-29
  •  

      4.3 场地与材料再生和再用,化腐朽为神奇的“低碳设计”: 中山岐江公园案例
     
      在以GDP衡量城市实力的时代,我们看到的是无情的拆毁城市旧有的建筑,过去的城市变成“一张白纸”,然后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结果是城市记忆的消失和大量劣质建筑之盛行。大量的碳由此被排放。广东中山的岐江公园则以场地与材料的保留、再用和再生为途径,实现了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低碳设计。”
     
      (1)保留:场地为一个有近半个世纪历史的旧船厂遗址,过去留下的东西很多:从自然元素上讲,场地上有水体,有许多古榕树和发育良好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以及与之互相适应的生境和土壤条件。从人文元素上讲,场地上有多个不同时代船坞、厂房、水塔、烟囱、龙门吊、铁轨、变压器及各种机器,甚至水边的护岸,厂房墙壁上“抓革命,促生产”的语录。对所有这些“东西”以及整个场地,设计师们都逐一进行测量,编号和拍摄,研究其保留的可能性,实现尽可能的保留。
     
      (2)再用:原有场地的“设计”毕竟只反映过去人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当时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从艺术性来讲,这些与现代人的欲望和功能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还需加以提炼。所以,有必要对原有形式和场地进行改变或修饰。通过增与减的设计,在原有“设计”基础上产生新的形式,更充分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3)再生设计。原场地内的材料,包括钢材、乡土物种等,都可以通过加工和再设计,而体现为一种新的景观、满足新的功能。经过再生设计后的钢被用做铺地材料,乡土野草成为美丽的景观元素。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5 中山岐江公园的厂房保留和再用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6中山岐江公园内的铁轨再用和野草之美

     

      4.4从低碳走向负碳,都市农业的丰产景观:沈阳建筑大学校园
     
      在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园里,设计者用东北稻作为景观素材,设计了一片校园稻田。在四时变化的稻田景观中,分布着一个个读书台,“让稻香融入书声”。用最普通、最经济而高产的材料、在一个当代校园里,演绎了关于土地、人民、农耕文化的耕读故事,诠释了都市农业的丰产景观的理念,也表明了设计师在面对诸如土地生态危机和粮食安全危机时所持的态度。它是使城市从高碳走向低碳,甚至负碳的有益实验。这更是对传统美学观的一次挑战,告诉人们:大脚是美丽的,生产是高尚的。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7 校园里的稻田,让城市走向低碳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8 在稻田里读书,大脚美学的彰显

     

      4.5最少的人为干预,最低的碳排放,获得最大的城市化效果:秦皇岛汤河红飘带案例
     
      在城市化和城市扩张过程中,自然河道的渠化和硬化以及“美化”运动在中国大小城市中方兴未艾,这是一种悲哀,我们完全可以有更明智的城市河流改造和利用方式。秦皇岛汤河红飘带案例展示了城市绿地设计和建设中,如何利用原有场地资源,用最少的设计,,来创造一个真正节约的城市绿地,为当代城市居民提供最多最好的生态服务,同时,让场地发生巨大的变化。在完全保留原有河流生态廊道的绿色基底上,引入一条以玻璃钢为材料的红色飘带。它整合了包括漫步、环境解释系统、乡土植物标本种植、灯光等功能和设施需要,用最少的干预,获得都市人对绿色环境的最大需求。红飘带是一条绵延于林中的线性景观元素,它与木栈道结合,可以作为座椅;与灯光结合,而成为照明设施;与种植台结合,而成为植物标本展示廊;与解说系统结合,而成为科普展示廊;与标识系统相结合,而成为一条指示线。它曲折蜿蜒,因地形和树木的存在而发生宽度和线型的变化;中国红的色彩,点亮幽暗的河谷林地。绵延的红飘带上,分布多个为使用者停驻和活动用的节点,以乡土野草为主题,这些野草包括狼尾草、须芒草、大油芒、芦苇、白茅等。野草与场地的自然过程的保留,是公园的维护达到最少。在这里,低碳设计与低碳美学的到了最充分的表达。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9 绿荫里的红飘带:最少的干预,获得最好的生态服务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10 低碳美学的力量:野草与精致的红飘带,倡导低维护的野草之美

     

      4.6 开启自然过程,以生态服务为目标的低碳设计:天津桥园
     
      长期以来,城市公园的建造和管理都作为城市公共市政投入,由于公园建造和维护费用高昂,浇灌、排涝、修建等等管理,常常使公园成为城市公共财政和市政设施的负担。天津桥园项目改变通常城市公园的建设理念和方法,以全面改善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进行城市绿地建设和城市废弃地的生态恢复。案例是一个22公顷的公园,原来是一个废弃的打靶场,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路人掩鼻,临建破败,不堪入目,土壤盐碱。景观设计师应用生态恢复和再生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地形设计,创造出深浅不一坑塘,有水有旱,开启自然植被的恢复自我恢复过程,形成与不同水位和盐碱度条件相适应的植物群落。将地域景观特色和乡土植被引入城市,形成独具特色的、低维护投入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为城市提供了多种生态服务,包括雨洪利用、乡土物种的保护、科普教育、审美和游憩。本生态恢复工程2006年春开工兴建,于2008年5月正式建成开放。开放之第一周,有20多万人入园参观,获得空前的成功。昔日的一块脏乱差的城市废弃地,在很短时间内经过简单的生态修复工程,而成为具有雨洪蓄留、乡土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教育与审美启智和提供游憩服务的、多功能生态型公园。公园的造价低廉,管理成本很低。更重要的是,这一生态恢复型的公园向城市居民展示了一种新的美学——建立在环境伦理与生态意识之上的美学。它是对传统奇花异卉式观赏园林的批判和背叛,并向人们展示了生态城市主义的光明前景;这一生态恢复型公园同时也是对所谓高科技生态恢复技术的批判,告诉人们,自然是有很强的自我恢复能力的,只需要人们尊重地域景观,开启自然过程,自然便可以自己做工,为人们提供无尽的生态系统服务,同时彰显城市的独特景观,使城市真正走向低碳化。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11天津桥园雨水收集水泡构成的景观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12天津桥园的低碳美学和低碳设计,乡土野草自然繁衍,并创造独特的乡土之美

     

      4.7 低碳的城市湿地净化系统:上海世博后滩公园
     
      城市是一个高度人工化的系统,每天耗费大量能源维持其平衡,包括耗能巨大的污水处理厂。然而,我们忘掉了土地本身是一个生命系统,自有净化调节功能。作为生态文明的展望和实验,上海世博后滩公园的核心是一条带状、具有水净化功能人工湿地系统,它将来自黄浦江的劣五类水,通过沉淀池、叠瀑墙、梯田、不同深度和不同群落的湿地净化区,经过长达1公里的流程,而成为三类净水,日净化量为每天2400立方。净化后的三类水不仅可以提供给世博公园做水景循环用水,还能满足世博公园与后滩公园自身的绿化灌溉及道路冲洗等需要。除大量使用乡土物种以及水体净化等生态措施外,设计充分利用农作物、工业旧材料、节约造价、倡导低成本维护等生态理念,包括旧砖瓦的再用,黄浦江护岸的生态友好型设计、建筑物的节能设计,以及可降解竹材作为会时大面积铺地,以满足同时考虑赛时和赛后的人流需要,等等。 后滩公园展示了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指明了建立低碳和负碳城市的一条具体途径,为解决当下中国和世界的环境问题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样板,同时创立了新的公园管理模式,它建成后不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维护,而是让自然做功,利用自然的调节和净化能力来治愈工业时代留下的污染。通过充分发挥土地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后滩公园生动地注解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理念。”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13 低碳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后滩公园的内河湿地净化系统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14 世博后滩公园的低碳美学:让作物成为城市景观之美的主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