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杂议乾坤】(1-10)

 大道至简64382 2012-05-30

【杂议乾坤】(1)  乾坤卦在周易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周易六十四卦中,乾与坤排在第一、二位,这是极为特殊的两卦。学习与研究周易,首先必须弄清这两个卦的意蕴,《系辞》讲:“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又谓“乾坤,其《易》之門邪?”。也有人把乾坤比喻为天地、父母。这都说明乾坤卦在周易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对乾坤两卦,传统易学有许多精辟深刻的理解和阐述,但也不乏误解。如果不能正确理解乾坤,那么也可以说是学《易》不得其门,如果学《易》不得其门,则后面的事就不用再说了。

 

    乾坤卦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提出或包含了许多重要原则,主要有动静原则、均衡原则、和合原则、普遍联系原则、定位原则、终始(或周而复始)原则、道义原则、辟阖原则、主从原则、取象原则、判断评价原则等等。乾坤卦确实是极为特殊的卦,它不只是“体态合一”,还有“阴阳合一”(乾坤各爻都是“不阴不阳”或“亦阴亦阳”的爻)、“中重合一”(卦体的中心与重心是同一个)、“天人合一”(天道与人道是同一条道)等等,这些原则的总和可以看成是一部“乾坤大法”,这是一部上管天、下管地、中管人的大法,我们也可以叫它为“周易宪法”,因为这些原则贯穿于其它六十二卦。当然其它六十二卦,每一个卦也提出了许多原则,但这些原则与“乾坤大法”比较,只能说是“法律”,它们是“乾坤大法”的具体化,适用于一定范围,但没有普遍的意义,所以理解了“乾坤大法”,也可以说是学易“思虑过半”,深入研究乾坤,不失为一条学易的捷径。

 

    学习乾坤,要研究前人对乾坤的阐述,但更重要的是依据卦符(笔者也称之为卦体)与经文,卦符与经文,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没有经文的卦符,只能是一堆没有生机的“干柴火棍”,人们可以随意摆弄这些干柴火棍,但是谁也知道,干柴火棍无论怎么摆弄也不会生根发芽;没有卦符的经文,也就不知其所云,因为经文要么是对卦符的具体时空条件做出规定,要么就是对具体时空条件下卦符的发展变化趋势做出推演判断。经文与卦符的统一,是周易特有的表述方式,整合经文与卦符,是研究乾坤也是研究周易的正确方向。

 

    周易还有一个特殊的表述方式或原则叫“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这句话意思不是说的什么“心诚则灵”,而是讲前面说了,后面就不再重复,只要援例类推即可。我们把这个原则也叫“前车后辙”、“先行后效”或者“推定”原则,为什么几千字的周易会有那么大的容量?能够“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就是因为这个原则在发挥作用。比如说乾卦卦辞的第一个字是“元”,“元”是开端的意思,在以后的经文中如再出现“元”字,那么可以肯定也是说的“开端”,但也一定与乾卦卦辞中所说的开端有所不同,或者说有新意,如果完全相同或没有新意,那么后面是决不会出现的。乾坤两卦的每一个字或辞都是“初筮告”,这个“初筮告”要是还没有弄明白,后面也就没有办法类推判定,这也是深入研究乾坤卦的意义所在。

 

    笔者学易多年,深感乾坤之难解。此处把个人一些点滴体会以随笔的方式写出来,题为【杂议乾坤】,不揣浅陋,以就教于明达耳。

【杂议乾坤】(2)什么是“爻”?

 

     前文谈到:“卦符与经文,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没有经文的卦符,只能是一堆没有生机的“干柴火棍”;没有卦符的经文,也就不知其所云。经文与卦符的统一,是周易特有的表述方式”。卦符也即通常所说的卦画、六画,笔者也称之为卦体。卦体是由“爻”构成的,那么什么是“爻”呢?

 

     什么是“爻”?这个问题看起来非常简单,但要回答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爻”是易经的一个专用字,字义极其严格,在现代汉字中,以“爻”为偏旁或部首的常用字几乎没有。按照《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爻是“组成八卦的长短横道,'—’为阳爻,'--’为阴爻”。又据张其成先生主编的《易学大辞典》解释,爻是“《周易》最基本的符号,构成卦的最小单位。有阳爻与阴爻两种,其符号分别为'—’和'--’,其题名(爻题)阳爻用'九’表示,阴爻用'六’表示。每三爻组成一卦,可得八卦;每六爻组成一卦,可得六十四卦。……”这些解释,有的没有抓住实质,有的则根本上是错误的。那么“爻”是什么呢?笔者的理解是,爻是一个象形字,它象什么呢?原来在卦体上,它就象是一个“网眼”,由这样的六个“网眼”构成的一个“天网”就是六爻卦的卦体。“爻”是数的一个小群体;是一个既封闭又开放的领域;是一个方位;是过程的一个阶段;是卦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或方面。而卦体则是集时空为一体的可以模拟万事万物的数字化的全息模型;以上内容,简单地也可以说“爻”是数、位、时、象的一个综合体,这个综合体的每一个部分不可或缺。

 

    爻是构成卦的符号,但不是构成卦的最基本或最小的单位,如果我们要问,阴爻与阳爻是根据什么确定的?阴爻与阳爻的分界线在那里?爻还能不能再分割?怎样分割?如此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难以回答的。假定不承认爻还可以分割,那么阳爻与阴爻便陷于绝对,阳不能转化为阴,阴也就不能转化为阳。迄今为止的传统易学把阴阳看成是易的最高或最核心的范畴,其实阴阳不是物而只是物的属性。易的最高或最核心的范畴应当是天地之数,爻的阴阳不过是现象,数、位时是才是本质,尤其是数,不仅决定了阴阳,也决定了刚柔。爻按照阴阳分类有三类,一类为阳,一类为阴,还有一类是“不阴不阳”或“亦阴亦阳”,这第三类很少有人注意;爻按照刚柔分类有十类,其中阳有六类,阴有四类;爻按照“纯”与“杂”分有三类,一是纯阳,二是纯阴,三是“含章”也就是天数与地数混杂的爻;爻按照位来分有六类,其中初与上、二与四、三与五为空间对称,二与四和三与五笔者又称之为两个“跷跷板”;如果按照高低来分则为三,即初为下,二三四五居中,上为上,这就是所谓的“三个层次”;爻按照空间位置来分,还可以分为“相临”与“相对”两类,每个爻除了与之对称的那个爻以外,与其它四个爻都为“邻”;每三个相邻的爻形成一个“枢纽”,这是数的“编组站”或“交换平台”,笔者也把它叫做六爻之网的“网结”或相邻三爻共有的“国门”,六爻一共有八个这样的“网结”,这就是所谓的八卦,所以八卦不是独立的卦体,六爻卦也不是八卦的两两重合,而是八卦的总合才是一个六爻卦的卦体;爻按照时间来分,从静态来看一个卦有六个时间段,从动态来看则有五个时间段,两卦合一是一个完整的周期;孤立的看一个爻,不论阴阳、刚柔、纯杂,每个爻都有九个数,居于中心的叫“静数”或“定位数”,围绕中心的八个数为“动数”或“大衍数”,这就是所谓的“九宫”,“大衍数”可以周流到其它爻,每个爻有四个通往其它爻的通道,一出一入就成了八个,这就是所谓的“八门”,当然,卦体上的八个“网结”也可以看做是“八门”。联系其它爻考察某个爻,也可以说每个爻都处在“十字路口”,这就是在方向上都有四种选择;六爻当中,初二上四构成一个“圆圈”,初三上五构成一个“圆圈”,二三四五构成一个“圆圈”,这就是所谓的“三个圆圈”;爻的本质,不仅仅是它的数构成,也包含着爻与爻在空间与时间上的联系,因此在卦体上也就出现了“同形异象”、“同象异形”、“同位异时”或“同时异位”等诸多问题。

    

     卦、爻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当中的反映,是对客观世界抽象与概括的产物,是“极深而研几”的结果,但这个结果与一般概念有所不同,一般概念是无形无象的,而卦、爻是有形有象的,卦、爻不仅是抽象的产物,而且是抽象过程当中的最后或最高产物,有了这个产物,人们就不必再按照逻辑思维的方法,对概念进行分析、推理与判断,而是直接通过形象(形态、态势、事情等环节)进行判断,这就是易与以概念为质料的一般哲学的一个重大区别,或者说是易高于一般哲学的一个地方。卦、爻的形象与具体事物的形象是不能混同的,因为卦、爻的形、象与具体事物的形、象有着本质的区别的,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卦、爻的形象具有普适性或一般性,而具体事物的形象则只有特定性或特殊性,所以也就不能把卦爻的本质规定为某个或某些具体事物,也就是说,人们可以通过举例来说明或理解卦、爻的本质,但不能说卦、爻“是什么”,因为一旦说卦、爻是什么,那么卦、爻的普适性或一般性就受到破坏,它们也就不再是“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了。
【杂议乾坤】(3)传统易学对易数的理解

 

      传统易学认为,易有理有象有数,理寓于象,象定于数,所谓“极其数而定天下之象”,这就是说,数较比象理,有着更为深刻和更为稳定的内涵。但什么是易数呢?按照《易学大辞典》的解释,易数就是“指《周易》中数的思想和占筮方法。”内容主要包括卦数、爻数、天地数、大衍数、河数、洛数、生成数、体用数等等。什么是卦数与爻数呢?所谓卦数无非是八卦数或六十四卦数;所谓爻数一是指六爻在卦中的顺序,如初二三四五上,二是指奇偶,如一三五七九为阳,二四六八十为阴。奇为阳,偶为阴,这个“理论”源于汉代京房,如他说:“一、三、五、七、九,阳之数,二、四、六、八、十,阴之数。”(《京房易传》卷下)这个“理论”我们也叫“奇偶定阳阴论”,这是传统易学特别是象数易学的一块“基石”,影响极其深远。实际上奇并不一定就是阳,偶也不一定就是阴。上述种种关于卦数与爻数的说法,基本上说的是卦爻外部的数,或者说是卦爻所代表的数,而我们这里所要说的,是卦爻内部的数。“外部的数”与“内部的数”有什么区别呢?打个比方,如果要问一块瓜地里有多少个瓜?这就是瓜的外部的数;如果要问瓜是由哪几个部分构成的?每个部分各占多大比例?这就是瓜的内部的数。一个卦有多少个数呢?是否所有的卦都一样?一个爻有多少个数呢?是否所有的爻都一样?这些问题传统易学要么没有答案,要么就是引入歧途,比如说奇为阳,偶为阴,那么六十四卦的初爻既有阳,也有阴;二爻既有阴,也有阳。如果说只有奇数才能构成阳,那么乾卦内部的数可能就是六(六个一);也可能是五十四(六个九);坤卦内部的数可能是十二(六个二),也可能是六十(六个十)。这就是说,不但爻数是不一样的,卦数也不一样。不过传统易学一般不用一二三四五十,只用六七八九,七叫“少阳”,九叫“老阳”,八叫“少阴”,六叫“老阴”。“七八九六”或者是“阴阳老少”,也是传统易学特别是象数易学的一块“基石”,所谓“老变少不变”,这就是阴阳互变的“根据”,至于为什么只有“九六”才能变化,还没有看到哪位精通“九六变化”的大师们说清楚。

【杂议乾坤】(4)天地之数是个绝对数

 

     “奇偶定阳阴论”是易学上的一个绝大谬误,但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个“理论”也不是没有一点根基,它是长在天地之数这棵“大树”上,但却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稍有一点易学知识的人都知道,《系辞》中有一段话,叫做“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天地之数”。粗略看来,十个数,所有的奇数都冠以“天”,所有的偶数都冠以“地”,天为阳,地为阴,所以奇为阳,偶为阴,这难道有什么不对吗?错了,天地之数不是自然数,更不是什么奇数偶数,而是用数的形式,对万事万物进行的最本质的一个概括。为什么说天地之数不是自然数,更不是什么奇数偶数呢?我们知道,自然数以及奇数和偶数,都是建立在同质的基础之上的,数与数的不同,只是反映量上的差别,并不反映质上的差别,一头羊是羊,两头羊也是羊,一千头羊一万头羊仍然还是羊。天地之数就不同了,“天”是一种质,“地”是一种质,不同质的数,是无法比较大小多少的。要想比较,必须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扬弃(那怕是暂时的)它们的不同点。“天地之数”是在扬弃了“天”与“地”之后,只保留它们的共同点,也就是数,所以“天地之数”是个不“天”不“地”的数。就其源于天数与地数而言,它又是一个亦“天”亦“地”的数。对天数与地数而言,它是一个没有质的数;而对自身而言,它又不是没有质的数,因为这时候数就是它的质,而质也就是它的数,所以“天地之数”是一个质与量同一的数,说到它的质是五十五个数,说到它的量还是五十五个数。五十五个数,既是“天地之数”的质的界限,也是“天地之数”的量的界限。因此“天地之数”是一个绝对数、大限数,是数外无数的数。

 

    或问,就这么五十五个数,怎么就能表现万事万物呢?原来“天地之数”虽然是个有限数,但它的单位却是无限的,举凡一切事物,只要内部有矛盾,那么矛盾着的一方用天数来表示,而另一方就可以用地数来表示,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发现什么事物自身内部没有矛盾,所以“天地之数”也就有它的普遍适用性。

【杂议乾坤】(5)天数、地数也是绝对数

 

      上文谈到,天地之数是绝对数、大限数,是数外无数的数。同样,天数二十五个,地数三十个,这也是有限数、绝对数。所谓“有限数”就是不能随意增减;所谓“绝对数”就是不因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身的性质。天数永远是天数,到了哪里也是天数;地数永远是地数,到了哪里也还是地数。这也好比一个男人,在男人堆里是男人,到了女人堆里也还是男人,除非这是一个“变性人”。天数与地数,好比两个既无外交关系、又无经济往来的国度。在天数“王国”里,所有天数是一律平等的,无所谓谁比谁多或者谁比谁大的问题。同样在地数“王国”里,所有地数也一律平等,也无所谓谁大谁小或者谁多谁少的问题。至于天数与地数的大小多少,因为它们的质不同,没有办法比较,至少是不能直接比较。

 

    天数、地数与天地之数是不同的。天数的质是“天”,地数的质是“地”;天地之数的质是“数”。天地之数是大限数,是数外无数的数;天数与地数是有限数,是数外有数的数,因为天数以外有地数,地数以外有天数。所以天数与地数的绝对性质只限于内部,超出了这个范围,它们无疑又是相对的。

 

    自然数是无限的,任何一个自然数都可以再加上一个或多个数,这可以叫“上不封顶”或者是“有放无收”。奇数偶数是对自然数的一种区分,它们也是无限数。

 

    自然数以及奇数与偶数的单位是统一的固定的,因此可以比较大小多少。比如一加一等于二;二是一的两倍;任何一个奇数加上一个奇数就会变成偶数;任何一个奇数加上一个偶数还是奇数;任何一个偶数加上一个偶数还是偶数……如此等等,构成了数学的基本法则。但这些法则是不适用于天地之数的,一个天数再加上一个天数不等于两个地数,一个天数加上两个地数既不等于三个地数,也不等于三个天数,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天数与地地数的质不同,由于质的不同,它们之间也就没有统一的和固定的单位。
【杂议乾坤】(6)天数与地数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上文谈到,天数与地数是绝对数,这是指的它们的性质不因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也是指它们的数量是个有限数,但这是在一定范围内讲的,超出了一定范围,它们无疑又是相对的。

 

    为什么说天数与地数又是相对数呢?这是因为天数以外有地数,地数以外有天数,天数与地数相比较而存在,没有天数就无所谓地数;同样,没有地数也就无所谓天数。

 

    天数与地数的相对性,在于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来源,这就是“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与地数,是“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的结果。不难看出,天一至地十是一个“序列”,作为序列,它同自然数又是一样的。序列中的数与“位”有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后者包含着前者,没有前者,也就没有后者,正如没有一也就没有二一样。序列中的数,人们把它叫做“序数”。天数或地数是平等的、并列的,没有谁包含着谁的问题,人们把这种并列的数叫做“基数”,基数与位次没有关系。这好比一个“一”,当作“基数”时,放在任何一个地方也是“一”,但当作“序数”时,放在个位上它是“一”,放在十位上它就变成了“十”,放在百位上它又成了“百”……。

 

    作为绝对数的天数与地数本来互不兼容,但是当作天一、地二等等却又变成了一种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一方面是没有天一,也就没有地二;另一方面又是地二包容着天一,而天三又包容着地二,如此等等。在这一点上,也仅仅是在这一点上,作为序列的天一、地二等等,和自然数的一、二、三、四等又没有区别。
【杂议乾坤】(7)天数与地数的关系是一种互为尺度的关系

 

     上文谈到,当作序数的天一、地二等等,是一种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地二包含着天一,而天三又包含着地二,如此等等。包容不等于相加,地二不是两个天一相加的结果,天三也不是天一加地二。这是天一、地二等等,与自然数一、二、三、四等等的根本区别。

 

     那么怎样理解地二包含着天一,而天三又包含着地二呢?原来这里有一个“尺度”问题。我们知道,尺度是用于丈量的,但尺度与丈量对象是两码事,好比我们说“一尺布”,这里的“一尺”是尺度,“布”是丈量对象。尺度没有丈量对象便失去尺度的意义,丈量对象没有尺度便无法丈量,但是尺度与丈量对象毕竟不一样,还没有谁花钱买布却仅仅把尺子拿回家,也没有谁拿着一把尺子就以为它一定是去量布。地二与天一的真实关系,就在于“地”以“天一”为尺度丈量自身,从而得到了一个“地二”,所以“地二”是“地一再加上作为尺度的天一”,而不是两个“天一”相加。同样“天三”意义就是“天”以地二为尺度丈量自身,从而得到一个“天三”,它也不是简单的“天一加地二”。

 

     天数与地数的关系,是一个互为尺度的关系,掌握这一点非常重要,它告诉我们,所谓二十五个“天数”不是纯粹的,因为这些数中包含着许多以尺度名义“混”进去的地数,同样所谓三十个“地数”也不是纯粹的,因为这些数中也包含着以尺度名义“混”进去的天数。只有经过“提纯”,我们才能找出天数与地数的本质。
【杂议乾坤】(8)开端的不可思议性

 

      从“天一、地二、天三、地四……”这个序列里,我们可以明确无误的说,“天一”是开端,没有“天一”,也就没有“地二”、“天三”等等,以至没有整个的“天数”、“地数”和“天地之数”。所以“天一”是个绝对的开端。

 

    但是,如果我们要问,“天一”是什么东西?在“天一”的前面(外面、内部)还有没有别的东西?或者说“天一”存在的条件、前提是什么?那么这些问题就不好回答了。

 

     单从字面上看,“天一”包含着这样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作为“质”的“天”,另一个是作为“量”的“一”。我们无法说出“天一”的具体所指,但可以肯定它是一个质与量的统一体。我们知道,质是事物直接的规定性,一定事物的质,必然区别于其它事物,因此也就可以断定,在“天一”的前面或外面,一定还会有别的什么,由于“天一”与“别的什么”有区别,这才有了“天一”。这样一来,“天一”就不是开端,而是别的什么东西的终结。由于有别的什么东西做比较,这才有了“天一”这个“天地之数”的开端。

 

    无论什么事物作为过程,都会有一个开端,没有开端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无论什么事物的开端,原来都不过是另外一个事物的终结,绝对的开端是没有的。那么什么是“天一”的开端呢?
【杂议乾坤】(9)天地之数与自然数的终始

 

     自然数是有开端的,自然数的开端表面上是一,其实是0,0不是自然数,但是假如没有0,则自然数便不能成立。一个简单的方法是,我们可以看看中国的寸尺,十寸为一尺,这个尺子的开端不是一,而是0,从0到1为一寸,寸是尺的一个单位。假如去掉0,那么1就会变成0。这样一尺加上两端,就是十一个刻度。刻度数与单位数是不一致的。

 

     天地之数也是有开端的,这个开端不是天一,也是0,从0到天一,也就成了天数的一个单位。假如没有0,那么天一就会变成0。0对于自然数是绝对必需的,对于天地之数也是绝对必需的。在开端问题上,天地之数与自然数没有什么差别。

 

     天地之数与自然数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终结上。自然数是没有终结的,10只是表示“进位”,“进位”之后还有“进位”,10并不表示终结,因此它是无限数。但天地之数是有终结的,它是始于0而终于地十。如果地十不是终结的话,那么天数也就不会是二十五,地数也不会是三十,天地之数也不会是五十五。

 

     自然数10的下一个是11,这是谁都知道的。地十的下一个是什么呢?原来既不是天十一,也不是地十一,而是天一。这就是说,自天一至地十走的是一个圆圈,地十的位置,恰恰就是0的位置。换句话说,地十就是0,0也就是地十,只有把地十设定为0,天一才能成立。如果不把地十设定为0,那么天一就是0。

 

     作为开端的0可以表示“什么都没有”,作为终结的0却不是表示“什么都没有”,而是包含着无限丰富的内容。我们把包含着无限丰富内容的0叫做“零”,在汉字中,零与整相对待,零是整的一个部分,一个单位,零的总和便是整。我们说“给点零钱”不是指的一点钱不给,而是指的不给整钱。

 

    《系辞》谓:“《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天地之数就是一个“原始要终”的数,或者说作为序列的天地之数,始即是终,终也即是始。《庄子·寓言》讲:“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地之数就是一个“始卒若环”的数,在这个环上,有十个刻度,也有十个单位,刻度数与单位数是一致的。
【杂议乾坤】(10)天数、地数与零构成了卦爻之“素”

 

      探讨乾坤,为什么要扯到天地之数上去呢?原来天数、地数与零就是构成卦爻的“素”,当然也是构成乾与坤的“素”。

 

    在汉字中,“素”有单纯的意思,构成卦爻的“素”就是单纯到不能再单纯的物质。这是一个最小的单位,彼此之间没有连续性,而运动起来又象是跳跃,所以我们也可以把它们看成是“量子”。“素”有三种,一种是天数,有二十五个;另一种是地数,有三十个,再一种就是零。

 

    表面上看,在天地之数中是没有零的,因为零既不是天数,也不是地数。但是如果没有了零,则天数与地数都不能成立,所以零的存在又具有绝对的意义,这正如自然数没有0不能成立一样。零只能单算一种。

 

    不过,0对于自然数来说,它是外在的、预先设定的,它不直接影响自然数所表现的量,任何一个自然数加上或减去0都还是那个数。零对于天地之数来说则是内在的、不确定的,它会直接影响天地之数所表现的量。这就是说,零可能“混”在天数里,也可能“混”在地数里。如果“混”在天数里,它就会吞噬一个天数;如果“混”在地数里,它又会吞噬一个“地数”。所以零一方面是个“不天不地”的数,另一方面又是一个“亦天亦地”的数。

 

    由于零的吞噬,所以事实上要么天数变成二十四个,要么地数变成二十九个。所谓五十五个天地之数是在包括零的情况下统计的,所以我们说天地之数是从零出发的数,又是一个返回到零的数;或者说天地之数是个包括零的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