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原型”概念及其心理学意义

 峰云峰语 2012-05-30

论“原型”概念及其心理学意义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111    更新时间:2011-7-29

论“原型”概念及其心理学意义

心理学中已经使用的“原型”概念,一般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侧重于文化心理和集体无意识范畴的“原型”(Archetype);其二是侧重于认知过程和创造心理方面的“原型”(Prototype)。尽管“原型”中所包含的这两个方面的心理学意义都十分重要,但是却很难在国内发现有关的研究和资料。

因而,我们对心理学中已有的这两种原型概念的起源与内涵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和研究,并在其基础上形成了我们对“汉字与原型”的认识与理解,并且确定了本论文研究中所使用“原型”概念的基本含义。

 

1,原型的文化心理内涵

在心理学的文献中,作为“Archetype”的“原型”,主要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并且赋予了其心理学的特定意义。根据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人们的潜意识(Unconscious,或无意识)具有两种层面:其一是个体的潜意识(Personal Unconscious),其内容主要来自于个体的心理生活与体验;其二是集体的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其中包含着全人类种系发展的心理内容。而被描述为“Archetypes”的原型,便是这种集体无意识的主要组成部分或构成要素。由于集体无意识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石,因而“原型”也就成了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一个概念。

荣格在其不同的论著中,曾经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与论证其原型概念的含义。我们从其标准本的《荣格文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77英文版)中,收集与比较了十余种荣格自己对于“原型”的描述与说明,认为下面的一些解释,可以代表荣格本人对“原型”的定义和看法:

荣格说,“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它们(荣格往往把原型作为复数)像命运一样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其影响可以在我们最个人的生活中被感觉到。”(Carl Jung.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Princeton 1977,P.30.)荣格还说:“集体无意识是通过某种形式的继承或进化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所构成。原型赋予某些心理内容以其独特的形式。”(同上)同时,荣格还提出,主要是由原型所构成的集体无意识,具有一种所有地方和所有个人皆符合的大体相似的内容和行为方式。由于集体无意识具有这样一种普遍的表现方式,因此它就组成了一种超个人的心理基础,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并且会在意识以及无意识的层次上,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理与行为。在这种原型心理学的意义上,荣格认为,历史中所有重要的观念,不管是宗教的,还是科学的、哲学的或伦理的观念,都必然能够回溯到一种或几种原型。这些观念的现代形式,只是其原型观念的不同表现,是人们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把原型观念应用到了生活现实的结果。(Carl Jung. The Structure of the Psyche. In The Collected Works of C. G. Jung. Vol 8. Princeton 1977 P.342)原型往往以象征的形式出现,荣格自己所描述的“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和“自性”等,也都具有这种原型的象征性和原型的象征意义。

我们注意到,荣格所使用的“原型”概念,就其西方思想的起源来说,在柏拉图所论述的“形式”中,已经表现出了这种“原型”观念的痕迹。列维-布留尔在其《原始思维》中使用“集体的表象”时,更是接近了荣格所描述的作为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原型”。根据列维—布留尔的描述,“集体表象”在某一集体(该集体可以是一种文化,或一个民族)中世代相传和继承,并且在该集体的每个成员身上都会留下深刻的烙印;同时,根据不同的情况或作用方式,“集体表象”还能够引起该集体中每个成员对有关的表象和象征物产生尊敬、恐惧、崇拜等感情。(参见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6)实际上,斯宾格勒在其《西方的没落》中,也提出并使用了类似的观念。他用其“生命图象”,向历史和文化注入了一种心理化的自我和人格的色彩,并且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观念,其生活的愿望和情感,并且也都会有其象征性的表现和表现方式(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导言》,齐世荣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某一文化中独特观念的象征性图象,便具有一种心理原型的意义和作用,因为这种图象在该文化的历史中反复出现,对该文化中的所有成员都会产生思想与观念上的影响。

由此可见,心理学中的“原型”概念,包含了一种深远的文化心理学的意义。尽管它在荣格分析心理学中属于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范畴,但是其本身是能够被意识所理解和把握的。去意识或觉察“无意识”的存在,或者说用意识来把握无意识,曾经是弗洛伊德的信念,也是荣格的追求。

我们把汉字与原型联系起来,是因为汉字本身包含了许多原始性的象征和象形,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这种文化心理原型的意义。对此,我们将在后面进行重点的分析和论述。

 

2、原型的认知心理内涵

在把荣格的“Archetypes”翻译为“原型”之外,我们国内的学者还把英文的“Prototype”也翻译为“原型”。根据“Prototype”的原义,本来指生物演化过程中,个体或其器官的最原始形式;其引申意义也通常指任何反应组织的原始形态。但“Prototype”出现在心理学的文献中时,往往具有认知心理学的意义,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作为Prototype的“原型”,往往被表述为“原型启发”,与创造性心理过程有关。在这种意义上,“原型”一般指进行创造性想象时对解决问题起启发作用的事物。比如,传说中鲁班被一种植物的枝叶刺破了手,联想到其在木工上的应用,从而发明了“锯”。因而,在这种原型的启发下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原型启发”。原型启发的例子在生活中很普遍,象整个“仿生学”的理论和应用,都反映出了这种原型以及原型启发的作用。

(2),作为Prototype的“原型”,曾经被表述为一种“概念结构”理论,也即Prototype Theory(原型说),与Feature List Theory(特征表说)相对应。概念结构原型理论的代表人物罗希(E. H. Rosch)提出,概念主要是由其原型,也即最佳实例来表征的。因而,对概念的理解,主要也是依靠能最有效地表达该概念的原型。比如,当我们想到“鸟”时,我们更容易想到的是麻雀而不是企鹅,尽管企鹅也属于鸟类。在这里可以说麻雀也就成为了鸟的“原型”。在这种意义上,罗希提出,概念既包含原型。原型之所以能够最有效地表达一个概念,是由于它按照一种家族相似性原则与更多的同一范畴的个体有共同的特征。按照这种“原型理论”的观点,原型加范畴成员的代表程度,就构成了概念,而且这种原型往往是以表象来编码的。(参见荆其诚主编,《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3),作为Prototype的“原型”,还被表述为一种“模式识别”的理论或假说,也即作为“原型匹配”的Prototype Matching Theory,或称之为Prototype Hypothesis,与“模板假说”(Template Hypothesis)相对应。根据原型匹配理论的假说,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不是模板,而是原型。原型从某类客体的基本成分中抽象出来,并且能够代表该类客体。例如,大象的原型大致是庞大的身躯,特长的鼻子,扇子似的耳朵,4条粗壮的腿。人们在进行识别模式的时候,尽管同一范畴的各个模式之间有形状或大小等差异或不同,但该范畴的原型也能够与它们产生匹配,影响到模式识别的结果。在人们的长时记忆中,存储着各种范畴的原型。人们依靠这些原型,可以有效地识别属于某个范畴的各个或个别对象。每当一个新的刺激呈现时,它就与其原型进行比较,只要能够与原型产生一种最相似或者是近似性的呼应,那么这个刺激物就能够被识别。因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依靠这些原型,可以有效地识别属于这些范畴的各个成员。

波斯纳(M. I. Posner)曾做过一些有关的实验,意在证实原型是否存在,以及原型是否具有模式识别的作用。波斯纳的实验研究表明,在人们的认知活动中,原型是存在的,并且发挥着模式识别的作用。在其实验中,被试能够从一组有关模式的经验中,抽取出这组模式的原型;而在识别这些模式的变形时,又会利用这种原型的作用。弗兰克斯(J. Franks)采取不同的实验设计,但也证实了同样的结果。(参见安德森《认知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心理学百科全书·认知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在张述祖和沈德立合著的《基础心理学》中,所介绍的苏尔索和卡西(Solso and Mc Carthy)做的一个实验,同样证实了认知过程中原型的存在及其作用。实验者同时还指出,形象记忆很可能是以较高抽象水平的原型来保持的。(参见张述祖、沈德立:《基础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P.429-434)

由此可见,心理学的“原型”概念,具有丰富的认知心理学的意义和内涵。它不但涉及到人们的认知过程,而且也涉及到了认知过程的内在机制。有关的理论和假说,为理解人的概念结构和概念形成,模式识别以及记忆和再认等心理过程,提供了有力的根据和有效的解释。我们认为,汉字以及在汉字的认知和学习过程中,同样会产生类似的原型认知效应。不过,我们对于本研究所使用的“原型”概念,还要作进一步的确定。

 

3,本研究所界定的原型内涵

在对以上心理学文献中出现的 “原型”概念进行分析与理解的基础上,我们考察与研究了“汉字与原型”的关系,并且确定了我们在进行“汉字原型效应”研究时使用“原型”概念的基本含义:

“原型表示一种心理范畴的原本模型。原本表示其原始性、根源性和本质性,包含着一种与由其发展的类属事物的连续性;模型表示着一种高度的概括,一种典型化,包含着一种与其类属事物的相关性。”

首先,我们把以上两种心理学的“原型”概念进行了综合,希望我们在使用“原型”概念的时候,既能够包括其文化心理方面的意义,也即我们所表达的原型的原始性、根源性和本质性;也能够包括其认知心理方面的意义,也即我们所表达的高度概括和典型化。也就是说,当我们在本研究中使用“原型”概念的时候,我们希望能够将代表文化心理内涵的“原型”(Archetype)和代表认知心理过程的“原型”(Prototype)结合起来。

其次需要说明的是,在侧重于文化心理内涵的原型方面,我们承认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解释,并且接受其有关的理论分析。但是同时,我们也重视列维-布留尔在其“集体表象”中所表达的原型意义,以及斯宾格勒在其“生命图式”中所表达的原型意义。也就是说,我们所接受的是荣格的“原型”思想或观念,这种思想和观念在列维-布留尔和斯宾格勒的著作中也有所体现。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接受荣格所描述的具体的原型概念或形象,如“阿尼玛”、“阿尼姆斯”和“阴影”之类。我们不是单纯地从无意识或潜意识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原型”,而是从汉字,以及汉字所具有的原始观念,原始象形和象征等特性的基础上来理解和使用“原型”概念。

再者需要说明的是,在原型的认知心理学方面,我们也试图对“原型”概念作一种类似的开放性的理解,侧重接受在认知心理学中使用“原型”时所表现出来的观念和思想,而不是一些具体的概念和假设。于是,我们既接受“原型”在“原型启发”等创造心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即一种心理原型,能够启发人的思维和想象,产生一种创造性的或积极的心理活动;同时我们也接受“原型”在概念形成和概念构成方面的作用,并且承认“原型”在记忆和再认,以及模式识别中所起的作用,认为它们都是“原型”存在的不同的表现方面。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本论文中是将“原型”作为一个开放性的概念来使用和分析,并且将其作为一种观念或思想。尽管我们对本论文研究中所使用的“原型”已经作了一种“定义”性的解释,这种定义和解释是为了一种操作性的方便,但是并不希望将“原型”仅仅限制在一个概念之内,而是希望能够在本论文的研究中,在操作性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挖掘和发挥原型的理论意义和价值。

 


 

我们以“汉字原型效应研究”为主题,在论证与确定了汉字与原型关系的基础上,对有关问题和理论设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实验研究,并且在有关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与实施了“汉字原型主题活动”的实验教学方案。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共分五个部分:引言、有关问题的思考、汉字与心理原型、实验研究和实验教学、结论与总结。在“有关问题的思考”中,我们总结了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理论,提出了“教育心理学的独立性发展”的观点;分析了教育心理学研究课题的变化,心理学新理论的影响以及我们所受到的启发。同时,我们也总结了汉字的心理研究,以及汉字学和汉字文化研究,引发出了我们对于“汉字原型效应研究”的基本设想。

在“汉字与心理原型”中,我们分析了心理学中的两种原型概念和思想,并且确定了我们在本论文中所使用的“原型”的内涵;从汉字的起源,汉字的结构等方面论证了汉字与原型的关系和汉字中所包含的原型意义。在此基础上,我们确定了“汉字原型直观效应假设”和“汉字原型会意效应假设”,分析了我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方法论思想,以及具体的研究设计等。

在“实验研究和实验教学”部分,我们针对有关的研究假设,设计与实施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

1,汉字原型直观效应的存在。汉字中包含着心理原型的意义,凝结在汉字字形和汉字结构中的象征对象,与认识汉字者对该象征对象的思考与想象,具有一种自然的相互对应关系,具有一种内在的一致性和呼应性。

2,汉字原型直观效应具有普遍性。在我们的实验中,中国年幼儿童被试与美国大学生被试对于汉字直观辨认的成绩,均达到80%以上;这两组被试在汉字直观效应的测验成绩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3,汉字原型直观效应具有特殊性。汉字的这种原型直观效应具有其特殊性,有关的实验结果在英文字母作为实验材料的实验中并没有出现。我们的被试对英文字母的辨认率为0.23,反应率为68%。

4,汉字原型会意效应的存在。在我们的实验中,把让被试接触和了解实验汉字的原型性意象和会意特性作为自变量,把被试对实验汉字的学习效果作为因变量,得到了显著的实验结果,证明了汉字原型会意效应的存在。

5,汉字原型会意效应对于汉字的学习具有积极的影响。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在对所学习实验汉字的默写、再认、读音和字意四个项目的测验成绩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实验组被试的学习效果及其保持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被试。

有关的研究结果,不但符合认知心理学中关于概念结构与功能的“原型理论”,而且符合模式识别中的“原型匹配”理论,同时也符合创造性思维中的“原型启发”思想。一方面,我们的研究结果可以从以上有关的理论中获得一定的支持,同时,我们的研究和研究结果,也是对于这些理论的支持和验证。

同时,这样的一种研究结果,对于我们所进行的汉字原型主题活动实验教学,提供了极为有力的支持。我们设计汉字原型主题活动的基本思路,是要充分利用汉字中包含的文化资源,把汉字的原型意义与内涵,体现与展现在幼儿的活动中,使幼儿在活动中体会和体验汉字的原型意义,在活动中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