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职场如何卖出好价钱:愣头青90天不休息升为总经理

 简淡人生 2012-05-30
付遥:“跳”出来的职场

  当今职场的状况是,约有20%的人每18个月就会换一份工作,另有75%的工作者表示他们正在寻找新工作。“一个人一定要多尝试几种岗位才能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这才是职业生涯规划,否则就叫升职规划,即便加了一点点薪水,做到三五年,老板一换,你就要离开或者受影响。这样看来,只顾削尖脑袋往上爬,有什么意思呢?”付遥如是说。

  当杜拉拉们把职场小说奉若《圣经》般反复研读,想要从宫斗般复杂的职场小说中一窥升职加薪的捷径的时候,《输赢》的作者付遥却一脸逍遥地远离了职场,健康的小麦色皮肤昭示着他与常年久坐办公室的白领、金领们有多么的不同。

  在职场达人眼中,付遥的职业生涯未必是规范的,但是按照达人们的标准做,你也未必能每年赚到几百万,不需忍受那些讨厌的工作和严肃的脸,兴致来了,想什么时候去度假就什么时候走,想玩多久就玩多久。

  不如让我们看看付遥是怎么做的。

  升职加薪非跳槽重点

  “我做过5个完全不相关联的工作,最少的时候每个月赚100多,最多的时候每个月赚4万,”今年44岁的付遥说道。目前他已逃离职场。

  1990年,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付遥,被分配到北京一家有线电厂(国有企业)做软件研发工作,每个月的薪水是100多元钱。每天的工作主要是打扫办公室卫生和看报纸学习,最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就是翻译一些英文资料。

  闲得发慌的付遥,在1995年的时候,工资涨到了700块,但他还是跳槽到了IBM,“当时还没有职业发展的概念,主要是闲得发慌,希望有事情做,另外就是收入可以多一点,而当时IBM刚进中国时间不久,就想去试试。”

  付遥到了IBM之后,做技术型销售的工作,从研发转到销售,这是付遥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转职,“虽然后来发现,自己还是更适合做研发,但是如果没有做销售的经历,我永远不知道自己适合做研发。”

  1995年刚到IBM的时候,付遥的薪水拿到了4000多元,到1998年他离开的时候,薪水已经涨到12000元了。有趣的是,付遥在一路升职加薪中最大的收获却是发现升职加薪并不是自己职业发展规划的重点,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才最重要。

  在后来的职场生涯中,付遥分别在国企、大型外企、小私企、自由职业、创业等环境中工作过,付遥总结“年轻人最好有在大型企业的工作经历,大企业的环境可以让人有空间考虑自己适合什么样的机会”。

  试出”好方向

  在IBM时,付遥做的工作是电信行业的技术销售,当时刚好是国内电信行业大爆发的时期,业绩做得都不错。1998年,付遥跳槽到戴尔做北方区的销售管理。从销售到销售管理,付遥由一个在前线冲杀的战士,开始带人了,这是付遥的第二次转职,但是这次转职在当时并不成功。刚开始带人有很多问题,付遥自己也很痛苦。

  后来付遥总结自己这段经历,他认为,“短期来看是失败的,但是现在来看,是自己往那个方向发展就是错误的,还好当时硬抗了两年以后,觉得这条路走不通,换了一条。”

  无论是IBM还是戴尔,在当时都是刚刚进入中国,也都是快速发展的阶段。付遥认为,自己也算搭上了行业的顺风车。

  2000年,戴尔来了一个新的中国区总裁,找付遥谈话,“不要做销售了,你去做培训吧。”

  “培训?我一点都不懂,我没做过培训啊。”

  “怕什么,你不是做过销售吗,给他们讲讲你做销售的技巧。”

  就这样,付遥的第三次转职是从销售管理转去做培训,当时是很不情愿被调动过去,“前半年的时间一直都很纠结,但是适应后一直做到现在。”

  职业发展中有两条路径:专家型和领导型。付遥在领导型路径中碰了壁,没有死钻牛角尖,而是转去走专家型路径,反而收获了此路径的优势——发展到后来可以不太依赖组织。

  2002年,付遥已在IT企业的培训圈中小有名气,很多学校、机构甚至竞争对手的企业都来找他讲课,那时付遥还在戴尔任职,每次去讲课都要找领导批准,于是他决定辞职,做一个半自由职业者。离开戴尔时,付遥的月薪约为4万元。

  升职规划还是职业规划

  谈到升职,付遥的理解与其他人不同,他认为:“很多人理解的升职概念是升职加薪,获得更多权利。而我发现,你即便升职了,也是可能会下来的,或者离开这个公司。所谓的升职和加薪都是外在的,算是自己价值的利息。而个人价值的提升可能更重要,这包括自己的能力、心态、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等。”

  有趣的是,无论看起来付遥的加薪速度多么快,他在每次决定尝试去做一个新的工作的时候,他的薪水都是下降的,最多的一次下调了30%。付遥认为,尝试一个新的工作,肯定要先付出才有回报,这算是对自己的工作尝试投资。反之,如果一个人太在乎薪水高低,可能自己在某一个方面有很好的天赋,但是他一直在另一个行业中工作,以升职加薪为己任,最后可能完全不知道自己从事另一个工作可以做到极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只是有的人知道,有的人不知道而已。多尝试几种不同的工作,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而职业生涯规划一定要和自己的潜能结合起来才有意义。“对于升职加薪,我反倒希望大家不要太看重这一点。如果一个人太过于在乎收入,他会做一些短期行为,这对未来的发展非常不利,年轻人要多关注自己的兴趣点和潜力在哪儿。”

  事实上,在IBM这样的大型企业中都有规定,不可以连升两级,比如说销售可以升到销售管理,但是不太可能升到销售总监,因为销售总监需要懂得财务、人力资源和运营管理。在同一个企业升职一次以后,会让你转职去做别的,然后才有可能继续升职。

  一般来讲,一个人在某个岗位的入职到离职,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是学习期,3至6个月,以销售人员为例,这一时期的业绩一般能完成20%;第二是成长期,6个月到1年,这个时期销售人员的业绩可以达到70%;第三就是成熟期,1至3年,这个时候的投入开始有了大幅回报;之后的衰落期,则是3到6年,这个时候工作已很熟悉,但是没有新的东西,此时要不就是考虑升职,要不就会考虑跳槽。

  “对收入的重视程度,和财务状况、年龄都有关系,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和心态有关。”

  付遥在职场中“混”的日子截止到2002年年底,后来无论是写书、创业还是讲课,付遥都远离了职场,谈到职业生涯规划,付遥只有一句话:“没有梦想的人,谈的是升职规划,有梦想的人,才可以牺牲放弃,有长远的视角,才可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以及自己的生活。”

  付遥

  美国AchieveGlobal 培训机构认证讲师,拥有十二年以上在IBM、戴尔计算机等公司的销售、销售主管、培训、顾问咨询方面的经验,是国内知名的销售管理专家。著有《八种武器——销售案例、核心能力》,及长篇商战小说《输赢1》《输赢2》等。卖苦力,更要卖品牌

  赵晓丽跳槽到新公司还不到半年时间,就很快融入了同事们的相处中,新公司不错,同事之间的工作氛围良好,薪水待遇比之前的公司也有很大的提升,最重要的是,企业平台和行业的未来发展都不错。就在前两天,部门会议中领导提到,“目前缺一个销售二部的部门经理,大家谁认识适合的人都可以推荐过来。”

  听到领导这样说,赵晓丽的脑海中很快浮现出一个人来,以前公司的同事王小丁,此前共事过3年多,这个人为人热情,对待工作细心,做事情条理分明,工作能力也不错,重要的是和他相处很愉快。

  于是赵晓丽给王小丁打了个电话知会此事之后,向领导举荐了王小丁。很快,王小丁与赵晓丽又成为了同事,三个月试用期过后,周围的同事和领导也都很喜欢王小丁,王小丁跳槽成功。

  这样的情景是否似曾相识?为什么王小丁能升职加薪,你却未必行?为什么以前的同事想起了王小丁,想不起你?为什么王小丁到哪里都能赢得同事领导的喜欢,你却总是棋差一招?

  事实上,王小丁能得到这一切,得益于他对个人品牌形象的成功塑造。当前同事想起王小丁时,会在脑海中形成对他的判断、观点,以及王小丁的“功能性”(工作能力如何)和“情感性”(人好不好相处,是否值得信任)。

  优秀的企业卖品牌,同理,要想在职场上快速升职加薪,也得塑造自己的个人品牌。

  即使你是金子,也要摘下老板的太阳镜

  你是不是还在抱怨自己,干活卖力不来钱?你被“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句话骗了!外企职场中有一个“PIE”理论,P指performance(绩效),I指image(个人形象),E是指exposure(展露)。第三个exposure很重要,很多人做工作很卖力,但是没有充分给出自己展示的机会。企业里员工很多,老板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人,所以职场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适当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让更多的团队成员包括老板认识你。

  猎聘网CEO戴科彬认为,在职场中要有意识地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例如公司开会时,很多平时难得一见的高层都会在场,可能不会有基层员工发言的机会,但是当领导们发言过后,都会礼貌性地问一句:大家有什么问题没有。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你可以恰当发问,让别人记住你。当然,提问题之前要对专业内容有所准备,提有见地的问题,而不是喋喋不休地乱说一通,要清楚我们是在经营个人品牌,而不是扩张个人品牌。

  在职场中,凡事都可以成为塑造个人品牌的机会。例如,当你在推动一个很难进行的项目时,你可以积极地寻求帮助,包括你的上级、本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同事。在这一过程中,你要做的是让其他人知道你在做的事情。戴科彬认为,“所谓个人品牌就是个人能形成的影响力,当你寻求其他人帮助的时候,就是在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人脉投资从“埋单”开始

  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去“投资”你的职业,你的职业生涯会更加成功。因为这种“投资”不仅仅指学习,还包括投资自己的人脉。例如和朋友出去吃饭,一定不要怕埋单。因为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大家愿意和你交往,你的人脉圈子会扩大很多。

  “人脉关系在职场中非常重要,人脉关系背后带来的是资源。能够很好地积累人脉关系,对个人品牌的经营有很大帮助”,戴科彬认为人脉关系的积累是个人品牌建立的第一步。

  社交网站积累人脉不靠谱

  谈到积累人脉关系,很多人会首先想到通过各种社交网站如人人网、微博等来扩展自己的圈子,自己的校友、同乡、同行业的人都是自己的积累对象。然而,这种方法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收效甚微的,“因为你可以在微博上认识很多人,但是他们不会和你有亲近感,想要加强网络上的弱联系,还是需要线下的互动交往,”戴科彬说道。他认为,想要积累高质量的人脉关系,可以从身边人开始入手,简单的小举动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好印象始于第一天

  在职场,你就仿佛置身于玻璃鱼缸之中,你的大部分行为都会在众目睽睽之下一目了然,你的上司和同事会一直对你进行“品评”,良好的印象将放大你的价值。要清楚你的私人行为会被记录在案,并影响大家对你的工作评估和生涯发展。因此,能否和这些“身边人”成为朋友,无论是在公司内部,还是职场大圈子里,都可能会影响到你的晋升。

  换位思考,打破“玻璃天花板效应”

  自20世纪80年代,很多人进入工作组织,都经历了“玻璃天花板效应”。这个词是指基于态度和组织偏见而造成的人为障碍,阻碍了合格的人才进入中层或高层管理阶层。简单点说,就是“说你不行,行也不行”。好的人脉关系恰恰能抑制这种情况的发生,前提是你要学会换位思考。以部门间合作为例,遇到问题时应该要站在对方角度,与同事及时沟通,并以相互配合和支持的态度解决问题,而不是做不好事情互相埋怨。职场有句话,“不是你得到,就是你学到”,适当地放低姿态并不是一件坏事。

  让老板成为你的“盟友”

  从最开始,你就应该让你的老板成为你职业生涯发展的盟友。在你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你的老板已经在企业文化、公司资料和员工培训等方面为你提供帮助了,如果你能高效地完成项目、行动专业且态度积极,那么肯定会加分不少。一项调查显示,老板对员工抱怨最多的就是他们的消极态度,因此,积极的态度更能换来老板对你的重视。比如,你能随时准备好学习和改变、你对“组织”的不完美能表现出耐心和容忍,以及必要时向前多迈一步的意愿。

  即使你和老板的关系很友好,也不要对你的老板发牢骚,因为很多牢骚其实就是负面情绪的宣泄。不过,“开玩笑”是可以的,正常的时候我们应该看到用什么方法去解决问题,和老板沟通也要带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首先想到这是一个机会:能够展现自己、锻炼自己、塑造自己的职业化品牌。

  很多人会觉得在升职的道路上,老板会是你的障碍。其实不然,很多人评判职场价值时都会考虑“成长空间”,但是公司不会留着“空位子”等你。每个公司都有“成长空间”,但一切都要靠自己创造。外企生存法则里有一点:不要想办法去取代你的老板,一定要辅佐老板去升职,然后自己再升职,这在大多数的公司里都适用。

  在积累人脉的过程中,你还要体现你的核心价值——工作能力。事实上,在职场中并不是经常会有很大的挑战,或是很难执行的项目来等着你展示自己的能力。从细节入手,通过日常工作给老板和同事留下好印象,也有利于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你该有个朋友,叫“猎头”

  你是不是还在不加选择地向各大公司发出简历,期待海投出奇迹?你是不是屡败屡见、屡见屡败的面试“拒无霸”?为什么那些不如你的“笨蛋”都在升职加薪,而你没有?原因也许是,你没有将猎头的力量带进职场!

  猎头,这些被大家视为帮着“挖墙脚”的家伙,已经在高级管理人才的招聘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希望升职加薪的人来说,和这些四处出击寻找“猎物”的猎头搞好关系可不是件坏事。

  职场月老最看重“稀缺性”

  找工作和什么最像?相亲!现在,招聘市场和婚恋市场很相似,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人才又找不到中意的工作,双方都只好“单着”。猎头的重要职能是传递信息,也可以说是用人单位和人才之间的“月老”。

  什么人能成为猎物?我们印象中的标准是:出身名校学历高、有大企业的工作经验、中高层管理者……似乎他们有着共同的标签:高级人才。科睿思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辛欣告诉我们,猎头找的,其实是最稀缺的人。

  “资深”已经不再是猎头找人的不二标准了。目前,很多做手机程序开发的年轻人,大学刚毕业一两年就会被猎头找到,理由很简单,这个职位比较稀缺!其实,很多行业都有稀缺的职位,比如,IT行业技术周期更新快,恰好学了某种技术的人就容易成为稀缺的人才,用人单位也愿意为这些年薪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人支付不菲的猎头佣金,一般猎头公司会抽取候选人年薪的20%至30%作为佣金,而中小型的猎头公司一般会收取候选人一个月的工资。

  投资猎头就是投资人脉

  现在很多公司都在“防火防盗防猎头”,其实就是怕自己辛辛苦苦培养的优秀员工被猎头“挖”走。各种网络媒体工具的普及,不仅帮了猎头的忙,其实也帮了求职者的忙。如果你的公司只允许员工上微博,但要求不能用自己的真实姓名以及不能发表与公司经营相关的言论,那么借助猎头拓展人脉未尝不是明智之举。

  另外,识别你接触的猎头是不是靠谱也很重要,比如一个靠谱的猎头会比较清晰完整地介绍一个公司的职位和核心的胜任力要求,甚至还会介绍公司内部组织架构的关系,以及未来要和你共事的人的性格等情况。

  台阶是一层一层上的,即使坐电梯,也是一层一层上的。有了人脉还不够,猎头在促成一个职位找到合适人选的过程中,他们还会告诉应聘者一些面试的技巧,会给你一些关于这个职位最实用的信息,但是猎头也会帮助候选人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比如你要了过高的薪水,他们会告诉你:“要求高薪会给企业留下浮躁的印象,除非整个人才市场只有你一个人,否则企业有时宁可退而求其次。”

  让猎头告诉你,最近“升值”了没有

  除了拓展人脉,偶尔“被猎”一次还有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能够了解到你现在的职位到底值多少钱!虽然猎头们一般不会在开始接触时就透露一个职位的薪资,但你还是能够从字里行间了解到你“升值”了,还是“贬值”了。有一些做技术工作的人思维比较“单纯”,他们一般不会过多关注自己“江湖地位”的变化。有一个实例,一位北大的博士在IT行业工作了4年,工资只有8000多。之前他不看重这个东西,认为只看重工作的乐趣就够了。还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意识到现实的残酷,因为他发现自己的收入已经比同期工作的同学、朋友低了一大截,甚至不到十分之一。

  选择决定命运,一步错步步错,一步慢步步慢。在工作过程中不能只是“低头做事,抬头看天”,还要学会“利用”猎头,最好以半年为一个周期,以“找工作”的名义联系猎头,了解一下所在职位的市场行情,这样即使不跳槽,也能做好准备,一旦机会来了,可以把自己“卖”个好价钱。

  跳槽,猎头帮你多赚40%

  猎头顾问接触的客户大多是跨国企业、外资企业、体制好的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所接触行业内的人员也比较多,所以“利用”好猎头可以获得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其实,猎头并没有孙大圣的火眼金睛,让猎头找到你,不如你主动找猎头。引起猎头的注意不难,首先要进行自我营销,可以在招聘网站、微博、SNS商务社交平台上多展示自己。如果被猎头找到,一般情况下与他们交流都会比较轻松,因为工作职责所在,猎头不会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候选人。

  猎头提供给你职位之后,一般会有两种结果,适合和不适合。不要因为职位和自己不对等就放弃,除非你是被无良的猎头顾问骚扰得受不了,还是建议保持良好的关系。在自己的圈子里有适合的朋友也可以帮忙推荐,成人之美,猎头也会因为你的友善愿意和你长期沟通,有适合的职位,会第一个想到你。在QQ上不妨加几个猎头好友,一个很萌的笑脸闪了几下后,说不定一份更好的工作就主动找上门了。

  猎头都有衡量职场人价值的标尺,即使两个人受教育程度、工作背景都很相似,在猎头眼里,他们的工资也会有很大不同。因为一个人的价值在猎头看来会和他过往的薪资和经历有关。辛欣说:“一次明智又成功的跳槽,我认为工资合理提升20%至40%是比较正常的。也就是说,不考虑情感因素,目前的工资又没有这样的上涨空间,就可以考虑跳槽了。”

  猎头眼中的好简历

  辛欣

  科睿思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总经理

  你知道一个企业的HR浏览一份简历的时间是多久吗?10到30秒之间!这么短的时间,长篇大论的简历自然不会吸引他们的眼球,学会下面这3条,能让HR看一眼就记住你!

  简历名称:在关键词上下工夫

  好简历的关键词一般包括:一个大公司的名字,一个专业的职位,一个高得吓人的年薪,这些都能引起HR的关注。

  “五十万年薪-全球500强企业-销售总监-8年工作经验”的简历会让你一枝独秀。

  自我介绍:一条微博勾勒出的个人素描

  自我介绍是用人单位了解你的最快途径,啰嗦又毫无特点的介绍肯定不受欢迎。一般自我介绍的字数应控制在150字以内,除了要有性格特点、未来规划这些基本要素之外,还可以根据所从事的工作加一点“创意”,比如应聘广告职位的人可以为自己写一句广告词秀一下,但如果是应聘传统行业的职能人员,则要非常清晰地写出“1、2、3条”以显示稳重、平实的个性。自我介绍最忌讳座右铭和人生信条,不能彰显自己优势的,写了反而是累赘。

  工作经验:老板们只重结果、重数字

  简历的至上宗旨,永远是扬长避短。与其用太多描述性的语句来说明你会做什么,不如只说你做过什么。因为老板们所关心的只是你取得的成果和能给他带来什么。而你的“成绩”要尽可能地用量化的数字来展示,因为面试官、老板们只关注数字,而不是形容词。“去年我们团队的业绩很好”和“去年我带领团队取得了150%的增长”相比的话,无疑后者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培训深造,有赚有赔

  职场江湖瞬息万变,靠闭关钻研已经很难独步天下了。要想有回报就要先投资,用培训课程将自己“武装到牙齿”。本文中职场达人们将现身说法,告诉你“缺什么补什么”到底值不值。

  案例一学习,有助于“更好地”思考自己

  杨晶

  某人寿保险公司“幸福理财中心”总经理

  参加的培训课程(部分)

  美国RFC(注册理财规划师)

  CFP(国际金融理财师)

  领导力四阶段费用:20

  色彩学时间:4费用:3

  禅学时间:3费用:1.5

  心理学时间:8费用:1.2

  “问题是一个包装得特别丑陋的礼物,打开之后看到问题,接纳有问题的自己,想办法解决自己的问题。不断的上升,更新自己的思维,把困难都当做成长的奇迹,就没有困难可言。”作为一个职场中的成功人士,杨晶善于把问题当做动力,“如何解决困难,那就是学习。”

  什么时候会想到学习?杨晶说,“当我有一个清晰的未达成的目标,或者在我遇到困难有爬不过去的‘坡’时,我就会想,要接受新知识了。”

  前期,理财、营销管理等这些专业的培训,在她的事业上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1996年,25岁的杨晶的月薪已经有3000元了,在那时算是相当高的工资。然而,新公司气派的展台、职业化的经理人、严格的面试,吸引她开始了一份没有底薪的销售工作。“因为销售能改变命运,觉得在这里工作,努力就会有结果。”的确,杨晶的事业之后一直顺风顺水,直至2007年,她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坎儿”——离婚。丈夫是大学同学,曾为了她,从大连辞职来京。这么深厚的感情都能分开,杨晶猛醒:这是自己的问题。

  感情问题,自然是心理学的范畴。于是杨晶报了心理课程的培训班。当时,心理老师对她说:“你太强势了!”同时,推荐她读萨提亚流派的心理学。杨晶意识到这是自己接受新的知识,也是认清自己的契机,随即参加了为期8天,费用1.2万的心理学课程。

  在课程中,老师介绍了人和人的沟通模式有五种:指责、逃避、讨好、强制和平等。杨晶通过自省发现,自己之前的状态是十足的工作狂,不关注身体,只想目标能不能完成,忽略自己的感受,自然也忽略了别人的感受,以前和丈夫的沟通方式有着很多问题。

  杨晶痛哭了很多天,终于卸下了心理的包袱。心理课结束后,她开始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学会释怀。而她也意外地收获了工作上的成功,以前大家都觉得和她有距离,后来杨晶学会了观察别人工作中的状态和举动,体会大家想要什么。经过努力,她带领的团队在半年内业绩有了很大提升。现在有很多客户在生活中遭遇问题时也常会找她咨询意见。

  对于培训上课的成本,她说,“上课不能盲目,听有质量的课,才不会浪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杨晶后来参加的《领导力》的课程培训,就是一次无心插柳沟通的结果。作为总监的她原本想接受一下管理课的培训,老师说:“领导别人其实是领导自己,你看到企业很多问题,不要以为是员工有问题,其实是领导自身的问题,个人领导能力特别强的时候才能够领导别人。”这席话,坚定了她要花20多万元的培训费来完成这次充电。当然也获益匪浅,她深刻理解了领导力课程中关于成功的定义——发掘自己的潜力、与惰性做挑战的过程,会比金钱和物质带给人更多的喜悦感。同时,她意识到生活中的灵性、事业、家庭、身体、社群、财务都要平衡,只有平衡才能享受各种状态而不是疲于奔命。每天面对千万以上资产客户的她开始理解,财务自由只是内心自由的一个工具而已。

  在美国,人们对于闲暇时间的看法非常不同。有些人认为闲暇就应该游戏、运动、旅行,这才是令人向往的,而另一些人则消极地看待闲暇,认为是浪费时间,于是拼命的充电,这也缺失了很多生活乐趣。杨晶觉得培训不是苦修,学习能带来无穷的动力,不管学什么都应该是快乐的。她在学习色彩学的时候,很喜欢向老师请教着装打扮之道。“我的工作,要面对很多高端客户,得体的着装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自己生活品味的体现”。

  对于学习上的花费,杨晶认为是非常值得的。内在的改变使得自己对未来不再恐惧,更有安全感,有信心能得到真正的幸福。“设定目标是人生最重要的动力,所有人的困惑来自于自身的不清晰。这种学习的收益不可限量。现在,我和老公复婚后关系非常好。”

  案例一读MBA短期未必能看得到回报

  李文

  某媒体主编助理

  参加的培训课程

  清华大学MBA费用:15

  李文此前一直在某杂志任职。他自毕业后就来到了这家杂志,从最基层的小编辑做起,几年前升任主编助理,每月的收入在8000元左右。这样的收入虽然不算很低,但在北京若想要过上有房有车有老婆的生活,还差得很远。最让李文担心的还不仅是收入问题,而是他的户口并没有落在北京,“户口不在北京,永远都不算北京人。”

  在李文眼看就要30岁的时候,他决定要好好“规划自己的人生”,不能再这样混日子了。

  李文在MBA考试半年前辞职开始准备,经过努力终于考上了清华大学的MBA,当时的学费是15万元,几乎是李文工作以来的全部积蓄。“感觉自己是背水一战,不过最糟糕的情况不就是继续以前的生活吗,即便毕业以后,不知道能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但是读书期间,户口可以迁进来也不错。”

  MBA毕业以后,通过同学的介绍,李文找到了一家国内大型垄断企业的行政职位,收入和此前相差无几,唯一的不同是,解决了户口问题。目前李文在那里工作还不到1年时间,但他的心态上有了很大的转变。“以前真的是漂着的感觉,现在在国企,会更安心一点。”

  李文读MBA的投入和产出都很容易量化:读书期间学费15万,算上他2年半的其他支出,李文实际支出39万。产出则是一个北京户口、一份垄断行业国企的工作职位。那么他的投入划算吗?事实上,正如职场小说《输赢》的作者付遥认为:培训在职场升职加薪中的作用是长期的,在短期内你可能未必看得到明显的回报,但是从长期来看,一定会有作用。如你进行英语口语的培训,你的口语能力提高了,工作表现更优秀,短期可能看不到你的升职加薪,而未来某一天你升职加薪的时候,英语口语好很可能就是因素之一。

  李文所在的全职MBA班中,共有三十几位同学,多数来自于外企或者大型民营企业,一般也都是担任过管理岗位的,他们之中大多数人并不想回到原行业,都想通过MBA培训,给自己一个新的工作机会。“MBA毕业后的年薪,好一点的能达到30万左右,一般的就是我这个样子的,也能有十几万。”李文说道。李文就读的MBA,是普通班,同届还有国际班,国际班的学生毕业后的薪水会更高。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认可通过MBA提升自己的职业发展竞争力。

  李文的MBA同学,此前在联想做销售工作,他就认为,MBA的学习对他的职业发展帮助并不大,而在MBA的两年读书期间,还要损失掉很多的机会。“MBA两年的学习时间里,我的很多前同事都得到了晋升,薪水也翻番了,而我们的工作,MBA这个学历只能算锦上添花,最重要的还是工作能力和业绩。”

  一位做计算机软件出身的MBA女学员,此前去国外读的MBA,但是回来之后也认为自己的投入产出比并不划算。“放弃此前的工作、两年的工资、分红和升职的机会,远走他乡求学,还没有任何回报就先投入了100万,还是贷款。毕业后,在国外的工作并不好找,即便能找到工作,对方看重的也是我之前的工作背景,而不是MBA的学历,思量再三还不如回国。”回国之后,马上陷入还贷的压力,自己是女孩,年纪也不小了,个人问题还没有着落,事业又刚刚开始,走管理路线还得从基层做起。算来算去,这位学员算出的结果是,去国外读MBA是一项赔本买卖。

  职业顾问:有针对性的培训更有用

  参加领导力这样的职场培训或者读一个MBA,究竟有没有用?

  猎聘网CEO戴科彬认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是不一样的。如果是专业领域,如财务、律师等,这些行业的标准是以是否持证来判断的,那么没有相应的资格证你就无法胜任你的工作。对这一类人来说,考证是对自己的职场发展有直接帮助的。但是类似人力资源培训、管理培训等,此类工作是通过经验来积累工作能力的,这种培训对于职业发展的帮助在不同阶段的效果也不同,在职场发展的初期帮助并不大。”

  在戴科彬看来,MBA课程更偏重于社交,在此期间积累的人脉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职场圈子”,对于未来的工作更有帮助。但是如果想直接通过MBA学习立刻得到晋升,未必会得偿所愿。

  事实上,对于是否进行职场培训的评估,就如同评估一项投资,是否要投、何时投、投向哪里、期待怎样的回报一样,都是非常个人化的决定,每个人所求所得不同,根据自己的投资回报期望,有针对性地参加培训,或许会有不错的收益。

  按这5步投资自己

  Step1:

  明确自己是不是需要作一个选择

  如果你是这样的,你必须告诉自己:现在就开始改变!

  1. 提到工作就觉得心烦,甚至吃不下东西;

  2. 客户对你的评价是“你很专业,但不亲切”;

  3. 同事总是对你冷冰冰的,但是你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4. 你希望得到晋升,但一说到管理就头疼。

  Step2:

  了解你自己和你的选择

  了解你自己,例如:你的价值观、你的兴趣、你的能力;了解你目前所从事的职业有哪些学习项目;了解你的职场上升通道是什么。

  Step3:

  扩大自己的职业和学习项目的范畴,制订选择列表

  在第二步的基础上扩大可选择的范畴,要知道,一些看似和你现在的职位没有关联的课程也许会影响和改变你的一生,因此制订3至5种学习项目是比较恰当的,这样也有助于在执行中做相应的调整。

  Step4:

  执行你的选择

  制订获得教育或者培训的计划,并严格执行它。

  Step5:

  验证投资自己的效果

  你可以问自己这些问题,你的工作是否发生了变化?同事和客户对你的态度是否有所改变?你现在的感受如何?最后,只需依据这些问题的答案适当调整进修方向就行了。什么样的老板值得投资?

  每个职场人都有一个老板,你为他工作,他付你薪水。看似是他投资你,其实也是你投资他。跟对老板,是职场投资的核心考量。

  只有跟对人,才能做对事;老板有眼光,更能省下你自己去研究行业、公司的精力。选个好老板,是找到一份好工作的捷径。

  这样的老板不跟也罢

  同样是生孩子,给老百姓生孩子,和给皇帝生孩子,结果就大不一样。这不,《甄嬛传》的热播,就引出职场话题一箩筐。

  有人还从《甄嬛传》中得出以下选择老板的注意事项:

   老板不是越大越好:就像皇帝一样,官太大,身边能人、美人太多,员工可能一辈子都没机会和老板说上一句话。

   老板不是越聪明越好:权力大又聪明,没人敢真正接近他,孤家寡人一个,员工工作起来也是诚惶诚恐。

   老板过于性情中人不好: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喜欢那个,朝令夕改,员工都不知道该怎么站队。

  职场自然没法和后宫里的争斗比。毕竟一入后宫深似海,但每个职场人都拥有选择老板的权利,随时可以炒老板的鱿鱼。

  在考量什么样的老板才值得投资之前,我们来看看什么样的老板不值得跟,或者只适合做阶段性跳板。

   老婆管财务、弟弟管销售型:这在家族企业里面,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采取这种模式的公司,至少说明老板的疑心重,重态度过于能力。这样企业的好处是运行稳定,问题是很难做大。

   心胸狭隘,与员工抢功型:这一般会出现在国有企业,压力让员工承担,有成绩就揽到自己身上。这类的老板身边,人际关系一般会比较复杂,只因老板喜好明显,顺他者昌,逆他者亡。

   只靠关系做事,不脚踏实地型:做成事情离不开关系,但仅有关系也是不够的。这样的老板往往是靠着关系攒下第一桶金,就想一招鲜吃遍天,只顾着拉关系跑人脉,却疏忽了真才实学,这样的企业成得快,败得也快。

  别听老板说什么,要看他做什么

  几乎所有的老板,口才都不会差,毕竟是带兵打仗的人,喊几句口号的能力肯定是有的。尤其在面试的时候,描述行业前景与公司发展的词语,更是顺手拈来。除非你精通看相八卦演算,否则很难从一两次的见面就判断出老板的眼光与魄力。

  不要被老板的几句甜言蜜语给迷惑住。相对而言,老板的功夫到底怎么样,更容易从他做的事情上看出来。体现到公司层面上,就是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执行情况以及员工的状态。直白的说,就是要通过与这家公司接触时的细节点滴,快速判断出老板的能力。

  一个好老板的核心要素有三点:视野、管理、魄力。没有人会直接告诉你答案,这需要你在求职的时候,各方面仔细“侦探”。多数人对于老板都会有观察和感悟,但以下一些可以看出老板的细节,可能就比较容易忽视了。

   公司前台的装修风格,前台的专业程度——评价公司的毛利率有多高以及老板的品味;

   等待面试花了多少时间——评价人力资源部门的专业性以及老板对人才的重视程度;

   你路过办公区时,工位上的整齐程度——过于整齐可能业务清淡,过于杂乱意味管理混乱;

   老板和员工交流时的声调、语态——看看员工是螺丝钉还是智囊团,老板对人性的理解程度;

   老板的五官是否端正、气场有多大—如果有部位长得特殊,最好回家查查面相的书。

  入职以后,有更多的机会和老板接触,可以进一步考察他的实力。如果你的老板能做到下面几条,那就要恭喜你了!

   赏罚分明,能够体现公平;

   行动目标明确;

   敢于给员工犯错误的机会;

   能够在员工需要的时候给员工提供指导,帮助员工发展;

   能直接指出你的错误臭骂你一顿,当你取得成果时主动跟你说抱歉。

  “坏老板”自然可以敬而远之,不过人无完人,每个老板都有自己的问题。即使遇到“坏老板”,一味地埋怨是没啥意义的,重要的是自己多练就几把刷子,这样才能有机会和更多的老板接触,精挑细选。宋麟:“治愈系员工”最受青睐

  工作赚钱很重要,但找到与自己性格特质匹配的公司文化更重要。身处职场,说服力永远比操控和压制更有效,晋升到管理层面,亲和的福音派领导也更易受到团队成员的爱戴。

  到Opera总部的时候宋麟还在忙,一时找不到人,接待人员抱歉地跑过来解释道:“宋麟经常在不同的办公室办公,我们找他的话只能通过打手机,因为他自己的办公室会经常被别人征用。”

  在这个氛围轻松、沟通无界的跨国公司里,最缺的就是会议室,而中国区CEO的办公室的确很适合当小型会议室,据说一旦有人找不到地方开会就会直接来敲宋麟的门,他自己也会很识趣地拿着笔记本随便找地方猫着去了。

  作为世界知名的多平台移动浏览器制造商中国区的负责人,宋麟的管理是非常随性的,富有亲和力是很多员工对他的评价,但这些却又不仅仅是这个80后CEO的性格使然,因为自由开放本身就是Opera所崇尚的管理风格,宋麟很庆幸自己的性格能够与这样的企业文化相契合。

  最牛实习生勇闯挪威

  2002年,当宋麟应聘实习生的申请摆在挪威Opera总部的办公桌上时,吸引Opera的不仅是他漂亮的成绩单,还有简历上丰富的内容。1980年出生的宋麟当时就读于对外经贸大学信息管理专业,大二的时候因为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优势被学校选中,牵头成立网络实验室。在那个学生上机还要交钱的年代,学校免费提供的机房和七八台电脑让宋麟非常兴奋,他亲自在校园里招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学生,很快就把网络实验室运转了起来。他们帮助设计制作学校的网站和OA(办公自动化)系统,负责搭建学校的论坛“小天鹅BBS”。除此之外,宋麟还兼职帮校外的一些企业制作网站,每月赚的钱已经基本能满足自己的生活费。

  “一般本科生的简历最大的问题是啥也没有,但我的经历很丰富,都在做具体的技术和组织方面的工作,花花绿绿还算好看。”接下来被外界传说为魔鬼面试的Opera校园招聘对宋麟来说完全没有问题,因为他中学时毕业于成都外国语学校,英语很好,于是,还在上大三的宋麟经过层层选拔顺利过关,只身前往挪威,成了当年Opera在中国招的唯一一位实习生。“当时Opera承诺的实习期薪水是两万元,一个大三学生一个月给你两万多,还可以去挪威这样华丽的地方,完全不用考虑嘛。”

  作为最早的浏览器之一,Opera一直是很有特点的一个浏览器,也是一家非常专注的技术型公司,宋麟扎实的技术优势让他在后来的实习中适应得很快。一年后,宋麟顺利成为了Opera的正式员工,公司也开始让他负责一些项目管理的工作。

  协调者要有正面的态度

  与普通的技术工作不同,项目管理不仅要懂技术,还要善于统筹、协调、带领团队解决问题。这些听起来似乎没什么,可对于Opera这样的非典型挪威公司来说,当时的一百多位工程师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简直就是个小型的联合国,细化到具体项目的团队,自然也是“成分复杂”,沟通和协调的难度可想而知,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宋麟的另一个重要优势才得以被充分发掘。

  宋麟一直认为出色的协调能力源于自己对事物有很强的逻辑判断能力,因为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许多时候只要把逻辑梳理清楚,就很容易说服别人,矛盾和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假如你是一名技术人员来问我这个UI界面(用户界面)设计应该是选择黑的还是白的?即使这不是我擅长的技术领域和细节,我也会以一系列逻辑问题来帮你梳理这件事:你告诉我为什么是黑或者白,你的理由是什么?选择黑或者白的好处和坏处分别是什么?等你解释清楚这些问题,这时候我已经得到了足够的信息,在这个基础上我就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断,告诉你我明确的建议和选择的理由,当然,我的分析有可能是错的,但你要用你的理由说服我为什么错,逻辑哪一点不对。”

  用这样的处事方法,宋麟的项目管理工作做得得心应手,成了Opera最早的项目经理中第一个非挪威人,并开始参与针对Opera核心用户的重要产品开发。“我应该是全球第一个在手机上做全浏览器的项目经理,跟诺基亚、摩托罗拉这样的公司合作也非常有经验。”

  在智能手机飞速发展的初期阶段,Opera凭借其在移动平台上的技术优势迅速扩张,当时的典型业务模式就是“运营商+手机制造商+手机操作系统商+Opera”,共同为消费者开发定制的产品和应用。合作更复杂,要解决的问题更多,协调难度更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宋麟将出色的协调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甚至赢得了“救火队员”的称号。

  2004年,Opera联合Moto(摩托罗拉)和Symbin(塞班)一起在日本市场推出了第一款基于Symbin系统的Moto触屏手机,四家公司的十几个团队在一起合作,有将近100 人。一开始彼此完全不能协调,搞得各方都焦头烂额,按宋麟自己的话说,他是被临时抓去救火的。项目的很多细节都还不清楚就飞到了日本,到了以后更发现问题千头万绪,最麻烦的是四家公司的做事风格完全不同:Moto是典型的美式风格,喜欢“Talk”,所有的事情都要通过开会来解决,没有具体的流程;Opera是欧式风格,相对来讲更有焦点,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有选择、有流程;Symbin是英式风格,跟欧式风格比较接近,只是看起来更古板一些,很多条文、很多文档,一个个按流程过;而日式风格是做事情非常严谨、严肃,最大的特点就是集体决策,日本人很强调团队文化,基本没有人出头做决策,你让他当场做任何决定几乎都不可能。这个项目本来是由Moto主导,但如此复杂的局面让当时Moto的项目负责人打起了退堂鼓,干脆不来了,最终宋麟倒成了整个项目实质上的主导者。

  “本来安排的一周的行程愣是被拖到了三个月,我的签证都过期了。”说起这段“刺激”的经历,宋麟觉得脑子清醒、逻辑清楚、敢于做决定,是最重要的,“其实保持清醒没那么容易,有些时候确实需要一些客观的分析和判断,如果因为立场和利益的不同而影响判断,就容易互相推诿互相指责,要用一个比较正面的态度去协调各方的工作。我能说清楚为什么这不是我的事情,但我可以给你建议应该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能给的面子我尽量给,但也不会把他们应该做的事揽到自己身上,协调者的角色就是这样。”

  2006年,年仅26岁的宋麟被派回中国继续发挥他出色的管理和协调能力,成为Opera中国区CEO,从最初的几个人到现在的200多人,从一家外资企业到后来推动Opera与本土企业合作成立合资公司,推出适合中国市场的中文浏览器品牌欧朋,宋麟相当于完成了一次华丽的个人创业。

  现在,弹性工作制、扁平化管理、平等沟通,这些源自Opera总部的企业文化也被宋麟移植到了Opera(中国区以及欧朋)的管理中,因为,在Opera总部工作的四年里,宋麟觉得这样的氛围让他的成长和成功水到渠成,他希望自己的员工也能在这样的氛围下工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宋麟

  80后,Opera中国区CEO。

  是最年轻的跨国公司中国区CEO,

  被称为“史上最牛实习生”,

  是典型的“治愈系职场人”,职场态度无私而专注,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优秀的协调能力助他完成了职场三级跳。万里依然“职场小强”的真功夫

  无家庭背景、无学历优势、只有苦干加巧干,从职场草根一步步历练为部门负责人、总经理、老板,万里依然身上有着鲜明的职场小强个性,撵不走、踩不着、干不掉,最后“剩者为王”。

  和依然聊天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从职场的话题出发,他时而谈及古代的大英雄,时而描述工作中的点滴细节,虽让人有些“精神分裂”之感,但听着这靠听评书练就的好口才,将自己的职场经历娓娓道来,其中的苦与乐、成与败,十余年的职场经历,却也是一部悲欣交集。

  从愣头青到总经理:你愿意90天不休息吗?

  时光退回1994年,正值青春年少的依然大学毕业。不过因为学的是冷门的化学专业,找工作颇为费劲。靠着高中时代就开始研读的卡耐基图书培养出的斗志,他愣是冲进了报社开始了广告业务员的生涯。

  经过几个小时的培训,一个化学专业的大学生就开始出门卖广告了。对,培训就是几个小时,而且两个月完成不了广告任务就要走人。巨大里的压力面前,依然愣是看了几百本广告书,之后举一反三,动脑子想办法,外加向老业务员学习,不到一年就站稳了脚跟。当时依然给自己设立的职场目标是第一年要养活自己,第二年要成为销售状元这些都要一气呵成。

  到现在,已经做上老板的他,每当有人问到该如何做某一个行业时,他总会说,先去读几十本相关的书吧!

  一个看似简单的经历,现在回过头来看,也是充满惊险。如果当时传媒业不是一个高速成长的行业,如果报社平台不够好,如果领导不是太负责……就算是拼了命,依然也未必能有这样的成绩。

  选准行业,然后苦干加巧干,这是依然自己感觉最为有力的职场利器。总结这些年的经验,依然谈到:大部分职场中人都想巧干,不想苦干;任何巧干都是建立在苦干基础上的;当然还有人是蛮干,不爱动脑子,效率低下;还有人偷懒,什么都不想干。

  要苦干,首先要有个愿意苦干的态度。本事是可以学的,但态度确实是不容易改变的。依然在招聘的时候,一度会问这么一个问题,你愿意实习期的90天连续工作不休息吗?有一半人会说不愿意,那就结束面试。

  对自己的团队如此精挑细选,也是依然职场晋升的关键。有战斗力的团队,才能培养出好的工作氛围,才能产出良好的部门业绩,而业绩无疑是几乎所有人的升职金牌。

  靠着业绩,依然一步步从广告业务员做到了一家大型乳制品企业的地区总经理,上有大领导,下有上千名员工,各种利益关系纵横交错,但依然很少有什么人际关系上的麻烦。“我从来不会自己和某个人发生冲突,我的思路是把自己的团队业绩做好,自然不怕外邪入侵。”

  在依然看来,甚至可以让别人“冒”你的功。是金子总会发光,小不忍则乱大谋,吃亏是福,这时候去争功,就把人际关系搞复杂了。有时候也会有人业绩好却被排挤走,但是自己的本事练到手了,去别的公司一样可以实现价值。

  往金矿跳还是职场旅游:大河有水小河满

  在成为报社的广告销售冠军,并且成为中层管理者之后,依然选择了去一家大型民营乳制品企业,负责企划部的工作。跳槽的原因并非完全是薪水,依然称主要是想提高自己的商业悟性,“各个部门的负责人都是牛人,几年下来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当初依然还有一个机会,可以跳到啤酒行业,但是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乳制品,原因很简单:啤酒行业增长缓慢,而且当时行业最大的动作是并购,个人发挥的空间不大。乳制品当年的年增长是60%以上,大河有水小河满,当一个公司年收入增长翻番的时候,公司内部的晋升机会无疑是很多的。

  极端的例子比如姚明,以前是打水球的,如果他一直坚持,就算打到世界冠军,出的名也无法和现在打篮球相比。姚明转行其实还是被动的,因为他游泳慢被教练嫌弃。

  进入乳制品行业后,依然仍是苦干加巧干,干得热火朝天,没几年就已经晋升为分公司总经理,管理着上千人,并结识了一大批牛人。

  当然,依然也有过不太成功的跳槽经历,比如从一个行业跳到另一个毫无干系的行业。“主要是以前积累的人脉都作废了,都要重头开始。一个人如果能在一个行业里沉淀十年,将会积累十分深厚的人脉。现在做事情,没有人脉的积累很难。当然做到极致也行,每个行业做上半年,做过几十个行业,也能总结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管这个叫职场旅游。”

  三求主义:做英雄也要讲细腻

  从小骨子里就有英雄情结的依然,或许宿命中就注定要创业,要带着一群人干一番事业。如今自己做了老板,依然比在职场时更加辛苦,按他的话说,一个月得到100条消息,有97条都是坏消息,还有3条是疑似好消息,因为没有能赚到钱的消息,都不能称为好消息,“做老板的都需要一颗大心脏!”

  站在老板的角度看职场,依然更有一些不一样的感悟。

  在当初报社第一次做管理者负责一个部门的时候,依然就给自己列了一条八字经:菩萨心肠,霹雳手段。通俗一点解释就是,生活上关心照顾,工作上严格要求。依然更是把这个总结为三求主义:求财、求知识、求快乐。

  求财,就是管理者要注意部门内部利益分配,宁愿自己少拿一些;求知识,就是要做培训,让下属在团队里面学到本事;求快乐,就是不搞人际斗争,一致对外,把竞争对手搞趴下才开心,不会担心有人陷害,忙起来也不会传闲话。这三条把握好了,大家都愿意跟你干,满足这三条规律的企业,也值得你去追随。

  为了总结职场规律和写职场小说,依然自己没少看书,尤其是爱看历史书,从里面寻找职场的规律。《东周列国志》被他精读了十余遍。与人的谈话中,也是旁征博引,上下五千年的故事信手拈来,并且掩饰不住他内心的英雄情结,以及一些桀骜不驯。

  虽然谈起管理上一套一套的,但是依然十分清晰自己的定位——将才而非帅才,至少现在看是如此。这是很多年前公司老板给他的判断:适合做总经理,不适合做董事长。依然自己也意识到自己的这层天花板。

  愿意否定自己,知可为,知不可为,是一个人成熟的重要标志。依然自谓不是一个智商很高的人,今天的成绩全靠苦干加巧干。他说了这么一个有意思的职场事:

  依然发现,一天拜访一个客户,和一天拜访五个客户,效果肯定不一样。但是一天拜访五个,却又记不住。那就用点笨办法,用笔记录。后来他又发现,和客户再次见面的时候,如果能谈及上次见面时的一些场景、衣着等细节,客户会觉得很惊讶,很有受重视的感觉。于是他便养成了每次见客户或者开会,都记录环境、对方衣着、谈吐细节的习惯。光是经常记录还不够,每隔一段时间还要做一次整理,总结得失,规划未来。

  依然说,职场达人就是这么一点点炼成的。

  职场做到最好,自然会想着创业,但是已经创业三次的依然给出的建议却是:谨慎。他给出的关于创业者的素质中除了“诚信、坚持、抗压、苦干巧干”之外,还有一点是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

  创业者往往是赚了100万想赚200万,然后想赚800万。但其实,一个人的能量只能赚200万,到500万就不行了。就像古代带兵打仗,有些人只能带兵1000人,带多了就会出问题。但多数人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有事业心可以理解,但控制不住欲望就会失败。

  这中间需要的是沉淀,无论是创业还是职场皆是如此。

  万里依然

  化工本科,自学销售、广告、室内设计和写作,

  横跨传媒、食品、房地产、装修、高科技和图书六大行业。

  通才,是一个有故事之人,也是一个生动有趣之人。

  他是职场达人:

  曾是传媒销售冠军,后在某著名食品集团和某上市公司任职,

  统管广告、企划、工程和设计总部。

  他是创业闯将:

  曾两次创业失败,但都能快速翻身。第三次创业,以微末资金起家,

  4年时间将公司打造成UHF读写器领域领军企业……

  著有职场小说《我把一切告诉你1》《我把一切告诉你2》。 先知三日,富贵十年

  多数人的收入都来自职场,而职场上的富贵,依赖的不仅是勤奋和努力,更要有智慧的选择和放弃!

  我们以典型的销售工作为例,分三种情况来说明这个问题。

  1.大牌销售×优质行业×优势公司=100%成功

  解析:占尽行业与公司优势,个人能力将得到最大程度发挥,如虎添翼。恰好比:孙悟空× 取经事业×唐僧团队=修成正果,功成名就!(反面教材:孙悟空×反抗天庭×猴兵猴

  将=丢掉地盘,五行山下反思500年!)

  2.大牌销售×一般行业×普通公司=结局难料

  解析:能力不变,但受行业与公司限制,无谓消耗很多精力,业绩受影响。恰好比:韩信× 超高风险行业×刘邦团队=汉初三杰,功成名就!(反面教材:韩信×超高风险行业×项 羽团队=寸功未立,默默无闻)。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起兵造反是超高风险行业, 团队优势会奠定大牌高手的个人表现。

  3.大牌销售×夕阳行业×劣势公司=十之八九失败

  解析:个人无力把控局面,行业大打价格战,产品同质化严重,公司无支持,业绩一般。

  姚明的体育梦,是从被水球队挑去做守门员开始的。教练想法简单,身高臂长的大汉 站在门前拥有万夫莫开的气概!但姚明后来弃水球而改练篮球,一路打拼成长为NBA 火箭队著名中锋。NBA的世界影响力比水球大N倍,职场薪酬更有天上地下之别。

  由此可见,虽然销售能力和积极进取心态是业绩根基,但综合行业比较、公司比较以后,同样一个人在不同行业不同公司工作,最后取得的业绩大不同!

  我们不太可能把选择正确全部归责于运气,对于多数人来说,对职场、对行业和公司了解多少,职场才会回报多少。正所谓,先知三日,富贵十年。

  你把自己卖给谁?

  顺应行业发展潮流,搭顺风船出海,方能事半功倍。

  借用数据预判行业特性及发展趋势,更有标准性可言。中国经济GDP年增长保持8%以上,如果投身A行业,则该行业近几年的增长势头是100%,还是50%,还是10%的负增长?换句话说,先从宏观层面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是大势所趋,蓬勃发展,还是行将就木、日薄西山?

  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对于初入职场或身在职场的人来说都是个难度不小的技术活,运气和机遇固然重要,但听天命,也要尽人事,的确需要多费一番心思。

  简单的方法,可以登陆招聘网站,找到中意公司,然后搞清楚公司所在行业,网络搜索出行业发展概况,比如物联网行业每年快速增长100%,这就是优质行业。道理简单。行业翻倍增长,显然是客户需求翻倍!客户需求翻倍,则公司销售人员不必使出吃奶力气推广市场,只需顺时而动,销售额都能跟随行业发展而快速提升。公司快速发展,就能给员工提供更多上升通道,因为市场扩大,需要更多经理和区域总监,而职务提升则薪水提升,由此走上一条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如果搜索到B行业年增长只有10%,则表示B行业已进入稳定发展期,这时再杀入该行业求个人发展,公司销售额增长缓慢,能提供多少新鲜岗位出来?能有多少加薪空间?当然,观点不能绝对,能人一样能在B行业脱颖而出,但如果他在A行业打拼,业绩是否会更加显赫?

  想想过去一些热门行业快速增长的过程,全都有过跑马圈地式的高速发展,但现在进入缓慢增长期,这类行业的人员都在市场里精耕细作,薪水还能有爆炸式增长?洗洗睡吧!

  职场规划=金融投资

  人只有一个,把自己卖到哪个行业、哪个公司,决定了你能有多大的收益。除了对行业发展的宏观了解,股票市场为我们提供了更为详尽的了解行业和公司的途径。

  这一点上,职场与金融投资一样,需要的是行业理解与公司调研,选择职场和股票投资中选择企业有异曲同工之妙。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纷纷通过上市融资获得更长远的发展,沪深两市2000多家上市公司几乎涵盖了我们职场中所有可接触到的行业,而资本市场上,上市公司都要遵循定期的信息披露制度,相对于未上市的企业来说,信息是透明且受到监管的,这些重要的关于企业和行业的信息,会为我们职业的选择提供重要的帮助。

  对于股票投资者而言,上市公司每年公开发布的年报信息就是投资中重要的参考指标,而对于职业选择来说,年报内容也十分重要。企业的经营状况、盈利能力,包括职场人士最关注的薪酬水平往往会在上市公司的年报中有明确的体现。

  根据各行业公司年报显示,金融行业仍是平均薪酬最高的行业,2011年18家上市券商“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合计为245.9亿元,职工人均年薪酬为26万元;16家上市银行的人均年薪酬为28.37万元;四大上市保险公司公布的人均薪酬平均为11.34万元。尽管目前基金行业尚未有可供对比的统计口径,但众所周知,基金经理的收入一直是在金融行业金字塔顶端的。

  今年四月,随着年报披露完毕,2011年上市公司高管年薪也全部亮相。Wind资讯数据显示,按申万一级行业分类,房地产、交运设备、纺织服装和餐饮旅游四个行业中,每家公司高管薪酬总额均值相比2010年均取得了20%以上的增幅。

  从各行业前三名董事报酬均值来看,排名位居前列的是金融服务、房地产和商业贸易,分别为556.69万元、210.50万元和180.06万元。若从各行业前三名高管报酬均值来看,位居前三甲的则是金融服务、房地产和家用电器。由此可见,无论从何种角度来分析,金融服务和房地产行业都具有绝对优势,哪些工作最赚钱一目了然。

  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上市公司动辄几十页的年报信息根本就不知从何看起,但通过财经媒体公开的报道或独立咨询机构的研究报告,关于企业各种角度的信息都会被提炼出来,只要多加关注就不难得到,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懂得用投资的逻辑去选择职业。

  一般来说,投资中选股的思路是自上而下的,即首先从大的宏观经济角度判断整个经济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方向;然后再根据这些信息选择符合这一趋势的相关行业,比较各行业之间的景气程度和增长潜力;最终在行业中选择最适合自己投资的股票,关注具体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经营战略和管理状况。当然,在持有股票之后仍然要时时以这样的逻辑判断自上而下随时有可能发生的一些微妙变化,再根据这种变化动态地审视手中股票的价值,以便在适当的时机做出止盈、止损或换股的决定。以相同的思路选择职业,从宏观经济和政策选择最有“钱景”的行业,然后在行业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甚至按照投资中“止盈、止损和换股”的思路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无疑是即科学又具有前瞻性的,效果也必定事半功倍。最具薪酬“钱景”的五大行业

  本文根据记者对太和顾问合伙人、和泰恒信副总经理季征先生采访整理

  季征 太和顾问合伙人和泰恒信副总经理.

  由于国家对金融资源的垄断,金融行业掌握着重要的经济命脉,国家也往往会使用金融手段调控整个经济发展的布局,是非常受重视的行业。另外,与同样薪酬水平较高的房地产业相比,金融行业高端人才的密集度比房地产业要高得多,最高端的人才都会向金融行业集中,而且人才的准入门槛也较高。所以,未来金融行业一直都会保持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和增长。但国内金融市场竞争还不充分,加之金融业本身的强周期性,因此在经济景气周期阶段,其收益往往会高于其他行业,而经济下滑的时期,金融业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房地产行业是重要的暴利行业,在过去十年,房地产行业门槛较低,盈利较高。尽管房地产行业近年来受到政策打压,但整个经济对房地产业的依赖度和国民的刚性需求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因为政策短期对需求的控制,确实会有一些小型的房地产公司面临资金链的断裂,但绝大多数的大型房地产公司的土地储备、资金链等是有时间、有条件进行这种政策博弈的。只要这个产业仍然有潜力,人才都会成为企业所关注的重点,他们也会为未来政策松动,需求回归储备足够的人才,所以薪酬不会有大幅度的下降。另外在政策调控的过程中,也是整个行业优胜劣汰的一个过程,正是一些有实力的大公司并购小企业,整合资源的机会。但是,房地产行业受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较大,抗风险能力较差,从太和顾问2009年的数据来看,房地产行业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后受到的冲击最大,薪酬增长由之前13.8%大幅下降到5.1%。

  这里的能源包括传统能源和新能源行业。传统的能源行业如煤、电、钢铁、石油这样的企业在中国有它的特殊性,这些企业大多都是国有垄断企业,垄断国家资源。薪酬特点是底薪不高,但福利待遇很好,也有相应的奖金,薪酬水平不会超过金融和房地产,基数很高,增长速度稳定,一般不受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

  新能源行业包括水电、风电、太阳能,还有这些产业中的设备制造等。这往往是国家政策鼓励、扶植的行业,而且国有、私有和和外资企业有效竞争,人才竞争也比较激烈,下一阶段增长会比较强劲。

  这里我们所说的医药行业更多的是医药研发、制药、流通销售和医疗器械等全产业链,但并不包括我们平时所说的医疗系统,因为医疗系统医生的薪酬体系是比较特殊的。

  中国人口基数巨大,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人们逐渐增强的健康意识以及政府的扶持和不断投入,为整个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国家又在大力进行医疗体系的改革,虽然目前的一些政策从表面上打压了药价,一些药厂基本药物的利润在降低,但改革的阵痛是为了未来的良性发展,产业的潜力巨大。随着中国医改步伐的加快,一些新的资金也在不断的流入这个领域,资金流入的结果一是这些规模雄厚的企业继续扩大,二是研发的资金也会越来越充足。

  医药行业的最大问题是基数比较低,但另一方面其增长率却惊人的稳定。2008年金融危机时,医药行业是唯一一个薪酬增长保持稳定的行业,完全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高科技产业,主要是指电子信息产业以及一些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依托的其他产业。包括软件、互联网、系统集成、IT硬件制造、精密仪器制造等。电子信息产业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随着计算机、移动电话、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加工、数据存储、信息交换以及应用软件取得突破性进展。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国内市场的交换方式,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市场范围不断扩展。行业潜力巨大但真正的高科技人才却相对比较匮乏,供求失衡也导致了行业薪酬增长的潜力巨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