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趣”琐谈

 文山书院 2012-05-31

“童趣”琐谈

张浩逊 《 光明日报 》( 2012年05月31日   12 版)
▲仇英(款)绘柳荫童戏图

    说起与童趣相关的故事,春秋时期齐景公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可算较早的一例。《左传》上说,齐景公的儿子荼蹒跚学步时,为了让儿子快乐,他口衔绳子俯身地上爬走作牛行状,荼牵绳前行,突然摔倒在地,绳子把齐景公的牙齿也拉折了。假如他不是十分喜欢儿子,是万不会做“孺子牛”的。另外,人们所熟知的成语“含饴弄孙”(语出《后汉书·明德马皇后传》),其实就是老人口含饴糖逗弄孙儿,此时小孩的天性充分展现,大人能够尽情欣赏童趣。

    古代不少诗人都注意到了儿童世界的烂漫可爱,儿童言行的审美趣味,把他们的真态、憨态、娇态摄纳于笔下。如杜甫对儿女十分喜爱,诗中常有描绘他们生活情状的句子。《北征》诗写“痴女”在梳妆时“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女儿的模仿行为虽然笨拙,却可爱得很。有时候,儿童能够逼真地模仿大人的言语、行为,但并不了解其中的意味,这在成年人眼里,自会觉得滑稽可笑。唐人施肩吾《幼女词》:“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拜新月是古代妇女习俗,目的是为了祈求夫妻团圆、幸福长寿。六岁幼女也在拜新月,当然令人忍俊不禁了。

    贪好玩耍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在玩耍中所表现出的顽皮、勇敢、机灵、聪明,在成人眼里自是趣味十足。如春日放飞风筝,成人看着儿童的放线收线、奔前跑后的忙碌劲儿,忽紧张忽兴奋忽沮丧的种种神态,会觉得十分有趣。明人徐渭作有《题风鸢图》二十五首,其中不少表现了活泼的童趣,如:“春风语燕泼堤翻,晚笛归牛稳背眠。此际不偷慈母线,明朝辜负放鸢天”(其二);“高高山上鹞儿飞,山下都是刺棠梨。只顾鹞飞不顾脚,踏着棠梨才得知”(其十三);“偷放风筝不在家,先生差伴没寻拿。有人指点春郊外,雪下红衫便是他”(其十五),用俏皮的口吻、细腻的笔触写出了顽童为放风筝而偷线、狂奔、逃学等具体情状,洋溢着纯真童趣。

    由于儿童智力尚在发育中,其思维活动具有表象性及线性类比的特点,因而所作所为常会让人觉得幼稚可笑,给成人带来不少快乐。现代画家、散文家丰子恺深爱儿童,也最能发现、欣赏童趣。他有四个孩子,其中老大阿宝和老三瞻瞻最为顽皮、活泼。一天晚上,阿宝脱下脚下的鞋子,还拿了老二软软的一双鞋,给凳子的脚穿了,自己刬袜立在地上,得意地叫:“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丰子恺目睹此景,大受触发,不仅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详细记下此事,还创作了著名漫画《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瞻瞻想象力丰富,把两柄芭蕉扇一前一后竖置于地,当成脚踏车(自行车)的两个轮子,自己跨在中间玩骑脚踏车的游戏。丰子凯见后觉得饶有童趣,便创作了漫画《瞻瞻底脚踏车》。

    有些儿童尽管年幼,却聪慧得很。古代诗歌对此亦有反映。唐代胡令能《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稚子既蓬头又侧坐,说明他是一个十足的顽童,但他向借问的路人“遥招手”,要他过来轻轻地告诉他,怕大声回答吓跑了贪饵的游鱼,又显现出了成熟、老到的“大人腔”。两者相形相照,便产生了无穷的情趣。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诗人通过刻画牧童由“信口高歌”突然改为“有意闭口”的细节变化,生动写出了牧童的天真烂漫、活泼机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