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云南省南涧县茶叶产业发展简史的探讨

 xzhk 2012-05-31
摘要:本文简单回顾了南涧茶业发展的历史,介绍了南涧茶业发展历史过程中的若干重要事件,划分了南涧茶业发展的历史阶段,梳理了南涧茶业的历史脉络,并对南涧茶业的发展历史各阶段进行了简单解析,并得出了南涧茶业历史发展的若干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南涧 茶叶 茶业 发展 历史
  南涧彝族自治县地处北纬24°39′~25°10′,东经100°06′~100°41′,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州南端,地处澜沧江中游和哀牢山之首与无量山北端,国土面积1731.6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9.3%。境内最高海拔 3061米,最低海拔994米,相对高差达2067米。属于低纬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19.1℃,≥10℃的年积温为6885.5℃,极端最高温36.1℃,最低温1.1℃,年均相对湿度63%,年均日照2457小时,多年平均降雨量介于200~1400毫米,全年无霜期达305天;呈现出“一山多气候,隔里不同天”的立体性和地域性特征与“雨热同季,干湿分明”的特征。境内山高雾多,雨量适中,日照充足,土壤湿润,生态优良,适宜茶树生长,是“高山云雾出好茶”的真实写照之地。
  南涧具有良好的发展茶叶生产的自然环境和生产传统,对南涧茶叶产业发展的历史加以整理,可以总结南涧茶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以便扬长避短,更好地发展南涧茶业。
  1 南涧古代茶叶生产简史
  南涧,乃是盛世人间天界溪水润泽的地方,亦是一方孕育“南方嘉木”的福地。作为茶树起源核心地域的南涧,它的山山水水和世居于此的万千生民,与茶的缘分很深、很久。
  据考证,茶多为“濮人”所植,南涧县境内曾为“濮蛮”所居。蒙舍千年知饮茶,《蛮书》史册传佳话,史书中承载了岁月的缕缕茶香。早在唐朝咸通四年(863年),樊绰撰写的《蛮书·云南志·管内物产》(卷七)中就专门记载有:“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银生城即现与南涧县山水相连的景东县,银生城界诸山即无量山和哀牢山一带,蒙舍蛮是南诏少数民族的泛称,可见南涧地区在唐朝以前就栽培与饮用茶叶了;清代《蒙化府志》中记载:“无量山,高大无量故名。昔蒙氏封为南岳,界连定边县(今南涧县)景东府。”又载:“山茶,本高丈余,有宝珠分心蝶翅馨等十种”。从1984年开始,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陈炳环研究员、虞富莲研究员和云南省茶叶科学研究所有关专家,到南涧考察分布在南涧县境内的大量茶树品种资源,时至今日,南涧境内已经发现了一大批位于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及周边村寨中散生着的有数百年历史的无量山野茶树、过渡型茶树和栽培型大茶树,其中最为典型的是300多年树龄的小古德栽培型大茶树。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多次到南涧考察,认为南涧是云南最早种茶和饮茶的地区之一。这些都证明了南涧种茶、产茶、用茶历史的悠久。
  2 民国时期,南涧茶叶开始规模化生产的历史
  在南涧,茶作为一种经济收入,规模化种植茶树主要从二十世纪30年代开始,最初为自由零散种植,一般在房前屋后和地埂上种植。南涧境内较大规模种植茶树,始于民国27年~28年(1938年至1939)前后,当时南涧县属蒙化县的南区,时任蒙化县长的宋嘉晋号召并组织发动在全县普遍种植“桑、麻、桐、茶”,由保联场进行育苗,采取“罚款”、“关禁闭”等手段强制辖区内民众大量种茶,当时南区(南涧)建成了四个茶场,即黄草坝茶场、古巴老菁茶场、新龙茶场、杨梅林茶场。当时建成的茶园中,比较成片有成效的还有公郎镇镇长左亦仁在下草皮种植的一片,新民的吴正坤种植在现新民茶场和白沙井对面山地里的茶园等。当时,其广泛采用的栽培种植方式都是“棵对棵,顺山坡”。茶叶采收加工后就直接用马驮运往昆明销售。以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荒芜。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在当今的南涧县境内共有茶园面积1375亩,年产130多担干茶,用马帮运往昆明销售。
  3 新中国成立后的南涧茶业发展历史
  3.1 新中国成立至南涧县建立期间的南涧茶业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南涧的茶叶生产有较大发展。1954年开展互助合作时期,茶叶作为发展经济的一条有效途径,政府发动种茶,当时普遍以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茶树种植,同时加强对老茶园的管理,到1958年的“大跃进”时期,全面加强茶叶技术培训,派人到昌宁等地参观学习,同时设了7名专职茶叶技术辅导员,派遣茶叶技术辅导员大办茶叶技术培训班,大力发展茶叶生产。这一时期的栽培方式是“稀大丛”种植,到1959年底,全县(当时南涧隶属的蒙化县)茶叶面积达1万亩。但由于当时大量用牛犁点种,不顾栽种质量,出苗不好,加之缺乏管理,茶园大量荒芜。到1962年,蒙化县开始分为南涧与巍山两个县级行政区划分别管理,南涧县境内的茶园总面积实际为1100亩,低于解放前的水平。
  3.2 南涧县建县之后的现代茶业发展历史
  3.2.1 1964年到二十世纪80年代的南涧茶叶生产探索史
  ①南涧建成第一代骨干茶场
  1964年,中共大理州党委、州政府组织州所辖各县有关领导到保山参观万亩茶园和万亩桑园建设,南涧县由县委副书记率领,各公社书记参加,后又组织各委办局和个别大队的领导到弥渡的竹园茶场参观,然后由县委直接抓点,组织大批工作队员下乡帮助,在南涧全县兴建集体茶场,建成了罗伯克、大麦地、小古德等南涧县第一代联办骨干茶场,其种植的方式是“等高条栽”。
  ②文革期间的南涧茶业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南涧县内部分茶园荒芜,面积有所下降。到1972年,南涧全县上下响应号召,学习“大寨精神”,中共南涧县委再次组织抓茶叶生产,县委组织人到凤庆县参观学习,在全县再次发动种茶,主要是生产队联营办茶场。1975年2月,成立了“南涧彝族自治县茶桑工作站”,负责全县茶叶科技试验、示范、培训、指导和推广等工作。1976年,南涧开始引进和推广贵州“湄潭茶场”的密植茶园栽培技术,同年7月下旬按照贵州经验,开始在龙平茶场栽了17亩密植茶园作为样板,然后组织人员到此地参观,紧接着就开辟凤凰山茶场,办起了南涧县第一个密植茶园的茶场。随后拥翠、新民、南涧、乐秋、无量、宝华等公社都组织人去参观,先后办起各公社茶场,大力发展密植茶园。南涧县建设了8个公社(现乡镇)茶场,带动有的生产大队(现村委会)也相继办起了大队茶场。
  ③文革后期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南涧茶业
  改革开放后,南涧县茶园建设进入了高产、高效发展的阶段,密植茶园技术得到迅速推广,其密度各茶场基本上达到每亩一万株左右。私人种植的较稀一点。密植茶园的发展,使南涧茶叶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新民公社茶场(即现在的南涧大叶吉诺茶业有限公司基地)直播了4.7亩密植茶园,1982年正式投产,每亩单产干茶达180千克,1985年增到293千克,其中面积为1.53亩的l号试验茶园,单产达383千克。杨梅林茶场1.95亩的密植茶园,三年后亩产达124千克,达到“一年种、二年摘、三年亩产超双百”(以市斤计算)。罗伯克茶场1.74亩密植试验茶园,仅以1993年计,亩产干茶达423千克,为当时全县之最,也是云南全省产茶县之最。产量提高效益增加,调动了群众种茶、发展茶叶生产的积极性。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南涧县茶叶的机械化生产逐步代替手工生产,1981年以前,南涧仅有59台木制手摇揉捻机和2台电动揉捻机,1981年,开始引进茶树修剪机和茶叶初制加工机械进行推广应用,至1987年全县共有茶叶初制机械210台,茶叶精制机械35台,茶树修剪机4台,全县主要茶场配置了茶叶初制加工机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南涧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山区实际,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粮、林、牧、茶并举,走种、养、加工相结合路子,把发展茶叶生产作为振兴南涧经济的骨干项目来抓,制定了茶叶生产发展的具体方针:“因地制宜,积极发展,择优布局,相对集中,提高单产,提高质量,适销对路,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生产线”。同时,根据不同时期市场变化情况,适时调整茶叶发展政策。
  1981年以后,加强了对茶场的领导和扶持,1985年3月,成立了“南涧彝族自治县茶厂”,负责全县茶叶精制加工和销售等,开始进行茶叶产品初精制加工,茶叶产品种类日益丰富,茶叶产品生产由1981以前单一生产手工晒青绿茶逐步向绿茶(晒青、烘青、炒青)、红茶、普洱茶、沱茶(生沱、熟沱)、花茶等多种产品生产,花色品种达14个,使南涧茶叶生产迅速发展,成为大理州茶叶生产四大基地县之一。但1985年投资达1200万元。至1989年,全县茶叶总面积达61036亩,发展集体茶场(厂)75个,均配备了茶叶初制加工机械。
  1987年5月,南涧彝族自治县茶厂注册了“土林”商标使用在所生产的凤凰沱茶产品上,虽然1988年以后,因多种原因,南涧彝族自治县茶厂停产整顿,1997年4月10日宣告破产,但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土林”牌凤凰沱茶成为南涧县最知名的普洱茶产品,“土林”商标于2011年被评为“云南省著名商标”。
  1982年,由政府组织县茶桑站对全县茶园面积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普查,摸清了全县茶园底数和生产现状。随着南涧茶叶生产的发展,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在县内建立健全了各类茶叶生产组织机构。1984年9月,在南涧县农学会内设立茶叶分会;1989年11月经南涧县科协批准,正式成立“南涧彝族自治县茶叶学会”。负责全县茶叶生产技术的研究、推广普及、学术交流等。1986年3月,作为县委政府管理茶叶生产的职能部门,“南涧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茶叶生产办公室”成立,县政府随之加强了茶叶生产管理,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为南涧茶叶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86~1990年,全县新发展茶园26515亩。1988年,由南涧县茶厂牵头,兴办南涧县黑龙潭国社联营茶场,总面积1040亩,是南涧全县规模最大的茶场。
  总之,“文化大革命”后期到1989年是茶叶种植面积、种植效益和茶叶产品机械化推广快速发展的时期,开启了南涧茶叶产品多元化生产和品牌建设的步伐,奠定了南涧县茶叶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3.2.2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市场经济发展时期的南涧茶业
  1990~1999年是南涧茶叶生产进入市场化开发时期,茶叶初、精制加工和品牌建设快速发展,外资进入开发南涧茶叶,创造了南涧县茶叶产业化发展的条件。
  继1988年南涧彝族自治县茶厂停产整顿后,1990年,成立“南涧彝族自治县茶叶公司”,负责全县茶叶精制加工及销售等,传承了因为南涧彝族自治县茶厂停产整顿而停止的业务。1992年,成立“南涧县茶树良种场”,归属南涧彝族自治县茶桑工作站,开始负责全县引进、繁育、示范和推广茶树良种等工作。从1993年开始,南涧开始有23个茶叶企业先后相继建立了初、精制合一生产体系,涌现出黑龙潭云雾绿茶、罗伯克绿茶、碧溪翠绿、凤岭绿茶、浪沧秀芽等众多的精制品牌绿茶进入市场。1993年全县茶叶面积共达64405亩,并在二十世纪90年代末,南涧茶叶种植面积突破7万亩,茶业早已成为推动南涧经济发展的骨干产业之一。1995年11月,南涧引进台商邱吉强先生在沙乐大歇厂进行乌龙茶种植和嫁接,获得成功,此后,在无量山开始大量种植乌龙茶。为了繁荣南涧茶叶生产,政府开始对集体所有制的茶场进行承包、转让等管理改革,进行名优茶开发。为更好地适应茶叶生产发展需要,“南涧彝族自治县茶桑工作站”于1995年2月25日更名为“南涧彝族自治县茶叶工作站”。“南涧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茶叶生产办公室”于1996年8月更名为“南涧彝族自治县茶叶生产领导组办公室”。1999年以后,南涧县黑龙潭国社联营茶场改制为非公有制企业。由于1992~2001年南涧全县茶叶生产以巩固提高为主,全县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缓慢。
  3.2.3 2000年后,实施产业开发时期的南涧茶业
  2000年后,特别是在2000~2010年是南涧茶叶生产进入产业化开发的时期,基地建设取得成效,企业稳步成长,销售市场扩大,品牌效应显现。2002年茶叶和烤烟、肉牛、泡核桃被列为南涧县重点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茶叶精制加工企业和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快,目前有茶叶精制加工企业13个,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6个。
  2000年8月,南涧县引进台商谢启佑先生等5人购买无量乡德安茶场,成立了“云南大理华庆茶业有限公司”,从事乌龙茶的种植和加工,如今乌龙茶种植面积逾千亩。此后,大量外来资金进入投资南涧茶叶。2000年,农业部启动了“从土地到餐桌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南涧县在云南省农业厅和大理州政府的支持下,开始按照“建设生态茶园,开发无公害产品”的工作思路,启动了无性系良种无公害茶园建设和无公害茶产品开发工作,组织企业进行无公害、绿色、有机茶产品标准化生产,到2005年,共建成了无性系良种无公害茶园5980亩,2008年通过云南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整体认证,加工企业通过食品生产许可认证(QS认证)、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规范企业生产行为。2002年6月24日中共南涧县委党组发[2002]27号文件决定,将县茶办划归县农业局管理。2003年,原中共云南省委书记普朝柱到南涧视察指导茶叶生产。2004年,公郎回营村委会群众筹资70多万元,创建了一个3669平方米的民办茶叶交易市场,该市场以经营毛茶为主,吸引了众多县内外经销商、精制厂家、种茶大户到此交易,部分茶叶远销甘肃、新疆、广东等地,年交易量6000吨,交易金额8000万元,成为继广通茶叶交易市场之后滇西地区较大的毛茶交易市场。2004年,云南省农业厅副厅长汤克仁到南涧视察指导茶叶生产工作。2005年,中共大理州委书记顾伯平到南涧县“大理华庆茶业股份公司”等地视察指导茶叶生产。同年,由县茶办组织对本县境内的野生型茶树进行考察,在宝华镇四十八道河海拔2400~2600米地区发现成林分布着野生大理茶种。2005年11月,在庆祝南涧县成立40周年期间,由县茶办组织开展独具特色的茶艺茶道表演。2005年11月,县委宣传部、县茶办等部门联合制作了《无量山茶歌》(MDV)光碟,成为全国首张茶歌专辑。2004~2006年,中共大理州委副书记、州长赵立雄,连续3年到南涧视察指导茶叶生产工作。2006年成立“南涧彝族自治县茶叶科学技术研究所”。截止2009年,南涧茶园面积发展到10.37万亩,其中可采摘面积7.3万亩,茶叶年产量3640吨,总产值5824万元。全县共有大小茶场65个,计算机应用程序论文茶叶初制所43个,精制加工企业9个,种茶农户达2.59万户,占全县总农户的40%,面积和产量占到大理州的60%,成为大理州的重点茶区,云南省重点扶持的35个茶叶基地县之一,2009年被列入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基地县。
  4 南涧茶业发展历程简析
  探究南涧茶叶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南涧县茶叶基地建设从开始规模化种植到面积突破10万亩用了70年左右的时间;进行茶叶产品初、精制加工,增加茶叶产品种类,培育南涧茶叶品牌用了20多年的时间;开始产业化开发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
  从南涧茶叶的发展历程来看,大约1938年前,茶叶种植基本是群众自发的,属于小规模的自然经济;南涧县成立之后,茶叶生产发展总的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64年到二十世纪80年代,茶树种植发展进入一个高峰期,广大群众大规模发展茶园,采取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侧重于量的扩张。品种由原来的群体型逐渐发展为集有性良种和无性良种等多品种为一体的发展格局,但管理上只注重量而忽略了质的发展,产业效益不明显。第二个阶段,伴随着国家深化经济制度改革,实施市场经济制度,南涧茶业在招商引资和市场化的过程中,获得了更高层次的提升,发展水平和质量得以提高,效益得以彰显。第三阶段是2000年以后,茶叶产业化发展被提上议事日程,政府部门开始从宏观和微观上调控茶业的发展,积极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的企业,结合实际发展,重视科学,加大科技投入,先后相继成立了南涧茶业协会与南涧茶叶科学研究所。在茶叶生产区域组建茶叶协会和农民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建立起茶农、茶场、茶厂、茶企业、市场销售、消费等综合服务体系。并积极举办了“无量山茶产业发展”的学术论坛以及南涧凤凰沱茶20年庆典等高水平学术与宣传活动。按照市场经济模式运作,着力实现南涧茶产业的提质增效。
  5 南涧茶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南涧茶业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南涧当地的地理环境、生产力水平、所有制、经济制度、政策、生产习惯、文化风俗等的综合影响,是南涧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若要发展好南涧茶业,不能不与时俱进,不能粗放,而要精细化发展,不能自我封闭,而要积极交流和合作,不能制度僵化,而要积极搞活,不能盲目发展,而要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能不重视品牌的打造,要积极申请自由知识产权的保护。在今后,要促使南涧茶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创造适应当地茶业发展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条件,积极培育和开拓市场,努力走出去和引进来,大力引进和自我开发优良的种质资源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强管理和政策扶持,以科学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南涧茶业。
  参考文献:
  [1]无量山高,南涧茶好.云南画册,2007,增刊.
  [2]南涧县志编撰委员会.南涧彝族自治县志.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
  [3]周红杰.中国南涧茶业.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0,7-12.
  作者简介:
  刘志刚(1965-),男,云南南涧人,农艺师,现任南涧县茶叶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茶叶生产技术推广和茶文化、茶史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