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 东周 甘斿银匜
舀水器
传河南省洛阳市金村出土
高3.7厘米、口径11厘米、通流宽9.8厘米
此匜为纯银制造,底部针刻“甘斿”二字。疑是宫观之名。“甘斿”匜是现在发现的中国最早的一件银制器皿。洛阳金村墓葬是战国时期东周王室的墓葬,因此这件器皿很可能是东周王室用器。当时大国争霸,周王室还以“天下共主”的名义象征性地盘踞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隅,其实它的实力仅相当一附庸小国,战国末年为秦所灭。

汉 西汉 滇王之印
印章
1956年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滇王墓出土
高1.8厘米、边长2.3厘米、重89.5克
此印为金质,蛇钮,印面刻阴文篆书“滇王之印”4字。晋宁县汉代属益川郡,《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滇国区域设置益州郡,赐滇王王印,使其继续统领滇民。金印正是这一史事的明证。汉武帝所赐“滇王之印”,滇王当代代相传,不能用来随葬,而且此印制作较潦草,字体亦不谨严,当是滇人的仿制品。

元 玉壶春瓶
1955年安徽省合肥市出土
高51.5厘米、口径9.5厘米、腹径23.5厘米、足径12厘米
此瓶素面无纹饰,仿自瓷器造型。同出的银壶底部有“至顺癸酉”、“章仲英造”、“庐州丁铺”字样,可知这批银器是元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丁家银铺工匠章仲英打造的。

明 镶宝石金冠
饰品
1958年江西南城县益庄王墓出土
高5厘米、宽13厘米、簪长11.2和11厘米
益庄王朱厚烨为明宪宗朱见深之孙。此金冠是其妃万氏的随葬品。金冠为系发冠,半圆形、金丝透空,两侧各有一圆孔,用以插簪,有扇形前缘、半圆形旁缘和折磬形后缘,有飘带形饰坠,整个冠上嵌有各色宝石和黄色料球多颗;附簪2枝,其首锥形如伞状,刻螺旋纹,簪铤有款识:“银作局嘉靖二十六年十月造金五钱”。

元 嵌石珠帽花
饰品
1953年上海青浦出土
长5.8厘米、宽2.5厘米
帽花为双花对开形,花瓣、花蒂以金线掐出轮廓,金丝花网填饰其间,对称镶宝石、珍珠。底托有穿,可以缝系在帽冠之上。

唐 银指甲
饰品
纵2.4厘米、2.4厘米、2厘米
银质,指甲形,套于指上,又称护指。

南北朝 北朝 马头鹿角金饰件
冠饰
1981年内蒙古自治区达茂旗出士
高16.2厘米、重约70克
这是鲜卑族上层贵族的冠饰,名“步摇”,兽形饰有辟邪和祥瑞作用。饰件竖立冠上,行走时叶片摇曳,显出高贵仪态。

明 楼阁人物金簪
头饰
1958年江西南城县益庄王墓出土
长18.2厘米、宽6.7厘米
簪首云形,上有一重檐楼阁和五座牌坊,每座牌坊内有一舞蹈人。这种造型的金簪在明代比较流行。

明
头饰
1958年江西南城县益庄王墓出土
通高22.3厘米
簪头为一立凤,簪柄刻有『银作局永乐二十二年十月内府造九成金二两外焊二分』铭文。

清 包金手镯
长6.4厘米、宽7.8厘米
手镯外侧弧面上装饰一组花纹:中间是牡丹花,两边为云纹;这组图案两侧用绳纹、连珠纹、云纹装饰。

清 金镶石珠指甲套
长10厘米
指甲套用细金丝编织焊接而成,上部弧形,套环图案上缀五朵兰花,兰花以珍珠串和红绿宝石组成,兰叶为点翠装饰。整个指甲套修长秀丽,十分华贵。

隋 金项链
饰品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
周径43厘米、重91.25克
这条项链是由28个金质球形饰组成,球饰上各嵌有10颗珍珠。金球分左右两组,各球之间系有多股金丝编织的链索连接。链两端用一金钮饰相连,金钮中为一圆形金饰,其上镶嵌一个刻有阴纹驯鹿的深蓝色珠饰。两组金球的顶端各有一嵌“青金石”的方形金饰,上附一金环,钮饰两端之钩即纳入环内。项链下端为一垂珠饰,居中者为一嵌鸡血石和24颗珍珠的圆形金饰,两侧各有一四边内曲的方形金饰。最下挂一心形蓝色垂珠,边缘金饰作三角并行线凹入。此金项链从制作工艺和装饰形制来看,颇有波斯艺术风格。

隋 金手镯
饰品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
长径7厘米、短径5.5厘米
这对精巧的椭圆形手镯,每个分成4节,各节两端较阔,上嵌珠,半球形,透明无色,表面有白锈。各节以方形嵌青绿色玻璃珠的小节相连。其开口处有一钮饰,一端为花瓣形扣环,上嵌小珠6个,另一端为一钩,钩端亦嵌一珠。钩及环之另一端为活轴,可自由开合。轴端套以小珠,尚残留一粒。

明 神宗孝靖王皇后凤冠
1957年北京市昌平县定陵出土
高27厘米、口径23.7厘米、重2320克
在明代,厚葬之风盛行。定陵是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公元1573~1619年在位)的陵墓,墓中埋葬神宗和他的两位皇后(孝端和孝靖皇后)。该墓出土文物2780件,其中有凤冠3件,凤冠是皇后接受册封、谒庙、参加朝会时的礼帽。此冠用漆竹扎成帽胎,面料以丝帛制成,前部饰有9条金龙,口衔珠滴下,有8只点翠金风、后部也有一金凤,共9龙9凤。后侧下部左右各饰点翠地嵌金龙珠滴三博鬓。这顶豪华的凤冠,共嵌红宝石百余粒、珍珠5000余粒。

唐 银盏银钗
束发用具
凤形钗长33厘米,扇形钗长29.6厘米,扇形簪长29厘米
唐代妇女的发髻复杂多样,束发用具种类很多,特别是金银簪、钗更为华丽。除实用功能外,还注重装饰作用。簪、钗的质地有金、银、玉或铜,头部形式各异,上面镂刻花鸟纹,挂垂饰,精美的嵌以宝石。这些银簪、银钗使唐代妇女别致的发髻更加多姿多彩。

清 镶金嵌珠伽楠手镯
径7.5厘米
伽楠是一种带有香味的珍贵木材。手镯外侧均匀排列梅花十二朵,花蕊处均嵌白色珍珠一颗;内侧平面,镶金,阴刻梅花十九朵,均匀排列。

清 镶金点翠架鸟步摇
头饰
长23.5厘米
步摇顶端龙头形,龙嘴下坠拱形鸟架,小鸟立于架中,口衔竹叶,其左右各一饮水罐;架下垂三串竹叶,每串三层;龙头、鸟架、小鸟、竹叶均点翠饰。步摇最早见于汉代,插髻为饰,走动时则摇晃,活泼喜人。

清 金牌
周长115厘米
这块金牌是缅甸赠给乾隆皇帝的礼品。缅甸是中国邻邦,两千多年来,中缅两国有着密切的联系,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缅甸国王派使臣带着大批礼物前来中国通好,受到清政府的隆重款待。随后因为战争,两国关系曾一度中断,但到乾隆末期以后,中缅两国关系走上了新的发展之路,两国的贸易活动也得到了开展。

宋 金 金列鞢
佩饰品
1973年黑龙江省绥滨县中兴金墓出土
全长37.7厘米
这是女真贵族腰间佩带的豪华饰品,出土时由数层丝绸包裹,上部为一辈金银盒,子母扣。银盒两侧各有一串玛瑙珠,大部分呈椭圆形,底有黄金叶托。银盒下方以黄色丝线缀一多面体水晶球,球两端有鎏金银花托,以下又有一个椭圆形玉球,球下为两片长方形玉条,两端各有一孔,玉条下为一梭形玉块。最下部为15个红玛瑙珠。银盒下还缀有长方形金饰,两侧各有一长方形缠枝花图案,内镶两块红玛瑙。金列鞢用料考究,作工精细,是金朝中晚期的手工艺精品。

宋 『福寿南山千千岁』、『松柏常青万万年』银簪
头饰
残长14.5厘米
银簪一对,尾部均残,完好时似应有细链相连。簪体扁平,内弯作弧形,簪背面以鎏金方格分段,刻水波纹及『福寿南山千千岁』,『松柏常青万万年』的吉祥语。

汉 西汉 金医针
医疗器具
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刘胜墓出土
长6.5~7厘米、直径0.12~0.18厘米
共出土4枚,均比现在常用的医针粗。这些针细长,柄端方形,针身圆形,柄上端有小孔。以针尖的形制来判断,可分为3种:三棱形的为锋针,用作放血;尖锐的为毫针,用作针灸;圆钝的为剔针,用作点刺。针灸是中国古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独创的一种治病方法。金医针的发现,为研究古代针灸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秦 咸阳宫鎏金银盘
1979年山东淄博西汉齐王墓出土
高5.4厘米,口径37厘米
盘银质,圆口折沿,浅腹平底,通体内外饰满鎏金龙纹,龙与龙相缠连,组成具有一定规则的图案。

秦 咸阳宫银盘
盛水器
1978~1980年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西汉齐王墓1号随葬器物坑出土
口径37厘米、高5.5厘米
银盘遍饰鎏金龙纹图案,具有战国时代的特点,当是战国时的六国之器,后来被秦国所得,就在其口沿背面补刻了“卅三年”等秦篆铭文,用于咸阳宫。汉王刘邦攻入咸阳后,此盘即归入西汉宫廷,又被赏赐给封在临淄的齐王,故最后在齐王墓中出土。

唐 莲瓣花鸟纹银杯
酒具
1963年陕西省西安市沙坡村窖藏出土
高5厘米、口径7.2厘米
这件高足杯的形制分为上下两部分。杯体虽呈碗形,担腹部较深,高足上部有托盘,中部有“算盘珠”式的节,足底为花瓣形,纹饰装饰面以九瓣划分等作法在中国传统的杯类器皿中少见,明显受到西方金银器的影响。沙坡村窖藏共出土15件金银器皿,从其风格看,应为公元8世纪中叶以前的用品。

宋 辽 鱼鳞纹银壶
盛水器
1954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辽驸马墓出土
高10.7厘米、口径7.2厘米、链长41厘米
此银壶腹部中间为带状纹匝,上下布满鱼鳞纹,肩部前后鼻钮上有弓形提梁。壶盖中部隆起,有钮,以银链将壶盖系于壶肩前钮上。这件银壶造型优美,说明此时契丹族的金银工艺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

唐 鸭嘴柄银勺
酒具
1957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唐墓出土
长26.4厘米
唐代前期仍以樽盛酒,银樽须配银勺。目前海外所存的两只银勺,柄端均呈鸟头形。唐人小说中曾提到这种勺为鹅项鸭头漂浮于酒上,与现存文物形体相似,可知在酒勺柄端作出禽鸟头部状是当时的流俗。

唐 银漏勺
食具
1958年陕西省西安市唐光启宫遗址出土
长25.5厘米、重93.3克
勺柄上刻“光启宫乾符三年正月改造□镂 一枚重贰两叁钱叁字”,说明这是公元9世纪中期皇宫用器。

唐 狮纹金花银盘
食器
1956年陕西省西安市八府庄东北出土
高6.7厘米、口径40厘米
唐代书籍中已有“金花银盘”的名称,指饰有镏金花纹的银盘。由于受到中亚、西亚金银器的影响,在公元7世纪后期至8世纪中叶的盛唐时期,金银器已十分流行,8世纪中叶至9世纪初,江南地区制造金花银器的手工业亦相当发达。在唐代,金银器的加工普遍使用切削、抛光、焊接、铆、镀、刻凿等工艺,还使用了手摇脚踩的简单车床,可见当时金银器制作工艺技术相当精湛。这件大型银盘作葵瓣形,具三足,单个动物纹饰,周边没有辅助纹样,盘缘的花纹松散,正是盛唐时期金花银盘所具有的特征。

唐
熏香器
1963年陕西省西安市沙坡村出土
直径4.8厘米
熏球用于燃香驱虫除秽,使用时大约悬挂在犊车之旁或床账之间。它由上下两个半球体组成,上下球体间有活扣可开启。下半球体内有两个同心圆环和盛放燃香的香盂,安装好后通过盂身的轴内外两环的轴互相垂直并交于一点,在香盂本身重力的作用下,盂体始终保持水平状态,无论熏球如何转动,焚香不会倾洒,其作用原理与现今航空陀螺仪的三自由度方向支架相同,是今人叹为观止。这件熏球外壳通体镂空,便于香烟逸散。中国古代熏香器的种类不少,但如此精巧的唐代银熏香球是其他时代未能超过的。

唐 双鱼金花银碗
食器
1970年陕西省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
高3厘米、口径11.5厘米、底径5.8厘米
何家村窖藏出土金银器达265件,是唐代金银器的一次空前大发现。据窖藏内同出的“开元十九年安庸调银饼”和中外钱币的年代判断,这批器物的年代不晚于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双鱼金花银碗即是其中的一件,碗内底心有双鱼同向浮游。

唐 花鸟纹金花银碗
食器
高4.3厘米、口径11.5厘米、重203.1克
此银碗为葵瓣形口,平腹圈足,内壁及底部錾花鎏金。其底部为二鸟展翅于花丛中,外围弦纹、绳纹和花瓣纹,内壁饰有两两相对的璜形图案,錾有花叶。边缘花瓣纹正反相间环列一周。

唐 银碗
食器
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
高7.6厘米、口径17.7厘米、足径9.2厘米
该碗折腹,素面,碗底内有墨书“十一两一分强”6字。折腹是西方陶器、金银器上较流行的作法,不仅对中国的金银器形制有影响,在公元8世纪初中国的三彩器上也有模仿这种金银器皿的造型。这件折腹银碗时代应在公元7世纪末至8世纪初,其墨书标明器物的重量,反映了唐人是如何对金银器物进行管理的,又为测定唐代衡制提供了依据。经测定,唐代每两平均数值为42.798克,较今每两50克为小。

清 凸花金鹿故事银钵
高13.5厘米、口径19厘米、底径14厘米
这是公元18世纪柬埔寨送给清政府的礼物。在柬埔寨,广为流传着许多历史传说故事和创世神话,如《金环蛇的故事》、《雷电的故事》、《蚊子的故事》,以及这件银钵上表现的《金鹿的故事》等。
